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7章】 殺破狼,威震塞外
作者:虎賁中郎      更新:2021-07-17 10:45      字數:3472
  時間無聲流淌,懸在頭頂上方的驕陽一點點移動,緩緩向西傾斜。

  ??斜陽下,漢軍將士的背影投向前方,落在腳下,被徐徐移動的陽光一寸一寸地拉長;而十餘萬蠻軍的身影在留在身後,倒影在馬蹄之下。

  ??蠻軍陣前。位於中軍陣前的是一位長著絡腮胡子的粗獷壯漢,但見其人一雙濃眉猶如鋼針一般濃密狹長,眉下一雙凸出眼眶的豹眼甚是駭人,隨意地睜著眼睛便如欲要擇人而噬似的,令人毛骨悚然,不敢正視。方塊臉,鷹鉤鼻,皮膚黝黑,右耳耳垂上掛著一個手鐲大的銀環,在陽光下燦燦泛光,煞是顯眼。

  ??此人身高九尺,雙臂粗壯,青筋暴起,猶如盤根錯節的樹幹,似有千鈞巨力。他身軀極其魁梧,虎背熊腰,身著半身無袖鎧甲,手持丈餘長的長柄大刀,寒光凜凜。整個人看起來就像一頭凶猛蠻橫的大黑熊,全身上下充斥著令人難以想象的虯龍巨力。

  ??他胯下座騎是一匹體長一丈有餘、肩高近丈的黑膘馬,通體烏黑,毛色黑亮,極有光澤。明眼人一看便知此馬甚是神駿,實為千金難求的塞外良駒,可遇而不可求,極其珍貴。駕馭這匹黑膘馬的囚籠壯漢便是烏桓大首領蹋頓。

  ??蹋頓是前任烏桓單於丘力居的從子,初平年間丘力居去世,其子樓班年幼,便由蹋頓代行單於職權,統領烏桓各部。因此,眼下蹋頓就是烏桓部落最高首領,代行烏桓單於職權,等到丘力居之子樓班長大成人後就會從他手中接過單於職權,正式即位烏桓單於。

  ??勒馬駐足於蹋頓身旁兩側的彪形壯漢,分別是蘇仆延、烏延兩位部落首領,也是蹋頓最忠實的盟友。正是有著他們二人的鼎力支持,蹋頓才能號令烏桓各部,行使烏桓單於的無上權力,伺機壯大自己的部落。

  ??此刻烏桓與鮮卑聯軍已經列陣完畢。蹋頓親率本部三萬輕騎和蘇仆延部落兵馬合二為一,共計五萬控弦之士,作為聯軍中軍,居中指揮各部戰鬥。烏延和難樓兩部烏桓兵馬,共計四萬輕騎為右翼,樓班為右翼主將;東部鮮卑首領素利與後來趕到的闕機所部兵馬暫時合並,共計四萬輕騎,為大軍左翼,素利為左翼主將。

  ??眼看大戰在即,烏延卻帶著親信扈從離開右翼軍陣,與蘇仆延一左一右地護持在蹋頓身邊。這是因為烏延與難樓曆來不和,而難樓則是烏桓小王子樓班的忠實仆從,駐守著烏桓王庭,實力不凡,以致蹋頓對他頗為忌憚。正因為如此,若不是樓班竭力保護小王子,隻怕烏桓單於的寶座早就被蹋頓奪走了。

  ??所幸,蹋頓並非忘恩負義之人,一直顧念著丘力居昔日的養育提攜之恩,雖然很不待見丘力居的兒子樓班,卻也沒有公然反叛。再加上,小單於樓班身邊一直都有難樓忠心保護,使得烏桓王庭暫時處於一種微妙的平衡,雖然仍然不可避免明爭暗鬥,卻沒有大規模內訌廝殺。正是因為烏桓部落並沒有起內訌,因此他們的總體實力遠不如鮮卑,卻能與鮮卑抗衡,實力日益強大。

  ??????????????????????????

  ??“單於,對麵那兩個年輕人誰才是西涼李利?”

  ??此刻,蘇仆延順著蹋頓的目光看向對麵漢軍戰陣,留意到蹋頓直勾勾地盯著位於漢軍中軍陣前的兩個相貌不凡的年輕人。想都不用想,蘇仆延便知這兩人之中必有一人是威名赫赫的西涼李利,可惜一直未曾謀麵,因此他根本不認得兩人之中誰是西涼李利,究竟是身著儒士長袍的那人呢,還是身披暗紅戰袍、身著金色戰甲的那位年輕將軍?

