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傅慶搶功
作者:中原布衣      更新:2021-08-24 08:22      字數:6090
  傅慶的猝然出擊讓嶽飛牛皋全都有點措手不及。也怪這幾年投降金國的契丹軍隊在戰場上表現得太過差勁,以致華夏軍對契丹人組成的軍隊都有點輕視了。傅慶之所以敢以一個師向前突擊,部分原因是想與楊再興搶頭功,最大的原因則是看不起契丹人。

  但殺到長城之外的這支契丹軍團絕對不可小視。因為這支契丹軍團的首領,乃是大名鼎鼎的耶律大石。耶律大石乃是真正的梟雄級人物。他之所以沒能挽救大遼,乃是因為大遼立國二百餘年,君昏臣庸,已經爛到了骨頭裏。就算如此,耶律大石依然率領幾千烏合之眾,在白溝河一戰擊破了童貫的二十萬大軍,剝掉了宋朝君臣的最後一塊遮羞布。後來耶律大石率遼軍迎戰完顏宗望,全軍被擊潰,自己也被完顏宗望生擒活捉。完顏宗望欣賞耶律大石的能力,試圖收降他,卻被耶律大石抓到機會逃出了金營,重新回到了耶律延禧身邊。奈何耶律延禧是個扶不起的阿鬥,根本不聽耶律大石的任何建議。最後耶律大石憤激之下,領著數千契丹殘卒西走中亞,硬是在那片大草原上,建立了一個幅員比契丹更大的西遼帝國。在原來的曆史上,耶律大石的西遼帝國傳承了三代,才被西征的蒙古大軍所滅。

  但在這條曆史支線上,耶律大石剛在中亞紮下根基,就被胡大糾合的異族聯軍給擊敗了。耶律大石也是見機極快的人物,看到自己敵不住這麽多騎軍,當即在自己實力未損時就降了異族聯軍。得知這支異族聯軍的最終目標乃是大宋,耶律大石更是心中大喜。耶律大石建立西遼帝國,可不是為了在中亞稱霸,他是想領著自己的軍隊殺回長城之北,擊敗金國,奪回自己的祖居之地。如今既然有這麽龐大的聯軍與大宋為敵,耶律大石當然要借勢。他要借助這支龐大聯軍的殺傷力,一舉擊敗金宋。

  憑借自己的口才和實際能力,耶律大石歸順異族聯軍不久,就成了舉足輕重的人物。胡大也極為看重耶律大石。畢竟在天書上,耶律大石也是能夠開國建基的梟雄人物。當異族聯軍的幾個統帥準備兵分四路時,耶律大石就成了單獨一路的統帥。並且胡大還刻意與耶律大石同行。

  耶律大石鄙視胡大的幻術,但對胡大對曆史走勢的把握卻佩服無比。所以耶律大石很想把胡大收到麾下,充當契丹複國後的宰相人選。對耶律大石的有意招攬,胡大也不置可否。但讓耶律大石感到奇怪的是,胡大之所以糾合如此龐大的異族聯軍,竟然不是為了對付金國,也不是為了對付趙宋,而是為了對付一個聞所未聞的華夏國。

  耶律大石這幾年一直在中亞征戰,根本無暇顧及東方的戰事。在他看來,宋朝肯定和契丹一樣被金國所滅了。畢竟連契丹國都擋不住女真鐵騎,就憑宋朝那些不堪一擊的軍隊,當然更擋不住女真鐵騎。就算宋朝的新起人物再能幹,最多也就能憑借女真人不善舟楫的短處,守住長江之南,像東晉一樣偏安江左。

  但在胡大的講述裏,耶律大石才知道宋朝確實如自己預料的那樣,立杭州為首都,龜縮於長江之南了。但繁華中原的新主人,卻不是耶律大石預料中的金人,而是一個名叫嶽飛的漢人。為了不讓耶律大石因為輕視華夏軍而吃敗仗,胡大特別詳細地講述了嶽飛崛起的全過程。

