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二十五節 戰爭與和平(1)
作者:要離刺荊軻      更新:2020-03-20 22:04      字數:4410
  戰爭很快就爆發了!

  延和三年夏六月十八,第一支疏勒軍隊於當天黃昏時分,渡過紅水(克孜勒蘇河),進入大宛境內。

  旋即直撲大宛東部邊境最重要的戰略要地——紅河山口。

  在經過簡單的戰鬥後,疏勒軍隊擊潰了駐守當地的數百大宛軍隊,將此地占領。

  然後,匈奴騎兵次第渡河,到得六月二十日,作為匈奴主力的堅昆、危須、姑且三個萬騎已全部從紅河進入大宛境內。

  此外,疏勒、莎車、休遁、姑墨、尉頭等國組成的仆從軍,也隨之進入大宛境內。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匈奴西征,仆從軍的主力是以疏勒、莎車為核心!

  其中,疏勒王國出兵達到了空前一萬三千餘人!

  冠絕西域,讓人側目以對!

  可以說,疏勒人這次是傾國出動了!

  對疏勒人來說,這次匈奴西征,可謂是他們最好的機會了——疏勒與大宛是鄰居,也是死敵!

  兩國都同處絲綢之路的南線,有著競爭關係。

  本就分贓不均,矛盾劇烈。

  當年漢伐大宛,疏勒人又給漢軍提供糧草、飲水,甚至派出向導給漢軍帶路,讓兩國仇隙更上一層一樓,幾乎成為不死不休的死敵!

  而大宛戰爭結束後,大宛臣漢,疏勒重歸匈奴,在兩個超級強權的壓力下,疏勒與大宛的矛盾,更進一步。

  對疏勒人來說,沒有比打大宛人積極性更高的事情了!

  他們甚至表現的比匈奴人還積極!

  先頭部隊拿下紅河山口後,就馬不停蹄的直插大宛腹地。

  並於六月二十一日,抵達藥殺水北岸的飛鳥穀。

  直到此刻,大宛人才知曉匈奴入侵的事情,宛王銀蔡慌忙下令收縮各地軍隊。

  命令在藥殺水以北、鬱成城以西的所有軍隊、人民,收縮至鬱成城。

  命令在藥殺水以南、貳師城以東的軍隊、人口,收縮至貳師城一帶。

  同時,銀蔡緊急派人去向康居、月氏求援。

  但,信使剛剛出發,噩耗再次來臨。

  烏孫也進攻了!

  幾乎就在匈奴人渡過紅河差不多的時候,八千烏孫騎兵,自火湖盆地傾斜而下,直撲大宛的西南邊境。

  幾乎沒有費什麽勁,烏孫騎兵便突破了大宛西南邊境重鎮黑城,然後沿著藥殺水的支流,突入了大宛富庶的西南草原地區。

  短短兩天內,就有十餘個鄔堡失陷,數千大宛軍民被殺被擄。

  更麻煩的是,大宛在當地沒有堅城可以防禦。

  他們隻能向後撤退至鬱成城,或者跋涉千裏,撤回貴山城。

  聽聞此事,哪怕現在是盛夏酷暑,但銀蔡依然如墮冰窟,遍體生寒。

  而貴山城內,大宛貴族們,也陷入了慌亂與絕望之中。

  他們第一次感受到了亡國滅種的危機!

  上次漢軍來伐時,他們也未像現在這樣慌亂過。

  因為那時候他們知道,漢人隻是來報仇,而不是來滅國的。

  但現在……

  烏孫、匈奴,都是來滅亡他們的!

  於是,針對國王銀蔡的怨言與不滿,日益強烈。

  “都怪銀蔡,要不是他,我們怎麽會觸怒漢朝人?以至引來匈奴、烏孫?”無數人都這樣議論著,在城中散播著對銀蔡不滿的言論。

  也是在這個時候,這些人終於想起了曾經在漢朝庇護下的幸福與安逸。

  “我早就說了,漢是大國,是強國……不要得罪他們……”一個大宛的高階貴族與他的朋友說道:“可那些人偏不聽,偏要得罪,現在好了吧……沒有漢的保護,我們什麽都不是!”

  這種言論,若在從前,隻要有人敢說出來,等著他的必然是群嘲。

  但在現在,在這貴族身旁的許多人,都是讚同的道:“您說的對,雅典娜在上,怎麽就不能將她的智慧賜一些給銀蔡呢?!”

