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9章】 浪淘沙,返璞歸真
作者:虎賁中郎      更新:2021-07-17 10:45      字數:3733
  “公明?”乍聞徐晃率領援軍趕到,公孫瓚和趙雲等人頓時大吃一驚,遂出帳相迎。

  ??果然,親兵沒有妄言,徐晃率領一萬援軍風塵仆仆地星夜趕來。

  ??安頓好援軍後,徐晃跟隨公孫瓚、趙雲、嚴綱等將領步入軍帳,邊走邊說明情況。

  ??稍事梳洗,徐晃也喝上了星夜兼程三天以來的第一口熱湯,一邊喝著蘑菇湯一邊對公孫瓚、趙雲連連道謝,大呼過癮。

  ??填飽肚子後,眾將聚在一起,就眼前局勢商量對策。

  ??此次跟隨徐晃前來支援公孫瓚的將領人數不少,馬岱、齊周、田豫等十餘名幽州舊將悉數隨行;值得一提的是,金猊衛副統領史阿也來了,而且奉命前來保護公孫瓚的安全。

  ??“公明,不知主公對接下來的戰事有何安排?”待徐晃一行將領吃飽喝足後,公孫瓚頗為急切地問道。

  ??這是帳內眾將最為關心的事情,也是迫在眉睫之事,不容耽擱。畢竟,前方不遠就是鮮卑王庭,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鮮卑人絕不能容忍數萬漢軍駐紮在身邊,早晚都會出兵進攻。而公孫瓚和趙雲二人對此並無良策,三萬騎兵人困馬乏,至少需要兩三天才能恢複元氣。在此期間,隻能依靠徐晃帶來的一萬鐵騎防守山道埡口;若無徐晃率兵來援的話,恐怕大軍便要一邊休整一邊提防鮮卑人的進攻,如此就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恢複元氣。

  ??僥天之幸,在公孫瓚率領的三萬前軍亟需休整之際,徐晃竟然率領援軍適時趕到,這可謂是雪中送炭,來得太及時了。有了援軍,公孫瓚率領的三萬追擊前軍就能喘口氣,安心地撤下來休整,並且不用再擔心鮮卑人突然襲擊。

  ??然而徐晃剛才入帳時便已言明,他們此行攜帶的糧草也不多,攏共帶了十天幹糧和十萬支箭矢,此外再無其它糧草輜重。再加上,徐晃率領急行軍三天三夜,已經消耗了三日的幹糧,還剩七日的口糧;可眼下四萬大軍聚在一起,一天消耗的口糧就相當於原來的四天。這樣一來,七日口糧隻能維持兩天。退一步說,就算將士們盡量節省口糧,盡可能上山挖野菜、采蘑菇充饑,但山上的野菜和蘑菇終歸有限,根本無法供應四萬大軍的龐大需求;滿打滿算,最多再多維持一兩日。

  ??所以,糧草緊缺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仍舊是眼下最迫切的亟需解決的大難題,實為重中之重,片刻不得拖延。

  ??正是基於這種憂慮,公孫瓚急切想知道主公李利對前軍有何要求,徐晃此行是否帶來了繼續進軍的作戰命令。此時此刻,公孫瓚和趙雲等前軍將領最擔心的是,主公李利下令大軍繼續前進,或者直接攻打鮮卑王庭。果真如此的話,無疑是把剛剛駐紮下來的三萬鐵騎推向絕路,逼著大軍跳進無底深淵,其結果必然是全軍覆沒。須知三萬鐵騎剛剛鬆弛下來,正是人困馬乏之際,原本鼓足的鬥誌已然消退殆盡,這個時候去攻打鮮卑王庭無異於自尋死路,自取滅亡。

  ??看到公孫瓚、趙雲和嚴綱等將領神色極其緊張地盯著自己,徐晃微笑搖頭道:“諸位將軍不必擔心,主公並未下達作戰命令。”乍聞此言,公孫瓚、趙雲等人如釋重負地長噓一口氣,臉上的緊張神色迅速消退,原本正襟危坐的身姿不由得鬆弛許多,神情舉止也變得自然起來。

  ??語氣稍頓,徐晃微笑道:“主公不但沒有下令進軍,還命我帶來軍令,命我四萬前軍就地休整,等到後續大軍趕到,而後合兵一處,再行進軍。”

  ??“主公英明啊!”公孫瓚和趙雲二人聞言後對視一眼,由衷地讚歎道。

  ??“主公英明??????主公英明!”嚴綱、鮮於銀等二十餘位軍令紛紛點頭附和道,並且一個個笑容滿臉,慶幸不已。

  ??事實上,如果李利果真下令進軍,公孫瓚、趙雲和嚴綱等將領即使知道眾將士已無力再戰,卻也不敢抗命,不得不率領大軍繼續作戰,最終帶著三萬鐵騎一起共赴黃泉。因為公孫瓚、嚴綱、鮮於銀等人都是降將,他們斷然不敢違抗李利的軍令,明知是死也要硬著頭皮慷慨赴義。

  ??究其原因,有三。其一,他們的妻兒家眷如今都已被送到長安;一旦他們抗命不尊,不但他們自己難逃西涼軍的追殺,還會連累妻兒家小,禍及滿門。其二,他們已經率領大軍進入鮮卑蠻夷的領地,孤軍進入敵後;一旦背叛李利,那便是前有蠻夷、後有追兵,進退維穀,死路一條。

