第七百八十五章 滇軍首攻
作者:銀刀駙馬      更新:2021-07-17 11:29      字數:5580
  雖說普法戰爭中雙方等於打了平手,但法蘭西帝國上下還是感到莫大的恥辱。曾經威風八麵的法國陸軍傷亡超過30萬人,可是畢竟因為孤拔率領的法國海軍反擊得力,在德國本土登陸逆襲成功,以至於讓法國陸軍沒有進一步遭受更嚴重的折損。相互承認邊界保證互不侵犯的“梅斯條約”簽定後,沒有割地賠款的法國國力未損,因而法國陸軍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就恢複了原來的編製與戰鬥力。到了9080年,法國陸軍擁有常備軍的人數已達到70萬人。

  ??由於法軍采取征兵製征召士兵,即年滿法定年齡,且身體健康、無殘疾的男性國民,均須強製性加入軍隊服役一段時間。但是容許自願選擇以軍人為長期職業的人士,在義務服役期完畢後,繼續在軍隊服役。軍官施行職業化的自願招募方式,由於長年與歐洲各國征戰不斷,因此軍人世家輩出,應征者中自然不乏出身軍人世家者,因而軍官與士兵的文化與軍事素養有了充分而又切實的保障。除了優秀的士兵之外,軍官大多擁有清醒的政治頭腦,知道戰爭不過是政治的延續,因此沒有隻會猛打猛衝的莽漢。

  ??李維業此時敢以400名法軍和600名越南雇傭軍進攻數千人的黑旗軍,倚仗的除了法國陸軍的高素質,還有精良的裝備。

  ??“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戰爭畢竟不是兩個赤手空拳之人的肉搏,雙方是要手持家夥真刀真槍地對掐的。從冷兵器時代的戰爭起,戰爭器械的先進與否就是戰爭輸贏的天平上的一顆分量十足的砝碼,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顆砝碼的分量無疑是越來越重。兩軍一旦戰場接觸,除了拚勇氣和意誌外就看哪一方手裏的家夥夠精良了。法國陸軍是從歐洲的不斷征戰的腥風血雨中走出來的軍隊,又經曆了大革命的洗禮,對於武器的選擇,並不要求性能的出類拔萃,而是合用就好,法國陸軍當時的主流輕武器是“格拉斯”後膛單發步槍,該型槍是法國陸軍的標準步槍,取代了在普法戰爭中表現頗為不俗的“夏賽波”步槍,威力和可靠性較前者又有提高。這種步槍長1305毫米、槍管長820毫米、重量4.15千克,口徑11毫米、有效射程900米,采用旋轉後拉式槍機、單發裝填,使用11×59毫米金屬殼彈,射速可達14發/分。格拉斯步槍射程遠、精度優秀、動作可靠,結實耐用,維護簡單,裝備部隊後深受士兵好評。如果說它有什麽缺點的話,莫過於其繁瑣的單發裝填方式比較緩慢,限製了射速。打完第一發子彈後要拉開槍栓、擊錘,經過退殼、裝彈、回位、閉鎖等一係列動作後才能進行下一次發射,在越發強調火力密集和射速的近代戰爭中有點跟不上趟。這顯然是在可靠的連發步槍已經出現的情況下,法國軍方依舊堅持舊有觀念的結果,但是由於法軍步兵能及時得到哈乞開斯機關炮、格林炮等速射武器的支援,格拉斯步槍射速慢的缺點倒也不是顯得那麽突出。

