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君臨天下】
作者:虎賁中郎      更新:2021-07-17 10:47      字數:3784
  PS:想聽到更多你們的聲音,想收到更多你們的建議,現在就搜索微信公眾號“qdread”並加關注,給《驍騎》更多支持!

  ??————————————

  ??三省六部是自西漢以後長期發展形成的製度。

  ??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漢武帝奪外朝權,設立以大將軍為首的內朝,專門處理軍國大事。以原屬少府的尚書以及中書謁者來轉達表章,溝通內外朝,為後世尚書省的發端。

  ??漢時設置尚書台,統領百官政事,長官稱尚書令。但是此時的尚書台在體製上仍然屬於少府序列,官品低微,所以另派大將軍、大司馬、太傅以錄尚書事的名義秉政。

  ??東漢末設侍中寺,為皇帝的侍從、顧問機構。置侍中、散騎常侍等官,多以卓有學識的士人充任,為一時清選。

  ??然而東漢時雖有尚書台,已經成為處理政務的主要機關,但畢竟是隸屬於內廷的官署,不能說是國家的正式政務機關。

  ??隋朝建立後,將北周仿照周禮設立的官爵製度廢除,正式設立了以三省六部製為主體的中央官僚體係。三省長官均為相職,同時,三公、三師也參預朝政,也是宰相。

  ??唐代三省製的特點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轉變。這種變化的動因在於,皇權對於相權的控製,以及提高行政效率。

  ??三省六部製的產生和發展脈絡都在李利腦海裏,從執掌西涼軍的那一刻起,他就在謀劃著政治體係改革。他很清楚三省六部製的利弊,當權力被下放到三省之後,權力相對分散,不會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麵,便於帝王掌控,有利於中央集權統治;然而三省之間相互牽製,相互製約,權力雖然分散,卻很容易滋生互相扯皮推諉,多做多錯、少做少錯,相互推卸責任,從而導致行政效率低下。

  ??再加上,李利自後世而來,對軍政分製度有著極高的認可,因此他一直在刻意營造軍事和政務分離的體係氛圍,文官治理地方州郡,武將專事軍務和征伐;就像兩條平行存在的軌道,並駕齊驅而互不幹擾,保持相對獨立的運行態勢。

  ??有鑒於此,李利一直在尋求三省六部製和軍政雙軌製之間的契合點,想將這兩種政治體製糅合在一起,形成一種全新的政治製度,既有利於皇權統治,又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行政效率。這種念頭在他腦海裏醞釀了十幾年,並付諸於行動,大膽嚐試,悄無聲息地改變現行體製,讓麾下文武潛移默化地接受新製度,在他預定的統治體係中運轉,最終改變整個官僚體係。

  ??此次西涼建國就是一個重要契機,是正式推行三省六部製的最佳時機,也是實現李利謀劃已久的軍政分開的試驗田。

  ??而李利籌謀許久的製度仍是以三省六部製為模板,以實現軍政分開為目的,將三省改為尚書省和軍機處,尚書省主管政務和地方治理,軍機處主管軍隊和征伐。六部之中吏部、兵和戶部是重中之重,因時下正處於戰爭期間,不適宜全部改製,因此六部暫時不變,仍舊隸屬於尚書省管轄,待日後再行完善。

  ??受限於目前局勢,三國鼎立,形勢緊張,戰爭一觸即發。因此李利謀劃的新製度無法一步到位,須在不影響當前局勢的情況下,隨著局勢的發展變化而逐步推進,一步步完成。現下推行的隻是新製度的雛形,以軍機處為主,六部為輔,沒有明確的軍政分開。

  ??李玄受封吏部尚書,領相國事,其實就是尚書省的主官,即宰相。而包括李玄、賈詡、郭嘉、周瑜和諸葛亮等八人在內的軍機大臣,就是軍機處的核心成員;軍機處是戰時的權力中樞,與李利共同掌管軍國大事。這是戰爭形勢的發展需要,亂世尚武,必須以軍事戰爭為中心,因此軍機處就顯得尤為重要,軍隊才是維係晉國興衰存亡的根本。

  ????????長樂大殿上,李儒站在上階,仍在宣讀封賞詔令。

  ??“敕封幽州刺史華歆為禮部尚書,並州刺史崔琰為戶部尚書,荀諶為工部尚書;敕封滕霄為征北將軍,徐榮為征東將軍,張遼為征南將軍,波才為征西將軍;桓飛為鎮東將軍,典韋為鎮西將軍,趙雲為鎮南將軍,馬超為鎮北將軍;黃忠為安南將軍,許褚為安北將軍,高順為安東將軍,滕羽為安西將軍??????”