  ??蹋頓聞聲後,頭也不回地道:“對麵披掛戰袍,身著黃金戰甲之人便是李利李文昌。至於他身邊的那名文士麽,按照漢軍曆來出征的習慣,應該是出謀劃策的隨軍軍師。”說這番話時,蹋頓的語氣十分篤定,顯然頗為了解漢軍的征戰習慣和軍隊編製,甚至對漢人兵法也有所涉略。由此可見,蹋頓絕非有勇無謀的莽夫,其人雖然長相粗獷蠻橫,卻頗有智謀,見識不凡,算得上是文武兼備的草原豪傑。

  ??蘇仆延聞聲後欣然點頭,正要奉承蹋頓一番時,烏延卻忽然插話道:“以單於之見,此戰我大烏桓勇士能否旗開得勝,一舉攻陷盧龍塞,奪取幽州?”說話時,烏延的眼底中閃過一絲擔憂,看向對麵的李利的眼神飄忽閃躲,似是甚為懼怕。

  ??蹋頓聞聲扭頭,看了烏延一眼,而後又回頭看看蘇仆延,當即心中了然。其實,不僅僅是蘇仆延和烏延二人心生憂慮,就連蹋頓自己也是心裏沒底。

  ??有道是:人的名樹的影,盛名之下無虛士。西涼李利的赫赫威名到底有多響亮呢?恐怕李利本人都不清楚,更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威名對諸多蠻夷有多麽大的威懾力,自然也無法估量自己在草原部落中的巨大影響力。時至今日,西涼李利在草原部落中可謂是鼎鼎大名,如雷貫耳,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毫不誇張地說,隻要部落中有人提起李利的名字,哪怕是提到官諱,就能讓聽到李利名諱的人全身哆嗦,敬畏不已,說是聞風喪膽亦不為過。

  ??長期以來,烏桓和鮮卑人之所以仇視幽州公孫瓚,是因為他們在公孫瓚手裏屢戰屢敗,損兵折將,吃盡了苦頭。還因為公孫瓚對烏桓、鮮卑人從不手軟,但凡落到他手中的蠻夷俘虜曆來是一律斬殺,無一活口。故而,與其說幽州周邊的蠻夷韃子仇視公孫瓚,不如說他們畏懼公孫瓚。隻要公孫瓚不死,他們就別想攻占幽州。退一萬步說,公孫瓚一天不離開幽州,他們就不敢肆無忌憚的劫掠幽州,甚至隨時都有性命之危。所以蠻夷各部首領對公孫瓚恨之入骨,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將其除之而後快,除去這個心腹之患。然而,與公孫瓚相比,西涼李利的存在則讓諸多蠻夷部落更加惶恐忌憚,近乎於惶惶不可終日。

  ??西涼李利有多麽凶悍,或許於中原各鎮諸侯而言還體會不深,甚至感受不到,因為李利對漢人一直采取包容收複的懷柔手段,鮮有趕盡殺絕之舉。然則,對於諸多蠻夷而言,西涼李利無異於毀滅一切的洪水猛獸,凶殘而暴戾,毫無憐憫之心,手段之毒辣之狠絕,亙古未見。這並不說李利屠殺了多少蠻夷部落,或者說有多少部落被李利滅絕;而是,但凡落到李利手上的蠻夷部落悉數都被徹底征服了。不管這些部落的族人願不願意,一律搬遷至漢境居住,而他們曾經賴以生存的草原卻被漢人占據,然後一個個鎮甸拔地而起,全都納入漢人疆域之內。

  ??而李利對待周邊蠻夷部落的策略就是,順者昌逆者亡。凡是願意服從安置的部落,全部分流打散安置,逼迫融入漢人之中;而那些不願意搬遷或拒不執行命令的部落,則一個個無聲無息的消失了,徹底湮沒在塵埃裏。

  ??起初,當諸多蠻夷部落首領得知被李利征服的部落竟然毫發無損的時候,他們還曾嘲笑李利心存婦人之仁,心慈手軟,不足為懼。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霍然發現那些曾經與他們為鄰的部族已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城池,以及數以萬計的漢人牧民,與漢人牧民一起出現在草原上的還有兵戈森森的戍邊漢軍。而曾經活躍在草原的部落全都遷入漢境,三五成群地被安置在漢人村落當中,或開墾種地或淪為佃戶,與漢人一般無二。其中一些不安分的部落青壯則相繼被抓進大牢,既而服徭役,為西涼州郡開山修路,最終再被重新安置到更加偏遠的村落中定居下來。於是,西涼周邊曾經強盛一時的部落相繼消失,完全融入漢人之中;適者生存,不適應的人便隻有死路一條。除此別無選擇。

  ??而這便是西涼李利所為,看似手段溫和,實則狠厲之極。他滅掉的不是某個部落,也不是成千上萬的人命,而是從根本上覆滅一個種族,促使周邊種族全都融入漢人之中,最終融合為一個民族———漢族。

  ??這是真正的絕戶計,殺人不見血,目光之長遠、手段之毒辣,亙古未有。

  ??親眼見證了一個個部落相繼消失,最初蠻夷各部首領還不以為然,根本認識不到李利的霹靂手段,也體會不到李利的厲害之處。但是時間長了,曾經的鄰居一個個杳無蹤跡了,這讓部落首領們由最初的懵然不知漸漸意識到危機正在一步步逼近他們。再加上,草原上的漢人牧民越來越多,城池越來越密集,漢軍正在逐步擴大遊弋範圍,逐步壓縮著他們的生存空間。至此,生活在漢境周邊的蠻夷部落方才恍然大悟,終於覺醒了,切身體會到西涼李利的厲害,繼而對其畏之如虎,將其視為洪水猛獸。

  ??——————————未完待續——————————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