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5章】 起漣漪,千層疊浪
作者:虎賁中郎      更新:2021-07-17 10:45      字數:3734
  感謝:書友君子柏、lcx700319、wq007書友月票支持,多謝!

  ??————————————

  ??冀州,鄴城。居中而立的車騎將軍府,在眾多諸侯幕府中絕對是首屈一指的存在,大氣磅礴,雄偉而奢華,頗具舍我其誰的霸氣,盡顯王者氣派。

  ??作為中原第一大州,冀州幅員遼闊,物阜民豐,街市繁華、商鋪林立,其富庶穩居中原之首;人口數量逾五百萬,躍居大漢各州之冠,令各方諸侯驚羨側目,垂涎不已。

  ??司隸大戰前,冀州袁紹擁兵三十餘萬,力壓中原群雄,隱隱顯露出中原霸主之姿,聲勢空前,迫使中原群雄以袁紹馬首是瞻,無人敢於捋其鋒芒。

  ??函穀慘敗後,袁紹麾下兵馬折損過半,糧草輜重損失慘重,將冀州積累多年的錢糧揮霍一空,元氣大傷,實力驟降。

  ??隨後,窺視已久的幽州公孫瓚趁勢大舉進攻,使得本來已經收入囊中的青州各郡縣得而複失,諸多城池相繼淪陷,地盤急劇縮水。被逼無奈之下,袁紹隻得收縮兵力,據城死守,節節抵抗,步步為營。經過長達半年的較量相持,冀州袁紹終於扼製住公孫瓚的進攻勢頭,轉守為攻,幾番激戰後,重新奪回一半城池,一掃頹敗之勢,漸漸恢複了一些元氣。

  ??然則,司隸大戰的巨大虧空無法填補,地盤縮水仍是不可避免,府庫空虛,兵力不足,錢糧輜重依舊是捉襟見肘。這些問題和困難都亟待解決,卻又無力解決,這就使得冀州袁紹徹底失去了往日的霸主光環,整體實力下降四成,比之幽州公孫瓚還略有不如,與重新奪回兗州的曹操的實力不相上下。

  ??如此以來,中原各路諸侯勢力隱隱形成一種極其微妙的局麵,各方勢力差距不大、勢均力敵,處於相對平衡的態勢。

  ??平衡,就意味著各方勢力都有機會發展壯大,並且相互製約、相互掣肘,隨之而來的便是相互提防,虎視眈眈。若想打破這種微妙的平衡,就必須削弱或徹底覆滅某一方諸侯勢力,迫使別人無路可走,其自身才能發展壯大,繼而脫穎而出,領袖中原群雄。

  ??若是以往,麵對這種局勢,袁紹必定與曹操聯手,組成同盟攻打幽州公孫瓚。之前他們就是這麽幹的,但受益最大的還是冀州袁紹,曹操隻能得到一些錢糧輜重補償,並沒有得到實際利益或任何地盤。

  ??然而目前中原局勢不同於以往,西涼軍虎視在側,迫使兗州曹操不敢輕舉妄動,更不可能與袁紹聯手攻打幽州。這樣一來,幽州公孫瓚暫時安全無虞,冀州袁紹也得不到任何助力,隻能自謀發展,想方設法彌補司隸慘敗後的巨額虧空,招兵買馬,積極擴充兵力,以圖東山再起,再現昔日的輝煌。

  ??在各方勢力相互牽製下,公孫瓚、袁紹和曹操各自埋頭發展,積蓄實力。在這一過程中,冀州根基雄厚的優勢隨之凸顯出來,物阜民豐、人口眾多,發展潛力和速度明顯領先於周邊勢力,發展勢頭強勁,厚積薄發,頗有一騎絕塵之勢。

  ??大半年時間,冀州袁紹一邊抵禦公孫瓚的進攻,一邊籌措錢糧招兵買馬,將冀州各大世家和豪強縉紳們聯合起來,同進退、共榮辱,利益共享。手段迭出不窮、連環相扣,將冀州世家和豪強們硬生生綁在自己的戰車上,這讓袁紹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大量資助,籌集了無數錢糧輜重,大肆招募兵馬,實力與日俱增,迅速恢複壯大。

  ??截至年底,袁紹麾下兵馬再次擴充至二十餘萬兵力,再次超越幽州公孫瓚,重新將青州大半郡縣收入囊中,迫使公孫瓚退兵防守,實力恢複大半,再度位居中原諸侯之首。然則,冀州兵馬雖然數量急劇膨脹,與司隸大戰前相差不大,但戰鬥力卻相去甚遠,大不如前,頗有些外強中幹的架勢。

  ??與此同時,袁紹麾下同樣還有著一大批文臣武將,才能不俗。自從顏良、文醜相繼折損在西涼將領手裏,河北四庭柱便殘缺不全,但正是司隸之戰使得一些被埋沒的將領脫穎而出,表現不俗。因此,袁紹麾下四庭柱又補齊了,他們是:張郃、高覽、牽招和蔣奇。此外,在屢次與公孫瓚的對峙廝殺中冀州上將軍鞠義居功至偉,數次力挽狂瀾於即倒,實為冀州棟梁,不可或缺。因此,袁紹曾當眾盛讚鞠義是冀州脊梁,實乃帥才,正式任命其為上將軍,入幕府可讚拜不名,並大加賞賜。

