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為祖國而戰 第17節 美國參戰
作者:自由與榮耀      更新:2021-07-17 09:09      字數:4677
  協約國在南部和東部戰線上的失利導致了在西線上的新攻勢,海戰沒有打出結果,那協約國在意大利倒向同盟國後,有必要在陸地戰場上做出點成績來振奮軍心民氣。

  ??1915年9月25日,英法軍隊在香巴尼、洛一線發動了百萬人規模的新攻勢。但是這個攻勢在取得微末的進展後立即被德國人反擊回來。在戰鬥中,德軍廣泛采用了魯登道夫將軍在列日之戰中運用的滲透突擊戰術,以強有力的小分隊突擊和強大預備隊擴大戰果的打法更適合於塹壕戰背景下的攻擊行動。對此毫無準備的英法軍隊紛紛撤退,攻勢發起後4天,英法軍隊又回到了出發陣地上苦苦支撐。

  ??到了月底,德軍也在連續的作戰中感到疲憊不堪,戰線又恢複了寧靜。雙方統帥部都在尋找新的突破點,都在調整前線的兵力部署,囤積大量的作戰物資。發力是短暫的,蓄力也許才是戰爭的常態。

  ??不過在1915年10月以前的戰爭中,同盟國軍顯然占了上風。在東線,德軍擊退了武裝不足,補給困難的俄軍,占領了幾乎整個俄屬波蘭;巴爾幹戰爭的快速結束,使得同盟軍在德國優秀陸軍將領奧古斯特?馮?馬肯森上將的領導下,正在組織對俄國西南戰線的進攻。在地中海,意大利海軍已經有效地組織起來,一場爭奪地中海製海權的海戰即將在意大利海軍和英法聯合艦隊間展開,一旦協約國在海戰中失利,那蘇伊士運河的控製權就會落到同盟國手裏,英國對遠東殖民地的控製就將削弱,相應的要得到那裏的物資補給就困難得多了。中東的波斯灣戰場,英軍的進展也格外緩慢,而約翰鬆爵士將軍更向基欽納勳爵提出了警告:“土軍準備反擊了!而印度師沒有足夠的力量!”

  ??協約國麵臨前所未有的困難,作為其核心的英國,更是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機正在逼近。英國政府新首相勞合-喬治清楚地看到:法國的人力正在快速消耗到警戒線水平,再有幾次大規模的戰役,法軍將因沒有男人去補充成為建製不全的殘軍。俄國在戰略上被包圍了,保加利亞、土耳其、奧匈、德國形成了完美的環形包圍圈,斷絕了俄國通過波羅地海、黑海得到英法物資的希望。如今的俄國隻能通過效率不高運力低下的遠東鐵路從中國得到連防禦都顯得不夠的物資。因此,俄國人必然在近期內縮短戰線,這就意味著將有更多的地區淪陷在同盟國軍腳下。而英國,在戰爭進行了一年後,青年人不再積極地參軍了,疲態不合適宜地出現,各殖民地也有了不穩定的跡象。這些,都是英國皇家海軍在大海戰中的失利造成的。當然,不能去責怪將軍們,有丘吉爾的辭職就足夠了。

  ??首相在這樣的戰略危機下,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中國和美國。

  ??中國對協約國的要求仍然用“絕對中立”和從同盟國撤走代表團來回答。美國則要積極很多,也因此成為協約國積極拉攏的目標。但是,美國政府現在還缺少一種參戰前的國民情緒。宣戰,可以不用什麽理由,但是要讓美國國民同意自己的政府宣戰,那就需要足夠強有力的理由,哦,不,也許是能夠調動人們情緒的東西。

  ??就在協約國和美國政府苦苦尋求這個東西的時候,在政治和外交上顯得比較愚蠢的德國人主動提供了一個最好的契機。

  ??1915年8月,德國人指控英國護士伊迪絲?卡維爾幫助恢複健康的協約國士兵從被占領的比利時逃到中立的荷蘭,然後返回英國。而作為受國際紅十字會業務指導的伊迪絲?卡維爾小姐同樣也照顧過不少於百計的德國傷員,當然,德國人在指控中並沒有提到這些,對紅十字會參與審判的要求也置之不理。甚至,被伊迪絲?卡維爾照顧過的德國傷員要求為這位“人道主義天使”作證也被斷然拒絕!伊迪絲?卡維爾於10月11日被判有罪,隨後處以死刑。