  ??冗長的封賞詔書足足宣讀了半個時辰,涉及李利麾下所有官秩千石以上的三百餘位文臣武將,這些都是在詔書上留下的官員,餘下各州郡官吏均有封賞,大多予以升遷提拔,剩下的一部分即便沒有升遷,也得到了財帛賞賜。

  ??隨著李利登基稱帝,麾下所有文武官員隨之水漲船高。其中,文官的升遷相對平穩,論資排輩的現象比較明顯。相比之下,此次武將得到的封賞真正算得上是跳躍式升遷,尤其是各營主將或久經沙場的悍將,賞賜之豐厚前所未有,官升三級者不在少數,拜將封侯的將領更是多達數百人,且大多數最早跟隨李利征戰的那批中低層將領。或許這就是他們竭力擁護李利登基的根本原因所在,完美詮釋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真諦。

  ??值得提的是,此次封賞中湧現了一大批後起之秀,如郭淮、郝昭、孫禮、張翼、王平等三十餘名年輕將領。與軍中宿將和老將們相比,他們沒有顯赫的戰績,也沒有獨領一營人馬,但是他們能從數以千計的將領之中脫穎而出,足見他們才能不凡,已然成為晉國百萬大軍的中堅力量,假以時日未必不能取代一眾老將的位置,後來居上,獨當一麵。

  ??在封賞文武百官的同時,李利名下的十餘位妻妾也得到了應得的賞賜。正室李欣進位皇後,繼續執掌內府,蔡琰、董婉、任紅昌、陳鈺和滇無瑕等五位妻室進位貴妃,餘下十餘位妾室同樣進位為妃。這樣以來,就形成了一個奇怪現象:整個內府除了一位皇後之外,其他姐妹全是妃子,地位相差無幾。並且,皇後和嬪妃們仍然住在一起,仍以姐妹相稱,沒有另設宮殿,沒有厚此薄彼;開支用度上一如既往的平等分配,統一由李欣居中分配,甄氏張靄掌管內府名下所有產業,供應內府日常用度。

  ??這是因為她們都有子女,按照慣例都應該有相應的名分,加之她們長期住在一起,感情深厚,不是姐妹卻勝似姐妹。而李利對待她們曆來一視同仁,沒有區別對待,無形中讓她們知道,自家男人對內府爭鬥深惡痛絕,這就促使她們收起不該有的心思,必須與姐妹們和睦相處。

  ??更重要的是,李利登基之前就對她們說過,自己的兒子都在一起學習成長,長大成人之後都必須進入軍隊或下放郡縣曆練,全憑自身的努力獲取功名,想要得到王爵或繼承帝位就必須積攢足夠的功績,早日獨當一麵,進而率軍遠征或隨軍征戰。

  ??在這一點上,李利的態度極其堅決,毋庸置疑,因為他有足夠的時間培養兒子,選出一位德才兼備的繼承人。眼下他的長子李昊已有十一歲,餘下幾個兒子與李昊一般大,十幾個兒子之中最小的現年也有五歲,而李利如今隻有二十九歲。因此他有大把時間培養兒子,隻要擠出一些空閑,就能親自教育他們長大成人。即使這樣,等到他們長大之後,李利仍是年富力強的年齡,可以親手挑選繼承人,繼而把他扶上馬、再送一程,完全不是問題。隻要他稍加留心,一旦發現內鬥的苗頭,他就能及時出手製止,從而妥善安置,善加引導,不至於兄弟相殘,如此就能杜絕宮廷內鬥。

  ??正是因為子女眾多,李利才會決定,即使自己的兒子長大成人了,也不用賜封他們爵位。讓他們之間不會過早的產生地位差異,不要人為的給他們設置障礙、增加矛盾,給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讓他們安安心心、和和睦睦的一起長大,然後憑借自己的能力獲取功名,從而決定日後的發展方向和地位。這是李利的執念,也是堅若磐石的信念。既然養育了這些孩子,就要對他們負責,就要教育好他們,絕對不能發生兄弟相殘之事,否則他李利的人生就是殘缺的,就是一個失敗者。

  ????????封賞群臣之後,就是盛大的閱兵儀式。

  ??這是此次登基大典的重頭戲。為了確保閱兵萬無一失,李利早在半個月前便抽調桓飛帳下飛熊營、許褚帳下青龍營、高順帳下陷陣營、甘寧帳下錦帆營和駐紮在豫州的武威營等五營兵馬入京,與拱衛京畿的典韋帳下虎賁營組成六支三軍齊備的閱兵隊伍。經過半個月的集訓之後,重新更換裝備的六支兵馬進入皇家校場,向十四個番外使團和兩大諸侯國使團展現軍威。戰騎衝鋒、步軍演陣、水軍馳射,三軍隊伍如臂使指,威武雄壯,每一支隊伍的出現都讓前來觀禮的使團見之色變,深深為之動容,震驚不已。

  ??建國之後的第三個月,隨著晉帝李利頒布了一道震驚天下的詔令,由此拉開了三國大戰的序幕。

  ??——————未完待續————————————————(小說《驍騎》將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鮮內容哦,同時還有100%抽獎大禮送給大家!現在就開啟微信,點擊右上方“+”號“添加朋友”,搜索公眾號“qdread”並關注,速度抓緊啦!)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