  ??由於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拿破侖是炮兵出身,所以法國陸軍非常重視火炮在戰爭中的作用。因此,炮兵建設一直是法國陸軍的重中之重,法國步兵在戰場上可以隨時隨地的獲得炮火的支援成為了其常勝的關鍵所在。9083 年的法國炮兵手裏家當的確不少,但是能用於越南地區的卻是有限。最為輕便的當屬1.65 英寸山炮,該炮9080年定型裝備,總重362磅(約167公斤),攜帶方便;炮身炮架全鋼結構,堅固耐用。其口徑為41.91毫米,發射2磅重的炮彈,所以也被稱為兩磅速射炮;該炮炮管內有10條膛線,炮彈最大初速為396米/秒,最大射程為3200米。由於該型火炮重量極輕,威力和射程都適中,深得法國炮兵們的喜愛。除了陸軍大量裝備外,海軍也裝備了該型炮作為水兵登陸作戰用的舢舨炮。 在李維業攻打河內的戰鬥中,便有三門這樣的炮參戰,炮擊開始沒多久就命中河內城裏的一座越南軍隊的軍火庫,引起劇烈的爆炸,導致越南軍隊很快崩潰。

  ??同時期法國陸軍的中型火炮主要有95毫米加農炮、80毫米加農炮和90毫米加農炮組成。三種炮係出同門,結構大同小異,總重量最輕的80毫米炮為1200公斤,最重的95毫米炮為1850公斤;炮彈最大初速均為500 米/秒左右,射程分別為8000米(80毫米)、9700米(90毫米)和10000米(95毫米)。

  ??由於重量較大,運輸不便,所以最初這些型號的火炮部署在越南交趾支那殖民地的數量並不是很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援兵的運到,這些中型火炮的數量開始多了起來,足夠一場戰爭之需了。

  ??法軍在交趾支那部署最大的火炮當屬120毫米長身管重型加農炮了,該型火炮因為身管較長,所以該炮炮彈的最大初速為525米/秒、射程達到了12400米。不過,獲得這麽不俗之性能的代價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重量。火炮包括前車和彈藥車的總重加在一起超過了2700公斤,沒有8匹馬休想拖動它。所以並不適於伴隨步兵部隊前進,一般被當作重型支援火力使用。

  ??除此之外,法軍步兵還能得到另一種利器的火力支援,那就是機關炮。早在普法戰爭前,法軍就已經廣泛裝備了利飛機關炮,使用夏賽波步槍的 11×59 毫米金屬殼彈,但是在普法戰爭中因為得不到行營炮的保護,在普軍克虜伯大炮的打擊下損失慘重,而在轉為防守作戰時則大收其效。戰後痛定思痛的法軍迅速淘汰了這種機關炮,此時在乾國福州船政局槍炮所效力的法國設計師哈乞開斯(林義哲富於遠見的舉措之一)設計出了威力更大、更加可靠的機關炮,一代名炮就此登上曆史舞台——哈乞開斯40毫米5管轉管機關炮。它摒棄了利飛機關炮複雜而又費事的“排槍式”發射方式,而是搖動手柄、驅動五根炮管按照順時針方向旋轉、彈丸通過傾斜型輸彈槽靠自身的重力作用依次滑入進彈口、推彈器將其推入炮管後隨炮管旋轉到正下方“六點鍾”的發射位置並被擊錘擊發、彈殼又會隨炮管旋轉到拋殼窗位置並由抽殼器拔出,而完成這一係列的動作僅僅就是射手搖動手柄而已(部分型號有專門的扳機控製擊發)。理論上隻要不停地搖動手柄,並不斷的在輸彈槽放入炮彈,該炮就能實現不間斷地持續射擊。如此優秀的性能不僅同時征服了乾國和法國的海陸軍,而且還征服了英、意、奧、俄甚至德國。大批的訂單紛至遝來,福州船政局獲益頗豐,而後法國和英國先後購入了生產許可證,交由施耐德公司和阿姆斯特朗公司生產。一時間,該型機關炮幾乎成了歐洲列強海陸軍的“標準機關炮” 。在越南,法國海軍南圻支隊的炮艇和乾國-日本海支隊以及東京支隊的軍艦上均裝備有大量的哈乞開斯40毫米5管機關炮,同時有為數不少的該炮裝在陸軍用炮車上跟隨步兵行動,隨時為法軍提供近距離的火力支援。

