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燕雲會戰(1)
作者:中原布衣      更新:2021-07-02 15:57      字數:5540
  靖康三年11月初五,初入護民軍的高寵大顯神威,生擒金人猛將完顏闍母於陣前。

  ??完顏闍母身份尊貴,金人不能忍受完顏闍母的腦袋被護民軍砍下來,懸掛於陣前,再加上完顏宗望另有打算,所以同意用二萬匹戰馬交換完顏闍母一個人。

  ??靖康三年十一月二十,金人用從合不勒可汗那裏敲詐得來的二萬匹戰馬交換了完顏闍母。不過出乎宗望意料的是,收到戰馬之後,嶽飛第一時間就派董先的騎兵師,護送這些戰馬去了大名府,然後又從大名府送到了江淮軍團。這讓宗望感到自己大大地失算了。

  ??靖康三年十一月底,牛皋率百騎離開白水河,回到了太行山。

  ??靖康三年十二月初,金軍真正的都元帥,完顏斜也再度出山,率領鎮守黃龍府,維護金人後方穩定的五萬鐵騎抵達燕京。第一時間向完顏宗望下達了殲滅護民軍於涿州境內的太宗軍令。同一時間,完顏宗翰率西路軍大部趕到莫州。完顏宗弼完顏宗輔領著東路軍的五萬精銳趕到真定。

  ??這個時候的金人正是巔峰時期,名師大將盡在人世,內部的政治鬥爭剛剛顯出苗頭,還沒到兵戎相見自相殘殺的那一步。再加上無論是完顏吳乞買,還是完顏斜也完顏宗望等人,他們都是有大局觀的人。他們敏銳地察覺到了剛剛崛起的護民軍對金國的巨大威脅。特別是護民軍的崛起速度更是令他們心生驚懼。

  ??他們發現,嶽飛似乎找到了發掘整個中原大地戰爭潛力的正確方法。這是絕對不能容忍的。須知北宋時分,長江南岸雖然開發得很厲害,但長江北岸依然是北宋的人口重心。長江以北的人數應該占全國人口的七成。特別是京東路,河北路,以及汴梁為首的中原地帶,人口差不多占了全國人口的五成。偏偏這些人數眾多的地盤目前都在護民軍的轄區之內。

  ??當然了,人多有時候是好事,有時候反而是壞事。如果沒有足夠的糧食,一旦缺糧,人們就會變成流民,嘯聚為盜。但如果能夠讓這麽多的人免於饑荒,那就可怕了。將近五千萬的人口總量,就是百裏挑一,也能整訓出五十萬精銳軍士,

  ??偏偏嶽飛現在就做到了這一點。

  ??憑借相對清明的司法和稅收,以及良好的軍紀,現在的護民軍轄區就像一塊巨大的吸鐵石,吸引著全天下有財力有實力的世家遷居其間。

  ??而海寇李寶和幾個船運世家一起,組織了一個超級大的武裝商隊,正在瘋狂的擄掠東南亞的沿海島國。

  ??當然,他們也不隻是動用武力。他們和歐洲的商隊,還有阿拉伯的商隊都有往來,用大宋出產的瓷器絲綢交換糧食。反正現在李寶的武裝商隊隻做一件事,瘋狂地往護民軍轄區倒賣軍糧。正是因為有了海外源源不斷地輸血,護民軍轄區之內雖然糧食緊張,但一直沒發生饑荒。

  ??不要說和金人統治區的宋人比較,就是和趙構治下的長江南岸相比較,護民軍治下的百姓也要好過許多。

  ??正因為這種原因,才讓護民軍奇跡般地做到了前人無法做到的一點,成功地動員起了龐大人口積聚的戰爭潛力。

  ??這些正是金國上層最為擔心的原因。趙宋官家廢物,畏百姓甚於畏金人。他們總是想方設法地破壞百姓的尚武精神,破壞百姓的團結互助精神,用盡一切手段,把老百姓變成一盤散沙。所以空有上億人口,麵對金兵的鐵騎,竟然沒有一戰之力。

