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0章 【傳國玉璽】(續)
作者:虎賁中郎      更新:2021-07-17 10:46      字數:3759
  廬江郡,皖縣。

  ??“噠噠”的馬蹄聲飄進城中,隨即便見一隊隊甲士出現在城門外三裏的官道上,兵戈森森、旌旗獵獵,直奔城門行來。

  ??伴隨“嘎嘎”的吊橋下落聲響,皖縣城門隨之大開,一名身著錦袍的文士帶著百餘名守軍出城相迎。

  ??“恭迎主公入城!”

  ??不等率軍前來的魁偉將領翻身下馬,錦袍文士便帶著一眾甲士快步迎上去,俯身便拜。

  ??姿容魁偉的領兵將軍飛身下馬,伸手扶起文士,和顏悅色地道:“元歎何須多禮,快快請起。”

  ??誠然,這位威武不凡的領兵將軍正是雄踞江東的孫策孫伯符,而率領一眾僚屬出城相迎的文士便是孫策頗為器重的吳郡名士顧雍顧元歎。

  ??稍事寒暄後,孫策抬頭看著眼前這座城池,不免心生感歎。

  ??皖城於他而言卻是不陌生。當初他率領亡父舊部被徐州陶謙驅逐出境,走投無路之下便投奔於袁術帳下,而後奉命領兵攻打廬江。

  ??當時,時任廬江太守的陸康,因拒絕繳納袁術索要的三萬石糧食而招致袁術雷霆大怒,遂遭到袁術帳下大軍圍困攻城。孰料陸康十分了得,雖是文士,卻文武雙全,早年曾因剿滅盤踞在廬江境內的盜賊有功,被靈帝敕封為忠義將軍,秩比九卿。是以袁術派遣帳下將領屢屢攻打皖縣,前後一年多時間卻屢攻不下,直到孫策率部投奔在袁術麾下,遂被派到皖縣繼續攻城。

  ??孫策素有勇猛善戰之名,每逢戰事必定身先士卒,因此他率領的兵馬往往戰鬥力很強。由他接手圍攻皖縣之後,他屢屢親自率軍攻城,以致守城的陸康壓力大增,堅守數月之後便被孫策攻陷城池。隨後陸康被俘,不久便病死在獄中,受其牽連,陸家子弟大多死於戰亂當中,唯有幼子陸績和從孫陸遜被陸康事先遣人送回老家吳郡避難,僥幸躲過一劫。

  ??孫策領軍攻陷廬江之後,袁術派遣袁胤出任廬江太守。待袁術稱帝之時,袁胤隨之水漲船高,位居九卿,而後便由劉勳接任廬江太守。

  ??現如今,袁術敗逃,劉勳率領殘部與潛山賊首雷薄、陳蘭等悉數投效於李利麾下。而孫策則趁著率軍追擊袁術的空隙,派遣顧雍、周泰帶領一支人馬攻取皖縣,從而實現占據整個廬江郡的戰略意圖。

  ??此外他之所以派遣顧雍領兵前來並不僅僅是為了區區一座縣城,而是另有所圖。

  ??在皖縣境內的西南邊便是潛山,山上有一座地勢頗為險要的山寨。之前是雷薄、陳蘭等人占山為王的營寨,眼下卻已易主,而那裏才是孫策此次親自率軍前來的目的所在。

  ??大軍入城後,孫策顧不上歇息,當即召集麾下眾將大堂議事。

  ??主臣落座,孫策沒有半句客套,徑直詢問顧雍,道:“元歎率軍圍困袁術老賊已半月有餘,區區一座草寇營寨而已,為何屢攻不克?”

  ??顧雍顯然早有準備,當即不假思索地道:“主公且息怒,容在下稟明實情。二十天前袁術倉惶逃往潛山,欲借陳蘭、雷薄二賊的營寨避難,孰料此二人拒絕收留,以致袁術惱羞成怒,當即命令紀靈率軍攻取山寨,將陳蘭、雷薄等賊眾趕走,占據了潛山營寨。

  ??主公知道,那潛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而今袁術雖是喪家之犬,但其手下仍有紀靈等十餘名將領隨侍左右,尚有兩千餘殘兵,此外還有陳蘭、雷薄二賊留下的近千名盜賊,其兵馬合計不小於三千之眾。憑借這些殘兵敗將,又占據險要地勢,居高臨下,以逸待勞。更有甚者,那山寨中儲存著陳蘭、雷薄二人掠奪得來的大量糧草輜重,箭矢充足,城高牆厚,防守極為有利。是以旬日之間委實難以攻克。”顧雍話音未落,周泰、蔣欽等將領便點頭附和,證實了顧雍所言不虛,句句屬實。

  ??孫策聞言後,神情默然,很清楚顧雍所說的都是實情。

  ??事實上,他此次之所以未征得李利應允便率軍匆匆離開壽春,正是因為他事先得到消息,被袁術奪走山寨的陳蘭、雷薄二人,正帶著百餘殘兵趕往壽春,隨行還有一千餘西涼戰騎沿途護送。得知這一消息後,孫策大驚失色,一旦陳蘭和雷薄二人進城見到李利,袁術的行蹤便隨之暴露。由此李利立刻就會知道他孫策刻意隱瞞軍情不報,居心叵測,繼而借機出兵廬江,甚至於直接對他及麾下的江東軍下手。