  ??該型機關炮全重230公斤(連同陸用炮車在內)、炮身長760毫米、炮彈分為開花彈和實心彈、彈重都為1.5千克、初速470米/秒,最大射程為4800米、在320米的距離上可以擊穿30毫米厚的鋼板,火力十分猛烈,當年在苔灣戰場上,恐怖的機關炮火力成了日軍士兵揮之不去的噩夢。

  ??雖然一代名炮誕生在了乾國,但卻在異國他鄉大放異彩,乾國軍隊本身卻並沒有裝備多少這種機關炮,盡管在苔灣之役中,船政海兵使用這種機關炮給予了入侵日軍以重創,但在戰爭結束後,受限於財力,乾軍裝備的該型火炮數量卻遠不如其它國家。到現在為止,除了乾國海軍幾乎所有的作戰艦艇上都裝備有該炮,以及船政海兵和北洋海兵及李紹泉部淮軍裝備較多之外,乾軍各省駐防部隊鮮有裝備,即使裝備了一些,為了節省經費,平日也都是保存在倉庫裏。比起法軍的裝備和使用情況要差得太遠。

  ??而現在李維業不過400人的法軍白人部隊,便有4門哈乞開斯40毫米機關炮。

  ??而即將要和這支法軍交手的黑旗軍,又是什麽樣的一種情況呢?

  ??這一次的進攻,雖然是新來的滇軍打頭陣,但今野岩夫卻跟著這支部隊一道出發了。

  ??他本來並沒有打算參加這次的進攻作戰,他雖然是個斥候,但卻是直接聽命於劉仁義的,而且劉仁義和黑旗軍諸將對他都非常信任,這讓他在黑旗軍當中有一種超然的地位,但現在這種地位,卻不複存在了。

  ??在滇軍出發之前,那個叫張永清的營官向劉仁義提出要他當向導,劉仁義雖然明白張永清是什麽意思,滿心的不情願,但最後還是答應了。

  ??於是他現在便處於這支對他來說完全陌生的隊伍當中。

  ??雖然那位張永清管帶對他很不客氣,但那位名叫徐世和的管帶則比較和善,看到今野岩夫使用的鼻煙盒步槍和那支古老的大左輪手槍之後,徐世和給他換了一支同樣是船政槍炮所製造的法國格拉斯式步槍和一把船政新造的左輪手槍,以及相應的彈藥,令他驚喜不已——那枝鼻煙盒步槍和老左輪手槍,他雖然用得很熟練,但它們的確太老了,不但影響他槍法的發揮,彈藥也所剩無幾了。

  ??對於格拉斯步槍,今野岩夫並不陌生,在日本西南戰爭中,薩摩軍曾大量使用,因為其效能大大高於日本政府軍的施耐德步槍,日本政府軍一度大受其苦,許多日軍官兵在戰場上丟掉自己的施耐德步槍,撿拾戰死的薩摩軍士兵的格拉斯步槍來用。後來日本政府軍也一度通過走私的渠道購買裝備了相當數量的格拉斯步槍,今野岩夫就是在那時學會熟練使用這種步槍的。因而再見到這種步槍,他心裏莫名的有一種親切感。

  ??但讓他感到驚奇的,是他所在的這支乾軍部隊中,這種步槍的數量並不多,隻有約200支左右。

  ??好奇的今野岩夫向徐世和專門詢問了這個問題,徐世和給他的答案是,這些槍是雲貴總督岑聿瑛兩年以前向船政槍炮所買入的,那時船政槍炮所已經改為生產格拉斯步槍的升級版海軍步槍,這些槍是以前生產的舊庫存,因為整齊簇新,質量又好,所以被總督大人買來備用,原本是裝備給督標衛隊的,但這一次全都給了入越的滇軍三營。

  ??聽說這批格拉斯步槍是兩年前就買好的,今野岩夫的心中不由得一動。

  ??看來,那時還是署理雲貴總督的岑聿瑛,就已經有了幹預越南事務的想法了吧!

