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為邯鄲而戰
作者:傲雙      更新:2021-05-21 15:56      字數:4363
  “長平一戰,大家還不知道戰果。平原君,辛苦你將我們長平的戰果告訴給諸位大臣聽聽吧!”趙王丹坐在王座上,麵無表情地看著朝中聒噪不已大臣。趙王丹見朝臣這番現狀,就猜到長平之事,他們已經知曉了。然,他還是要把長平的噩耗,告訴給大殿中的每個人。

  平原君穩了穩心神,語調悲憤道:“長平一戰,我軍潰敗。馬服君戰死,公孫嘯戰死,長治侯戰死,趙灝戰死,李鍇、李肅等三十八將戰死。二十多萬將士,戰死。秦國坑殺,我國降卒二十萬。我們四十五萬將士出征,回來不到三百幼兒。”

  平原君說完這道戰敗的噩耗,早已經淚落不已。大臣聞此噩耗,也陷入悲泣。四十五萬將士出征,回來不到三百幼兒。難麽多趙氏好男兒,轉眼間就命喪長平,血染山河。

  趙王丹想起數十萬男兒為他而死,哭泣道:“此戰,寡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數十萬將士,都是為寡人而死。寡人,愧對諸位將士。”

  朝臣聞趙王丹哭聲,齊聲道:“王上默哀。”

  趙王丹站起身來,拖著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往前走,悲號道:“長平一役,我們折損四十五萬將士。祖父、父王,苦心經營數十年的精壯之士,一戰盡喪。我國,何曾有如此大敗。晉陽之戰、邯鄲劫難,也遠不及此。寡人對不起祖父,對不起父王,對不起死去的將士。”

  朝臣喊道:“臣等無能,讓王上受辱。”

  “天殺的白起,坑殺我國二十萬降卒還不夠。”趙王丹淚落不止,看著朝臣,憤怒道:“白起分兵三路,一路攻我晉陽,一路攻我皮牢,親率大軍直撲邯鄲。白起說,我們不降,破城之時,就會亡我社稷,毀我宗廟,斷我子孫。你們告訴寡人,應該怎麽辦。”

  平原君高喊道:“白起欺人太甚。我等身為趙氏子孫,定要為邯鄲而戰,為先祖榮譽而戰。”

  平陽君也高呼道:“為邯鄲而戰,為先祖而戰。”

  朝臣見平原君、平陽君兩人都表明態度,高喝道:“為邯鄲而戰,為先祖而戰。”

  趙王丹聽聞朝臣之言,轉身走向王位,又轉過身來,坐了下去,“白起攻克長平,兵峰抵達武安、皮牢。我們是戰,是守,是逃亡,你們拿個主意。”

  平原君道:“我等商議,有了方案。請王上遷都代郡,以避戰禍。臣,留下來,堅守邯鄲,對戰秦軍。等邯鄲劫難過去,王上再回來。”

  “寡人是趙氏子孫,是一國之君。寡人逃亡代郡,留下你們守城。寡人,如何對得起先祖的英明,又如何給百姓交代。”趙王丹悲痛欲絕地道:“寡人不能走。寡人要留下來,與邯鄲共存亡,與百姓共存亡。”

  “請王上遷移代郡。哪裏城池堅固,兵甲充足。邯鄲破了,王上在,民心就在。王上率代郡、雲中、雁門之兵,南下收複邯鄲。我等戰死,也瞑目了。”平陽君沒想到趙王丹會說出這番激動人心的話來,但一想到,邯鄲被破,趙王還在。趙國有主心骨,才能凝聚民心,東山再起。

  平原君也怕趙王丹意氣用事,導致社稷不存,喊道:“請王上以江山社稷為重,遷都代郡。我是先王之弟,王上之叔。我也是趙氏子孫。我留下來,堅守邯鄲,與秦血戰。邯鄲在,我便在。邯鄲破,我便亡。”

  朝臣也喊道:“請王上遷都代郡,以避國難。”

  “寡人說了,絕不丟下你們。”趙王丹眸色堅定,語調有力道:“寡人丟了趙氏子孫的尊嚴和榮耀。寡人要親自將丟失的東西,找回來。寡人,絕不丟下你們,獨自逃亡。寡人連邯鄲都丟了,苟活著,有何臉麵,統率百姓。有何臉麵,去見先祖。”

  平原君見趙王丹執拗之氣,又上來了,再勸道:“請王上,以江山社稷、祖宗基業為重。”