  ??繼1915年5月7日的“盧西塔尼亞”事件後,國際輿論再次被拙劣的德國人激怒了。

  ??伊迪絲?卡維爾死後,對英國的貢獻遠比生前大得多。成千上萬激憤的男人誌願入伍,這些人足夠編製成一個標準的英國師。國民已經低落了的戰爭情緒在政府的有意宣傳下再次高漲。而大西洋的另一邊,伊迪絲?卡維爾的事跡和遭遇被編印成小冊子廣泛發放,報紙上成天都有她的故事出現。

  ??最具有影響力的反應來自國際紅十字會的執行理事——大中華帝國皇妃珍妮?伯萊頓?龍在北京對帝國紅十字會成員以及全國人民的講話。

  ??“國際道義和國際責任”由此紮根在中國人民的腦子裏,民族崛起和世界地位的關係也深深地刺激了為國家強大起來而驕傲的中國人。當然,珍妮的講話更多是代表紅十字會呼籲中國人發揚“人道主義”精神,抵製德國殘酷的違背國際公義的行為。不過,這番講話卻具有實在的政治意義。首先,皇家的姿態表現出來了,在皇後痛斥德國人之後,珍妮的講話起到了強大的推波助瀾作用,對國防軍的影響尤其強烈。

  ??真正上過戰場的軍人對護士、醫生的感情是常人無法理解的。而大中華帝國國防軍的高、中、低級軍官以及骨幹士官幾乎都經曆過戰爭,何況,皇妃本人也是軍人,是軍醫準將。

  ??由此,在中國湧動著一股暗流,一股為國際責任,為帝國利益參戰的暗流。

  ??珍妮的講話不僅僅影響到中國,還深刻影響到美國。美國人本來已經有的那麽一點點情緒被政府有意識地調動起來,再加上這麽一把火,熊熊的參戰熱情立刻高昂起來。而德國蠢笨的外交人員在這個什麽莫名其妙地丟失了一份文件,文件證明德國正在扶植墨西哥,並與仇美的墨西哥政府結成了秘密同盟……

  ??1915年12月2日,美國政府國務卿羅伯特?藍辛抵達倫敦。

  ??12月5日,美國締結協約,斷絕了對德外交。8日,美國對德宣戰。

  ??宣戰已經是事實了,但是還沒有擺脫金融危機的美國的戰爭準備同樣的無力。擁有一億人口的美國,隻有17萬陸軍,這個數字還比不上西線一次戰役下來的傷亡人數。實施全國總動員以及配給製是在所難免的,這兩項舉措為後來的美國政治風潮和國內矛盾埋下了導火索。

  ??美國鑒於軍隊並沒有參加大戰的經驗,陸軍軍官們甚至沒有指揮過一次師級規模部隊的演習,所以隻匆忙地組建了一個以潘興將軍為司令的司令部先期開往法國,然後再組建新的師團逐次投入歐洲戰場。

  ??美國的參戰雖然還沒有形成在戰場上的實質威脅,但是德國知道美國陸軍的裝備是不遜色於自己的,也知道美國有一億人口、擁有尚未啟動的大工業生產能力構築的龐大戰爭潛力。因此,德軍統帥部在總參謀長法爾肯海因將軍的主持下,製訂了“處決地”戰役計劃。該計劃要求德軍發動一次足夠讓法國人流幹鮮血的戰役,迫使法國退出戰爭,這樣,英國和美國就無法在歐洲大陸尋找到落腳點。戰役計劃找到了一個地點——凡爾登,德軍將用第5集團軍首先對該地發起攻擊但不試圖占領它,而是通過逐步增強打擊力來吸引更多的協約國軍隊逐步增援凡爾登,把凡爾登作為一個協約國人力消耗的中心,放幹法國人的血。

  ??這個計劃本身充分考慮到戰線狀態和協約國家軍政首腦心態,也考慮到了德軍和協約國軍相互實力比。

  ??在美國軍隊開到歐洲大陸前,英國和法國絕對不會從目前的戰線上撤退,何況是從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凡爾登撤退呢?那樣的話,英法就大丟麵子了,他們在協約國的主導地位也將動搖。因此,凡爾登協約國必守、必救!而這個要塞目前正突出在德國第5集團軍的當麵,是理所應當打擊的目標。

