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2章】 唯恐天下不亂
作者:虎賁中郎      更新:2021-07-17 10:45      字數:4227
  正當中原大地烽煙四起之際,一道詔書從長安傳出,經過函穀關時被有心人抄寫上千份,遂由沿途商隊和細作帶入天下各州郡,並第一時間傳到各路諸侯手裏。

  ??而最早接到詔書之人還是曹操,因為他距離函穀關最近。

  ??可當他看完詔書上的內容,頓時驚駭急呼:“漢室危矣,亡漢室者李賊也!”

  ??然則,接下來曹操的舉動卻極為奇怪,他一言不發地將詔書丟在案頭,轉身離開大帳。此時留在帥帳中的程昱、毛玠、滿寵等謀士幕僚們神色愕然,隨即程昱輕步走到階下取來詔書翻看,乍一看便神色大變,而後默然交給身邊的毛玠。

  ??待毛玠和滿寵等人依次看過詔書後,眾人麵麵相覷,卻不約而同地緘口不言,一個個神色凝重地緩緩離開帥帳。

  ??而那份天子詔書依舊放在案頭,靜靜地摞在一對竹簡最上方??????

  ??緊隨曹操之後接到詔書的諸侯是袁紹,落在他手裏的詔書還是手抄本,內容與千裏之外的曹操案頭上的詔書完全一致。

  ??但是,當袁紹看到詔書時卻是破口大罵:“天子昏聵,李賊可惡,欺我太甚!某袁紹與李賊勢不兩立,此生不殺爾賊,吾死不瞑目!呼、、、呼呼!”

  ??大罵聲中,袁紹氣喘噓噓,麵目猙獰,那凶神惡煞的神情似是欲要擇人而噬一般,嚇得許攸、郭圖和辛評辛毗等謀士噤若寒蟬,一動不敢動。

  ??緊隨袁紹之後,天下各路諸侯先後接到這道天子詔書,即使是道路隔絕的益州劉璋也不例外。不過他是最後一位接到詔書的諸侯,詔書是由來往於雍涼二州羌人部落的商隊經廣漢郡帶入益州的,遂傳到劉璋手裏。

  ??幽州公孫瓚接到詔書時的反應與曹操一般無二,失聲驚呼:“漢室危矣,天下大亂矣!”不過他沒有斥責西涼李利,因為他此時與李利是盟友,擁有相同的敵人,目標一致,利益相關,共同進退。更何況,這道詔書上的內容並未牽涉到他,反而對他十分有利。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公孫瓚是樂見其成的。這是他一直想做卻做不到、又不敢做的事情,這道詔書無疑是幫了他的大忙。

  ??然則,這道詔書實在是牽涉太廣,近乎涵蓋了天下大半諸侯。事關重大,看得公孫瓚心驚肉跳,連呼吸都不由得急促起來。此詔一旦頒布天下,就等於西涼軍樹敵於各路諸侯,公然向各方勢力宣戰,首當其衝者便是前番聯合討伐西涼軍的中原諸侯。

  ??是以,公孫瓚反複翻看了詔書好多遍,幾乎將竹簡上的每一字都記在腦海裏。實際上他此刻考慮的不是詔書,而是自己與李利結盟是否正確,是不是值得。毫無疑問,此時這道詔書已經傳遍天下,接到詔書的各路諸侯作何反應,會不會群起而攻,再次聯合起來討伐西涼李利?若是真的再打起來,那他公孫瓚又當如何自處,袖手旁觀還是與李利聯手對抗天下群雄?

