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拖白蓮”和烏魚片
作者:推敲夜僧      更新:2021-11-03 22:05      字數:2154
  “說實話,我今天純粹是跟同學一起來湊熱鬧的,新文化運動到今天也二十幾年了,我都沒正兒八經讀過幾首白話詩,更別提寫詩了,今天聽了大家寫的詩,就好像一個新的世界在我麵前展開了,寫的太好了!我覺得吧,相聲的目的是把人逗樂,是“下裏巴人”的玩意兒,而詩歌的目的是“歌以詠誌”,是“陽春白雪”的活計,而這個白話詩因為字句靈活,不拘格律,更有一種跟你掏心窩子聊天兒的感覺。以後這個讀詩會一定要多辦,我一定每次都來!”

  胡承蔭發言完畢,還給大家鞠了一躬,所有人都回報給他熱烈的掌聲。

  “胡同學,你現在就申請入社吧?我們所有人都會同意的,是不是啊?”

  向長清說完,胡承蔭耳邊傳來“同意”聲一片,他趕忙擺擺手。

  “雖說盛情難卻,可我這人對寫詩一竅不通,就不在大家麵前獻醜了,下麵有請我的同學賀礎安同學給大家講講!”

  賀礎安站起來,白皙的臉頰有些微微泛紅。

  “大家好,我北京大學曆史係的,在北大讀了一年,北平就淪陷了,之後便跟著學校一路從長沙輾轉到這裏,我這個人,一直被人批評太過‘理智’,從小到大,我都崇尚著理智、理性,我一直相信用事實說話,希望從曆史的教訓中尋找讓生活變得更好的道路,可漸漸地我發現,僅僅有這些是不夠的,因為人性是複雜且脆弱的,而且人類是不會從曆史的過往中去吸取教訓的,曆史上無數的戰爭導致家國離亂、民不聊生,可一直到現在,戰火都還在我們祖國的土地上燃燒著。不僅是戰爭,貧窮,病痛,死亡,分離,脆弱的人一聲都被大大小小的痛苦保衛,正在遭受著痛苦的人,需要安慰。而詩歌相較於其他的文學題材,詩歌給人的安慰是最直接的,它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娓娓道來,短短幾個字,就能擊中我們內心中最柔軟的部分,剛剛林蒲同學的詩中寫道:‘旅行人是一顆離枝的果實’,寫得多美啊!咱們每一個人都是‘離枝’的果實,雖然離開了母體,內裏依然擁有甘美的汁液,證明了我們準備好了告別青澀,迎接成熟。最後我想說,我很高興今天能參加這個詩歌會,謝謝大家。”

  賀礎安坐下之後,胡承蔭用手肘杵了個賀礎安一下。

  “可以嘛,這麽會說!”

  “不如你會說!”賀礎安笑著回道。

  “賀礎安同學,講得好,我發現你骨子裏還是很浪漫的嘛,很有詩人的慧根,加入咱們南湖詩社吧,好好發掘一下!”

  “聞先生,我還是老老實實研究我的曆史吧!”

  “‘三劍客’就你一個沒說了,要不要講一講!”

  周曦沐說完,陳確錚就站了起來。

  “大家好,我是哲學係二年級的陳確錚。大家看這南湖的荷花,一定覺得很美吧?大家不知道的是,這南湖邊兒上有一家小飯館兒,名叫何田居,小館子不大,老板姓何,本是昆明聚仙樓的大廚,他最擅長的兩道菜,一個叫‘拖白蓮’,一個是加了烏魚片的過橋米線,這拖白蓮的材料就是將含苞待放、未曾盡開的白蓮下鍋清炒,清甜可口。這烏魚片色澤粉紅,清爽滑嫩,好吃極了!”

  “陳同學,你說了這老半天,一句詩沒談,倒是把大家都給說餓了!”

  “詩人也要吃飯啊,要不怎麽寫好詩?這荷花和烏魚片就產自這南湖,而且現在正是吃‘拖白蓮’和‘烏魚片’的當令時節,再晚就吃不到了。看看時間,現在剛好到了飯點兒,不如咱麽一起去吃如何?”

  這提議應了天時地利人和,自然是一呼百應。去的路上朱自清先生跟陳確錚聊起天來。

  “陳同學你是哪裏人?”

  “我是廣東佛山人。”

  “怪不得,都說廣東人最會吃,果然名不虛傳,不過你這國語說得如此標準,一點廣東口音都沒有啊!”

  “剛剛到北平的時候也是不會講,時間長了便會說了。”

  “那也不過才一年有餘嘛,厲害厲害!”

  何田居在一個小巷子裏,十分不起眼,到了店裏,二十幾個人立刻將小店坐得滿滿當當,大家從善如流,都點了‘拖白蓮’和加了烏魚片的過橋米線。

  陳確錚顯然跟何老板很熟悉,何老板見他給自己帶了這麽多客人開心得很,跟老婆在後廚緊忙活,陳確錚承擔起店小二的職責,跑前跑後地忙著上菜。

  大家嚐了一口便連連豎起大拇指,唯一的煩惱就是,隨著天氣越來越熱,蒙自的蒼蠅可以說是越來越多,停在桌子上烏央烏央一層,好像黑色的氈毯一樣,上菜之後這氈毯突然飛起,俯衝猛攻,吃飯的人須得一手吃菜一手在盤子上空揮舞,仍舊防不勝防。

  老板見狀笑道:“這都是‘飯蚊子’,不礙事的。”

  朱自清放下碗筷,口氣十分溫和地說道:

  “老板,咱們還是要講求衛生啊!可以弄一點紗布,裁成一米見方,用一些竹篾掰彎了,做成紗罩,罩在飯菜上麵,蒼蠅就不會落在飯菜上了。一張桌子做一個就好,便宜又衛生。”

  “先生說得好,我得空了就做!”

  因為飯菜太好吃,賀礎安摸了摸長衫下撐得溜圓的肚子。

  “陳老,你怎麽發現這家店的?”

  “秘密!”

  “賀老師,你甭問他,你問了也學不來,認識這麽久了你還不知道嗎?他就是有一種踅摸吃的的本事,每到一個地方不幹別的,先把當地的特色小吃嚐個遍!”

  何田居的飯菜不但好吃,而且非常實惠,大家吃飽喝足,便沿著南湖往哥臚士洋行走,途中迎麵碰上牽手的一對男女,女子年紀稍大,總有三十有餘,樣貌看著頗像當地人,卻身著一件紅色的旗袍,她身旁的男子二十出頭,身穿白色襯衫和短褲,樣式看來十分時髦,料子也較為高檔,誰知那男子見到南湖詩社一行人神色突然變得有些慌張,立馬拉著那女子拐到旁邊一處小巷裏了,留下眾人站在原地莫名其妙。

  “那人我看著有點兒眼熟啊!是不是咱們學校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