  ??至此,鞠義成為冀州軍僅次於袁紹的大軍統帥,實至名歸的冀州第一將,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謂是功成名就,戰功顯赫,躍居冀州眾僚之首。

  ??—————————小分割線——————————

  ??年關剛過不久,正月二十,車騎將軍府幕府聚議,召集文臣武將共商大事。

  ??當冀州僚屬相繼進入大堂時,袁紹早已坐在主位上,手中捧著竹簡,目光卻不在竹簡上,而是一眨不眨地盯著帥案,眉頭緊蹙,似是遇到躊躇難決之事,正在權衡利弊得失。

  ??待眾人跪拜施禮後,袁紹亦不多言,抬手將竹簡交給侍從,示意堂下眾人傳閱。

  ??少頃,袁紹單刀直入地問道:“諸位都說說本將軍奉詔還是不奉詔,該不該迎天子和百官前來冀州?如奉詔該當如何,不奉詔又當如何?”這話問得當真是直白,將自身難以抉擇的心思明白無誤地告知眾人,足見袁紹自司隸慘敗後性格轉變很大,不但沒有就此沉淪下去,反倒愈發殺伐果斷,遇事不含糊,直接拋出來讓眾人商議。

  ??此刻坐在堂下兩側之人足有近百人之多,兩側位居前列者都是袁紹頗為倚重的文臣武將。左側首位是郭圖,許攸屈居其下首,其次是審配、辛毗、辛評、陳琳等謀士幕僚;右側是武將陣容,以上將軍鞠義為首,其次是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和袁尚,而後便是四庭柱等數十名武將。

  ??值得一提的是,伴隨田豐和荀諶相繼離開,郭圖可謂是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終於熬出頭了,坐上了文臣之首的位子,即冀州別駕,深得袁紹信任,依為臂膀。

  ??待袁紹話音落下,郭圖閉目假寐,沒有率先開口的意思,或許他還揣摩不透袁紹的心意,因此不欲搶先開口,以免領會意圖出現偏差,有損他冀州別駕的聲望。

  ??眼見郭圖緘口不言,許攸、審配和辛氏兄弟縱然已有決斷也不便貿然開口,隨即他們將目光投向對麵的上將軍鞠義。

  ??盡管上將軍鞠義在冀州一眾僚屬當中有些不得人心,勢單力孤,但他在軍中卻深受將士們擁戴,威信頗高。最重要的還是他戰績顯赫,統兵打仗絕對堪稱一流,在連番與幽州公孫瓚的對戰之中,他用兵有方、屢戰屢勝,迄今為止尚無敗績。這都是真刀真槍打出來的戰績,使得冀州眾僚固然對鞠義賣主求榮的前科念念不忘,好感全無,卻不得不承認冀州能在司隸慘敗後迅速恢複過來,鞠義居功至偉,統兵打仗離不開他。

  ??眼下正逢大爭之世,這是造就英雄的溫床,也是由武將引領潮流的黃金時代。因此,鞠義在幕府議事中的話語權很大,分量很重,但凡從他口中說出的每一句話,即使是袁紹都不能忽視,必須認真考慮,慎重決斷。

  ??“詔書上說得很明白,天子和百官們已經脫離西涼地界,不日便將抵達東都洛陽,故詔令各路諸侯入京勤王,共商討伐西涼李利之義舉。”

  ??說到這裏,鞠義語氣一頓,抬頭看向袁紹,恭聲道:“末將以為詔書中提及的討伐西涼軍之事,可以暫時擱置不談。前番主公聯合各路諸侯討伐義舉已經證明,各路諸侯出兵不出力、畏首畏尾,各懷鬼胎,蓄意保存實力,試圖慫恿別人與西涼軍血拚。然則,放眼天下,能夠存留至今的諸侯霸主們都不是庸碌之輩,誰都不是傻子,斷然不會傾盡全力與西涼軍血戰廝殺。故而,聯合諸侯討伐李利之事不談也罷,最終能否成事還要看其他諸侯是否同意出兵,能不能團結一心共襄義舉。”這就是鞠義不合群的關鍵原因,當眾揭開袁紹的傷疤,雖然事實亦是如此,但有些事知道歸知道,卻不能當眾說出來,否則上位者顏麵何存?

  ??高居上階的袁紹臉頰微微發紅,眼底閃過一抹濃重的慍色,頷首敷衍道:“嗯,上將軍所言有理,聯合出兵討賊之事擱置不提,一群烏合之眾是奈何不得李賊的。上將軍繼續說迎接天子和百官之事吧。”

  ??鞠義清楚無誤地看到袁紹眼底的怒意,可他並不在意,也沒有放在心上。因為他堅信忠言逆耳利於行,有些話別人不敢說,但他鞠義卻敢直言不諱;若是袁紹真的聽進去了,並隨之改正,那無疑是對整個冀州軍十分有利的。

  ??“主公英明。至於迎接天子和百官之事,末將以為此事實為千載難逢的絕好機會,斷然不容錯過,勢在必行,而且誌在必得。李利及其麾下西涼軍之所以能有今日之強盛,正是其掌控天子和百官之功,否則短短數年之間,其人何以強大如斯!故而,末將懇請主公不必猶豫,速速整軍出發,否則便會被其他諸侯捷足先登,到那時悔之晚矣!”

  ??——————————未完待續————————————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