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作者:破賊校尉      更新:2021-07-04 08:38      字數:4431
  趕到王府,岑國璋把跟田文禮談的情況跟老師王雲,以及楊瑾、薛昆林等師兄們匯報了一遍。

  ??“老師,師弟把這份功勞讓給他人,沒有必要啊。”

  ??薛昆林微皺著眉頭說道。

  ??“想必你們師兄裏有同樣想法的人有不少,益之,你給解釋一下吧。”

  ??王雲揮著扇子,微微一笑。

  ??“好的老師。諸位師兄,朝堂之爭,曆來就不是單打獨鬥,我們必須把朋友團結得多多的,把敵人消除得少少的。”

  ??“有時候,我們能前進到某一步,不僅看有多少朋友,也要看敵人是不是足夠少。楊淩所在的南城學派,思想理念,政治抱負,跟我們的相差不遠,屬於可以團結的一類。”

  ??“學生仔細研究過朝中各方勢力,南城學派在人才儲備上,頗為雄厚。將來十到二十年,會是他們發力的時候。這樣的勢力,我們沒有必要與之為敵。有機會化敵為友,也是值得的。最少要讓他們站在中立位置,不幫我們,也不要阻擋我們。”

  ??楊瑾點點頭,“南城學派在先皇年間吃過人才青黃不接的虧,差點一蹶不振。吃一塹長一智,他們這十幾年在人才聚攏上,確實花了苦功夫。”

  ??薛昆林笑了笑,“我明白小師弟的意思。”

  ??說完,他的眼睛看向旁邊的朱煥華。

  ??朱煥華一直緊皺著眉頭,還有些餘憤不平的說道:“這不是結黨嗎?”

  ??室內一片寂靜。

  ??過了好一會,王雲才緩緩地開口說道:“二十年前,我上書先皇,痛斥幾位皇子的胡作非為,最後被貶斥到隴右。奸臣賊子的迫害還不怎麽,最讓我寒心的是同為士林的一些人的落井下石。”

  ??“當時的我心中異常苦悶,都是讀聖賢書,抱著治國平天下,創建大同世界的理想,怎麽就翻臉成了敵人。後來我想明白了。雖然我跟他們讀的書都一樣,但立場不同,誌向不同。在龍泉驛,我帶著大家修葺驛站,打山匪,剿沙盜,也明白了一個道理。”

  ??說到這裏,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側身過來,支著耳朵傾聽王雲的一字一詞。

  ??“與其結交一百位貌合神離的‘好友’,不如聚集十位誌同道合的知己。”

  ??說到這裏,王雲掃了一眼眾人,神情變得有些鄭重。

  ??“益之的說法,朋友團結得多多的,敵人消除得少少的。比我所說的更進一步。我的那番聚集的觀點,隻側重於自身,卻沒有主動去改變周邊的環境。益之的這番言論,卻是去主動改造周圍的人。”

  ??“老師,這就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嗎?”朱煥華急忙問道。

  ??王雲笑了,笑得高深莫測,他手裏的扇子一揮,指著岑國璋說道:“益之,這裏麵的玄機,你給說一說吧。”

  ??老師,到底你是老師,還是我是老師?岑國璋心裏嘀咕著,嘴巴卻不敢停歇。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千古不變的真理,可是唯獨有一個問題,什麽是道?”

  ??朱煥華愣住了,楊謹、薛昆林也陷入了沉思,唯獨曾葆華在那裏笑得跟偷到雞的狐狸,差點笑出聲,被王雲一扇子給拍了回去。

  ??過了一會,朱煥華遲疑地問道:“小師弟,那道是什麽?”

  ??“這句話的道,就是人心。”

  ??朱煥華連連點頭,楊謹和薛昆林也露出讚許的神情,岑國璋卻緊接著問道:“哪什麽是人心?”

  ??朱煥華一口氣差點被堵在胸口上,小師弟,不帶你這麽玩的。

  ??幸好岑國璋又緊接著往下說,“人心,對於普通百姓來說,耕者有其地,居者有其屋,老有所養,幼有所撫,溫飽不愁,這就是人心;再具體點,對於工匠來說,能用手藝養活一家人;對於商賈來說,不被抽重稅,辛苦奔波有賺頭;對於軍士來說,功有所賞,死傷有撫恤尊榮...等等諸如此類,就是人心。”

  ??“隻有他們的這些需求得到了滿足,人心自然而然就會得到。”

  ??屋內沉寂了一會,一直在深思的薛昆林突然抬起頭,追問道:“如果有些人與另外一些人的需求相衝突,比如鄉紳世家,希望自己手裏的土地越來越多,但是他們手裏的土地越多,鄉民手裏的田地就少了,那如何保證他們的耕者有其地?此時該爭取誰的人心?鄉紳世家,還是鄉民村夫?”

  ??岑國璋學奸猾了,他憨厚地一笑,“這個問題太深奧,我答不出來。”

  ??楊謹、薛昆林等人不由自主地把頭轉向老師王雲。

  ??王雲手裏的扇子指著岑國璋,好氣又好笑地說道:“你這小子,不當人子!又在這裏裝傻。你心裏肯定早就有了答案,隻是想看看我們的態度。”

  ??岑國璋此時已經學得俞巧雲裝傻功夫的七成,咧著嘴一笑:“老師,你說什麽,我怎麽一點都聽不懂。”

  ??王雲也懶得管他,自顧自地說道:“我王家,是餘姚世家,從高祖敬仁公開始,七代積累,有良田四千餘畝,山林萬畝,其餘茶場、瓷場、絲繭廠、商鋪無計。按理說,我該爭取鄉紳世家的人心。”

  ??“以前我也是這麽認為的。黔首百姓,愚昧無知,懂什麽?他們是羔羊,是草芥,需要我們這些讀書人去教化開導。”

  ??“那年我被貶去隴右,路途近萬裏。當時我們師徒十八人,風餐露宿,幾次差點餓死在路上。良玉,你還記得嗎?”

