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出征朔風烈
作者:虎賁中郎      更新:2021-07-17 10:43      字數:3585
  潼關是長安的東大門,北臨黃河,南踞山腰,因黃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故謂之潼關。

  ??曆史上,潼關始建於建安元年,然而如今卻提前四年建關。

  ??自長安之亂平定後,為鞏固長安與中原各鎮防禦要塞,李利調集重兵拱衛西都長安,鎮三關,其中之一便是修築長安的東大門潼關。

  ??曆史因人而生,世事因人而變。

  ??曆史上,潼關之所以落成,是因為漢帝劉協出逃洛陽,被兗州曹操所得,致使李傕、郭汜等人惟恐中原諸侯兵犯長安,不得不修建潼關以抵禦中原諸侯大軍。與此同時,漢帝出逃致使司隸各郡縣相繼脫離西涼軍控製,隨之被曹操攻取。由此西涼軍閥李傕、郭汜等人失去了司隸前沿防線,不得不退守長安修築潼關防線,藉此保護自身安全。

  ??但是,隨著西涼李利的強勢崛起,以雷霆之勢迅速平定長安之亂,繼而一統西涼軍,平定西涼全境。隨之而來的就是潼關提前四年築城,但李利修築潼關的初衷並不是為了保命,而是給長安城加築一道防禦屏障,以防不測。一旦司隸各郡失陷,潼關將成為抵禦中原諸侯進攻長安的要塞,也是西涼軍最後一道防守屏障。

  ??世事變幻無常,時局瞬息萬變。

  ??李利從未想過自己當初的一念之舉,時隔兩年之後就能派上用場。當初他派遣波才率軍進駐潼關,純屬臨時起意,印象中潼關地理位置很重要,是長安通往洛陽的必經之路,乃扼守長安之喉陰,實為兵家必爭之地,理應派遣重兵駐防。可他不知道的是,當時潼關隻是一個小鎮,並沒有他想象中的堅固城池可供駐守,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還沒有顯現出來。然而,奉命率兵駐防潼關的波才卻一絲不苟地執行軍令,沒有現成的城關可用,他就率部修築城關。

  ??曆時半年之久,波才率領三萬步騎夜以繼日的築城,終於在潼關小鎮上築起一座堅固的堡壘,牢牢扼守住進出長安的東大門。

  ??原本潼關的成名之戰是在十幾年後曹操與馬超之間展開的潼關之戰,由此真正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此後上千年的朝代更迭之中都顯得至關重要。但李利此次率領大軍東征,輜重糧草就囤積在潼關之中,使得潼關成為銜接長安至司隸的中轉站,戰略位置立即凸現出來。不過目前西涼軍還沒到依靠潼關防禦敵人進犯的地步,是以潼關大營眼下仍是西涼軍的大後方,波才手下三萬守軍此次也將抽調一部分兵力跟隨李利出征。

  ??“嗒嗒嗒———轟隆隆!”

  ??此刻李利站在城頭俯視城下通關的西涼鐵騎,不禁心潮澎湃,熱血沸騰。

  ??經過兩年的磨練與沉澱,西涼軍無論是士兵的精神麵貌還是兵器裝備,以及戰馬優良程度和護具配置,整體比兩年前提升一大截。如今西涼戰騎真正成為一支驍勇善戰的鐵騎,而西涼軍也是一支真正稱得上精銳的軍隊。

  ??兩年前,西涼軍大多數將士有很多惡習,諸如蠻橫霸道、偏好強搶財物、蹂躪婦女以及燒殺劫掠等等,幾乎無惡不作,惡名昭著,實在是讓人不敢恭維。直到李利執掌大軍之後,嚴明軍紀,全軍打散整編,剔除一部分窮凶極惡的兵痞,嚴格約束全軍將士,重賞重罰,雙管齊下。如此經過兩年的嚴格治軍,全軍將士的精神麵貌煥然一新,兵痞匪氣已然消失,軍紀渙散的現象徹底根除,摒棄不良惡習。現如今全軍將士麵色紅潤,體型健壯,神情剛毅,令行禁止,一舉一動皆有章法,已然是一支訓練有素、久經戰陣的精銳之師。

  ??這才是李利最希望看到的軍隊,一支能打硬仗、敢打硬仗,打不垮磨不爛,但有一息尚存就能血戰到底的西涼驍騎。

  ??此刻潼關主將波才就站在李利身邊,看著城下源源不斷潼關的戰騎,他若有所思地感歎道“我軍此次東征動靜不小啊!除正在匈奴草原征戰的虎賁營和一萬餘金猊衛之外,主公幾乎調集所有主力騎兵營參戰,如今雍涼二州僅有數萬步騎留守,長安屯兵除郡府兵之外更是全部出征。末將大致算了一下,主公此次帶來的將士之中,步軍包括輜重兵在內不到四萬,但是戰騎卻多達十五萬之眾。這十五萬戰騎雖然裝備參差不齊,卻是我軍最強戰力,足可橫掃大半個天下。”

  ??感歎之餘,波才語氣突變,低聲道:“可是據末將所知,此次中原之戰我軍處於防守態勢,並未搶得先機,已然陷於被動之地。這就意味著我軍大多數時候都要依靠城池或關隘防守,如此一來主公調集如此眾多的戰騎豈不是施展不開,遠不如步軍靈便?若是將騎兵當做步軍使用,難免有些大材小用,棄長就短之嫌,於戰不利?這都是末將的臆測之言,如有不當之處,還請主公海涵!”

