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二節 手持斧鉞,口銜仁義
作者:要離刺荊軻      更新:2020-03-20 22:03      字數:4700
  我要做門閥最新章節

  直到戰車駛過全部陣列,完成檢閱。

  劉進依然沉醉於自己的野望之中,不可自拔。

  而周圍民眾山呼海嘯一般的歡呼聲,也從四麵八方湧來。

  “殿下千秋!”

  “侍中公侯萬代!”

  質樸的人民,用著他們所能想到的最簡單的話語,抒發內心的感恩。

  劉進興奮的手舞足蹈,他終於明白,為何自己的皇祖父那麽喜歡巡幸天下了。

  這種感覺……

  簡直勝過人間一切滋味。

  不過……

  與乃祖不同的是,這位長孫殿下,隻是享受和喜歡這種感覺,卻不願意付諸實際。

  他的三觀和本心,不願如此。

  “殿下……”耳畔傳來了張子重的聲音:“請殿下訓示!”

  劉進這才反應過來,連忙提著綬帶,清了清嗓子,輕聲道:“孤聞之,暴強有鄉,仁義有時,所以孔子作《春秋》,有內外之別,親疏之間;故王者欲行仁義,必執幹戚而舞……”

  這些話,當然不是劉進想出來的。

  是張越帶著胡建、龔遂、解延年等幕僚,窮盡了古文、今文的無數經典,尋找到最大公約數後,進行加工得來的。

  劉進隻是背熟了稿子而已。

  不過,效果卻是極佳的。

  特別是,當張越安排的三十名期門郎,齊聲高頌,複述著劉進的話,將之傳遍方圓十餘裏的士民官吏耳中時。

  很多人都安靜了下來,靜靜的聽著。

  雖然很少有人能聽懂,但聽懂的人,卻都是豎起了耳朵。

  因為,大漢帝國的長孫殿下,正在闡述他的政治理念。

  這是這位長孫殿下,未來的太孫、太子、天子,第一次公開闡明自己的立場、三觀與態度。

  但凡機靈點的,自然知道,應該怎麽做。

  貢禹就是這樣做的。

  他在心裏默念著期門郎們高聲吟誦的長孫訓示,立刻就抓到了重點。

  “暴強有鄉,仁義有時……”他心中喃喃自語著,眼中露出了精芒。

  毋庸置疑,這八個字才是重點。

  後麵的隻是粉飾和解釋。

  而這八個字,貢禹暫時還沒有找到出處和來曆。

  但這並不妨礙他理解。

  所謂暴強有鄉,當是暴力使用當有確鑿的目標和任務,而所謂仁義有時,則是施行仁義,需要時機和環境。

  這很契合當代漢室的輿論和思想環境。

  畢竟,這年頭,連國家殺人,都要放到冬天行刑。

  四季輪替,各有意義,五行輪轉,各有不同。

  特別是董仲舒後,這種跡象越發明顯。

  讖諱派,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得以風生水起。

  但……

  貢禹卻是微微翹起了嘴角,作為張越所看重和重用的心腹,坐鎮榆社的年輕俊傑。

  他自然和張越接觸良多。

  “這不就是張侍中曾與吾等說過的‘手持斧鉞,口銜仁義’?”貢禹輕聲呢喃著。

  “手持斧鉞,口銜仁義……”貢禹猛然睜大了眼睛。

  這八個字,在過去隻是侍中張子重的玩笑之語,撐死了算是一個政見和主張。

  但,當從帝國的長孫殿下,準太孫,社稷未來的主宰嘴裏蹦出來,這就完全不一樣了。

  它變成了國策!

  至少是準國策!

  未來,長孫登基,不懂這一點,不認清這個事實的,不仔細踐行這一理論的。

  統統都會被打入另冊,說不定得去朝鮮、詹耳、日南,與野人為伴……

  而這就是政治!

  自古以來,概莫如是!

  不跟朕走,朕就隻好讓卿與先帝走嘍……

  青史之上,無數血的教訓,早已經寫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貢禹忍不住站直了身體,昂起了頭顱。

  神色肅穆,眼角隱有淚花閃現,一副仿佛聽到仙音,如蒙聖訓一般的神色。

  而長孫的訓示,繼續傳來。

  “上行仁義,下則替罪誅暴,春秋之教,孔子之義也……”

  “昔湯武用兵不為逆,並國不為貪,故為聖王,治隆數十世……”

  “今孤觀兵新豐,君子豪傑,並於左右,誠不敢有違先王之教!”

