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諸侯會盟
作者:神秘的行星      更新:2021-08-19 18:32      字數:5584
  劉備與公孫瓚同窗多年,碰巧在勤王入雒的途中相遇,索性兵合一處,算作一鎮。

  在兩人臨河眺望時,又有一彪人馬從西側趕來,為首者明鎧亮甲,耀武揚威,英武之氣縱使相隔甚遠,依舊能清晰地感受到,正是烏程侯孫堅。

  “稟將軍,來人是長沙太守孫文台。”一名白甲小將率先來報:“想與吾等約定時間一同渡河。”

  聞言,公孫瓚點點頭,以示自己知曉,反倒是劉備麵上一喜,連忙說道:“快請。”

  常言道,英雄出少年,孫堅十七歲便以勇武聞名鄉裏,被郡守征辟為假尉,十八歲又以郡司馬的身份募召千餘銳士,討滅擁眾萬數的反賊許昌,而後南征北戰,因軍功受封烏程侯,天下英豪皆知他勇猛敢戰。

  不多時,安頓好部眾的孫堅在四將的簇擁下,騎馬趕前於公孫瓚會晤,而過往的白馬義從皆拱手行禮,口稱:君侯。

  唏律律,隨著幾聲馬鳴,孫堅勒住胯下青鬃神駒,偏腿從馬背上躍下,顧對左右,笑道:“久聞白馬將軍大名,高才風流,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雖是率軍星夜奔馳,一夜之間趕了上千裏路,孫堅依舊是精神抖擻,說起話來中氣十足。

  論起名頭,孫堅足以與董卓比肩,均是以軍功封侯,而今聽他如此推崇自己,公孫瓚心中大喜:“君侯言重了,伯珪哪敢言‘高才風流’,倒是君侯,如今得見真容,英武遠勝傳聞。”

  程普,黃蓋,韓當,祖茂,四人侍立一旁,默默聽著這家君侯與人寒暄。

  而從孫堅下馬到現在,劉備一直沒有機會與之說話,但公孫瓚卻沒有忘記自己這個同窗,代為引薦道:“此吾自幼同舍兄弟,平原令劉備是也,乃中山靖王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帝室之胄。”

  “玄德見過君侯。”劉備施施然行禮。

  孫堅見其相貌非凡,麵如冠玉,唇若塗脂,自然不會輕覷,執手笑曰:“既是漢室宗派,不必多禮。”

  視線微偏,孫堅又看向立在劉備身後的昂臧大漢,一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一人昂首驕傲,威風凜凜,不由眼前一亮,問道:

  “此二君何人也?”

  劉備拱手,態度不卑不亢:“此關羽、張飛,備結義兄弟也。”

  接下來又問官職,聽到兩人皆無官身,一為馬弓手、一為步弓手之後,孫堅扼腕歎息道:“埋沒英雄也!待誅盡奸邪,定要為諸君請功。”

  幾番交談下來,三人之間關係大進,並約定好半個時辰後共同搭橋渡河。

  其間,還發生了一個插曲。

  議事之時,有一小將越過眾騎,言稱要拜見父親,卻是烏程侯孫堅之子,孫策。

  眼下雖隻有十四五歲,尚是個總角少年,但已格外引人注目。

  相貌俊美不說,在公孫瓚、劉備等人麵前,毫無怯生之狀,一看便知此子絕非池中物。

  而孫策後來的話更是讓眾人為之側目,原來此次匆忙勤王,他未能點齊軍馬,身邊隻有兩千精騎、四大家將,孫策是瞞著烏程侯、其母吳氏單獨行事,當被追問時,此子振振有詞道:“亂世已至,男兒當爭雄天下,浴血百戰,而非留在後方。”

  年近三旬的劉備和孫策隻說了幾句話,就喜歡上他,連連讚道:

  生子當如孫伯符。

  與此同時。

  函穀關內,漢軍營中。

  夏侯氏、曹氏兄弟俱在。

  陸離皺著眉頭,抬眸眺望遠方。

  隨著時間推移,地方豪傑陸續皆至,各自找地方安營下寨,接連兩百餘裏,炊煙不斷飄起,顯然是長途奔襲之後,亟待休息、整頓士氣。

  見狀,趙雲對陸離說道:“兄長,義師已抵達關下,當派出使者攜帶太後懿旨,曉諭三軍,以免其誤入歧路,與董卓結盟。”