  ??楊謹眼裏閃爍著淚光,喃喃地答道:“老師,我如何不記得?在那些鬼地方,就算我們身上有銀子銅錢,也難以買到一口吃的。”

  ??“是啊。那幾次,都是淳樸的鄉野村夫們救活了我們。他們把為數不多的野菜餅子掰開一半,給了我們。一路上遇到搶劫我們的暴民,也遇到救活我們的鄉民。我不記得那些窮凶極惡之人,卻記得那些淳樸憨厚的笑容。他們咧開嘴,露出黃黃的牙齒,看著我們啃下他們省下的那點糧食,露出發自內心肺腑的笑容。”

  ??“還有在豫章,我不記得在虔州、吉春殺過的那些山匪盜賊。那些毫無人性,搶奪救命糧食的家夥,砍得再多,我也記不住一個。隻記得那些奄奄一息,滿懷期盼看著我的災民們。他們得到了一口救命糧,一口稀粥伴著一口淚水。”

  ??“疏通運河時,我不記得運河上往來的那些達官顯貴們,隻記得那些寒冬臘月,光著上身,背著纖繩,幾乎要匍匐在地上的纖夫們。他們拉一趟船,整整十五裏,一步一個坑,最後渾身冒著汗水白氣,隻掙得糙米五升。要想養活一家老小,一天必須拉兩趟。要是那一天生病躺下了,一家老小就得跟著餓一天。”

  ??說到這裏,王雲手裏的扇子停住了,他望著虛處,雙目滿是星星淚光。

  ??“憐我世人,憂患實多!”岑國璋脫口說道。

  ??王雲和楊謹等人忍不住轉過頭來,詫異地望著他。

  ??“我編修《三海諸國誌》,收集各處資料時,看到一份安息援征軍隨軍書辦的手記,說安息國有一古老教派,名為拜火教,也叫襖教。手記上說,該教在兩河之地有一分支,後被大食人所滅。臨亡前,該教派上下數千人,齊聲高念一歌,舉火自焚。”

  ??“後來當地人感念這些人剛烈,記下了那曲歌,書辦聽完後,把它譯成華夏之文。我無意中讀過後,銘刻在心。”

  ??“焚我殘軀,熊熊聖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為善除惡,惟光明故,喜樂悲愁,皆歸塵土。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王雲喃喃地念道:“憐我世人,憂患實多!”連念數遍,然後淚流滿麵。

  ??他擦幹臉上的淚跡,環視一圈在座的弟子門生們,鄭重地說道:“現在,你們該知道,我想要的人心是什麽了嗎?”

  ??“學生們都知道了!”眾人俯首答道。

  ??“老師,我還有一言不吐不快!”薛昆林說道。

  ??“你說。”

  ??“學生做過知縣等親民官,也做過地方巡察禦史,知道普通百姓們有安分守己的良民,可是更多的是貪婪奸猾的刁民。他們大多目不識丁,難懂仁義道德,更讓人氣憤的是,一點蠅頭小利就可以讓他們舍棄大義,改變立場。老師,我們該如何爭取這些人心?”

  ??“問得好!”王雲一拍扇子。

  ??“確實,對於那些普通百姓來說,仁義道德根本沒有一鬥五升米來得重要。當年我在隴右,在虔州、吉春,動員鄉民們提供山匪盜賊的消息。說大道理,口水講幹了也沒用,糧食白銀擺在那裏,轉眼就有人來報信了。”

  ??“所以這人心,最容易得,也最難得。”王雲最後揮了揮扇子,笑著說道,“跑題了,剛還在說整頓天橋的事,卻東拉西扯到這些,回到正題吧。”

  ??看樣子,王雲不想在此事上說得太多,怕隔牆有耳。

  ??“老師,小師弟,你想把順天府通判兼署南城巡城禦史一職留給胡思理,在他來赴任之前,該如何辦?總不能空在那裏吧,而且前期工作也要進行,不能等他來才開始開展吧。”

  ??“楊師兄,我想好了,我來兼署。我身上還掛著監察禦史和刑部主事的官銜,兼署一段時間的南城巡城禦史和順天府通判,也是可以的。”

  ??楊謹想了想,有點為難道:“整頓天橋的計劃,已經上達天聽。你兼署南城巡城禦史和順天府通判,都察院和內閣怕有異議。”

  ??“我有個提議可以讓皇上恩準我兼署。隻要中旨出來了,都察院和內閣會做個順手人情的。”

  ??“哦,你有什麽提議?”

  ??“如果我能兼署這兩個官職,我可以把勳貴世家,以及其它權貴在南城的暗中勢力全部摸清楚。”

  ??“真的嗎?”楊謹嚇了一跳。

  ??“當然是真的。隻是我還有個要求,我得向上麵要人,從勇衛軍或者西山大營裏暫借幾百外省兵給我做巡丁。靠南城兵馬司的那些人,嗬嗬,我在衙門裏放個屁,還沒放完,南城那些地下勢力就已經聞到味了。”

  ??王雲昂首哈哈大笑,薛昆林、朱煥華等人也跟著笑,楊謹指著岑國璋,笑罵道:“粗鄙不堪啊!”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