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響遏行雲】
作者:虎賁中郎      更新:2021-07-17 10:47      字數:3668
  PS:想聽到更多你們的聲音,想收到更多你們的建議,現在就搜索微信公眾號“qdread”並加關注,給《驍騎》更多支持!

  ??————————————

  ??世事無常,十年風雨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時隔十二年之後,長安南郊再次迎來空前盛事。

  ??放眼望去,曠野上人山人海,旌旗密布,鐵甲林立,兵戈森森。

  ??參與此次登基大典的觀禮使團和周邊百姓約計二十餘萬,西涼軍相繼出動騎兵、步軍和水軍共計三十一萬。

  ??三十餘萬大軍和二十多萬百姓共襄盛舉,如此規模雖不敢說空前絕後,但至少也是曠古爍今,首屈一指的大事件。

  ??縱觀此前的朝代更迭,且不說夏商西周等遠古時期,單說秦皇漢武時代,也沒有如此壯觀的登基儀式。

  ??這是自漢代建國至今四百餘年的第一大盛事。

  ??上一次南郊盛事還要追溯到十二年前的南郊之戰。是役,異軍崛起的李利率領十四萬武威軍與李傕、郭汜、張濟和樊稠等西涼宿將率領的十七萬西涼軍展開對決。大戰持續兩天兩夜,近二十萬戰騎正麵衝陣廝殺,十餘萬步軍輔助攻擊,雙方得打昏天暗地,血流成河。那是決定西涼歸屬的大決戰,亦是老牌西涼軍與後起之秀的正麵碰撞,也是權力更迭的殊死較量。一戰決生死,一戰定西涼,一戰賭江山。

  ??對於此刻登基稱帝的李利來說,他對南郊有著難以言表的特殊感情,意義重大。這裏是他夢想開始的地方,直接決定著他能否躋身強者之林,能否站穩腳跟的處女地;是他真正崛起的標誌,是放飛夢想的處女地。

  ??回首過去的十二年,從南郊之戰開始,李利艱難取勝,贏得了西涼軍的掌控權。自此以後,李利勵精圖治,開拓進取,付出了常人無法想象的艱辛和努力,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疆域上,從最初的西域四郡之地發展到占據西涼二州,而後進取中原,直到今日的半壁江山。軍事上,從最初兩三千人的隊伍發展到三十萬大軍,司隸大戰後兵馬擴充到五十萬,益州之戰結束後兵馬再次壯大,擁兵百萬。

  ??相比之下,對於驍勇善戰的西涼軍而言,軍事上的顯赫戰績和疆域地盤的不斷擴張,並不為奇,算不上真正的成就。真正決定西涼軍命運和成就的是,政務農事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這是西涼軍的命脈所在,也是所有成就的基礎。

  ??自漢朝建國以來,先後曆經東、西兩漢四百餘年的統治,西涼一直都是久戰之地,戰禍不斷,土地貧瘠,百姓生活困頓,生計艱難。李利接手西涼之時,除了最初半年迅速平定西涼二州之外,整整兩年多時間足不出戶,絞盡腦汁、想方設法改善治下百姓的生計,恢複民生,全力發展農耕。為了支持農耕發展,他的妻妾子女都跟著他緊衣縮食,所需的開支用度一減再減、一降再降,衣食住行都必須精打細算,不允許一絲一毫的浪費。而這仍然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

  ??於是李利把軍權下放至各營將領,將整個西涼軍化整為零,自謀生路,自力更生。為此,為了壓縮糧草開支,減輕供給壓力,三十餘萬大軍足足打了三年的遊擊戰,自行籌集糧草,自行開疆擴土,自行發展壯大。

  ??為期三年的修養生息對西涼軍隨後進取中原奠定了基礎,其效果之顯著、影響之深遠,作用之大,無法估量。時至今日,西涼二州、朔州、並州和司隸等地,已經整整十年沒有戰事,讓治下數百萬百姓在亂世之中得以安享太平。再加上,李利大力發展作坊工業,扶持商業發展,鼓勵商賈們與西域諸國通商。十餘年下來,李利治下的農業和商業如雨後春筍一般蓬勃發展,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商業從無到有,農業從弱到強,兩條腿走路,並駕齊驅,成績喜人。這才是西涼獨占鼇頭的根本所在。

  ??放眼天下,如今李利治下的州郡或許還算不上最富庶的州郡,但是在物質生活和精神需求方麵,絕對在北魏和南漢之上,完全稱得上是安居樂業,物質富足。所以李利治下的百姓對他的認可度極高,擁有高度歸屬感,對戰無不勝的西涼軍有著近乎狂熱的崇拜。毫不誇張地說,隻要李利下令擴軍,三個月內便可再次招募三十萬以上的新兵隊伍。

  ??人心所向,大業即成。於是,當南郊圜丘修建之時,長安城及周邊百姓聞訊趕來自願出工出力,使得高達三丈有餘(九米),上下三層的偌大圜丘祭壇,隻有兩個月便建成了。隨著登基大典的日期日益臨近,三輔百姓紛紛提前趕到南郊,在祭壇外圍三裏處搭建營帳,等候登基大典的到來,希望親眼見證大將軍李利登基稱帝的神聖時刻 。