  ??是以孫策片刻不敢耽誤,當即率軍撤離壽春。大軍進入廬江境內後,兵分兩路;一路押送輜重前去沿江下寨,而另一路則由他親自率領直奔皖縣而來。

  ??直到孫策率軍離開壽春之後,他才知道李利何以如此迅速的占據豫州和九江周邊各縣。原來,早在盟軍攻打壽春城之際,李利便密令魯肅帶領一支騎兵潛入廬江,說服廬江太守劉勳率部歸降,並暗中聯絡東城、居巢等諸縣,主動歸附於李利麾下。

  ??與此同時,魯肅親自前往潛山勸降陳蘭、雷薄二人;而雷薄早年便與魯肅相識,私交甚厚,是以雙方一拍即合。不承想,魯肅提前動身下山,陳蘭和雷薄二人隨後率眾下山途中,卻與逃往至此的袁術敗軍不期而遇。隨即雙方話不投機,大打出手,雷薄等人不敵紀靈,倉惶而逃,錢糧輜重悉數被袁術所奪。

  ??無獨有偶。陳蘭、雷薄二人帶領殘部逃亡途中又遇到孫策帳下的江東軍,遂再度被江東軍打敗,最終隻剩下百餘人逃出生天。然而正是這場遭遇戰,讓陳蘭、雷薄二人無意中得知了江東軍的行蹤,知道這支江東軍正是尾隨追殺袁術敗軍而來的。

  ??事情就這麽簡單,卻嚇得孫策出了一身冷汗,不等李利同意便忙不失迭的率軍離開壽春,進而帶領輕騎星夜兼程趕來皖縣。

  ??大堂上,顧雍說完話後,躬身佇立良久,卻遲遲不見孫策表態,這讓他誠惶誠恐,忐忑不安。隨即他抬頭看向上階,卻見孫策神情恍惚,眉頭緊鎖,眼神中充滿憂鬱,一副魂不守舍、心不在焉的樣子。

  ??眼見於此,顧雍心下若有所悟,遂扭頭看向身旁的張紘,請求他出麵替自己說情。

  ??看到顧雍求助的眼神後,張紘會意點頭,當即起身出列,恭聲道:“稟主公,我等離開壽春之時便是陳蘭、雷薄二人進城之日,想來我等前腳剛走,李利隨後便知袁術被我軍圍困於潛山之上。事已至此,多想無益,還請主公速做決斷,遲則生變。”顯然,與其說張紘出麵替顧雍說情,不如說他是在提醒孫策形勢危急,刻不容緩,盡快決定取舍。之所以是取舍,其症結便在於袁術手裏的傳國玉璽。

  ??所謂傳國玉璽,便是曆代皇帝世代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麵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始皇帝鐫刻此印璽的本意是希望自己的江山能夠沿襲萬世,世代相傳,卻不料大秦帝國傳至二世便亡。但是,這塊印璽卻被世人視作無上皇權的象征,四百年大漢王朝一直沿用此印,是為傳國玉璽。直至董卓遷都長安,焚毀洛陽,傳國玉璽隨之遺失,而後落入孫堅手裏。

  ??正是為了爭奪這塊傳國玉璽,袁紹和袁術兄弟相繼使出陰招,以致孫堅被劉表設伏射殺。孫堅死後,孫策繼承父誌,卻不料他命運不濟,四處碰壁,不得不寄人籬下,委曲求全。最終,孫策還是以這塊玉璽為質,從袁術手中借得兵馬,從而打下江東基業。

  ??所以傳國玉璽對於孫堅和孫策父子而言,意義非凡。孫堅因此印璽而喪命,而孫策則因其而成事,成為雄踞江東的一方霸主。

  ??實際上,這塊所謂的傳國玉璽,說白了,就是一塊世所罕見的美玉。僅此而已。

  ??然而正是這一塊美玉卻有著超乎想象的巨大影響力,或者說是無以倫比的號召力。尤其是在當下,傳承四百年的大漢王朝已然敗亡,劉氏帝祚已經徹底傾覆,天下無主。

  ??在這個節骨眼上,實力無疑是最重要的,強者為王。但是,光有實力恐怕還不行。

  ??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漢帝劉協在位時沒有傳國玉璽,可他依然是皇帝,這是因為他承襲著祖上數百年積累的餘蔭,天生帝胄,劉氏皇權早已深入人心。但眼下天下無主,各鎮諸侯不管誰想問鼎江山,要想讓天下人信服,傳國玉璽就顯得尤為重要。由此,在當下這種特殊局勢的推動之下,這塊石頭無形中身價暴漲,成為不可或缺的關鍵信物。

  ??所以傳國玉璽在時下便是國之重器,其珍貴程度遠遠不止價值連城,說是無上神器亦不為過。

  ??正是看到這一點,是以張紘和顧雍二人以及大堂裏在座的每個人都為之心驚肉跳,憂心如焚,坐立難安。倘若孫策執意不肯放棄傳國玉璽,那麽隨後必將引來李利及其麾下的西涼大軍,因為李利占據壽春城後遲遲不肯撤軍,顯然是對傳國玉璽誌在必得。這樣一來,一場爭奪傳國玉璽的兩軍對壘已然無法避免,大戰一觸即發。

  ??——————未完待續————————————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