  “從前,我們隻需要向漢定期派出使者,送些汗血馬、黃金等財物,就可以安享和平……有漢的庇護,不管是多麽凶惡的野蠻人,都不敢侵犯我們的領地與利益……”

  “就連月氏人,也要與我們交好!”

  “我們每年都可以通過絲綢貿易,賺上無數金幣!”

  “現在好了……一切都完蛋了……”

  “那銀蔡就是個廢物!”

  “大家說的都對啊……”

  “可惜……現在說什麽都晚了,就算我們現在殺了銀蔡,也來不及挽回漢朝了!”

  無數人扼腕歎息,悔恨不已。

  而在這時,一個消息傳來——銀蔡居然召回了他曾派去漢朝納貢的使團,隻是為了區區五萬金幣!?

  頓時,全城的貴族都暴躁了起來。

  要不是現在,匈奴、烏孫大軍壓境,而且,他們也需要銀蔡繼續留在王位上吸引火力,當一個替罪羊,恐怕如今,他們能立刻發動政變,殺死銀蔡!

  而銀蔡,自也發覺了自己的處境似乎很不妙。

  於是,躲在王宮中,蜷縮在自己的寢殿裏,連門都不敢出。

  國家大事,全數委托給了他的王後以及副王柯折。

  …………………………

  萬裏之外,漢塞陽關。

  張越親自率領騎兵,一路將烏孫小昆莫護送至此,然後目送著他走出城塞。

  嘴角不由得溢出絲絲笑容,“匈奴和烏孫,應該已經打入大宛境內了吧?”張越扭頭問向來陽關向他匯報的常惠。

  常惠如今,被王莽任命為護龜茲校尉,負責著西域都護府對西域諸國的滲透與收買。

  做這種事情,常惠自是非常拿手的。

  而且,他還有著一個別人不具備的優勢——烏孫如今的左夫人,漢家嫁去的解憂公主與他是故舊,甚至有傳言,當年兩人有過一段曖昧。

  如今,常惠與解憂公主重新搭上線。

  借助這位公主殿下在西域與烏孫多年的經營,常惠在西域諸國之中的情報網絡經營的有聲有色。

  可以這麽說,匈奴人也好,烏孫人也罷,他們的想法、戰略與虛實,現在都已經暴露在了漢家麵前。

  “回稟將軍,根據情報,匈奴、烏孫應該都已經打進大宛了!”常惠道:“下官來此,就是來向將軍匯報匈奴、烏孫的兵力部署情況的……”

  說著,常惠便將一份文書遞給張越。

  張越拿在手裏,看了一遍,就笑了起來:“西域諸國毆打小朋友到還是很上心的嘛!”

  根據常惠在文書中匯總的情報,西域三十六國,這次派兵參與匈奴西征的足有二十餘國。

  剩下的,也都派了民夫、奴隸,出了物資、糧食支持。

  像是莎車、疏勒、尉頭這樣過去在漢匈戰爭裏,以磨洋工著稱的王國,此番更是幾乎傾巢而出。

  特別是疏勒,居然出兵一萬三千餘人,讓張越都有些刮目相看——這西域的韭菜,匈奴人割的不徹底啊!

  若他們割的狠一點,那疏勒那裏還能一口氣拉出上萬大軍?

  不過……

  這疏勒人恐怕也要自作自受了。

  這次他們出兵一萬三千餘,現在匈奴人沒有說什麽,但將來可就未必了!

  即使匈奴人大度,不計較這個事情。

  張越也會想辦法讓匈奴人來計較這個事情的。

  不然豈不是白瞎了戰國縱橫家們的教育?

  “將軍,都護命我前來請示您——大宛,我們就真的坐視不管了?”常惠試探著問道。

  “怎麽可能呢?”張越笑了起來:“自古以來,王者伐無道,拯溺民,從來久矣!”

  “仁,王之德,天子之道也!”

  “吾受天子詔,為陛下守邊,自當秉天子之德,播中國之政於遠方!”

  張越說到這裏,嘴角微微翹起來,臉上更是一副悲天憫人的聖人模樣,感慨著道:“今宛王雖無道,失其信義,背主謀叛,其罪大焉!然其民何辜?”

  “吾實不忍,大宛之民,受刀兵之戮,被水火之災也!”