  張揚亦是如此相勸。

  即便知道效果不大,陸離還是決定試試,命副尉張敬出關傳遞詔書。

  可惜,眼下群雄畢至,而張敬哪裏見過這種陣勢,多次推脫,生怕自己被傾向董卓、袁隗的地方諸侯斬了祭旗。

  無奈之下,張揚決定親自出關,身邊隻帶兩名親兵。

  【第十五鎮,隨機應變,臨事勇為,上黨太守張楊字稚生】

  按照原來的進程,張揚不該出現在這裏,而是作為第十五鎮諸侯,隻能說穿越者的到來,使很多事情都變得麵目全非。

  “陸將軍,兄長令吾等聽從調遣,還請下令。”夏侯淵性格急躁,不等張揚回來,就想出關擊董。

  由於對方來投完全是看在族兄曹操的麵子,陸離也不好將其當成下屬,溫聲勸解了幾句,說:

  在沒有搞清局勢之前,不可匆忙行事,需靜觀時變,以免被人夾擊,斷了後路。

  對此,夏侯惇深以為然,與曹仁、曹洪一同跟著勸阻族弟。

  此時此刻,尚未發生拔矢啖睛之事,夏侯惇雙目俱在,隻做過一件名揚天下之事,有人辱罵其師,身為少年的他悍然拔刀,將之斬殺。

  如此一想,四人皆無軍功傍身,如今著急出關搦戰、表現自己,倒是可以理解了。

  當然,理解歸理解,陸離絕不會輕易出戰。

  眼下,群雄起兵,天下震動。

  隨著勤王詔書馳報各道,荊、徐、豫、兗、青、冀諸州震動,各懷心思的梟雄趕至函穀關,恐怕平時隱匿在鄉野之間的輕俠也已攬眾前來,擇一明主投靠。

  而事實正如陸離所料。

  有一平陽衛國人,姓樂,名進,本欲投靠曹操,奈何孟德公遠在雒陽,隻能來到關下。

  聽其報上姓名後,陸離心中大喜過望,親自出關迎接。

  樂進,五子良將中以驍果顯名,每戰必先,奮強突固,無堅不陷。

  許是曆史慣性,亦或者其它,剛一出關,又來一員猛將前來投靠,自言姓李名典,山陽巨鹿人氏,因與趙雲氣質相同,均有書卷氣在身,所以兩人相談甚歡。

  呂布與丁公到了哪裏?

  如此陣營,可戰天下!

  此時此刻,身邊猛將如雲的陸離心中激起一股豪氣,恨不得立刻率軍衝營,人擋殺人,神擋殺神。

  然而,身陷囫圇的董卓心情同樣大好,這是因為他剛剛得到消息,自己留在西涼的兩萬郡兵已在路上,最遲下午即可渡過黃河,前來會師。

  至於消息從何而來,自然是叛軍首領馬騰所傳——

  當初,馬騰與韓遂結為聯盟,一同造反,後被董卓與皇甫嵩合力鎮壓,複歸漢室。

  相比於心向漢室的純臣皇甫嵩,馬騰更加親近董卓,因為兩人是一類人。

  董營大帳之內,率先領兵馳援的馬騰拱手說道:“汝南袁氏乃天下名望,門生故吏遍及十三州,故此,各路人馬多願襄助君侯。”

  “哈哈,本侯著實沒想到,第一個前來支援的人會是壽成你啊!”

  董卓誌得意滿,盤腿趺坐在席上,儼然一副大局在握的架勢。

  一旁,杜克頻頻望向馬騰身後的英氣少年,心道:想必這就是馬超了,飛將軍錦馬超。

  日後,潼關連勝曹營十二名猛將,葭萌關連戰張飛、張苞、黃忠、嚴顏諸將,無愧於飛將之名,無愧於這個名號的前任主人呂布。

  許是察覺到有人在打量自己,馬超偏眸望去,兩道視線交匯,杜克友善一笑,直接讚道:“英雄出少年,吾觀合眾將軍之子頗為不凡,可有字?”

  一般來說,隻有男子成年之後才能取字,但凡事總有例外。

  孫堅長子,字伯符。

  如此年輕就已表字,說明孫堅對他寄予厚望,策,策命,指朝廷任命官員,符,虎符,由大將軍隨身攜帶,究竟是何用意,哪裏用得著贅言。

  馬騰不知此事,但他堅信長子馬超不弱於人,之所以一直沒有請人為其取字,是因為找不到合適的人。

  見杜克出言詢問,心中已有猜測,爽快道:“尚無。”

  “如此,我為他取一字,可好?”

