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先王之製(1)
作者:要離刺荊軻      更新:2020-03-20 22:01      字數:4559
  我要做門閥最新章節

  張越和劉進一行回到長安城時,已是夏五月庚寅日(二十)傍晚。

  距離他們離開長安,前往新豐考察,足足過去了五天。

  五天時間,有三天半是用在考察和調研上。

  剩下一天半,則用來初步總結和匯總。

  此行的成果,當然是豐碩無比的。

  特別是對於目前他們的這個小團隊而言,這次考察調研,足頂的上在衙門裏當數年宅男!

  不止所有人都對新豐的問題有了直觀的認知,上下官員,包括太學生在內,對於新豐的地理、地貌、人文風俗,也都有了初步認知。

  至少,能知道新豐縣有多大?人口密度如何?

  土地的情況和地方亭裏的格局。

  這可比其他任何方式,都更能鍛煉和磨合團隊。

  回到官署後,張越就下令就地解散。

  辛苦數日,也該讓眾人都好好休息幾天了。

  但作為主官,張越卻休息不得。

  送走眾人後,他就帶著好幾個大箱子的數據和報告,回到了建章宮的小樓。

  吩咐了下麵的人,自己要閉門辦公,謝絕一切訪客後,張越就躲進了堪輿室之中。

  他先將所有的文牘、報告以及繪製的水經圖,都拿出來看了一遍。

  不得不說,在現在,張越組織起來的這個小團隊的效率以及做事的認真程度,都是極高的。

  張越手裏的這些報告與水經圖就很好的反應了眾人的業務能力。

  至少都是在水準線之上。

  不過,想想也正常,張越的這個團隊裏,可是藏龍臥虎。

  光是青史留名的能吏、名臣,就足有五人之多!

  即使是桑鈞、楊望之等人,也都是精英之中的精英。

  將所有的文牘、報告以及水經圖,全都看完一遍,張越就閉上眼睛,進入空間。

  一入空間,一片金黃色的麥浪就映入眼簾。

  張越栽種於空間之中的麥苗,在這幾日,都被他用玉果持續催熟。

  到現在,已經可以收獲了。

  現在空間的這批麥苗,是屬於空間的第二代麥子。

  數量是它們父輩的百倍,至少有四五千株。

  所有的麥子,全部都分蘖三穗,麥穗飽滿,麥粒圓潤。

  這四五千株麥子的產量,最起碼估計,能有十六七石!

  而它們所需要的田畝,不過一畝多。

  當然,這隻是在空間的產量,屬於頂級科幻實驗室裏的理論產量。

  若移栽到外界,產量打個對折都是很不錯了。

  即使如此,也是恐怖無比!

  畝產八石?!

  當今天下畝產平均不過兩石而已。

  最高產量,張越聽說,也不過是河東地區創造的平均四石。

  但那屬於非常非常稀有和罕見的豐年。

  隻是……

  張越凝視著這片麥田,低著頭,歎道:“唉,接下來的日子,我可有的累了!”

  他知道,隨著自己上任日期的臨近,他必須通過空間,培育和積攢足夠多的麥種!

  此番在新豐的考察,讓他這個無論前世今生都沒有怎麽下過地的公務員,知道了一個事情在此時,一畝地需種一鬥。

  這是兩三百年來,人民群眾自己摸索出來的最佳播種比例。

  換而言之,張越若想要讓自己的政績變得漂亮起來。

  那麽他必須準備至少一萬畝的糧種。

  既他得培育一百石麥種!

  這空間播種和栽培倒是簡單,都不需要耕地。

  隻是,這收獲卻得是自己獨力完成。

  好在,也就是這次因為出於廣告、宣傳或者說為了奠定威望的需要,才要備種這麽多,到了未來,其他新作物和新種子,有個兩三石的數量就足夠拿出去推廣了。

  即使如此,張越望著眼前的這片麥田,也感到有些棘手。

  但沒有辦法,他隻能是拿起自己從外麵帶進來的刀具,彎下腰來,收割著麥子。

  好在,經過了空間強化後的身體體格,足以應付這種強度的勞作。

  用了不過半個時辰,張越就將這片麥田收割完畢。

  將秸稈什麽的都紮成一捆捆,然後堆磊起來。

  這些可都是寶貝!