  ??就算如此,他們依然不吸取教訓,對那些民間自發的抗金武裝使出分化之計,硬是讓各家武裝互相猜忌,互相殘殺。

  ??在原來的時空裏,宗澤招安的百萬太行草寇,就是大宋境內最好的兵源。這些人都有基本的戰鬥能力,一旦經過血與火的洗禮,單憑他們,就可以抗住全部的金國鐵騎。但趙構是怎麽做的呢?他隻派了一個杜充,就成功地把由匪變兵的百萬義軍再度變成流寇。曹成李成等人大舉南下,寇略江南,直接把中原這塊有巨大戰略價值的核心地帶變成了軍事真空區,金人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這塊腹心之地。

  ??護民軍崛起之後,情況明顯就變得完全兩樣。在善用烏合之眾的牛皋指揮下,百萬草寇穿上了護民軍的衣甲,開始和金人血拚。

  ??經過一年的殘酷淘汰,百萬義軍隻剩四十萬人,但這四十萬人明顯比以前的百萬人更加能打。雖然這其中,隻有十萬人能和金人野戰爭鋒。但剩下的三十萬人,據城而守,據險地而守,已經完全不懼金人精銳了。

  ??正是因為目睹了護民軍的崛起速度,所以金人高層終於下定決心,燕雲會戰剛剛開啟,金人就暫時放棄了所有攻掠到的地盤,傾全國之精銳聚於燕雲十六州,準備用壓倒性的人數優勢,和不顧傷亡的攻擊方式,一舉消滅嶽飛為首的護民軍精銳。

  ??靖康三年十二月中旬,北方開始漫天飛雪。無論是山區還是平原,全被厚厚的積雪覆蓋。千裏北國一片雪白。同時氣溫也驟然下降,白水河完全結了冰,鐵騎可以直衝而過。

  ??借著這種對金兵極為有利的態勢,金軍大舉渡河,直接把白水河對岸的護民軍大營圍了個水泄不通。

  ??因為護民軍大營裏也有二萬騎兵,再加上嶽飛驍勇無雙,若是突營而出,金人將會前功盡棄。金人這次根本不玩什麽圍三缺一的把戲,他們打定了要把嶽飛連同十萬精銳一舉殲滅的主意。

  ??嚴酷的寒冷讓金兵如虎添翼,護民軍的戰力卻也沒有下降多少。涿州一帶畢竟不是長城之北的蒙古大草原,它們的氣溫還低不到除了草原漢子其他民族的人根本無法承受的極限程度。再說,護民軍的大半軍卒本就來自河北西路,和燕雲相隔不過數百裏,他們能適應得了家鄉的嚴寒,對燕雲的嚴寒當然也可以適應。

  ??最重要的還有一點,縱觀前漢隋唐,中原王朝駐紮草原的軍隊之所以屢屢凍傷,恰恰多是因為普通軍卒地位低下,弄不到足以禦寒的衣物。如果真是中原漢子抗不住北國嚴寒,為什麽凍傷凍死的全是普通軍卒呢,那些同樣同自中原地帶的中級將領從沒聽說有一個因為嚴寒凍死的!

  ??很多時候,中原王朝抵不住遊牧民族的原因,大多並不是力不足以禦之,而是龐大的國力根本沒用到保家衛國的軍卒身上,而是用在了世家大族的豪奢享受,行政機構的白白浪費上。上好的鐵器他們不拿去給軍士造鐵甲鑄鐵刀,反而用在了自家的園子裏。

  ??遊牧民族恰恰相反。可能是因為遊牧民族人數過少偏偏又隻能靠掠奪為生的天然習慣,他們深知每一個武士的重要性。不管遊牧民族的婦孺過得有多慘,凡是上陣的遊牧武士,絕對配備了部落能給他們配備上的最好裝備。