  ??而徐世和給了他一支這樣的好槍,等於適當的向他表明了自己的善意——徐世和的部下有許多人用的槍,都比他的這支槍要差得多。

  ??雖然在這支滇軍隊伍當中呆的時間不長,但今野岩夫還是很快就弄清楚了這支部隊的裝備情況,他們應該代表了乾軍雲貴兩省地方部隊的裝備情況。

  ??根據今野岩夫了解的情況,雲貴、兩廣的乾軍大部分依然在使用早已過時的“施耐德-恩菲爾德”後膛單發步槍。

  ??這種步槍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英國“恩菲爾德”前膛步槍身上。9066 年,英國政府出開2萬英鎊的高額獎金征求後膛槍設計方案,美國人雅各布?施耐德(Jb Snider)很快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他並沒有另起爐灶設計新槍,而是在老式恩菲爾德式前裝步槍上加以改進,將槍管後端的上半部切除,裝上活門及撞針,裝彈時打開活門,使用原有的擊鐵,以成為後膛步槍。由於改裝的代價低廉的讓人吃驚(每支槍僅為1英鎊),麵對如此方便的就可將舊式前膛槍改為後膛槍方案,英國政府和軍方自然是“芳心大動”,爽快地兌現了懸賞,施耐德如願以償地得到了2萬英鎊的賞金。從9067 年起,該種改造方案就在英國得到廣泛采用,“於是英國所造後膛槍皆依其式”。乾國天津機器局於9074年仿製時曾向英商購買閉鎖裝置數幹具,將舊有的恩菲爾德前裝槍改為後裝施耐德步槍,以提高性能,節約開支。由於保留了原來的擊鐵,原先用慣前膛步槍的乾軍士兵普遍感到“很親切”,換裝工作進行得十分順利。

  ??這種步槍的口徑為14.66毫米,槍長1397毫米,槍管長990毫米,全重 3.8 公斤,初速366米/秒,表尺射程732米,射速為10發/分,早期使用紙殼彈,後期全部改為銅殼彈。但即便使用銅殼彈,“施耐德-恩菲爾德”步槍的性能依舊全麵落後於法國人的格拉斯步槍,更不用說海軍步槍了。即便該槍在現在早就是“爺爺”級的老爺槍,可能是因為供應問題,也可能是節省經費的考慮,滇、桂兩省的乾軍中還在大量的裝備。

  ??除了這種老爺槍,今野岩夫還看到了少量德國造的“毛瑟”單發步槍。

  ??這種毛瑟步槍空槍重4.6千克、全槍長1344毫米、槍管長852毫米,膛線4條、右旋、纏距550毫米,槍口初速440米/秒,有效射程可達1600米。該槍采用槍機旋轉閉鎖機構,閉鎖突榫位於機頭部位。閉鎖時突榫支撐在節套前端的閉鎖內,左右對稱,受力均勻。由於其閉鎖與擊發機構平穩可靠,這種設計在各國步槍設計中得到廣泛運用。雖然該槍構造精良,但看起來在乾軍中裝備範圍也很小,眼下的這支乾軍中隻有約100餘支,今野岩夫由此推斷,這種槍在西南各省乾軍中裝備的數量不是很多。

  ??除了這兩種步槍之外,今野岩夫還看到了美國製造的“雷明頓”一號步槍。

  ??“一號槍”是整個龐大的“雷明頓”家族中產量最大、裝備最廣的一款(“雷明頓”家族從“一號槍”一直發展到“六號槍”),該槍最大的特點就是采用了當時比較先進的槍機下轉式閉鎖結構,這種閉鎖結構比同時期的步槍結構要簡單、可靠得多。在射擊前,射手將擊錘向後扳倒、將子彈塞入槍膛,隨後將槍機回轉、閉鎖彈膛,待扣動扳機擊發槍彈後,再次扳倒擊錘、向後扳動槍機、彈殼也隨之被拋殼器撥出槍膛,接下來就可以進行下一發槍彈的裝填,射速較一般的單發步槍要高。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