  ??其三,也是最致命的。那便是,眼下這支三萬鐵騎名義上是公孫瓚領兵掛帥,擔任大軍主將;可實際上呢,這支兵馬全都是李利的嫡係部隊,真正能夠掌控大軍之人是趙雲。一旦公孫瓚和嚴綱等人公然違抗李利的軍令,趙雲豈能坐視?即便趙雲明知道這道軍令是錯誤的,然而若是公孫瓚和嚴綱等人膽敢抗命或直接背叛李利,那趙雲肯定不會心慈手軟,會毫不猶豫地將他們捉拿羈押,甚至於當場斬殺。這一點毋庸置疑。

  ??盡管很多領兵將領都知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自古以來,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將領卻是屈指可數,並且敢於這麽做的將領最終都沒有好下場。最為關鍵的是,趙雲絕對不會做這種違抗軍令的事情,而他對李利更是忠心耿耿,即使明知是死也不會反抗,更不可能背叛李利。

  ??所以,當徐晃十分幹脆地傳達了李利的就地休整的命令之後,公孫瓚和趙雲等一眾將領深深鬆了一口氣,緊張兮兮的神色當即恢複如常,繃得緊緊的心神全都鬆弛下來。

  ??眼見眾人齊呼“主公英明”,徐晃欣然接聲道:“主公確實是英明之極。不瞞諸位將軍,就在諸位率領三萬鐵騎追擊蠻軍的第二天突降大雨時,主公立刻察覺到孤軍深入甚為不妥,隨即便想到諸位出發時沒有攜帶糧草輜重,長途奔襲之中必將身陷險境。於是主公便命在下隻帶十日口糧,並攜帶大量箭矢率軍馳援,務必於三日內追上諸位,而主公則率領大軍於五日後趕到。所幸,在下領軍晝夜兼程,緊趕慢趕總算在今夜趕上大軍,幸不辱命!”

  ??公孫瓚聞言後,感激之情溢於言表:“公明冒雨行軍,一路鞍馬勞頓,辛苦了!”徐晃聞聲拱手,連稱不敢。

  ??謝過徐晃之後,公孫瓚心有所感地感歎道:“早就聽說主公雄才偉略,用兵如神,智謀甚遠,算無遺算。之前某家一直將信將疑,誤以為傳言未免言過其實,世間焉有此等文韜武略之人?但今日之事,某家真正是心悅誠服,主公的文治武功天下無出其右,令某欽佩之至!”

  ??唏噓感慨之餘,公孫瓚對眾將說道:“我公孫瓚生平從不服人,即使是去歲主公兵臨城下,某也未曾心服。但今天,我公孫瓚心服口服,甘願把幽州獻於主公,此後鞍前馬後任憑驅使,誓死不悔。今日諸位將軍便給在下做個見證,日後我公孫瓚如若違背今日誓言,人人得而誅之,諸位盡可取某項上人頭!”語罷,公孫瓚霍然起身,躬身一揖到底,神情誠摯之極。

  ??眼見公孫瓚竟然公然表態,心甘情願地主動立下誓言,趙雲和徐晃二人連忙起身攙扶,並在起身之際彼此對視一眼,心照不宣地微微點頭,繼而借助點頭之勢扶起公孫瓚。

  ??扶著公孫瓚重新落座,趙雲恭聲道:“公孫將軍對主公一片忠心,天地可鑒。剛剛我等都看到了,隨後一定如實稟報主公。然則將軍或許想得太多了,主公曆來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此番任命將軍為主將,亦是如此。如果軍中有人不聽將軍號令,末將懇請將軍切勿姑息,盡可予以嚴懲,殺一儆百以儆效尤。對此,末將願意自身性命擔保,主公一定不會怪罪將軍;若有罪責,末將願與將軍一起承擔!”這番鄭重表態表麵上看不出什麽,實際上卻是趙雲正式把軍權交給公孫瓚,讓他真正成為統領四萬戰騎的前軍主將。

  ??公孫瓚聞言後當即會意,笑嗬嗬地道:“子龍言重了。軍中將領無人觸犯軍紀,本將軍豈可枉殺無辜?不過子龍拳拳之心,本將軍愧受了。今後一切戰事,還請子龍助我一臂之力,惟有如此,我等方能不負主公重托。嗬嗬嗬!”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眼見趙雲對自己恭敬有加,公孫瓚很是受用,當即表示願與趙雲共同掌軍,一切如故不分彼此。然而,公孫瓚高興之餘情不自禁地自稱本將軍,而不是本公,儼然放棄了曾為一方霸主的諸侯架子,徹底端正態度,重新回歸白馬將軍的將領身份。急流勇退謂之知機,返璞歸真,回歸本源。

  ??看到這一幕後,趙雲會心一笑,真心替公孫瓚感到高興。

  ??因為趙雲此行的另一個任務便是監視公孫瓚,看他是否真正臣服於李利。如果公孫瓚單獨領兵之後稍有異動,或有絲毫圖謀不軌之舉,那麽趙雲就要替李利除掉這個禍患,讓他或被流矢射中或戰死沙場,總之不能讓他活著返回盧龍塞。這是臨行前軍師孔明私下交付給他的秘密任務。好在這一路上,公孫瓚沒有任何異常舉動,否則他早已喪命多時了。

  ??因此公孫瓚剛才當眾立誓絕非多此一舉,而是極其睿智的決定,無形中保全了性命。

  ??——————未完待續————————————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