  ??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明末清初的八旗軍隊。無論是努兒哈赤還是皇太極,他們花高價錢從八大晉商家裏購買明朝的鐵器,然後全部做成了軍甲,穿在了每一個八旗將士身上。上陣廝殺的八旗士卒,哪個不是頂盔貫甲,幾乎武裝到牙齒。

  ??反觀明朝這邊,一個統兵萬人的總兵,除了幾百家丁身上披著鐵甲,其他的絕大多數軍卒穿得全是他媽的紙甲,連棉甲都混不到一件。

  ??單這一個簡單的對比,你就知道明朝軍隊為什麽不堪一擊了。

  ??而嶽飛不一樣。他本來就是一個愛兵如子的人。在宋軍陣營時,他雖然是個小小的都頭,無力給士卒更新配備。那時他惟一能做的就是遇戰衝鋒在前,平日裏和士兵同甘共苦。當他接受了後世子孫的記憶,建立了護民軍,有了足夠大的權力,他開始給護民軍的士卒盡量配備最好的裝備。

  ??好鋼必須用在刀刃上。好鐵必須用在軍隊身上。

  ??目前的護民軍,二十萬正軍,不說武裝到牙齒的背嵬軍和近衛師團,單就說普通的騎兵,無一不是頂盔貫甲,鋼刀鋼弩。而護民軍的步兵呢,有五分之一的人配備了步人甲,其他的士兵至少也有一件普通的鐵甲和鐵製兵器。除了這些鐵器之外,每個護民軍卒都分到了一件皮甲,既能保暖,同時也能抵禦弓箭。

  ??其實嶽飛本來還想給每個士卒都配備一件絲綢上衣,穿在最裏麵,可以使士卒大大增強抵抗弓箭攢射的能力。但如果按這樣的放法配置,護民軍估計會破產。所以在李八少的強烈反對下,嶽飛隻給五萬騎軍配備了絲綢衣服。

  ??正是因為有了如此好的裝備,嶽飛才敢在嚴冬時節北上燕雲,和金人對峙在白水河畔。他深知自己的士兵裝備有多好,區區嚴寒根本不在話下。

  ??金人圍住了護民軍大營,因為兵力差距太大,硬拚隻會兩敗俱傷。嶽飛一改自己硬打硬進的戰鬥習慣,采納了智浹大師的建議,向漢高祖劉邦的烏龜戰法學習,深壁而不戰。

  ??不要小看漢高祖的這一招。漢高祖就是用這一招“深壁而不戰”拖垮了百戰百勝的楚霸王。這種招數,首先考驗的就是雙方的後勤運輸,以及經濟對戰爭的承壓力。其實嚴格來說,楚霸王並不是敗於前線,而是敗於糧草不濟,後勤崩潰。

  ??後來清朝的曾國藩巧妙地用六個字總結出了高祖打仗的奧妙,“結硬寨,打呆仗”。

  ??這一次,嶽飛也決定重施高祖故計,用拖字決拖垮金軍。金軍這一次起傾國之力,戰力當然不可抵擋,但對後勤的需求也是大到嚇人。

  ??這一次,為了一舉殲滅護民軍,把嶽飛的人頭留在燕雲,金人出動的總兵力,正軍輔軍加到一起,竟然超過了五十萬。

  ??這是金國建國以來,第一次在一次戰役中投入如此巨量的兵力。

  ??正因如此,巨大的糧草需求,讓金國負責後勤的幾個能臣也是夜不能眠,心力交悴。

  ??完顏希尹坐鎮燕京,指揮劉彥宗韓企先時立愛等人籌措糧草,一旦籌集到幾千石糧草,都要第一時間運到前線。

  ??嶽飛和智浹大師辛讚等人早就做過戰役推演。目前為止,這次的吸鐵石戰術成功了。至少今冬明春,金人不會再有餘力攻掠中原。早在金人的兵力抵達之前,坐鎮汴梁的黃縱已經動用了百萬民夫,往真定府運了足夠消耗三年之久的糧草,往莫州府運了足夠消耗一年之久的糧草。往白水河對岸的護民軍大營則運了足夠消耗九個月之久的糧草。