  ??德國擁有重炮的絕對優勢,對於防守者來說,大量的重炮攻擊是毀滅性的。而防守者也不可能一下就在小小的凡爾登放置太多的防禦部隊,隻能是輪番上陣,輪番消耗,輪番接受德國重炮的火力打擊。這樣一來,德軍就可以花相對小的代價打斷法國的脊梁!因此,德軍從東線抽調了50萬部隊,集中了幾乎全部的重炮,調集了四個集團軍的龐大隊伍遂行這一戰役任務。在德軍統帥部看來,凡爾登戰役不僅僅是戰役性的,還具有在陸戰中的戰略決定性地位。

  ??不能不提到的是,這個戰略計劃受到了離開德國已經半年的中國將軍趙爾陸的影響。而這位“親德”的將軍在臨上船與法爾肯海因將軍握手道別時,還特意叮囑了一句——“將軍,讓您的部下真正明白您的戰略意圖。”

  ??法爾肯海因將軍以及他的皇帝都很讚賞中國將軍,是這位上將最先看到德國公海艦隊的戰機,是這位上將在臨走前還安排好了未來兩個季度的物資運輸計劃,而且這位上將對德軍秘密的“處決地”戰役計劃能夠從細節中看到整個計劃的戰役目的。不能不說他的能力是超卓的,而他的建議顯然是必須重視的。

  ??因此,第5集團軍司令官威廉皇儲和他的參謀長施米特?馮?克諾貝爾斯多夫將軍被特意召到了統帥部,由總參謀長親自為兩位擔負重大使命的將軍講解戰役的戰略目的。而後,心領神會的皇儲和將軍帶著從東線、西線抽調的精銳部隊和大量的重炮返回了前線。

  ??這個時候英法在做什麽呢?麵對巨大的危機,聯軍名義上的總指揮——法軍總司令霞飛有何打算?

  ??英法也想在美國人到來之前表示出歡迎態度。在戰爭中,表示歡迎態度的最好方式就是一場重要的勝利。法國人更看重的是在距離巴黎不過40英裏左右的索姆河戰線。在那裏的德國人隨時可以威脅到法國首都,必然成為法國軍方首先攻擊的目標。在霞飛將軍的堅持下,索姆攻擊作戰計劃得到批準執行,大量的物資、裝備、部隊向索姆戰線傾斜。這些物資、裝備、部隊也有部分來自凡爾登要塞區。值得注意的是,在前線偵察軍官已經提請總司令注意德國可能在凡爾登展開攻擊後,霞飛將軍仍然醉心與索姆河戰役的準備工作。他沒有去加強凡爾登,反而先後從凡爾登要塞撤除了4000多門大炮,其中有1200多門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大口徑火炮。

  ??不能去攻擊霞飛,他的資訊來自於他信任的奧古斯特?迪巴伊將軍。作為集團軍群司令官,迪巴伊將軍認為凡爾登要塞的堡壘係統是防衛充分的,不可能被德軍攻破。而向法國陸軍部長加利埃利提供的另一份報告得出的結論則正好相反,報告指出凡爾登戰線缺少必要的大炮和補給,包括有刺鐵絲網、必要的後備軍等等。朋友間的相互信任讓霞飛采納了迪巴伊將軍的意見。因此直到德軍發動攻擊的前一天,還有34門火炮從凡爾登要塞拆除下來,運往“更關鍵的”索姆河地區。

  ??英國人,則醉心於黑格將軍的一項新建議。黑格爵士想把新研製出來的“坦克”投入到索姆河戰場,以求在英軍戰線上取得重大突破。因此,英國人的注意力完全在索姆河戰線,英國遠征軍司令官黑格將軍的心思則完全在如何把少得可憐的坦克這項革命性戰爭技術,在不重要的,在數量不夠的索姆河戰役上暴露出來。

  ??危機已然來臨。

  ??德軍在1916年的2月中旬,已經在凡爾登要塞地區集中了1400多門重炮,其中有13門420毫米(16英寸半)的大口徑臼炮,還有幾千門中小口徑的速射炮、擲雷器也陳列在前線。精銳的勃蘭登堡第三軍也經過了休養,蓄勢待發……

  ??如果您喜歡這本書,請來起點中文網cmFu,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