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5章】 兩翼齊飛
作者:虎賁中郎      更新:2021-07-17 10:45      字數:3441
  千萬別小看蔡邕所做的事情,這才是真正從源頭上著手,堅定支持李利的最好辦法。在思想上影響學生們,等到這些學生長大成人後,李利便是他們心裏一尊不容褻瀆的神祗,支持並效忠於李利是他們必然的選擇。

  ??對於蔡邕默默無聞中所做的一切,或許別人無法想象這對李利的支持力度有多大,但作為再世為人的李利而言,沒有人比他更能體會這種從孩子抓起的忠誠教育有多麽巨大的能量,其影響力有多麽深遠。

  ??而這些事情,蔡邕從來沒有提起過,甚至連蔡琰等人都不知道蔡邕此舉的真正用意。她們僅把蔡邕與孔融爭執之事看做一件趣事,從中看出蔡邕對女婿的維護,僅此而已。

  ??但是,當李利得知此事後,卻甚為感動,真正從心裏接受了這位可敬又可愛的嶽父。

  ??想當初,他之所以讓蔡邕擔任太學院院長,是因為他手裏沒有可以信賴且聲望足夠的大儒名士來擔當此任。逼不得已之下,本著用生不如用熟的心理,他選擇嶽父蔡邕接管太學院。畢竟,不管怎麽說,蔡邕都是他的嶽父,縱然不支持他,卻也不會蓄意敗壞他的名聲,不會做有損西涼軍利益的事情。

  ??即便如此,李利還是做了兩手準備。

  ??明麵上,蔡邕是太學院院長,執掌文學院和軍事學院兩所學府,可實際上卻是不然。蔡邕所在的文學院集中了來自天下各州各郡的名士,而這些名士的家眷全部安置在內院,由三千甲士晝夜看護,沒有將軍府的手諭嚴禁出入。此舉,其實就是變相軟禁,迫使這些名士安守本分,不敢做出有損李利聲譽和西涼軍利益的事情。

  ??除此之外,李儒擔任學院主簿,掌管著所有大學士的俸祿供給發放,並掌管著學院的一切開支用度。這就等於掐住了太學院的喉嚨,不管大儒也好還是名士也罷,總得吃飯穿衣吧,而這些都掌握在李儒手裏,就連蔡邕的俸祿用度也不例外。

  ??文學院是這樣,軍事學院(即武學院)則管製得更加嚴格。李利親自擔任武學院院長,日常事務由大劍師王越掌管,總教官是王越的大弟子史阿,而日常教學則是皇甫嵩、朱儁、賈詡、李玄、郭嘉和黃忠等人親自教導。此外,軍中諸將隻要有暇便會前往武學院教習幾天,而學院中的學生大多是陣亡將士的子嗣,對李利絕對忠誠,因為他們能夠在武學院長大成人,全是李利所賜。

  ??這便是聞名天下的長安太學院,分為文武兩所學府,開辦至今已有四年,去年冬天第一批三千名成年學生學滿結業。而這些學生,文士全部安置在西涼治下的所有郡縣之中,學武的學員則安排在西涼軍中,所有學員一律從底層做起,文士是郡縣小吏,武生則是什長、隊率級的低級將領。這其中也不乏才能出眾之輩,在短短半年之內跳躍式升遷,有十數名文士已經坐上縣丞或縣長的位子;而武生之中也有數十人升至軍侯或軍司馬,還有十三人晉升校尉。

  ??毫不誇張地說,這兩所學府完全是為了鞏固李利至高無上的地位服務的,或者說這些學生就是他統治西涼各州郡乃至整個天下的基石。再過幾個月,今年第二批學員就將結業,這批學員多達五千餘人,且多為文士。是以,有了這批文士分散到各個郡縣,西涼境內文士短缺的局麵便會就此終結,往後每年都有大批文武學員補充進來,使得西涼疆域便不會因為大肆擴張而人才緊缺,完全可以做到自給自足。

  ??如此以來,即使沒有士族階層的支持,李利也能重新培養出一大批新興的士族階層,從而徹底取代老士族的存在。

  ??十年,二十年之後,這些文士和武將必將成為西涼軍的中堅力量,觸角遍及天下各州各郡,重新創造一個嶄新的時代。而這便是李利不惜耗費巨資建立太學院的真正目的所在,自己培養人才,就如同後世的紅色抗大一樣,自力更生。惟有如此,才能打下一個鐵桶般的江山,不求千秋萬世,但維係百餘年絕對不成問題。

  ??時至今日,太學院的規模不斷壯大,學員從最早的三千人擴充到上萬人,而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之中。新增的學生大多來自西涼軍陣亡將士的子嗣,以及各營將領推薦選撥出來的優秀中低級將領,還有李利麾下文臣武將的子女。這些人的入學門檻相對較低,所要繳納的學資也很少,但其他士族和豪強的子女入學卻要繳納不菲的學資。

