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6章】 良辰吉時
作者:虎賁中郎      更新:2021-07-17 10:45      字數:3838
  感謝:書友f663026月票支持,多謝!

  ??————————————

  ??這就是現實。無論士族和豪強縉紳們曾經有多麽高傲,當遇到絕對強大的霸主時,他們還是會巴巴地貼上來,尋求新的出路。

  ??可是,得勝歸來的李利根本無暇理會他們,更不可能接見他們,這使得他們覲見無門,不得不削尖腦袋另謀門路。

  ??無獨有偶。今日李利的胞弟李暹和一眾親信屬下大婚,於是西涼地界上曾經的達官顯貴們和豪強勢力紛紛找人托關係弄到鎮南將軍府的請柬,而後攜帶大量財物和珍奇異寶前來祝賀少將軍李暹大婚,以期混個臉熟,為日後行事疏通門路。

  ??對於這些勢利之徒的心思,李利似乎早有預料,是以他提前告知麾下文武大開方便之門,製作了上萬份請柬,每一份請柬都價值不菲。如果這些請柬全部分發出去,最少可以籌集十萬兩黃金,足夠組建兩支騎兵營所需的兵器和甲胄裝備。

  ??而這筆收入最終會流進大將軍府名下,至於此次大婚收取的禮品和金銀財物,九成充作軍資入庫,餘下一成作為李暹、李玄、桓飛、許褚、郭嘉以今日一同成婚的百餘名將領的婚禮所得,酌情分配。即使這樣,今日成婚的眾人仍舊所得豐厚,像李暹、李玄、郭嘉、桓飛等五人,每人至少也有三五萬兩進項,足夠一家老小舒舒服服地過上十年富貴生活。

  ??這就是時下社會的現狀,普通百姓確實很貧困,但老牌士族和豪強縉紳們卻擁有常人難以想象的財富。

  ??而這些人又都在李利治下,因此他不能無故強取豪奪,隻能使用不為人知的手段給這些人瘦瘦身,將他們累世積累下來的巨大財富掏出一部分,貼補軍資開支。隻不過這種事情可做不可說,李利永遠也不會承認幹過這種勾當,至於別人怎麽想,則另當別論。

  ??值得一提的是,司隸一戰斬獲頗豐,加之西涼休養生息戰略初見成效,使得西涼糧餉緊缺的局麵大大緩解。

  ??自此以後,隻須統籌安排,分配得當,西涼軍糧草短缺、府庫空虛的狀況將一去不複返,徹底甩掉窮兵黷武的帽子,終於可以加快堪平亂世的步伐,不再受糧草困擾、裹足不前了。

  ??———————————

  ??正堂上,李利一邊飲茶一邊與蔡邕低聲說話,堂內眾人也是兩兩交談,不時發出笑聲。

  ??看著坐在身邊的蔡邕兩鬢斑白,發髻間露出顯而易見的銀絲,還有額頭上凹陷下去的橫紋,好在精神矍鑠,顯得十分健朗。眼見於此,李利不禁心生感觸,唏噓不已。

  ??曆史上,早在董卓遇刺身亡時,蔡邕執意為董卓收屍,並在懸掛著董卓首級的正陽宮門下痛哭落淚,引得很多百姓圍觀,議論紛紛。為此王允甚為惱怒,遂將蔡邕殺害,並抄沒蔡邕府邸,將寄居在娘家的蔡琰驅趕出去,而後才會淪落到南匈奴人手裏。此舉讓王允倍受爭論,毀譽參半,使得很多士族和儒生對其大為不滿,頗有眾叛親離之勢。而一代大儒蔡邕也就此走完一生,成為董卓的殉葬者,死後飽受爭議,用一世英名毀於一旦來形容他,亦不為過。

  ??然而,隨著蔡邕與李利相識之後,他的命運也隨之改變。當初他絲毫不嫌棄李利良家子的身份,毅然決定將愛女蔡琰托付給李利,並向董卓極力舉薦李利出任武威太守,且獲得準許。由此蔡邕給李利打開了一扇大門,讓李利脫離了長安爭鬥的泥潭,終於有了大展拳腳的機會。至今李利仍然記得自己當初率部離開長安前往武威郡時的豪情壯誌,可謂是海寬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那種一掃陰霾、豪氣幹雲的暢快,李利一直記憶猶新,片刻不曾或忘。

  ??這一步邁出去,蔡邕的人生軌跡便與李利聯係在一起。長安之亂時,他依然為董卓之死而傷心不已,執意給董卓收屍,同樣引起王允的極度不滿,試圖加害於他。然而,就在蔡邕生死懸於一線之際,李利身邊的親衛統領李摯卻橫空殺出,生生將蔡邕從死亡邊緣拉了回來,隨之背著他逃出長安城。

  ??自此,蔡邕徹底擺脫了殉葬者的命運,逃出生天,並隨著女婿李利的權勢不斷攀升而水漲船高,就任太學院第一任院長,賜予太學士封號,秩同三公,成為天下第一大儒。

  ??然則,蔡邕是忠於漢室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因此,他曾在李利麵前反複念叨君臣之道,勸說李利效忠漢室,輔佐天子劉協中興漢室。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李利權勢越來越大,麾下軍隊越來越強盛,行事也愈發肆無忌憚。這一切都清晰無誤地告訴蔡邕,自家女婿到底想幹什麽,其誌向又在何方。

