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8章 山越亂起
作者:湘南笑笑生      更新:2021-06-15 12:02      字數:3584
  吳城,新月如鉤。

  月色下的金雞湖並不是黑寂寂的,金雞湖周圍的林中都掛著五顏六色的彩燈,映得一片絢麗,湖邊閣樓上也是彩燈高掛,美侖美奐,仿佛天上宮闕,湖中有一葉葉小舟,舟上都掛著數盞極亮的燈,映得那小船兒遠遠望去仿佛美麗的月牙兒似的。

  夜下的金雞湖,被這些燈光映照得比當年孫策迎娶大喬時似乎還要美麗。當年孫策攜美暢遊金雞湖,到處張燈結彩,鑼鼓喧天,熱鬧非凡,但終究少了幾分安靜和祥和。

  一艘巨大的畫舫在湖中慢悠悠的遊蕩著,公孫白頭戴白玉冠,身著一襲一塵不染的白衫,搖著鵝毛羽扇,一副翩翩濁世佳公子模樣,而一身紅杉的孫尚香依偎在公孫白的身旁,一起欣賞著金雞湖的夜景。

  遠近的燈光在湖水中交錯成一片片金的、銀的、紅的、綠的鱗光,新奇、浪漫的感覺漸漸漸漸湧上了孫尚香的心頭,她不時的抬頭望著身旁的這個男人,俊逸絕倫的男人,君臨天下的男人,天下所望的男人,心頭充滿了柔情蜜意。

  天上一彎新月,湖裏一彎新月,孫尚香的雙眼也如同一彎新月,公孫白回頭頭來,望著這個武力84的母老虎如同母貓一般依偎在自己身旁,忍不住食指大動,一把將她攬在懷中。

  就在一陣情深意濃之際,突然背後傳來郭嘉的聲音:“啟稟陛下。”

  公孫白瞬間臉都黑了,你他丫的郭奉孝,什麽時候變得這麽沒眼色了?

  他慍怒的回過頭來,用一雙要吃人的目光惡狠狠的盯著郭嘉。

  “廬江山越陳策叛亂,聚眾五萬人,攻掠城池,荼毒百姓;丹陽山越費棧,聚眾三萬人,攻襲宛陵;鄱陽的山越彭虎,聚眾三萬人,攻襲陵陽;豫章的山越張節,聚眾萬餘人,劫掠百姓;錢塘山越彭式,聚眾兩萬人……”

  公孫白瞬間臉色大變。

  山越這個字眼,頭一次清晰的出現在他的腦海中。

  這山越人傳言是古之百越人的後裔,這些人常年生活在吳地山區,除了土著純種山越人之外,還有許多逃亡的奴婢,破產之後不願淪為流民的農民,以及一些在當地受豪門大姓打壓,逃入山中的次等豪強,這些人逃往三吳的山區中,與越人聚居融合,久而久之,便成了現在的山越人。

  山越人性情剛強,體格強健,戰鬥力相當強,數量也相當龐大,隻是武器比較落後。

  當年袁術為牽製孫策在江東的發展,便煽動山越人和占據江東六郡的孫策對抗。自此之後,山越人就和孫氏結仇,常年為禍江東。

  曆史上,東吳有名的將領,幾乎都有過討伐山越的經曆,而最後卻是諸葛瑾之子諸葛恪才徹底平定了山越。

  山越就像是東吳腹心裏的一塊腫瘤,牽製了孫氏大部分的精力,使之無法集中精力向外擴張。

  多少年來,江東漢庭一直試圖把山越人變成國家的編戶,山越人則一直不肯臣服。

  大帳裏,公孫白正與群臣商議平定山越之亂。

  不過一個月之間,竟然有十數萬人的山越暴民叛亂,豈能不令公孫白重視。

  大帳之內,一班主力謀臣武將又添了兩個新人,那便是陸遜和呂蒙。

  孫權往東逃入大海,兩人就算想效忠,也失去了效忠的對象,再加上公孫白近半年來在江東的一係列政治舉措深得江東百姓的歡迎,江東民心逐漸在向公孫白靠攏,那些世家大族也向公孫白投誠,兩人自然也沒辦法再堅持,在郭嘉、龐統等人的勸說下,終於歸降了公孫白。

  呂蒙的眉頭微微皺起道:“每年青黃不接之時,山越人便出來劫掠,近年來屢遭鎮壓,已稍收斂,不知為何今年會突然諸處同時叛亂,恐怕這期間會有人在穿針引線,予以挑撥。”

  龐統冷笑道:“如今天下大敵,隻剩西蜀,恐怕是我那孔明師兄的傑作。”

  徐庶等人深以為然。公孫白占據了荊州和揚州,殺得劉備和諸葛亮西逃,退守益州。如今劉備在益州尚未完全站穩腳跟,自然擔心公孫白乘勝追擊,大舉攻襲益州之地,煽動山越人來給公孫白添亂自然是最好的緩兵之計。幾乎全江東之地的山越人,甚至包括荊州的山越人也同時在一個月之內叛亂,恐怕就非巧合了。

  “其實山越人叛亂未必是壞事,當年曹操收降了三十萬青州黃巾,得以迅速壯大,今山越人亦有二十餘萬,且多為青壯丁口,倘若主公能收降這二十萬人,這對增強主公的實力,可是有著非同尋常的幫助。”

  陸遜久居江東,而且曾率眾鎮壓山越,自然對山越的情況一清二楚。

  一聽到那“二十萬人”四個字,公孫白就有一種兩眼想要冒光的衝動。那可是足足二十萬人啊,在人口銳減的漢末,這可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公孫白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山越人也是朕的子民,當使之臣服並教化之。不知伯言有何妙策可平山越之亂?”

