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1章】 香餌釣金鼇
作者:虎賁中郎      更新:2021-07-17 10:45      字數:3960
  晨霧彌漫,氤氳繚繞。

  ??一縷晨曦劃破天際,宣示著新一天的光明降臨。

  ??濃霧下沉,遮住朝氣蓬勃的旭日陽光,使得身處濃霧中的人們隻能透過霧氣看到一抹朦朧光亮,卻感受不到應有的光和熱。

  ??益州,成都州牧府。

  ??臨近辰時三刻,這個時間長安城中的長樂宮正在早朝,而此刻州牧府的大堂上同樣也在議政。

  ??“嗬———!”

  ??待堂下文武兩班僚屬悉數到齊,一個身著暗紅色上等錦袍的三十多歲的男子打著嗬欠,不急不緩地通過大堂上階西側角上的側門走進大堂,徑直走到上階,隨手撩起錦袍下擺,坐在主位上。

  ??“臣等拜見主公!”堂下眾人齊聲跪拜道。

  ??主位上的中年男子晃晃腦袋,讓自己盡快清醒過來,以免耽誤正事。昨夜飲酒作畫甚是盡興,直到三更才就寢,卻偏偏要早起,以致於他此時腦袋還是昏沉沉的,頭重腳輕,好不難受。

  ??“諸位免禮,都起身吧。”男子擺手說道。

  ??“謝主公!”齊聲謝禮後,堂下眾僚各自歸位。無座,全是正襟抄手而立,手袖裏放著各自要請示、商議的竹簡或錦帛信件。

  ??這就是益州州牧府的規矩。自從188年劉焉向靈帝請旨恢複州牧製開始,劉焉出任益州牧,並派遣張魯占據漢中,切斷益州與外界的一切聯係,自此益州就是第一個割據自立的獨立王國,諸多禮製均是效仿洛陽朝廷。長樂宮早朝搬到益州就成了州牧府議事,益州下轄所有有資格前來議事的僚屬悉數跪拜,並分成文武兩班立於堂下。此外,上階主位距離堂下足有三尺高,六個台階可供上下走動,台階兩旁還有十餘名閹宦內侍,可供上傳下達竹簡或錦帛書信之用。

  ??從劉焉建立這一套禮製開始,至今已整整七個年頭。早年還有人對此提出異議,並暗中向朝廷密報劉焉暗藏帝王之誌,試圖割據自立,獨立於大漢朝廷之外。為此,荊州劉表聞訊後上奏朝廷,請求嚴查劉焉意圖謀反是否屬實,並予以嚴懲。怎奈當時董卓掌權,得知劉焉圖謀不軌後,他並未放在心上,隻是派遣宦官帶著詔書前來益州核查。而劉焉得知事情敗露,驚駭不已,一邊重金收買手捧詔書而來的宦官,一邊向董卓進獻大筆錢糧。破財消災,經過劉焉一番斡旋,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朝廷對益州謀反之事高高舉起輕輕放下;董卓不再過問,就此擱置下來,虎頭蛇尾,不了了之。

  ??七個年頭,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足夠一個翩翩少年變成肥頭大耳的臃腫之人,除了親生父母,別人誰都不認識。

  ??經過劉焉、劉璋父子兩代的割據統治,益州已經徹頭徹尾地成為獨立於大漢之外的獨立王國,唯一欠缺的便是沒有正式改元開國,登基稱帝。曾經僭越朝廷禮製之舉,而今已成為規矩,上行下效,已是常態化,益州僚屬早已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了。久而久之,在益州文武官員心裏不知不覺中形成了“據益州而小天下”的優越感,身居天府之國,將天下其它州郡看做是戰火紛飛、生靈塗炭的窮鄉僻壤,不屑一顧。

  ??這是因為益州地域廣博,擁有九個郡和三個屬國,除此之外,還有地域廣闊的南疆叢林。除了地域廣闊之外,益州物產豐盛,水網密布,風調雨順,最重要的是人口眾多。

  ??在人口方麵,益州曾是漢高祖劉邦的起家之地,也是大漢王朝處置叛亂流民和罪臣家眷的流放之地,更是天下紛亂中各州黎民百姓的避難所。如此以來,就使得益州人口眾多,擁有不下於中原第一大州冀州的人口總量;若是再將南蠻加在一起,那麽益州的人口數量比冀州猶有過之,甚至超出百萬人口以上。

  ??除物阜民豐、人口眾多之外,益州最大的倚仗還是蜀道之險和長江天塹。蜀道將益州阻隔於中原之外,長江天塹將其割據於西南一隅,如此便造就了益州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完全可以封疆鎖國,獨立於大漢之外,獨立成國,名曰“天府之國”。

  ??現如今,天下各州各郡皆是戰火紛飛,各方勢力廝殺不休,群雄並起,諸侯割據。但在益州,卻是歌舞昇平,關河平晏,恍如世外桃源一般,與世無爭。當然,益州也有隱憂,那便是南疆蠻族經常劫掠邊境,但這僅限於益州南部,小打小鬧而已,不過是癤癢之疾,無關大局。

  ??時下,益州擁有大漢最上等的蜀錦,享用不盡的美食,錢糧充足,府庫充盈,擁兵十餘萬,實力雄厚。在天下各路諸侯之中,不管是誰,哪怕是西涼李利,也不能忽視益州劉璋的存在。確切地說,諸侯們不是惦記劉璋,不管他長得再好看,終究還是男人;真正惦記的還是他掌控下的富饒之地,天府之國———益州。