  “續將軍……”張越看向續相如,對其道:“傳本將命令,立刻遣使告匈奴主、烏孫昆莫,曰:中國素尚君子仁義之風,所謂君子,謂之有仁心哉!故孟子曰:君子之於禽獸,見其生而不忍見其死,今貴國將兵欲伐大宛,吾國不願幹涉,然則,兵戈之間,難免傷及婦孺,水火之中,不免殃及無辜,吾國獨念生民之艱,百姓之苦,乃告貴國:萬請持之以君子之風,行之以先賢之道,以仁義之師而自省,以不重傷、不擒二毛為要!”

  續相如聽著,眼睛都瞪了起來,不免疑慮著道:“將軍,他們會聽您的嗎?”

  “照做就是了……”張越輕輕笑著:“至於他們聽不聽,那是他們的事情……”

  一個真正的帝國主義者,自然要學會雙重標準,還得又當又立,宛如白蓮花。

  更重要的是——得學會強行將自己的規則、標準,強加給其他人遵守!

  你不遵守就打你!

  而且是冠冕堂皇,大義凜然的打你!

  未來史書上,誰見這一段,不得讚一句大漢王者之風,仁義之師呢?

  續相如隻好將自己的話咽回喉嚨裏,諾了一聲,便去執行。

  數日後,張越的這道文書,就被使者送到了匈奴統帥王遠手裏。

  此刻,這位左大將,已經率部,抵達了鬱成城的外圍。

  大宛軍隊,已經放棄了在野外與匈奴軍隊開戰——過去數日,他們曾嚐試過,在原野之中,與匈奴騎兵列陣而戰,但結果卻是一敗塗地,除了丟下一千多具屍體外,沒有任何作用。

  於是,他們隻好龜縮進鬱成城堅固的城市裏,妄圖依靠堅城要塞,阻擋匈奴軍隊前進的腳步。

  但王遠豈會讓他們如願?

  一方麵,他命令仆從軍,砍伐鬱成城附近的森林,以製作攻城器械,另一方麵他派出他麾下最精銳的堅昆騎兵,繞過鬱成城,截斷其與貳師城、貴山城之間的聯係。

  同時,他還下達命令給各仆從軍——鬱成城陷後,三日不封刀,各部可自由活動,各取所需。

  頓時,就將士氣提振到最高點。

  他麾下的匈奴騎兵就不說,西域諸國的仆從軍們,簡直跟瘋了一樣,對他的命令的執行度更是達到了百分百的程度。

  近乎可以稱得上是如臂指使!

  比起曾經與漢朝作戰,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但……

  就在這個緊要時候,那位鷹楊將軍的文書,不期而至。

  作為漢降將,王遠自是可以無障礙的閱讀、理解和認識到這些文字裏傳遞出來的東西。

  “這位鷹楊將軍英候,是讀《春秋》讀傻了?還是看《論語》看傻了?”他抿抿嘴唇,忍不住吐槽起來:“居然連這種不要臉的話都說的出來?!”

  自古兩國交兵,誰講過仁義道德?

  還不是無所不用其極?

  便是那位鷹楊將軍自己,不也在其著作裏大肆宣揚:在戰爭這樣危險的事情裏,由仁慈產生的錯誤思想是最為有害的,不惜一切,不惜流血的使用暴力的一方,在對方不同樣做的同時,必然取得優勢!

  現在,那位鷹楊將軍卻要拿著宋襄公的標準來要求他和他的軍隊?!

  王遠真的很想回一句——我夷狄也!

  可惜,他不敢!更不能!

  他很清楚,他若是這麽回複,等於給了那位鷹楊將軍幹涉的口實。

  那等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想了想,王遠就提筆寫了回複。

  在回複書裏,他自是詛咒發誓,絕不濫殺無辜,絕不加害無辜百姓,特別是婦孺,同時表達了對於鷹楊將軍高尚情操與完美道德的仰慕與向往。

  在王遠看來,大約是那位鷹楊將軍想找自己艸什麽道德人設,要立什麽聖人形象。

  他自是索性給了對方他想要的東西。

  在他看來,這不過是給那位鷹楊將軍麵子罷了。

  但他根本想不到,當他的這封回信,被送到張越手中的時候,張越立刻揚天大笑,並當即下令:“傳我命令,命鷹揚旅即刻集結待命,隨時聽我號令!”

  現在,匈奴人已落入他甕中。

  手中的回信就是借口,也是憑證——當然,其實有沒有都沒有關係,帝國主義者想要幹涉別國,從來不需要證據與借口——洗衣粉都能當成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何況這種真憑實據的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