  有了‘細君’的實踐,張越明白,這些空間出產的秸稈,可以讓牲畜生長的更好更快。

  說不定,還能如空間培育良種一般,可以選擇性的培育新的良種牲畜。

  譬如奶牛、肉牛、賽馬之類。

  但,張越現在沒有時間去實驗這個想法,就隻能暫時將這些東西保存在空間。

  然後,他便看著地上,那些堆磊在一起,足足有三尺高的麥穗堆。

  他抓起這些還未脫穗的麥子,向著不遠處的空間土壤撒播。

  神奇的一幕出現了,他撒出去的所有麥子,在落地之前,仿佛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控製了一般。

  它們自動的脫離了麥穗,然後均勻的落到空間的土地上。

  剛剛落地,空間的土壤就自動張口一個小口,將它們接納。

  這是張越近期發行的一個空間新功能。

  無論他想栽種什麽?

  也不拘是何種作物,他根本不需要去播種,隻需要將它們丟到一塊沒有作物的空地上,空間的力量,自動就會完成接下去的所有工作。

  他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決定要不要用玉果催熟,還是讓它們正常生長。

  十幾石的麥粒,足足有數十萬顆之多,不過兩刻鍾,張越就播種完畢。

  它們在空間的力量的幹涉下,被播種到了一塊差不多有一百一二十畝地左右的土地上。

  栽培麵積的增加,使得這些麥子需要的玉果數量,也成倍增長。

  張越從自己積蓄的玉果儲備裏,拿了一顆大約棗子大小的玉果做了嚐試。

  結果發現,原本足可以讓一畝麥苗生長到分蘖期的玉果。

  現在僅能讓這些麥子,露出嫩芽。

  “看樣子,想讓這些麥子快速接近收獲,我至少得準備一百枚這樣大小的玉果……”張越在心裏想著。

  而他現在,搜羅所有,算上張安世留下的那些書簡,恐怕也僅能得不過這麽多。

  更要命的是,瑾瑜木是有cd的,若要提前喚醒它們,就得用玉果催生。

  這其中,必定會消耗大量玉果。

  換言之,他手裏的肥料不夠了!

  “過兩日,恐怕得去太學打個秋風了……”張越在心裏想著。

  至於現在?

  他捏著手裏的一枚玉果,走向瑾瑜木。

  選了一株瑾瑜木,然後將之催熟。

  兩刻鍾後,他睜開了眼睛,腦海之中,已經固化了所有的新豐考察報告、文檔的數據,並牢牢記下了整個新豐的河流山川走向和地勢。

  就像計算機一般!

  他站起身來,找來一塊七尺長的布帛,然後提起筆,按照著記憶的內容,開始繪製起了新豐縣全圖。

  半個時辰後,一副極具現代氣息的新豐地圖就出現在布帛上。

  新豐五鄉一城,四十八亭十九裏俱在地圖上標識了出來。

  幾條蜿蜒的河流,在各亭裏之間流過。

  北部巍巍渭水,繞著新豐,流向長安城,而在南部,滾滾戲水,縈繞於驪山之下。

  根據著記憶裏的報告內容,張越望著地圖,沉吟片刻,然後在上麵畫下了幾條細細的虛線。

  想了想,又抹掉了其中三條,隻留下了四條虛線。

  這四條虛線都很短,最長的一條,也不過串聯了榆社與臨渭鄉的八個亭裏。

  最短的那條,甚至隻囊括了一個亭裏。

  但卻是張越精挑細選的四個小水利工程!

  它們全部具備施工難度小,工程量少,用時少的特點。

  基本上都隻需要數百至兩千左右的勞動力,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就能搞定。

  隻要這四個水利工程竣工,他立刻就能收獲新豐的民心!

  但……

  張越低下頭來,他回憶著自己過去數日的所見所聞,想著貢禹、桑鈞等人的考察報告上的文字。

  他很清楚,新豐縣的問題,不是靠著修幾個水利工程,推廣一批高產良種和先進生產技術就能解決的。

  他做這些事情後,固然能讓新豐百姓暫時過上一段時間的好日子。

  但他未來離開了呢?死了呢?