  ??——————翻開背景,言歸正傳。

  ??州牧府大堂上,議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首先商議的便是州內事務,錢糧賦稅、水災蟲患和南蠻為禍南疆等事宜。這些都是老生常談,幾乎每天都要提一遍,這叫居安思危,時刻保持警惕,增強上位者的憂患意識。而這,也是前任州牧劉焉定下的規矩,其目的便是警醒自己和後代子孫,時刻不忘奮發圖強,有朝一日終能成就霸業。

  ??不言而喻,高居主位的中年男子便是益州牧劉璋劉季玉。

  ??他是去年李利遊曆中原之前派人護送返回益州的。回到成都不到一個月,其父劉焉便一命嗚呼。劉焉死後,益州無主,而最早跟隨劉焉前來益州的劉瑁又英年早逝,是以劉璋是唯一的繼承人,益州牧之位非他莫屬。然而正在關鍵時刻,張魯生母盧氏橫插一杠子,慫恿益州僚屬擁立劉焉假子張徵(盧氏幼子,張魯的四弟)繼位州牧,企圖篡奪益州劉氏基業。

  ??危急關頭,益州大族張氏兄弟、吳氏一族和跟隨劉焉多年的一眾老臣,力推劉璋繼位,繼而誅殺盧氏及其幼子,平息內亂。隨後,李利遣使前來益州傳詔,正式敕封劉璋提領益州。至此,劉璋名正言順地即位益州牧,執掌益州九郡三屬國。

  ??時至今日,劉璋已經執掌益州一年有餘,對益州軍政知之甚詳,自認對治理州郡頗有心得。是以,他現在已有閑暇吟詩作賦,鶯歌曼舞之餘還能重操舊業,飲酒作畫,著實逍遙自在。

  ??這也難怪,時下益州官員中青年才俊不在少數,尤其不缺治理州郡的文士賢才。像擁立劉璋繼位有功的張鬆、張肅兄弟,主簿黃權,從事董和、董允父子,以及最早跟隨劉焉的吳懿、嚴顏等老臣,還有素來與他私交篤厚的龐羲等人;這些人都有治理郡縣之能,根本用不著他親力親為。

  ??此刻,聽著堂下照本宣科的議事,劉璋昏昏欲睡,實在提不起一點興趣。天天都這樣,這些錢糧賦稅之類的瑣事,他第一次坐上州牧府的寶座時還頗感振奮,因為益州富庶啊,錢糧富足,府庫充盈,軍械輜重齊備,這些都是他往後坐擁益州的資本。可新鮮勁過去後,他每天還是能聽到這些煩躁的數據,這讓他大感膩味,卻又不能出言阻止。畢竟這是他父親劉焉定下的規矩,事關益州生計民生,豈能擅自廢除?

  ??終於,固有議事結束了。這時,別駕從事張鬆出列稟報道:“稟主公,昨日漢中張魯遣使前來拜見主公,在下接見了他。張魯使者此番帶來三箱珍奇異玩和兩萬金,言明進獻於主公。不知主公是否接納?”

  ??“漢中張魯給我進獻金銀奇珍?”劉璋聞聲神情一震,頓時提起精神,睜大眼睛俯視著堂下的張鬆,卻又不自覺地皺皺眉頭。因為張鬆那副尊榮實在是有些差強人意,掃帚眉、小眼睛,塌鼻子,嘴角沒毛,偏偏頜下長著一撮小胡須,真是??????長得也太隨意了,著實令人不敢恭維,不忍正視(不堪入目)。

  ??微微皺眉之餘,劉璋的目光直接跨過張鬆,看向他身邊的兄長張肅,頓時心情舒暢許多,張肅就長得順眼多了。同是一母所生的兩兄弟,咋差別這麽大呢!

  ??“張魯竟然主動給我送禮,太陽打西邊出來了,真新鮮!”劉璋在長安為質時與李利相處兩年多時間,別的沒學會,倒是說話方式與李利一般無二,簡潔明了,很容易聽懂,無形中竟讓他落得個“平易近人”的美名,可謂是歪打正著。

  ??冷笑聲中,劉璋嘴角呈現出一道弧線,這是李利習慣性的笑容,無形中也被他學會了。

  ??“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永年不必繞彎子,直說吧,張魯遣使送來重禮,究竟意欲何為?”

  ??“諾,主公英明!”張鬆欣然點頭應聲。隨即他將張魯一敗陳倉,再敗羌道,最終丟盔棄甲逃回陽平關之事一五一十地講述一遍。

  ??而後,張鬆恭聲道:“時下,張魯兵敗退回漢中,據守陽平關,而西涼軍則是大軍壓境,陳兵關前。此時,漢中張魯已是危在旦夕,一旦西涼軍攻破陽平關,漢中郡再無險關可守,必被西涼鐵騎踏平漢中九縣。是以,張魯遣使前來向主公求援,懇請主公出兵馳援漢中,與他聯手共抗李賊、、、哦不,共抗李利大軍。”(李賊之名在益州是不允許叫的,頂多直呼其名,或是大將軍,劉璋明令麾下一眾僚屬不得稱李利為李賊,否則嚴懲不貸。從這一點不難看出,劉璋和李利確實私交不錯,對李利派人護送他返回益州即位州牧之事,一直心存感激。)

  ??隻是這份交情即將麵臨嚴峻考驗,結果如何??????虎賁喝口茶潤潤嗓子,道:“欲知詳情,咱們下章揭曉??????”求月票,推薦票,多謝!

  ??———————未完待續——————————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