  “願行仁義,替罪誅暴,匡扶社稷……”

  貢禹聽著,整個身子都不由得戰栗起來。

  若一開始,長孫殿下還隻是遮遮掩掩,那麽,現在幾乎就是明著告訴士民百姓,他的誌向和打算了。

  哪怕,披上了仁義的外套,縱然拿著春秋與湯武當擋箭牌。

  但,其中的殺氣,卻已是呼之欲出。

  四夷不服、作亂、叛逆。

  便要替罪誅暴,便要匡扶社稷,便要為民做主……

  我殺汝,與汝無關!

  隻因汝擋了我行仁義,布教化之道!

  貢禹能想象的到,長孫的這些話,一旦傳回長安,將會掀起怎樣的驚天風浪!

  他深吸了一口氣,仿佛看到了眼前風浪卷起,波濤洶湧。

  ………………………………

  劉進卻是四平八穩的將稿子念完。

  這些話自然是經過他同意和首肯的。

  也是符合他三觀的。

  內諸夏外夷狄,這一點毋庸置疑。

  先王們行仁義布教化,更是正確無比。

  就如張卿所言……

  紈子不孝,父笞之,天經地義。

  更何況行仁義,必須有力量!

  沒有力量的仁義,就是宋襄公,是婦人之仁,是亡國之仁,是棄天下,是棄百姓,更是棄自己。

  而有力量的仁義,便是王者之師,王者無敵。

  湯武以之伐夏桀,周武王用之伐商紂。

  所過之處,簞食漿壺,恩澤四海!

  欲為銀河大帝,豈能無幹戚之威?

  所以,念完稿子,劉進拔劍向前。

  張越與胡建,帶著上百名期門郎,簇擁著在他左右。

  劉進走到軍陣麵前,看著上千名已經因為他的行為而狂熱起來的臣民與將士、官吏們,沉聲問道:“二三子,可願為孤踐此仁義之道?”

  “二三子!可願為殿下大道效死?”上百名期門郎,齊聲發問。

  “願!”回答他的是山呼海嘯一般的呐喊。

  這呐喊聲,宛如雷霆,炸響在九天之上,又如暮鼓響於山穀之間。

  於是聲聞數十裏,震動天下!

  ………………………………

  新豐的事情,甚至都沒有等到第二天,便已經傳到了長安。

  一騎疾馳,直入宮闕。

  背插羽翼的騎士,高高舉著手裏的令牌,一路橫衝直撞。

  北軍的禁軍,一路為其開道。

  很快,騎士疾馳到了蘭台之下。

  “新豐急報!”騎士翻身下馬,將手裏密封的竹筒,送到了蘭台值班的尚書令張安世手中:“請令君立刻報與陛下!”

  張安世拿到竹筒,不敢怠慢,立刻持著他,驅車前往建章宮溫室殿。

  因為,這是漢室最高等級的情報傳遞。

  意味著發生了大事,至少是天子下令要求不惜代價傳遞的事情。

  所以,張安世連看也不敢看竹筒裏的內容,親自持著它,一步不息,穿過層層宮闈,直抵天子寢殿之前。

  “張令君,有何事?”在門口,卻被值班的宦官,新上任的建章宮監萬安給攔了下來。

  張安世看了看他,不動聲色的道:“新豐急報……”

  萬安聞言,立刻道:“令君稍候,容奴婢通稟……”

  張安世點了點頭,但心中卻是如同翻江倒海般的狂想。

  因為這位新紮建章宮監,完全就是受自己那個小兄弟的福澤,才能有的今天。

  當初李禹一案,導致宮廷洗牌。

  一下子就空出了很多位置,引得無數人爭奪。

  特別是這建章宮監的位置,不知多少有背景和後台的人覬覦。

  但最後,卻被這個小小的宦官給搶了下來。

  而他能夠被天子看重,原因卻是讓人可笑,但又深感震怖的天子看了十幾個備選宦官,選來選去,都不滿意。

  於是,便派人去問郭穰:“舊者張子重在建章宮,何人服侍最為忠肯?”

  郭穰找來找去,也沒有找到那位侍中官在建章宮的時候,有跟哪個宦官(除了他之外)接觸的比較多的。

  便是安排給這位侍中‘享用’的宮女,他都沒有碰。

  至於左右宦官,更是除了吩咐打掃衛生外,便沒有了別的表示。

  這就讓天子奇了。

  往年,曆代侍中,誰不是拚命在宮廷營造聲勢,建立人脈?

  而張子重倒好?

  不僅僅沒有去這麽做,反而,得罪了一票仇人。

  而且,事實證明,這些得罪的宦官,都是奸賊、逆奴!

  天子當時就表示:“真忠臣也!”

