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聽政(一)
作者:泱泱大明      更新:2021-10-10 09:12      字數:2225
  九九豔陽天,秋老虎,熱,長沙靖王府涼殿內,一片陰涼。

  涼殿不大,是乾清宮內的便殿,隻能容納三十人。宮人們從冰窖裏取出幾十個大冰塊,頓時讓殿內一片陰涼。通過控製冰塊的數量,還能夠調節涼殿裏的溫度。有了這種古代的空調,監國靖王熱不著。

  朱亨嘉正在聽政。天太熱,在奉天門聽政受不了,朱亨嘉索性便在這涼殿裏,召來了各位大學士和六部相關官員,小範圍地聽一聽,了解一下自己關心的事情。

  依照吏、戶、禮、兵、刑、工的排序,朱亨嘉先問了一下吏部的考績。

  “顧卿、郭卿,今年的‘京察’(針對京官)和‘外察’(針對外官)情形如何?”

  “京察”和“外察”是針對京內、京外官員的考核,洪武時規定三年一考,弘治年間改為六年。

  朱亨嘉覺得讓那些貪官、庸官、冗官,一幹就是六年,太長了,諭令恢複太祖舊製,三年一考。

  大明朝的“京察大計”是這樣規定的:四品以上官員具疏自陳,交吏部考核,去留由皇帝定奪;四品以下官員,由吏部、都察院會同考察。

  六年改三年是極其有必要的,以前因為時間間隔太長,京察幾乎流於形式,極少有人因京察丟官。

  當然,如果爆發政治鬥爭就不一樣了。你死我活!各種訪單(京察前,吏部下發九卿科道官員的“問卷調查”,因為不具名,往往是告狀信,甚至誣告信)、揭帖(類似於公開信、大字報)、奏疏(往往是檢舉信);邸報(類似於官方微博)滿天飛。甲派占據上風,則乙派官員所獲考評語多為貪、不勤、不能。反之亦然。

  吏部尚書顧奕稟道:“監國,此番吏部考功司京察、外察,共錄得稱職官員九十六名,擬予加級;不合格官員九十八名,擬分別給予革職提問、革職、勒令致仕、降調”。

  大明朝的京察、外察,程序十分規範,但是對考核的等級稱謂,卻五花八門,僅一個不合格,就有“不謹”、“年老”、“浮躁”等多種。太祖更搞笑,在對外官的大計中,竟然搞起了“殿最”(上等為最,下等為殿)製。令官員按考核等級入席吃飯,上等,賜坐而食;中等,站立而食;下等,不得食。

  朱亨嘉覺得這樣不行,得整規範了。

  大筆一揮,不管是“京察”還是“外察”,統統從守(品德)、政(政績)、才(才能)、年(年齡)四方麵進行考核,稱為“四格”。根據“四格”情況,將考核等級分成稱職(一等)、勤職(二等)、供職(三等)、不合格(末等)四種。所謂“不合格”,是指不符合“四格”要求的官員。獲稱職者,加級;不合格者罷官,甚至追責。

  當然,評為“不合格”者,應注明原因。比如貪、酷、罷軟無為、不謹、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及等等。

  聽顧奕說完,朱亨嘉望著督查院左都禦史郭之奇,道:“郭卿,督察院對京察、外察要起到監督作用。若發現舞弊、考語不公的情狀,科道官要勇於彈劾主持考察的官員”。

  郭之奇慨然答道:“請監國放心,此乃臣等的本職”。

  “嗯”,朱亨嘉點點頭。對郭之奇,他還是放心的。此人一向鐵骨錚錚、剛直不阿。當年鄭芝龍想找他開後門,將其子鄭成功由諸生晉為廩生,被他斷然拒絕,一點麵子不給。

  明代的考績分文、武兩個係統進行。問完文臣,再問問武將的考績情況。

  朱亨嘉微笑著問餘朝相和李長祥:“餘尚書、李侍郎,各級武職的考績情狀如何?”

  餘朝相剛由兵部左侍郎升為兵部尚書,正是幹勁十足的時候,忙答道:“稟監國,臣和李侍郎、武選清吏司諸官員,忙了數月,終於考績完畢。擬予七十六員武將加級,二十九人降級或革職”。

  諸臣一聽,不由得倒吸一口涼氣。

  戰爭年代,動文臣易,動武將難。一些武將擁兵自重,視朝廷律令如無物。監國靖王真是大氣魄啊!居然敢對武將動手,一次性收拾了二十九個不合格的武將。饒毅果決,不可欺也!

  其實也不是朱亨嘉多麽英明神武,主要是他連戰連捷,自以為自己天下無敵,所以有膽量對不合格的武將動手。

  “李卿、徐卿,來到長沙,可還適應這裏的氣候嗎?”朱亨嘉笑吟吟地問了兵部右侍郎李長祥、國子監祭酒徐孚遠一句。

  這二人以前皆是魯監國舊臣,為了拉攏歸順的魯監國部下,朱亨嘉下令將二人召到長沙,原職留用。

  為君之道,當剛柔相濟。

  二人一見監國殿下日理萬機,居然還這麽關心自己,不由得十分感動。

  “謝監國關心,臣等能夠適應長沙的氣候”。

  “好,卿等皆是國家棟梁之才,當好好地為國效力。生活上有什麽不習慣的地方,盡管跟孤說”。

  一番虛情假意的關心,讓二人感動莫名,忠誠度大大提高了不少。其實朱亨嘉不過是作秀,沒有哪個大臣敢不開眼,上疏給監國靖王提生活上的困難。

  “生活”這個詞起源於《孟子·盡心上》:“民非水火不生活”。

  關心完了大臣的生活,得問問百姓的生活。

  “關卿,現在的糧食產量如何?戶部關於增加糧食產量,有沒有什麽好方法?”

  首輔兼戶部尚書關守箴精神一振,在監國麵前露臉的機會到了!

  “稟監國,臣已向各地的布政使和清吏司行文,要求他們在各地大力推廣番薯、南瓜、蠶豆、土豆、玉米、棉花等從夷人那引進的高產作物。取得了很大成效,尤其是棉花、蕃薯和玉米,已在各地普遍栽種。另外,臣還令戶部,會合國子監、欽天監,新編了農曆、翻譯了農書、改進了農具。今年,福建的雙季稻、廣東的三季稻,種植麵積大大增加。一些縣,稻田畝產達到了五、六石。吾大明,糧食不僅夠吃,還有富餘”。

  “好,好啊!太祖曾經說過,‘農為國本,百需皆其所出’,愛卿把農業搞得這麽好,讓百姓豐衣足食。功莫大焉!”

  打仗,最終打得還是錢糧,一聽說糧食充足,朱亨嘉頓時底氣十足。

  他控製著糧食主產區湖廣,廣西、嶺南、四川又到處在屯田,隻要畝產提高了,糧食必然富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