  ??倘若再次爆發諸侯聯盟聯合討伐李利之事,那他公孫瓚還想繼續置身事外,未免有些異想天開,不切實際。前番中原大戰,他可以作壁上觀,那是因為他借口境內叛亂未平、無暇他顧,實在抽不出多餘兵馬支援李利;為此李利表示理解,隻讓他提供一些錢糧支持,無須出兵參戰。此番若是再戰,他恐怕就不能袖手旁觀了。否則,無論戰後結果如何,他都將麵臨各方勢力的討伐。諸侯盟軍若勝,就會將他公孫瓚視作李利的幫凶,斷然不會放過他;而西涼李利若勝,勢必將他當做背信棄義之徒,揮師東進,征討幽州。

  ??因此,當公孫瓚拿著詔書之時就如同捧著一個燙手山芋,這是逼他旗幟鮮明地表明態度。要麽公開承認與李利結盟,要麽擺明旗幟與李利為敵,除此之外,他沒有第三條路可選。歸根結底,他如今的實力還不足以讓他獨樹一幟,自成一家。畢竟他在各路諸侯中的實力隻能算是中上勢力,且西邊與李利占據的並州相連,南麵與袁紹勢成水火,北方又有諸多蠻夷虎視眈眈,東北麵與遼東公孫度也有嫌隙,相互提防。地理位置決定著公孫瓚不可能獨善其身,置身於諸侯爭鬥之外,無論站在哪一邊,他必須公開表明態度。

  ??可是,現如今公孫瓚還有選擇的餘地麽?眼下,他已經出兵占據著大半個青州,多年來與袁紹屢屢大戰廝殺,儼然已成不死不休之局,絕對沒有緩和妥協的餘地。如此以來,擺在他麵前的隻有一條路,那就是遠交近攻,與西涼李利結盟,共同對付袁紹。

  ??隻是,讓公孫瓚極為躊躇的是,西涼李利實力太強大了。與這樣強大的勢力結盟,短期看來無疑是好事。至少公孫瓚與李利公開結盟之後,他便可以再也不懼袁紹,甚至不怕袁紹和兗州曹操、呂布等人聯手。因為隻要李利陳兵司隸邊境,曹操、呂布等勢力必定不敢輕舉妄動,而他則可以心無旁騖地揮兵攻取冀州,與袁紹光明正大地決一雌雄。然而,盟友太強大也未必是好事,其中暗藏隱患,凶險無比。一旦處理不善,稍有懈怠,他公孫瓚便將淪為李利的附庸,結盟不成反倒被李利悄無聲息地兼並了。

  ??因此,公孫瓚拿著詔書的那一刻,心中波瀾起伏,患得患失,委決不下??????

  ??徐州劉備接到詔書的時間還在公孫瓚之前,而他看到詔書上所述的一瞬間,神情極為詭異,與袁紹、曹操和公孫瓚等人截然不同。

  ??“這??????李賊到底想幹什麽?難道他想逼迫天子禪位,亦或是弑君篡位麽?”

  ??這是劉備當著徐州一眾僚屬所說的話。但眾人都不知道的是,看完詔書的劉備心中卻是另有一番盤算。盡管詔書中將他也囊括在內,可他非但一點不生氣,反而暗自竊喜。因為他預感到不久之後必有大事發生,而且是震驚天下的大事件,而這正是他等待已久的絕好時機。一旦天下局勢大變,他便可以順利成章地自領徐州牧,再不受任何人指責或詬病,屬於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再無阻礙。

  ??是以,劉備拿著詔書時心情很好,仿佛一塊大石終於落地,渾身輕鬆不少,對即將到來的劇變充滿期待。

  ??相比以上幾路諸侯接到詔書時的迥異舉止,當詔書傳進壽春城是則是另一番場景。

  ??“哈哈哈!”正堂上,當閻象急急忙忙地跑進大堂遞上詔書之後,初看詔書的一刹那,袁術神情驚詫,隨即越往下看臉上的神色越精彩,變幻莫測。待通篇看完後,他眉飛色舞地放聲大笑,仿佛遇到天大的好事一般,笑得狂放無羈,肆無忌憚。

  ??“好、好、好,好啊!李利豎子當真是好膽量,好文采,洋洋灑灑上千言,一氣嗬成,敢公然與天下各路諸侯叫板,著實膽識驚人,袁某甘拜下風啊!”

  ??站在階下的閻象聞聲色變,急聲道:“主公為何大笑?此詔通篇大逆之言,圖謀不軌之心已是昭然若揭,李賊將此詔頒布天下,這是唯恐天下不亂哪!此外,詔書中透漏出李賊篡位自立的巨大野心,儼然置漢室數百年基業於不顧,漢室江山已危在旦夕呀!”