  ??毫無疑問,得知李利誌在天下的那一段時間,蔡邕無疑是倍感煎熬,內心深處劇烈掙紮,自己和自己作鬥爭,一邊是效忠了幾十年的大漢王朝,一邊則是自己的愛婿,並且還是救命恩人。這份常人難以理解的掙紮與煎熬,不足為外人道,隻能獨自承受,其中的苦楚也隻有蔡邕自己知道。這是一種人生理想與現實形勢的劇烈碰撞,也是情感與信念的爭鬥,更是親情與抱負的抉擇。

  ??獨自掙紮許久的蔡邕,自此變得沉默寡言,一心鑽研學問與教學,不再過問朝堂政事,儼然是眼不見心不煩,耳不聞心坦然。然而,他在無形之中還是偏向女兒女婿一方,下意識地維護李利的聲譽,情不自禁地宣揚李利的豐功偉績,教育學生們今日的求學機會來之不易,要珍惜眼前難得的機遇,銘記這些都是大將軍李利所賜。

  ??這就是蔡邕盡己所能為李利所做的一切,可他卻從來不在李利麵前透露隻言片語,更沒有絲毫邀功之念。他就這樣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太學院的學生們,默默無聞地做著自己認為該做的事情,三年來一直如此。若不是蔡琰無意中提到父親蔡邕和孔融大吵一架,李利還渾然不知,根本不可能知道自己眾多嶽父之中竟然還有這樣一位始終默默支持自己的存在。

  ??此時此刻,李利就這樣輕鬆寫意地與蔡邕坐在堂中悠閑品茶,談話內容都是家中瑣事,不涉及朝中政事,因此談話十分愉快,其樂融融。

  ??時至今日,李利完全能夠理解蔡邕的心情,知道嶽父心裏仍然很矛盾很複雜,所做的事情可做而不可說;即使當麵詢問,他也絕對不會承認,甚至還會矢口否認。這就是一個老人的堅持,他的心早已偏向子女,可他仍有自己的執念;在大勢所趨的情況下,他隻求自己有生之年不做有損漢室威儀的事情,至於其它事情就管不了那麽多了。

  ??與神色自若的蔡邕相比,堂下的皇甫嵩、朱儁和孔融等人則顯得十分拘謹,神情忐忑,眼神飄忽,時刻留意著主位上李利的神情變化。現如今,在他們眼裏,上階端坐的這位年僅二十二歲的年輕人,官拜當朝大將軍,領丞相事,總攬天下一切軍政,持天子劍,手握四五十萬西涼雄兵,虎視天下,叱吒風雲。司隸之戰後,大將軍李利的名字威震天下,令各路諸侯霸主忌憚不已。今時今日,這位年紀輕輕的大將軍已是足以令世人仰視的存在。

  ??看著李利陽光燦爛的俊朗麵孔,皇甫嵩、朱儁和孔融三人感觸良多,暗自唏噓。三年前,當李利初掌長安京畿之時,他們這些人根本沒把這個謙謙有禮的年輕人放在心上,權當其少年得誌,斷然不能長久,遠遠不能與董卓相提並論。是以,當初他們麵對李利謙遜有禮的禮遇時,坦然受之,甚至還有些倨傲,擺出一副屈尊降貴折節下交的姿態。而李利當時卻毫不介意,對他們這些當世名將和大儒們彬彬有禮,處處以晚輩自居,這極大地滿足了皇甫嵩等人的虛榮心,讓他們很是受用。

  ??然而,時隔三年,甚至還不滿三年,依舊還是那些人,可麵臨的形勢已然大變。時下,他們坐在堂下戰戰兢兢,而昔日的年輕人卻高坐在上階主位談笑風生,笑容依然陽光燦爛,但身份卻與此前不可同日而語。

  ??尤其是皇甫嵩和朱儁兩位老將,前日早朝上的一幕時刻浮現在他們眼前,堂堂益州牧劉焉的兒子,地地道道的漢室宗親劉範和劉誕兄弟二人,隨著這位年輕的大將軍一聲令下便人頭落地,其首級至今還懸掛在長樂宮門前。在這件事情上,兩位老將其實也參與其中,雖不是主謀,卻也順水推舟了一把,或者說是推波助瀾,是為幫凶。可眼下,劉範兄弟二人已被梟首正法,伏完和龐羲也調離朝堂,進入將軍府後便淪為階下之囚,如今隻剩下寥寥數人不曾受到懲罰,這其中就包括此刻坐在堂中的這兩位老將。若說李利根本不知道他們倆也有份兒,那絕對是自欺欺人的鬼話,在時下的長安城中但凡李利想知道的事情,不出半天便能一清二楚。可是,李利為何不拿他二人問罪,反倒還將他們請來作為上賓參加婚宴呢?

  ??這讓皇甫嵩和朱儁二人百思不得其解,是以坐在堂下忐忑不安,惟恐此刻還是座上賓,下一刻便要淪為階下囚。

  ??恰在此時,兩名親兵快步走進正堂,低聲對郭嘉和李玄二人低聲私語一番,而後李、郭二人起身告退。因為他們兩個也是今日的新郎官,時下臨近正午,婚禮即將開始,他們自然要提前準備一番,而後迎娶新娘,正午時分拜堂成親。

  ??據說,婚禮一般都選在正午左右進行,因為此時正氣浩然,諸天妖邪鬼怪、魑魅魍魎紛紛遠遁,故而正午乃良辰吉時也。

  ??————————————————————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