  ??即便如此,仍有數以千計的士族和豪強不惜重金將子嗣塞進太學院,因為這是目前唯一能夠進入西涼軍政兩界的正規渠道。至於長安招賢館麽,門檻倒是不高,但是想要出仕卻必須經過嚴格的考核,重重篩選後才得以錄用。是以,真正魚躍龍門的事情極為罕見,而出仕便能進入李利法眼的文臣武將更是鳳毛麟角,一年下來也沒有幾個。因此,進入太學院出仕成為士族和豪強們介入西涼軍政的必由之路,而他們要想被李利認可並接納,還需拿出足夠的誠意。

  ??不得不說,時至今日,西涼軍及其統帥李利已然足夠強大,與士族和豪強們的關係也隨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早在李利初掌西涼軍並占據長安城時,這些士族和豪強縉紳們根本沒把李利及其麾下西涼軍放在眼裏,而且那時西涼府庫空虛,錢糧輜重緊缺。

  ??為了緩解錢糧壓力,李利曾經試圖與士族縉紳們緩和關係,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從而度過難關。隻可惜,這些老牌士族和豪強縉紳們非但不領情,反倒幸災樂禍地坐壁上觀,等著看李利和西涼軍逐漸衰敗下去,以致於灰頭土臉地滾回武威郡。

  ??被逼無奈之下,李利不得不花費大量精力致力於改善西涼貧困現狀上麵,最終決定實施休養生息戰略,將軍隊化整為零,任其自生自滅,分散獨立發展。這便是西涼實行休養生息的源頭,也是兩年之內西涼軍毫無建樹的根本原因,同樣也是李利所麵臨的最艱難的一個時期。

  ??所幸,當時全軍還有董卓留下的郿鄔糧倉墊底,不致於全盤崩潰,統籌利用之下勉強還能維係一段時間。正是麵對這般艱難的局麵,李利果斷決策,將郿鄔城堡中儲存的上百萬石糧食全部拿出來分發給各郡百姓,陳糧救災,新糧作為種子,大力開墾耕種,並將繳獲得來的牛羊牲畜全部分發給百姓們耕作喂養,鼓勵蓄養牲畜。

  ??這一決策在當時看來,無疑是破罐子破摔,不惜血本,大肆揮霍僅剩不多的資源,儼然是置之死地而後生。以至於很多士族縉紳們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準備接手長安三輔之地,一旦百姓們將糧食和牲畜吃光之後,他們就會大肆圈占土地,卷土重來,最終逼迫李利妥協,不得不任用他們重新接管各郡各縣,再度恢複昔日的榮光。

  ??然而,他們萬萬沒想到,李利並不是將糧食和牲畜發放下去便置之不理了。恰恰相反,在分發糧食和牲畜之前,李利就已製定出詳細的實施計劃,派出數以萬計的官員前往各郡各縣,乃至鄉亭進行實地督導,並傳授百姓深耕施肥的耕種方法。與此同時,各地郡府兵大量興修水渠灌溉設施,確保糧食保種保收,最大限度地避免發生幹旱災情。

  ??事實證明,休養生息戰略相當成功,是卓有成效的,是具有遠見卓識的英明決策。今年便是休養生息戰略的第三年,也就是說從今年秋天開始,各郡縣府衙便要征收三成賦稅(即三七稅製)。在此之前,三年內西涼府庫顆粒無收,但西涼軍卻用大量繳獲從百姓手裏換取了大量糧食,而長安府庫則用郿鄔儲存的大量金銀和珍奇飾品從中原各州購得大量糧食充作官員和府衙的俸祿開支,並囤積了一定數量的糧草輜重。

  ??而李利遊曆中原之旅更是收獲頗豐,一舉籌得足夠西涼軍征戰半年的糧草,並利用各種手段從各方諸侯手裏謀得數十萬石糧草和大筆金銀財物。而這些糧餉保障了司隸之戰的物資供應,為西涼軍最終取勝奠定了堅實基礎。

  ??司隸之戰的勝利,對李利乃至整個西涼局勢起到了難以估量的作用,影響極其深遠。

  ??經此一戰,西涼軍不僅坐穩了天下第一強軍的位置,更直接打敗了在士族和豪強心目中最強大的存在,冀州袁紹和兗州曹操、呂布等強勢諸侯,真正成為天下眾多諸侯中實力最強大的諸侯霸主。而這也徹底粉碎了許多持觀望態度的士族縉紳們的美好憧憬,讓他們清楚認識到李利及其麾下西涼軍的強大,從而驅使他們主動向李利示好,主動依附過來,希望李利重新接納他們。

  ??————————————————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