  耶律大石聽說嶽飛以一個宋朝罪廢小軍官的身份,在應天府起兵抗金,隻用了短短四年的時間,就收複了整個中原,並且斬殺了完顏銀術可完顏撒離喝蒲察石家奴等女真名將,哪怕向來看不起宋人的耶律大石,也隻能連聲叫好。“此人真是蓋世英雄,絕不在我耶律大石之下。”

  當聽說嶽飛稱帝之後,竟然廢除了後宮製度和太監製度,耶律大石雖然不怎麽理解嶽飛的用意,卻還是心悅誠服地說,“此人自我克製的能力,絕對在我耶律大石之上啊。”

  如果說耶律大石最開始還有點輕視華夏軍,聽了嶽飛的崛起過程後,他就把華夏軍當成了和金軍一樣可怕的敵人。畢竟耶律大石不是粗莽無知之人,他也是契丹國赫赫有名的大才子,乃是契丹國惟一的進士,所以又被人尊稱為大石林牙。林牙在契丹語裏,乃是翰林的意思。耶律大石熟讀史書。他當然知道,被契丹人欺負了二百多年的南人並不是真的不能打,隻是因為趙宋重文輕武的國策,壓製了無數英雄人物。

  如今華夏國文武並重的政策明顯是在糾錯。隻要華夏國的政策不出大的偏差,就憑中原數千萬人口的龐大基數,幾乎哪個遊牧民族也抗不住他們覺醒後的進攻。所以耶律大石在出發時還抱著一舉攻滅金國和宋朝的打算,此時卻已經把自己的目標縮小了很多。他隻想收複契丹故地,順便摧毀金國。至於華夏國,隻要嶽飛不死,他絕對不會把目標放向華夏國。

  耶律大石共有八萬大軍,五萬精騎,三萬步卒。他的精騎離長城還有千裏之遙時,耶律大石已經得知金國竟然沒能守住燕雲十六州,如今華夏國已經占據了長城防線。這讓耶律大石對金國特別失望。

  你們大金國攻滅我們大遼的威風到哪裏去了?我們守了燕雲二百年,連挫宋太宗兩次。你們倒好,不過八年時間,你們就把整個燕雲十六州還給了中原百姓,實在太無能了。

  耶律大石認為華夏軍絕對不敢突出長城,隻敢據城而守。而守城,乃是華夏軍隊最擅長的事。想攻破華夏軍據守的長城,自己必須要等拖帶火炮和石炮的三萬步卒趕到城下,才能發起進攻。但讓耶律大石更加意外的是,他很快收到了斥候的通報。一個華夏軍的整編師不但沒有退入長城,反而直接迎著耶律大石的精騎方向殺了過來。

  耶律大石先是一喜,隨後又是一驚。他喜的原因則是他看到了戰機。一個華夏軍整編師,不過一萬二千騎,就是再厲害,也不可能抗住他麾下五萬精騎的圍攻。他驚的原因則純粹出於一個政治家的直覺。宋人文弱,除了開國時尚有北進的勇氣,其他時間一直龜縮於河北西路,不要說北伐草原,連北伐燕雲的勇氣都沒有。嶽飛明顯喚起了藏在宋人體內的驕傲和勇氣。麵對他占絕對優勢的五萬精騎,一個區區騎兵師竟敢迎頭頂上,不管這位將領是不是魯莽,至少已經有了唐朝或強漢將領的勇氣了。西漢時期,漢將李陵敢以五千步卒深入大漠數千裏,雖然戰敗,但這種蔑視草原兒郎的勇氣,卻是宋人無論如何也不具備的。

  既然華夏軍人體內的血性和勇氣被嶽飛喚醒了。那他耶律大石就要再打斷華夏軍人的血性,摧毀華夏軍人的勇氣。想摧毀華夏軍人的勃勃銳氣,就從消滅這個前突數百裏的華夏軍整編師開始。