  ??“嗬嗬嗬!”李利聞聲坦然而笑,擺手示意波才不必拘束,笑聲道:“文顯此言沒有說錯,直中要害,當真了得!看來這兩年你沒有絲毫懈怠,不僅帶兵有方,守城有功,還研讀了不少兵書,已然是獨當一麵的大將,可喜可賀呀!”

  ??“主公過獎了。”波才躬身施禮,謙卑說道:“末將愚鈍,早年跟隨張角起兵時,目不識丁,隻知道一味地猛衝猛打,最終慘敗被俘。被俘後,在朱儁身邊蟄伏七年之久,雖然等到朱儁兌現諾言,卻學會識字,讀過幾本兵書,自此以後兵書從不離手,但有閑暇便拿起來翻看。前後十年下來,小有所成,如今幸得主公賞識,得以獨領一軍,拾遺補缺之下受益匪淺。隻是不知末將方才所言確否,請主公明示。”

  ??李利微微頷首,微笑道:“確如文顯所言,守城之戰用不上戰騎,騎兵遠不如步兵靈便,徒步廝殺也不如步軍嫻熟。眼下安邑和徐榮兩座大營中共有五萬步軍,加上從你這裏抽調出來的一萬五千步卒,還有我此次帶來的三萬兵馬,這十萬步軍足可駐守城關。但是,久守必失,天下間沒有攻不破的城池,何況一味據城死守不是我李利打仗的風格。換言之,單純防守對敵,縱能確保城池不失,卻也無法打敗敵人,最多是兩敗俱傷,不分勝負。

  ??所以,若想扭轉我軍被動防守的不利局勢,必須主動出擊,如此方有幾分勝算。此次中原諸侯盟軍人多勢眾,如果我軍僅是動用三五萬騎兵主動出擊,即使能夠取勝也不過是小勝,頂多算是偷襲得手,無法給予盟軍重創。我李利不屑於小打小鬧,更不想給諸侯盟軍撓癢癢,如果僅是偷襲出擊的話,我寧願死守城池,拒不出戰。如此一說,文顯想必已經心知肚明了?”

  ??波才聞言點頭,應聲說道:“主公的意思是,我軍要麽不出擊,一旦出擊便是十餘萬戰騎全部出動,給予盟軍雷霆一擊!如此一來,即使盟軍兵馬再多,也擋不住我十五萬戰騎的正麵衝殺。如果時機得當、謹慎用兵的話,一旦我軍戰騎衝殺而出,盟軍必定慘敗。”

  ??“嗯,文顯所言極是。”李利讚許地點點頭。

  ??波才見狀思量著說道:“天下諸侯都知道我西涼鐵騎驍勇善戰,想來他們必然對此有所提防。不過末將聽說冀州袁紹麾下兵馬對付騎兵頗有章法,幽州公孫瓚麾下的白馬義從就覆滅在袁紹手裏。此外,中原地大物博,強弓硬弩、戰車、巨盾不在少數,這些都能有效抵擋騎兵的衝鋒。因此主公不得不防,輕易不可出動騎兵,選擇戰機很重要,一旦出擊務求一擊必中,否則難免打草驚蛇。末將愚見,若有不妥之處,還請主公不吝賜教。”

  ??李利欣然笑道:“文顯句句在理,令我刮目相看哪!正如你所說,我之所以調集如此多的騎兵出征,並不是要與盟軍硬碰硬的正麵廝殺,而是要在最恰當的時機一舉打垮盟軍。倘若寸步不讓地正麵對決,即便我軍能夠打敗盟軍,也必然傷亡慘重,最終得不償失。畢竟盟軍數十萬大軍都不是擺設,正麵對決中誰都不會任人宰割,必然全力拚殺,如此數十萬大軍廝殺到一起,傷亡之大可想而知。而這恰恰是我最不希望看到的結果,名義上取得了勝利,實際上卻是傷亡巨大。倘若如此,我寧肯不出戰,據城死守與盟軍拚消耗,反正他們兵馬眾多消耗巨大,而我軍卻是本土作戰,占據地利優勢。即使兩軍相持一年半載,我軍也耗得起,生生拖垮他們!”

  ??波才聞言錯愕,既而啞然失笑道:“主公這是氣話,斷然不會如此應戰。末將跟隨主公多年,從未見過主公有哪次戰事是死守不戰,此次自然也不例外。不過話又說回來,此次我軍糧草確實十分充足,僅是我潼關大營就存放著四十多萬石糧草,而安邑大營和徐榮大營此前就有十幾萬石糧草,再加上荊州劉表等諸侯送來的二十萬石糧草,全部加在一起多達七十餘萬石,足可供應我軍半年之用。這是迄今為止,我軍從未有過的富裕仗;若是與盟軍拚糧草消耗,我們還真是耗得起,足可將他們拖垮拖死。嗬嗬嗬!”

  ??——————————————(未完待續)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