  根據陸遜的詳細分析,山越之所以屢屢反叛,卻難以剿滅,就是因為他們每每反叛之後,就逃入深山老林之中,官軍因此便無法深入進剿滅。

  而逃往山中的山越人,則養精蓄銳,一旦時機到來,馬上又出山複叛,周而複始,才致久患難除。

  正是“山峻高而溪穀深隘,守易攻難;又無之不足為損,得之不足為益”,山越人據山憑險而守,的確大占便宜。但是山越人技術落後,本身不會生產鐵器、衣料等物,至於鹽這等生活必需品,他們更不能生產,所有的這些,都需要用山中的狩獵之物,來同山外的漢人進行交換。

  這也就是說,山越人其實並不俱備自給自足的能力。

  陸遜道:“山越人缺衣少食,故此出山劫掠,又消息閉塞,不知陛下軍馬之雄壯。依臣之計,若先武力伐之,再教其種植聖豆(土豆)、聖薯,使其自給自足,則其必不再鋌而走險,出山為賊。”

  陸遜的話剛說完,郭嘉和龐統等人便紛紛讚成。很顯然,山越人雖然悍勇,但是武器落後,若想平定叛亂並不難,難的是徹底消除叛亂的根源,否則山越人一旦餓得熬不過了,又會出山幹劫掠之事。而山越人多聚居山林,山裏的土壤缺水自然是種不出什麽莊稼來,隻能靠野果和獸肉補充,但是終究是難以養活那麽多人,而土豆和紅薯卻非常適合山地種植,隻要畝產數百斤上千斤的土豆和紅薯得以在大山裏推廣種植,山越人填飽了肚子,又畏懼官軍的強弓硬弩,自然不會再敢叛亂。

  當下,公孫白立即調兵遣將,征討山越。

  久居江東的陸遜、呂蒙分別率軍征丹陽的費棧和鄱陽湖的彭虎,甘寧則奉命征討錢塘的彭式,黃忠和文聘率軍征豫章,魏延奉命征會稽山越。

  而對於境內最大的一股山越叛眾廬江陳策,公孫白則親自領兵前往征討。

  ****************

  廬江郡,大別山群山。

  馬鳴風蕭蕭,紅日照大旗!

  前方懸崖峭壁上一道關隘,關隘傍山而建,右側的城牆就是山峰,左側是懸崖峭壁,遙看驚險莫名,似乎那關隘城樓傾斜著隨時都會掉下來,實是一人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之地。

  關上刻著兩個三個大字“白馬關”。

  過了這道關隘,前麵便是大別山之最高峰白馬尖。

  白馬尖形似天馬飛騰,一峰獨秀,群山俯首。山上清泉激流,交響成韻;古木參天,婆娑多姿,原始生態保存完好。信步山間,看潺潺溪水,聽清脆鳥鳴,嗅撲鼻花香,聞陣陣鬆濤,令人心曠神怡,大有返樸歸真之感。

  隻是此時的白馬尖,卻即將成為廝殺的戰場。

  兵甲鏗鏘,旌旗飛揚,公孫白跨騎汗血寶馬,身後跟著吳明等一幫虎賁以及黑壓壓的一片藤甲軍,直往關隘奔來。

  廬江山越賊酋陳策,聽到燕帝親率大軍來襲,哪裏敢硬抗,早已聞風而逃,退回大別山。他這次出山劫掠了不少糧食和輜重,今年一年湊合著都不用出山了。而燕帝的大軍不可能一直駐紮在廬江,隻要燕帝一旦退兵,待得風聲鬆了,再出去劫掠不遲,曆年來他一直是這麽幹的,頗有點後世遊擊戰的打法,令江東軍大為頭疼卻無可奈何,以致廬江山越一直是孫策最大的心腹之患。

  大別山山高嶺峻,溪多穀深,又有走獸蛇蟲出沒,再加上山道縱橫,不熟悉道路的官軍若是追進深山,不用山越人襲擊,恐怕都會困在山中出不來,所以江東軍再悍勇,見得陳策率眾逃入山中,便隻得怏怏而歸。

  隻是,這一次,他遇到的是公孫白。

  聽聞陳策率軍退入大別山之內後,公孫白當即舍棄騎兵,率著八千藤甲步卒,又以周倉為先鋒,窮追不舍,直入大別山,誓殺陳策之頭而歸。

  陳策萬萬想不到公孫白會如此狠絕,一路被追得倉皇而逃,退入白馬尖山口。他早年未雨綢繆,在白馬尖依據山形建造了一座險要的關隘,退入關內之後,便率眾據關而守。

  白馬關高達十餘丈,又無可攀附之物,別說山裏進不來雲梯,就算有雲梯也夠不著十餘丈的關牆,雖然關牆不過十幾丈寬,但是卻是堅不可摧。

  當年率眾追入山內的官軍不是沒有,當年的江東老將韓當以山越俘虜為向導,率眾殺入大別山,但是最終隻能在白馬關前卻步,望關興歎。

  在陳策看來,這一次公孫白雖然來勢洶洶,在此雄關之前也隻能徒呼奈何。

  關牆之上,陳策滿臉鄙夷之色,手中長刀直指公孫白的麾蓋,哈哈大笑:“燕帝,你若能飛上來,本頭領便束手就擒!”

  關下,公孫白端坐在汗血寶馬之上,冷眼望著白馬關前那道堅厚的鐵門,長劍一指:“上神雷,破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