  耶律大石打定主意,立即把五萬精騎分為三隊,他自領二萬人馬正麵迎擊猛漢師。然後命愛將蕭斡裏剌和耶律鬆山各率一萬五千精繞到猛漢師後方,一邊準備堵截傅慶軍的後撤之路,一邊提防華夏國的援軍。

  傅慶和耶律大石兩軍相遇的地方,正好在長城之北五百裏處。無論是傅慶還是解閔,都屬於連腦子裏都長滿了肌肉的猛士。對他們來說,打仗就是猛打猛殺。計謀什麽的,都是弱者才需要的詭計。麵對耶律大石盔甲鮮明的二萬精騎,傅慶解閔根本沒有半點畏懼之意。他們命旗手豎起繡著傅解二字的大旗,準備立即發動進攻。

  耶律大石在中亞縱橫數年,雖然屢打勝仗,因為契丹人數實在太少,始終穩定不了周圍局勢。耶律大石是個惜才愛才的人。他縱馬馳到兩軍之前,看到勢如奔馬的傅慶解閔,不由生起了招攬之意。耶律大石用手中馬鞭指著傅慶,大聲說道,“傅將軍,解將軍,我乃耶律大石。聽說你們華夏國的皇帝極為吝嗇,連一個爵位都舍不得封給你們。以你們二人之能,隻要投到我耶律大石麾下,我立即就封你們為公爵,如何?”

  傅慶用手中門扇般的大刀一指耶律大石,發出炸雷般的笑聲。“耶律大石,在俺傅慶看來,我寧願做一個華夏國地位最低的男爵,也勝過做你手下的王爺。再說了,隻要此戰我成功斬殺你,我也能搏個候爺來當。”

  耶律大石沒想到傅慶如此驕傲,頓時冷笑道,“既然你想斬殺我,那我就先斬下你的項上頭顱吧。”

  解閔不比傅慶出身窯戶,他也是從軍二十餘年的老將,對耶律大石的事跡知之甚詳。麵對耶律大石的狂妄,解閔縱馬上前,用大刀指著耶律大石,厲聲喝道,“大石林牙,你莫非還認為自己是蓋世英雄嗎?當你被完顏宗望用繩子捆著充當向導,去襲擊你們的契丹太子時,你就已經是個軟蛋了。隻要做過一次軟蛋,你就一輩子是軟蛋。一個軟蛋也想勸降我們華夏兒郎,豈不可笑?”

  解閔話音剛落,耶律大石就氣得變了臉色。在身邊人看來,耶律大石向來溫文儒雅,根本不見有憤怒的時候。此刻的耶律大石卻像一隻發怒的猛虎,他的鼻子裏發出粗重的喘息,用手指著解閔,告訴身邊的樞密使蕭查阿剌,“你替我擒下這廝,我要親手割了他的舌頭。”

  蕭查阿剌拱手說道,“大王且在此安座,待我擒下這個宋狗獻與大王泄憤。”

  蕭查阿剌把手中的馬刀向前一指,“契丹兒郎們,跟著我衝上去,殺光這些宋狗。”

  雖然麵前的是華夏軍隊,但蕭查阿剌還是習慣性地把南朝軍隊稱為宋狗。

  麵對襲來的契丹軍隊,傅慶當然也是暴叫一聲,首先縱馬衝了出去。傅慶認為,今日一戰,隻要斬殺了耶律大石,自己的名聲就會蓋過楊再興。傅慶最不服氣的就是楊再興。雖然他沒和楊再興比過武,因為他擔心自己打不過楊再興。他此番擅自進軍,就是為了在名聲上徹底蓋過楊再興。

  傅慶麾下騎軍乃是精銳之師,但耶律大石的麾下精騎,又何嚐不是百戰之師。這七八年來,耶律大石的軍隊在中亞草原幾乎無日不戰,同樣也是屢戰屢勝。更要命的是,耶律大石的麾下軍隊,有一多半是中亞西亞的強壯漢子,個個身高體壯,單論體力,絕對勝過傅慶的猛漢師。幸好他們的裝備還是略差了一些。華夏軍器坊如今已經可以規模化生產鋼刀鋼甲。華夏軍卒,無不披著精鋼的戰甲,手持百煉的鋼刀。至於鬥誌,雙方可以說是不相上下。