  張越想起了兒寬。

  兒寬生前,在整個關中,民望極高,無論是地主豪強,還是平民百姓,都信服和擁戴他。

  但,他死後不過十幾年,他當年在任時推行的仁政和善政,就變成了害民殘民之事。

  所以,要解決問題,就得設計一個製度。

  想了想,張越就站起身來,看向石渠閣。

  此時,已是深夜,整個建章宮都沉寂在一片漆黑的寂靜之中。

  遠方的未央宮中,宣室殿的燈火,卻依舊璀璨。

  而石渠閣就隱藏在宣室殿的燈火背後。

  張越很清楚,在這個西元前的世界。

  不要製!

  為什麽?

  因為所謂法律,不過是君王的隨口之語。

  已故的禦史大夫杜周就說過一句名言: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為律,後主所是疏為令。當時為是,何古之法乎?

  這也裸的揭示了法家的本質。

  在事實上來說,法家是為了君王的意誌而服務的。

  所謂富國強兵,本質上,就是為了君王的至高意誌能夠通行於天下!

  是故,妄想靠著法製或者說立法來確立一個製度,讓人不敢觸犯,那是做夢!

  漢室雖然尊重法律,也有著不錯的法律精神。

  然而,最喜歡破壞法律的,也是漢室了。

  即使是過去的黃老學派當政,黃老政治家們對法律的態度,也不過是在法律沒有廢黜前,一定遵守。

  但廢黜後就可以不管不顧了。

  而漢興百年,律法的版本,早就修改過無數次了。

  到了現在,漢律已經變成了n。0版本。

  連春秋決獄都已經出來了。

  曲解法律,為君王意誌服務,在現在甚至已經成為了很多法家官吏的本職工作了。

  所以,不能指望法律。

  因為再好的法律,也會因為君王的一句話而作廢!

  而在中國,唯一有效和亙古不變的,唯有先王的製度!

  什麽是先王的製度?

  三代的堯舜禹、湯文武成康。

  這些是先王。

  當然了,所謂先王之製,其實現在也差不多被人玩壞了。

  正所謂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先王的形象。

  自戰國至今,諸子百家為了伸張自己的道理,打擊異己,紛紛假先王之言、之製。

  搞到現在,究竟先王們的製度和道理,是個什麽樣子?已經沒有人能說得清楚了。

  但,有些東西,卻並未隨著漫長的時光而消逝。

  以張越所知,至少,有一個製度,在經曆了千年時光後,依然流傳至今。

  ……………………………………………………

  翌日,張越起來後,立刻就前往未央宮蘭台,求見張安世。

  在得到了張安世的幫忙後,張越獲準進入石渠閣的文牘檔案館和蘭台本身的檔案館,調閱所有與‘鄉社’相關的文牘。

  所謂鄉社,既官社。

  乃是最最正宗的先王之製!

  詩雲: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又說: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說的就是宗周時期,官社製度與百姓生產生活之間的關係。

  在古老的宗周時期,國人與貴族卿大夫之間,有著官社作為橋梁鏈接。

  那時候,國人的政治權利,其實已經可以媲美後世的公民,甚至比後世公民在某些地方還要高一些。

  至少,宗周的國人不開心了,就把厲王趕跑了。

  然後,召公周公,共和執政。

  而經過春秋戰國和秦代的演變,官社製度發展到現在,已經隻剩下最後一口氣了。

  至少在新豐,在南陵,官社製度已經名存實亡,隻有一個三老的架子在維係。

  然而,這終究是先王之製。

  是哪怕所謂的‘暴秦’也不敢廢棄的聖製。

  更是中國天子威權行於四海,擁有天下的象征。

  書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其實與官社製度,有著密切的聯係。

  在一切土地國有化的宗周時代,在井田製的那個時代,官社就是一個微縮版的公社。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在秦代,已經奄奄一息的官社製度,在商君手裏,擦了擦灰塵後,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所謂的耕戰政策的耕部分,就是立足於改良後的官社。

  臭名昭著的軍功勳爵名田宅製度,就是這個改良後的版本。

  先王的頭,商君摸得,張越自也摸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