  ??袁術聞聲後稍稍收斂笑聲,不以為然道:“劉氏天下已傳四百餘年,氣數已盡,萬裏江山有能者居之,而今漢室已衰,自然會被他人取而代之。我等割據江淮,苦心經營州郡,厲兵秣馬,所圖不正是這一天麽?天下大亂才好啊,若是不亂,我等豈不是坐等光陰流逝,永無出頭之日嗎?”

  ??“這??????”閻象聞言語塞,抬頭看著雙眸微眯、臉上掛著詭笑的袁術,微微搖頭,心中暗自歎息。稍許沉默後,他低聲勸說道:“屬下深知主公誌向遠大,然現下時機尚未成熟,不宜操之過急,稍有不慎便會陷入眾矢之的。還望主公三思而後行。”

  ??袁術聞言後,臉上的笑容瞬間遁去,神情極為不悅地俯視著閻象,卻見他神色堅決、目光堅定,儼然心意已決,不改初衷。頓時,袁術眼神一轉,微微頷首道:“嗯,汝所言不無道理。此事不急,靜觀時變,容後再議。”

  ??眼見袁術終於鬆口,閻象不由得長噓一口氣,臉上浮現出輕鬆的笑容。

  ??與此同時,距離壽春千裏之外的襄陽州牧府正堂上,精神矍鑠的劉表同樣捧著一道詔書。

  ??這道詔書與其他諸侯接到的竹簡大不相同,這是一道錦帛諭旨,即天子劉協的親筆手書,也就是所有詔書中的唯一一份真跡。

  ??隻見錦帛上開頭便是“《罪己討逆詔》,詔曰:“朕以幼衝,奉承洪業,不能宣流風化,而感逆陰陽,至令百姓饑荒,更相啖食,天下紛亂,逆賊並起。永懷悼歎,若附淵水。咎在朕助不逮,諸勳爵後嗣為禍天下,禍亂蒼生。??????冀州袁紹,四世勳爵後嗣,世受皇恩,而不思忠事,前有外藩勤王之亂,後有聚眾襲取西都之逆,叛逆惡行,世所周知,乃世之逆賊也。譙縣曹操,其祖曹騰,先帝內侍,恩寵昌隆,然其後嗣無德,率眾附逆,為虎作倀,助紂為虐,亦國之逆賊也。涿郡劉備,織席販履之徒,謊言貴胄,遊走東西,為禍南北??????呂布忤逆??????袁術禍亂江淮??????孫策豺狼之徒??????”

  ??一道罪己詔,洋洋灑灑千餘言,自天子以下,曆數天下各路諸侯忤逆叛亂,為禍天下。是以,此詔名為罪己詔,實為聲討各路諸侯,儼然是一道曆數叛賊的告白書,天下各路諸侯全是圖謀不軌的亂臣賊子。

  ??縱觀這道詔書之中,惟有四人不在聲討之列,反而予以褒獎,加官進爵,位至三公或三公之上。其一,幽州公孫瓚,曆年來抵禦北狄蠻夷,忠心可嘉,由前將軍擢升至衛將軍,賜爵薊鄉侯。其二,荊州劉表,保境安民,勸課農桑,物阜民豐,由征南將軍擢升至左將軍,假節,進爵襄陽侯。其三,益州劉璋,安撫南蠻,撫恤百姓,轄地盛平,擢升征南將軍,假節,進爵樂安侯。

  ??至於最後一位大肆褒獎之人則是呼之欲出,此人便是新晉大將軍、錄丞相事的李利李文昌,進爵美陽縣侯,食邑萬戶,假節,賜天子劍,總理軍政,賜乘鑾駕、代天巡狩,牧守天下各州。

  ??“嘭!”尚未看完詔書全文,劉表便義憤填膺地拍案而起,厲聲怒斥道:“李賊唯恐天下不亂,此詔一出,我四百年大漢亡矣!”

  ??————————————————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