  說到這裏,杜克走到馬超身邊,臉上掛著真誠的笑意,心中卻有著忐忑:取字一事非同小可,多由尊長所取,他此舉無疑是在占馬超便宜。

  “卿弱冠之齡,便已為千石高官,名震西涼,如能為吾子賜字,求之不得。”

  馬騰所言非虛,杜克弱冠之年便官至軍司馬,可比前漢冠軍侯,自然有資格給馬超取字,最重要的是,他是董卓之婿,有了這層關係在,何愁自家前途?

  聞言,董卓撫掌大笑,他又非昏聵之人,自然看出馬超絕非凡俗,尚未過總角之年,便領悟戰魂,真不是一句後生可畏能夠描述的了。

  而眼下正值緊要關頭,能跟剛歸附不久的馬騰關係更近一步,當然是好事一樁。

  隻見杜克拍了拍馬超的肩膀,語氣和藹道:“子可願意?”

  “我早就聽說過將軍的大名了,正如阿翁所說,求之不得。”

  對於馬超而言,有了字就可以出仕為官、征戰沙場,再加上杜克在西涼確實算得上家喻戶曉的人物,所以心中無甚抵觸。

  “此子為合眾將軍長子,可字孟起。”

  孟和伯,意思相同,表示家中排行是老大,而“起”是對超的補充。

  中規中矩。

  曆史上,馬超本就字孟起,杜克沒有進行什麽魔改,事實上,他隻是想拉近關係而已。

  “孟起、孟起……”

  馬騰低聲念了幾句,而後笑道:“好,好,起,能立也,頂天立地,再現先祖伏波將軍馬援威名。”

  聽父親談及先祖,馬超亦浮現出笑容,應聲說道:“超定不負叔父今日勉勵!”

  見馬超承情,並稱自己為叔父,杜克不由再度大笑起來。

  此次漢末之行,能結實如此多英豪,做馬超的長輩,還體會了一把成家立業的幸福,真可謂不虛此行!

  而對於董營大帳內的眾將來說,這個插曲衝淡了大戰來臨前的凝重氛圍。

  唯獨賈詡,他眉頭依舊緊皺,提醒道:“主公,當務之急是以太傅袁隗的名義,延攬各路諸侯。”

  “不錯,閹黨占據矯詔,據關而守,為使諸鎮豪傑免受蠱惑,君侯當派使者前去,申之以大義,歃血為盟,共同入雒,誅殺十常侍,還大漢一個朗朗乾坤。”李儒附和。

  聞言,董卓收斂笑容,抬頭看了看帳外。天剛過午。

  於是,他下令道:“叔穎,你替為兄走一遭,去見一見各路人馬的首領,記得把太傅手書帶上。”

  董卓沒有過多叮囑,因為他知道胞弟董旻心中明白該怎麽做。

  聞言,董旻趕忙出列應諾,而後領著十餘騎駛出轅門。

  如果想要用最簡潔的話概括眼下局勢,那就一個字:

  亂!

  單騎出關已有兩個時辰的張揚順利歸來,而陸離注意到,他腰間佩刀上多出一抹血色,顯然是有些不順。

  但張揚顧不上其它,直接告訴陸離等人,關外駐紮人馬共有十七鎮。

  第一鎮,貫通諸子,博覽九經,冀州刺史韓馥字文節。

  第二鎮,闊論高談,知今博古,豫州刺史孔伯字公緒。

  第三鎮,孝悌仁慈,屈己待士,兗州刺史劉岱字公山。

  第四鎮,仗義疏財,揮金似土,河內郡太守王匡字公節。

  第五鎮,賑窮救急,誌大心高,陳留太守張邈字孟卓。

  第六鎮,恩惠及人,聰敏有學,東郡太守喬瑁字元偉。

  第七鎮,忠直元亮,秀氣文華,山陽太守袁遺字伯業。

  第八鎮,有謀多智,善武能文,濟北相鮑信字允誠。

  第九鎮,聖人宗派,好客禮賢,北海太守孔融字文舉。

  第十鎮,武藝超群,威儀出眾,廣陵太守張超字孟高。

  第十一鎮,仁人君子,德厚溫良,徐州刺史陶謙字恭祖。

  第十二鎮,名鎮羌、胡,聲聞夷夏,西涼太守馬騰字壽成。

  第十三鎮,聲如巨鍾,豐姿英偉,北平太守公孫瓚字伯珪。

  第十四鎮,英雄冠世,剛勇絕倫,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字文台。

  以上十四鎮諸侯,陸離皆有耳聞,原本討董大軍中就有他們,隻不過現在少了袁紹、袁術、張揚、曹操而已。

  【交遊豪俊,結納英雄,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字公路】

  【四世三公,門多故吏,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字本初】

  其實,真要論起來,他們也不算缺席,袁氏兄弟雖在雒陽,但關外局勢皆因二人而起,而孟德公定然不會如此盛況,估計穩定局勢之後就會飛馬趕來。

  至於張揚,近在眼前。

  不過,為了填補空缺,亦或者為了營造出大場麵,關外出現了四個從未聽說過名號的地方諸侯。

  琅琊相,陳源。

  陳國相,趙波。

  東陽丞,蔡瑜濤。

  潁川丞,李綺念。

  下意識地,陸離看向荀彧,荀家是潁川大族,另外三人不認識,總該認識這個潁川丞李綺念吧?