  讓當時侍奉在一旁的大臣們,都是羞愧的低下頭,但人人都在心裏吐槽他們要有張子重的嬌寵,也不需要巴結宦官,以打探宮廷動靜啊,但問題是沒有呀!

  於是,最後,這個本來和宮廷權力八竿子打不著的時任天梁宮監,不過是個小宦官的萬安,提拔到了建章宮監、謁者丞令的位置上,成為建章宮中有數的大宦官。

  而原因,不過是天子調查後,隻找到了這個叫萬安的宦官,曾經多次向張子重敬獻奇花異草,卻沒有索取報酬,反而盡心盡力。

  天子覺得這個小宦官,比其他人推薦的妖豔貨色淳樸、忠誠、可靠。

  最主要的是能忠君體國,敢於任事!

  此事,在整個宮廷中都成為了傳奇。

  張安世知道,現在宮廷中,不知多少宦官在紅著眼睛,跟小媳婦盼丈夫一般,期盼著那位侍中官回宮,然後跑去套近乎、獻殷勤……

  這是宮廷宦官們的生存法則。

  而深知內情的貴族大臣,卻都因此,深深忌憚那位侍中官。

  便是張安世,其實也未嚐沒有產生過嫉妒和憤恨的情緒。

  不過……

  在他看到了工坊園裏源源不斷的利潤,送到府邸的時候。

  些許的嫉恨與憤恨,消失的無影無蹤。

  賢弟,依舊是賢弟。

  而兄長自然是兄長。

  但其他人,就未必了……

  內心想著這些事情,萬安已經回到了張安世麵前:“令君,陛下有請……”

  張安世收斂心神,跟著萬安,步入寢殿之中。

  此時,已是夜深人靜的時刻。

  寢殿中的氣溫,非常舒適,宛如暖春。

  而大漢天子則披著一件外套,坐在一張塌上,端著一個小碗,在細細品味著什麽。

  張安世知道,那是從珠崖和詹耳朝貢來的燕窩。

  這種南方的特產,如今在長安已是價比黃金。

  因為它是張子重推薦給當今天子養生的專用貢品。

  所以,一下子變在長安城走紅。

  特別是入冬之後,隨著此物進入廣大貴族富商視線,一下子就爆紅起來。

  現在,這種珠崖詹耳的特產,在長安城裏,已經被吹的神乎其神。

  無數貴族富豪,爭相搶購。

  更給這種詹耳珠崖的特產,冠以種種傳說和言辭。

  於是,作為目前唯一可以供貨的大司農,瞬間多了一個暢銷的奢侈品。

  而且有價無市!

  不到一定級別,有錢都買不到!

  大司農數錢數到手筋疼。

  由此產生了另外一個副產品本來在朝堂中,還頗有聲勢的‘棄珠崖、詹耳’的議論,轉瞬消失的無影無蹤。

  無數名臣文人,紛紛改口。

  如今,在長安城裏,誰敢提‘棄珠崖、詹耳’,幾乎就和自殺沒有區別。

  沒辦法,就算是孔子複生,也無法說服那成百上千,想要益壽延年的貴族富商啊。

  而這些人,在以孝治天下的漢室,是真正掌握一家大權的主宰。

  哪個不孝子,敢讓老父親‘益壽延年’的美夢落空?

  敢讓老父親吃不到燕窩?

  再說,哪個不想益壽延年呢?

  便是張安世,自己也跟著買了些燕窩,放在家裏,每日早晚喝上一盅。

  “卿深夜來見朕,因新豐急報?”天子卻是慢悠悠的問了起來。

  張安世聞言,趕忙回過神來,將貼身帶著的竹筒,呈遞上去:“臣半個時辰前,接到緹騎急報,不敢怠慢,立刻來麵聖稟報……”

  天子揮揮手,萬安立刻上前接過竹筒,送到天子手裏。

  天子抬手,打開密封的竹筒,抖落出其中的紙條。

  然後攤開來,借著燈光看了一遍。

  張安世跪在地上,等候天子指示。

  過了良久,他聽到天子的笑聲。

  那是很少聽到的笑聲。

  欣喜、欣慰、開懷,種種情緒,夾雜在一起。

  張安世已經很久沒有聽到天子如此開心了。

  於是,大著膽子問道:“陛下,有何喜事?”

  天子卻是揚著手裏的紙條,假作無謂的道:“無甚大事,不過是小兒輩開竅了……”

  “緹騎大驚小怪,往後這等小事就不必上稟了!”

  但……

  張安世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這位陛下將那位建章宮監,叫到麵前,吩咐著:“新豐緹騎,忠於王事,朕躬甚慰,賜金十金,布帛五匹,以茲勉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