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一節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1)
作者:要離刺荊軻      更新:2020-03-20 22:03      字數:2336
  我要做門閥最新章節

  劉進勉強睜開眼睛,連枝燈璀璨的燈光,立刻刺入眼中,讓他有些恍惚。

  “殿下醒了……”耳畔,傳來了張子重的聲音。

  劉進爬起來,卻見著自家那位大臣,正站在一副碩大的堪輿之前端詳著。

  許多張被裁成了一片白紙,被貼在堪輿上,密密麻麻。

  劉進近前一看,發現正是河湟地區的堪輿。

  而那些小紙片上,則寫著某某部、邑落多少。

  顯然,張越在研究河湟的勢力。

  劉進也是見怪不怪了,在新豐的時候,無論做什麽,這位侍中官都會先搜集數據。

  而且,事實證明,他的做法非常高明。

  常常能通過數據,分析出問題所在,然後針對問題推出解決之策。

  隻是……

  這仗也可以靠數據分析來打贏?

  這卻是劉進沒有聽說過的事情。

  揉了揉有些發疼的太陽穴,劉進問道:“卿可有把握,一舉平定河湟?”

  “自然是有的……”張越看著眼前的地圖及其上的數據,對劉進道:“西羌各部,不過烏合之眾,三千甲騎加上湟中義從,便可狠狠懲戒彼輩,令其十年內不敢東望河西!”

  如今的羌人各部,在二十餘年前被李息將軍掃蕩了一次,將他們從溫暖、舒適和肥沃的河西走廊,向西驅逐,直接趕過了湟水,逐入後世的青海境內。

  青海在後世是著名的旅遊勝地,山清水秀,藍天白雲,風景秀麗而壯觀。

  換而言之,其實就是一個旅遊大省。

  農業、工業皆不發達。

  在西元前的話……

  隻能用不毛之地來形容。

  在這片原始凍土上,羌人各部,一無所有,隻能勉強靠著牧羊維生。

  這些部族,什麽都缺,什麽都沒有!

  甚至大部分還停留在石器時代!

  對於漢軍來說,打贏他們非常簡單。

  甚至,都不需要動員漢軍精銳,像過去一般,由護羌校尉率領湟中義從們,就能狠狠的教訓他們一次,砍回許多腦袋。

  去年,範明友不就斬首三千了嗎?

  但……

  那有什麽用?

  散落在茫茫高原戈壁凍土之上,居於黃河、長江源頭的西羌諸部,漢軍能打贏,但無法征服,更無法令其臣服、順服。

  讓羌人低頭聽話,那可是一個難事!

  月氏人沒有做到,匈奴人也沒有做到。

  即使是大漢帝國,在如日中天之時,靠著霍去病的個人人格魅力,才懾服了三個比較大的羌人部落,令他們定居到河西四郡,為漢把守關隘。

  這就是所謂的河羌、穀羌與渠羌。

  但羌人的大頭,據說有著不焚者血統的封養羌、牢姐羌與先零羌,卻桀驁不馴,拒不服從。

  最終甚至勾結匈奴,險些壞了漢家河西四郡。

  如今,雖然被逐至湟水以西的高原不毛之地。

  但在未來,他們卻突破了漢室為他們設置的樊籬,突入河西,釀成延綿兩漢的大禍。

  麵對這樣一個殺不過、打不服,意誌堅韌、頑強的群體。

  張越知道,軍事解決隻是下策。

  政治文化解決才是上策。

  戰爭也不止是殺戮。

  作為穿越者,張越知道,用兵之道,臻於極致,飛花摘葉,皆可殺人!

  後世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

  用導彈轟,那隻是最後手段,迫不得已才用的法子。

  經濟、文化、貿易和原料、旅遊……

  沒有不能用來征伐滅敵的。

  而且,效果非常好!

  當然,那些是後世的手段,在如今用出來,未免是東施效顰,讓人笑掉大牙。

  隻能用來作為參考和分析。

  取其合適的部分,參考其思路與方法。

  劉進卻是看著麵前的堪輿上,那些密密麻麻的紙片上標注的數字,感覺心驚肉跳。

  僅僅是被標注其上的部族邑落,就是數十萬之眾。

  而夷狄之俗,一邑落就是漢之一戶。

  少則數口,多則數十口。

  這就是數百萬人,將要麵臨刀兵。

  雖然,劉進已經認知到他乃是諸夏之長孫,早已經放棄了內心中對夷狄的那點不切實際的仁心。

  但他終究是一個君子。

  見其生不忍見其死。

  聽著張越話語裏的殺氣,劉進忍不住勸道:“卿此行,還請留些仁心,莫要枉造殺戮……”

  張越聽著,笑了一聲,道:“殿下放心,臣此行非為殺戮,乃為王化,乃為教化!”

  “臣此去,不是為西羌帶來殺戮與毀滅,乃是為他們帶去天子的恩澤與中國的詩書禮樂!”

  基調在一開始就已經定下來!

  殺戮,無法解決問題。

  軍事搭台,文化唱戲,經濟引路,才是解決之路。

  作為一個前公務員,張越對此很熟悉。

  劉進聽著,卻是有些不信。

  張越看著,笑道:“請殿下拭目以待!”

  “臣行前,將會向陛下請求,許臣於湟水之中,‘修德’三月……”

  劉進聽著,自然能get到張越的這個梗。

  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德三年,執幹戚舞,有苗乃服。

  這個故事被記錄在法家巨著《韓非子》之中,然後被儒家擦了擦灰塵,就拿來自己用了。

  但,劉進現在已經知道,這個故事不僅僅有後續,還有前傳。

  在韓非子裏,是被用來作為‘事異則備變。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的論證。

  作為‘去偃王之仁,息子貢之智,循徐、魯之力,使敵萬乘,則齊、荊之欲不得行於二國矣’的證明。

  在讀到這一篇文章後,劉進足足三天三夜沒有合眼,一上榻便是韓非子的文字縈繞於眼簾之中。

  令他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所以……

  他看著張越,深深的吸了一口氣,問道:“卿相信如今還可以靠修德,而令遠方之人臣服?”

  這是穀梁和有些古文學派的論調,以為道德勝過一切。

  隻要君王大臣,一起修德,那麽匈奴也好,夷狄也罷,都會乖乖的跪下來,爭相恐後的入朝臣服。

  張越聽著,點了點頭,無比認真的道:“殿下,臣當然相信!”

  “仁德、忠孝、智勇、信義,此八德有無量力,無窮力……”

  “隻要配上兵精甲堅,猛將利刃,便可橫掃,板蕩四海,令天下歸心,使天子恩澤播於萬萬裏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