  傅慶解閔都是那種瘋子般的將領。有什麽樣的將領,就有什麽樣的兵。一萬二千名猛漢師和二萬契丹精騎對衝過程中,華夏軍卒無不模仿著自己的兩員主將,一邊狂砍亂殺,一邊嗬嗬狂喊,宛如瘋魔附體。契丹人雖然在人數上占了優勢,但在廝殺了將近一個時辰,雙方休兵時,猛漢師竟然還占了隱隱的勝勢。在混戰的過程中,傅慶至少砍翻了三個契丹千夫長。連蕭查阿剌也被傅慶一刀砍掉了頭上的鐵帽子,嚇出了一身冷汗。

  直到這個時候,耶律大石方才從暴怒中清醒過來。不過他對解閔依然有刻齒之恨,他用手中馬刀指著對麵的解閔,告訴身邊眾將,“待眾將休息一番,我會親自領軍衝鋒。不割下那個解閔的大舌頭,難解我心頭之恨。”

  耶律大石如此氣惱的原因,正是因為解閔的那番話正好說出了耶律大石一生最恥辱的地方。十年前,耶律大石率大軍鎮守居庸關,提防完顏宗望的侵襲。不料居庸關突然發生了地震,崖劈垮塌,砸死了不少契丹兵。契丹人本就對金人打怕了,麵對這樣的自然災害,幹脆來了個落荒而逃。完顏宗望趁勢進攻,一戰把耶律大石的軍卒擊潰,順便還生擒了耶律大石。

  完顏宗望像捆一隻綿關,用繩子把耶律大石五花大綁,然後逼他當向導引路,去偷襲藏在鴛鴦濼的契丹太子,及契丹皇帝的一眾妃嬪。完顏宗望告訴耶律大石,要麽領我們去捉住契丹太子,要麽我就把你五馬分屍。

  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耶律大石就領著完顏宗望的大軍襲擊了契丹太子,把天禧帝的子孫和妃嬪一網打盡。也正是有了領路之功,完顏宗望放鬆了對耶律大石的看守,才讓耶律大石找到機會逃出金營,遠走可敦城。

  雖然耶律大石能找到一萬個理由為自己辯護,但內心深處,他依然把充當金人向導的事看成自己遭受的奇恥大辱。所以,他不許任何人提起那件事。誰敢在他麵前提起那件事,他就會斬殺誰。如今解閔竟然在兩軍陣前公然說出他的醜事,耶律大石又豈會放過解閔。

  冷靜下來的耶律大石也對傅慶的猛漢師收到了最後的輕視之心。之前他雖然對華夏軍十分重視,但鑒於自己在十年前還以數千烏合之眾擊潰了童貫的二十萬北征大軍,所以內心深處,耶律大石依然看不起華夏軍的戰力。持續一個時辰的血戰讓耶律大石不得不承認。縱然眼前的這個騎兵師不是華夏國的最精銳騎兵,但和他麾下的百戰之師相比,竟然絲毫不落下風。特別是猛漢師的兩員悍將,把他精心招攬的西亞猛士都砍翻了十幾個。

  耶律大石用冷靜的目光打量著對麵的華夏軍,內心生起一股慶幸。幸好自己的人數比較多,幸好華夏軍的這個猛漢師明顯是有勇無謀之輩。既然正麵廝殺不能取勝,那就以計取之。耶律大石把蕭查阿剌還有耶律術薛喊到身邊,授以迎敵之計。

  雙方休息之後,再度縱馬混戰。這次耶律大石身先士卒,領著數百親衛和傅慶廝殺到一起。殺了片刻,麵對連劈自己十幾個親衛的傅慶,耶律大石拔馬而走。傅慶殺發了性,見耶律大石領著百餘名親衛縱馬狂逃,立即也領著數百親卒追殺過來。