  可惜,荀彧一臉茫然,顯然是一個都不認識。

  想想也是,堂堂荀氏繼承人,可以直接與郡守論交,怎麽可能記得一個六百石的小小郡丞?

  饒是趙雲,心中也是一陣無語:而今諸侯會盟,函穀關下虎踞龍盤,竟然混進了三個小人物——

  平時可以橫行一郡之地,若不來此,倒也勉強夠看,但放眼天下,真稱不上入流,尤其是另外十四鎮諸侯,隨意出一偏師,即可將其擊潰。

  換而言之。

  忠心可鑒但未免有些自不量力了。

  唯獨陳國相趙波例外,陳國之王乃漢室宗親,現任陳王劉寵是漢明帝的玄孫,在當今掌握實權的漢家宗親中,屬他最為勇猛,善使弓弩,箭法高超,前幾年的黃巾之亂不僅沒有對陳國造成損害,反而使其丁口猛增——畢竟,鄰近郡國的百姓紛紛來此尋求庇護。

  而今國相代其出征,恐怕麾下募集了不少壯士。

  “敢問將軍,哪些諸侯心向大義?”

  事到如今,局勢已明晰大半,夏侯惇不再隱藏鋒芒,徑直問道:

  “又哪些鼠輩自甘墮落,願與吾等共進退?”

  “韓馥,韓冀州,此人無愧海內名士之名,雖是袁家門生,但深明大義,定好未時前來與吾等會盟。”

  “劉岱,劉兗州,齊悼惠王之後,聽聞少帝蒙難,願力扶漢室,待整頓完軍馬,便來關下會盟。”

  “孔融,孔北海,聖人血傳,心向漢室,願與吾等結盟。”

  “陶謙,原先態度躊躇,但見吾出示太後懿旨、盧尚書手書之後,旋即同意會盟。”

  “北平太守公孫瓚與烏程侯孫堅,明曉原委之後,態度激昂,若非麾下部將阻攔,早已點齊兵馬衝擊董卓大營了。”

  韓馥,劉岱、孔融等人,或公卿子弟,或漢家宗親,或當世大儒,公孫瓚與孫堅亦是久負盛名的英雄,能與之結盟,陸離頗感榮幸,當即命人再宰牛殺馬,準備會盟所需之物。

  不多時,十路人馬齊齊抵達函穀關,曹操亦帶著潘明匆忙趕來,忽略那三個前來湊人數的無名之輩,陸離與趙雲等將皆親自出關相迎。

  整個過程中,董卓及其黨羽出奇的安靜,未曾派兵襲擾,因為他們同樣忙著會盟,並商議衝關之策。

  未時,陰陽和合,萬物化生。

  “今奉大義,必立盟主,眾聽約束,然後進兵。”

  大儒孔融四歲讓梨,聲名遠揚,又是孔聖人的嫡傳血脈,由其主持儀式,方能彰顯大義。

  待他說完,包括陸離在內的十人皆拱手。

  “某不過一郡國之相,而今奉陳王之命前來勤王,不配盟主之位。”

  陳國相趙波後退三步,以示決心,而琅琊相陳源、東陽丞蔡瑜濤、潁川丞李綺念,三人同樣有自知之明,態度躬謙地退了下去。

  見狀,典軍校尉曹操環顧四周:“烏程侯當世猛將,可為盟主。”

  韓馥、劉岱、陶謙,皆為刺史,位卑權重,要推舉其中一人為盟主,另外兩人必定不服,公孫瓚與孔融均為太守,亦無資格擔任盟主。

  而在場眾人中,唯獨孫堅地位超然,雖是一地太守,卻位居侯位。

  不過,孫堅卻推脫道:“文治武功,本侯隻占其一,怎敢忝居盟主之位。”

  光武皇帝好儒重經,國家向來

  以經術取士,而他出身寒微,並非儒士,又有孔融這個聖人子弟在側壓著,實在不好開口答應,即便心中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