  ??完顏宗望當然早有察覺。他也擔憂過自己這方的後勤需求。不過在壓倒性的兵力優勢前,他還是選擇相信金人的戰鬥力,足以在後勤垮掉之前攻破護民軍連綿數百裏的三角形大營。

  ??守營其實並不容易,如果一味堅守,很快就會讓士氣直線下降。

  ??可是猛將如雲的護民軍哪裏會一味死守呢?

  ??除了護民軍大營裏用來壓陣的二萬騎兵,嶽飛把剩下的三萬騎兵都撒了出去,一萬由傅選率領,暫時退入了太行山。一萬由張累率領,退入莫州,會合張憲。還有一萬,則由楊再興韓常羅延慶蕭山為首,組成千騎級別的小分隊,在燕雲十六州內縱橫馳騁,隻要遇見金人運送糧草的大軍,當即就上前劫殺。他們也不求搶走糧草,隻求一把火燒掉軍糧,然後縱騎遠遁。

  ??不過一月有餘,他們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

  ??完顏斜也和宗望宗弼等人召開了一次軍事會議,商討如何對付護民軍的劫糧隊。最後決定讓完顏宗弼領著二萬精騎護住糧道。同時讓圍營的金兵開始攻擊護民軍大營。

  ??這一次,他們決定用最快的速度攻破嶽飛大營。把女真契丹漢兒混編成軍團,凡是攻營者,至少也有一身皮甲護身。每日至少攻擊三次,不計傷亡,試圖用壓倒性的人數優勢 ,用最快的速度擊垮嶽飛。

  ??可是他們很快就發現,這場戰爭想在短時間內決出勝負,明顯有點不太可能。

  ??完顏斜也還是低估了嶽飛這個硬寨的防守能力。縱然不顧犧牲的攻擊,連女真重步兵都派上了,打了將近一個月,傷亡破三萬,估計給護民軍造成的傷亡還不到萬人。按照這種比例打下去痛,金人全軍覆沒了,護民軍至少還有萬餘人。

  ??完顏斜也展示出了一個優秀將領的固執。打仗不是數學計算。頭一個月金人傷亡慘重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護民軍的弓弩太過強大,發動攻擊的金人總是衝不到營前,就被弓箭覆蓋了。但護民軍大營裏的弓弩儲存量就是再多,依照如此大的消耗量,最多兩個月也就消耗得差不多了。所以完顏斜也不但沒有發布停止攻擊的命令,反而讓契丹漢兒為主的軍團更加瘋狂地衝擊護民軍的陣地。

  ??雙方的大戰雖然並未開啟,明顯已經有了大戰的苗頭。靖康三年底,畢進的步騎混編師,梁興趙雲的忠義帥,逐漸匯聚到了莫州城外,和張憲的三萬精銳合成一個軍團,作出了向金人發起攻擊的態勢。

  ??宗翰不敢大意,他親領六萬騎兵,在莫州城外五十裏處紮下大營,直接攔在了張憲進軍白水河的必經之路上。

  ??燕雲腹地,因為派出劫糧的小分隊被宗弼的精騎劫殺,楊再興也一改遊獵戰術,三千黑甲匯合蕭山羅延慶的苦役軍,整合九千騎軍,試圖和宗弼的兩個萬人隊來一場決戰。

  ??宗弼雖然狂妄,麵對赫赫有名的楊再興,也不敢絲毫大意,同樣在易州境內擺開陣勢,專等楊再興前去攻擊。

  ??但沒有任何人想到,最先開戰的卻不是他們,而是牛皋和王彥。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