  另一邊,解閔同樣也被蕭查阿剌用詐敗之計誘出了大陣。

  雖然還有一個副師長孟德居中指揮。但孟德的指揮能力顯然比不上耶律術薛。耶律術薛乃是耶律大石麾下的五虎將之一,契丹招討使。孟德隻是華夏軍中的一個普通將領。雙方的差距很快就顯現出來了。契丹軍本來就占了人數上的優勢。耶律術薛指揮騎軍,很快把猛漢師分割成了三個部分。然後他親率八千大軍,猛攻孟德指揮的一個騎兵團。血戰兩個時辰之後,耶律術薛終於擊潰了孟德的這個騎兵團,並把孟德陣斬。

  孟德一死,猛漢師頓時有點混亂了。幸虧傅慶解閔雖然無謀,卻還不是傻子。他們追出去幾十裏,沒能攆上耶律大石,頓時想起了猛漢師,趕緊又拍馬趕回。他們回來的正是時候。猛漢師這時雖然被契丹人壓著打,卻還沒有完全崩潰。看到兩員主將殺回軍陣,猛漢師頓時鼓起餘勇,很快又穩住了陣腳。

  耶律大石回到陣前時,看到契丹精騎和猛漢師還在僵持。頓時皺了一下眉頭。當他聽說耶律術薛已經陣斬了猛漢師的副師長孟德,頓時喜上心頭。耶律大石自信地說,“猛漢師已經傷筋動骨。如今隻是憑著一口銳氣在死撐。鳴金休兵。讓他們泄了這口氣。明日再戰,必能把他們一舉擊潰。”

  耶律術薛有點擔憂地說,“大王,要提防猛漢師夜遁。”

  耶律大石信心十足地說,“放心吧。他們跑不了。他們離長城足有五百裏。就是放開速度狂奔,也要好幾日。再說了,你以為蕭斡裏刺和耶律鬆山會讓猛漢師順利撤退嗎?”

  耶律術薛恍然大悟,心悅誠服地說,“大王妙算,此番我軍必能擊破華夏軍的這支精銳之師。這支軍隊真是能戰。今日一戰,我軍戰亡至少超過二千五百騎。據微臣估計,猛漢師傷亡不過二千騎。”

  耶律大石的臉色卻又變得沉重起來。他搖了搖頭,告訴耶律術薛,“這支猛漢師雖然精悍,卻還不是華夏軍最精銳的軍隊。聽胡大說,嶽飛直屬的背嵬軍和近衛師團才是華夏國最精銳的騎軍。背嵬軍初起之時,即以八百騎破了完顏銀術可三千五百騎,並陣斬了完顏銀術可。”

  耶律術薛大吃一驚,“這麽厲害?”完顏銀術可在滅遼之時,戰功赫赫,至少斬了五個契丹大將的腦袋,生擒了十幾個契丹大將。所以耶律術薛對完顏銀術可印象深刻。

  耶律大石見身邊愛將都有點被嚇到了,頓時又微微一笑。“不過你也不用擔心。軍人的銳氣都是勝利堆出來的。華夏軍自起兵以來,向來沒被整編製的全殲過,所以才養成了他們一往無前的銳氣。如今長生天站在我們契丹一邊,把華夏軍的這個整編師送到我們麵前。隻要我們能夠吞下這個整編師,以後華夏軍就不敢輕出長城了。”

  耶律術薛十分讚同耶律大石的看法。為了以防萬一,耶律術薛親自請求守夜。他會在夜裏密切注意著猛漢師的動靜,絕對不會讓他們無聲無息地逃走。

  正如耶律大石預判的,經過白天的一場血戰,再加上折了自己的好兄弟孟德,傅慶搶功的一腔熱血終於冷靜下來。他在點數了一下軍卒,得知戰死了一千五百騎,傷亡也有千餘騎時,頓時明白自己麵臨的最大任務,不是斬下耶律大石的頭顱,而是想辦法領著這萬餘弟兄,如何平安地回到長城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