  ??這是李利十餘年辛勞所取得的成果,既是一份莫大榮耀,也是他必須擔負的重大使命。而長安南郊這塊土地則承載著他的所有夢想,記錄著他的最初夢想,也見證了他夢想成真的輝煌時刻。

  ??從某種意義上說,南郊就是李利的宿命之地。從最初跌跌撞撞的夢想起步,到如今霸業已成雛形的登基稱帝,南郊這塊土地見證了他的整個成長曆程。

  ??“嗵嗵”的腳步聲響拉開了登基大典的序幕,而原本祭壇周圍的戰馬長嘶、人聲鼎沸的喧囂聲響在這一刻戛然而止,戰馬銜枚、所有人屏息噤聲,目送身穿大裘、內著袞服的李利龍行虎步的一步步登上圜丘祭壇,從第一層圓形祭壇上邁步登上第二層。隨即,李利立於圜丘東南側麵朝西方,頭上沒有龍冕,手上也沒有鎮圭,唯有腰間插著大圭,昂首而立,目視西方天空中飄浮的多多白雲,沉默不語。

  ??這時,西涼第一重臣李玄登上祭壇,站在第一層祭壇上,攤開手中的錦帛祭天文告,神色肅然地朗聲宣讀道:“天地伊始,本為混沌,有盤古氏成道,開天辟地,遂有神州??????”一份冗長的祭天祭文在李玄抑揚頓挫的聲音中娓娓道來,從盤古開天到女蝸造人,從炎黃二聖護佑蒼生到昊天上帝立天庭,而後三皇五帝治世,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等朝代更迭,直至漢末亂世,悉數出現在祭文之中。

  ??足足一刻鍾才讀完這些內容,而這隻是整篇祭文的開頭,接下來陳述李利的豐功偉績才是重點。在詳細陳述李利的功績之時,李玄臉上的表情十分豐富,語氣隨著一個個文字而變動,神情隨之變化,真正是聲情並茂,儼然將李利的功績說得天上地下絕無僅有,縱觀古今神聖和曆代帝王,都無法與李利相提並論。概括起來,這份祭文所要表達的意思隻有一個,即昊天上帝執掌天庭,掌管仙班神祗,而李利就是秉承昊天上帝的塵世化身,乃天命所歸的人間帝王,功蓋先賢,澤被蒼生,承天應命,民心所向。

  ??冗長的祭天文告之後,李玄移步站在底層祭壇的西北側,身姿挺拔,肅然而立。緊接著,西涼軍首席軍師賈詡出現在圜丘祭壇對麵的方形祭壇上,那是一座地下鑿出的三層祭壇,這是祭祀後土神祗的祭地祭壇,越往下越高貴。賈詡站在頂層,即祭地祭壇的第一層,所站的位置與剛剛李玄所在的位置相對稱。不同之處在於,李玄站在天壇上,高高在上;而賈詡則站在地壇之中,地勢很低,比天壇整整低了一丈有餘。但是即便如此,賈詡所在的位置仍然比祭壇外圍的觀摩人群所在的地勢高得多,因為天壇和地壇的選址在土坡上,地勢頗高,加之地壇不深,每層相距三尺,最底層離地麵剛好九尺。

  ??賈詡宣讀的是祭祀後土的祭文,行文與李玄宣讀的祭文如出一轍,開頭部分仍是宣揚後土聖母的功德,核心部分還是為李利歌功頌德,洋洋灑灑上千言,足足宣讀了兩刻鍾。

  ??賈詡讀完祭文之後,緩步離開地壇,走到對麵的天壇,登上第一層祭壇,站在李玄身邊。緊隨他們二人之後的就是右軍師郭嘉,他既不入地壇,也不上天壇,而是站在兩座祭壇中間的祭台上,宣讀祭祀五方帝的祭文,再次為李利平定四方、征服周邊蠻夷的戰績歌功頌德,給予無以倫比的崇高讚譽。好在郭嘉手裏的祭文並不長,前後一刻鍾就讀完了,而後移步走上天壇,與李玄、賈詡二人捧著手中祭文,恭請李利上承天意,下順民心,應和番外諸國所請,登基稱帝,君臨天下。

  ??至此,祭天、祭地和祭五方帝的祭祀儀式全部完成,祭拜天地之後才是重頭戲,即李利秉承天地之意,順應人心,加冕稱帝,即位人間帝王。

  ??當李玄、郭嘉三人高舉祭文跪拜恭請李利即位九五之尊之時,祭壇外圍三十餘萬將士和二十餘萬百姓齊聲叩拜:“恭請大將軍承天應命,登基為帝!”五十多萬人齊刷刷的跪拜叩請,聲音之響亮瞬間洞穿長空,響遏行雲,直入蒼穹,端是震天撼地。

  ??——————未完待續——————————————————(小說《驍騎》將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鮮內容哦,同時還有100%抽獎大禮送給大家!現在就開啟微信,點擊右上方“+”號“添加朋友”,搜索公眾號“qdread”並關注,速度抓緊啦!)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