  朝臣也跟著勸道:“請王上,以江山社稷、祖宗基業為重。”

  “諸位不用再勸。寡人心意已定,絕不會拋下諸位,拋下邯鄲。”趙王丹語調不高,態度卻是異常堅定,“寡人要與諸位堅守邯鄲,共赴國難。”

  平原君見趙王丹心意已定,也知勸不動他,喊道:“臣,願與王上,堅守邯鄲,共赴國難。”

  平陽君聞言,留下淚水,激動道:“臣,願與王上,堅守邯鄲,共赴國難。”

  朝臣也道:“堅守邯鄲,共赴國難。”

  “好,好,好。”趙王丹看著朝臣,感謝道:“我們攜手並進,共赴國難。為邯鄲、為寡人而戰。”

  朝臣高呼道:“攜手並進,共赴國難。為邯鄲而戰。”

  趙王丹見朝臣眾誌成城,齊心協力,甚是滿意。趙王丹走完了第一步,凝聚朝臣之心,一致對外。接下來就要走第二步,凝聚百姓之心。

  趙王丹悲道:“秦人殘暴,泯滅天良。寡人擔心守不住邯鄲,牽連無辜百姓,讓他們慘遭秦人屠戮。長平已經是累累白骨,血流成河,人間地獄。寡人增添數十萬亡魂,罪業深重。寡人不想邯鄲,成為第二個人間地獄,再添罪業。傳令下去,百姓、商賈逃亡,我們不可阻擋。我們要打開城門,讓百姓、商賈逃亡。”

  邯鄲令司馬揚領命道:“喏。”

  趙王丹問道:“白起何時能夠抵達邯鄲。”

  平原君道:“臣已經調兵遣將,駐守皮牢、武安等防線,阻截秦軍。”

  趙王丹問道:“皮牢、武安能夠阻擋秦軍多久。”

  平原君道:“皮牢、武安是地勢艱險,也是守衛邯鄲最重要的屏障。臣,估計能夠抵擋秦軍三個月。”

  趙王丹知道這是平原君在寬慰他,“秦軍勢大,兵峰正盛,又斬殺我們四十五萬將士。皮牢、武安,抵擋不住秦軍一個月吧!”

  平原君高喊道:“臣相信,他們能夠守住三個月。”

  “三個月也好,一個月也罷!”趙王丹也不關心具體的數字,“我們就在邯鄲,與秦國血戰到底,不死不休。”

  邯鄲守將許郡飛奔來到大殿,高喊道:“王上,百姓商賈,不走了。他們都願意留下來,與我們對抗秦軍,守衛邯鄲。”

  趙王丹聞言,驚訝道:“你說什麽。百姓、商賈不走了?”

  許郡高聲道:“百姓、商賈,皆願與我們共赴國難,與邯鄲共存亡。”

  平原君問道:“這是怎麽回事。”

  ……

  “秦軍來了,快跑啊!”趙國長平戰敗,被坑殺降卒之事,以及趙國二百四十多個幼壯之士,回到邯鄲的消息,猶如瘟疫一般,散播開了。

  商賈、百姓聞秦軍要來,又聽說秦國殘暴之舉,扶老攜幼,收拾行囊,逃出邯鄲。邯鄲大街小巷彌籠罩在恐慌之中,四處可見百姓、商賈,逃離邯鄲。

  守將許郡見狀,命人關閉邯鄲城,不允許任何人出去。

  百姓、商賈聚集在城門口,喊道:“秦軍來了,讓我們出去。”

  許郡怎麽也安撫不住,逃亡的百姓。

  一士卒趴在在牆壁上看著城內擁擠地百姓,將道路堵得水泄不通,羨慕道:“秦軍來了,他們還能逃亡。我們連逃亡的機會都沒有。”

  一人也羨慕道:“是啊!我們連逃亡的機會都沒有。”

  “保家衛國,是我們該做的事情。”廉頗身穿戰甲,來到邯鄲城樓。

  諸將士見狀,齊聲道:“拜見,廉老將軍。”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保家、保國是我們的責任。他們逃亡,不可恥。我們身為軍人,逃亡才是最可恥。”廉頗看著守城將士,聲色俱厲,“秦人殺我父兄,殺我子弟,屠戮降卒。我們活著的人,應該怎麽辦。”

  諸將士齊聲道:“報仇,報仇,報仇。”

  廉頗高呼道:“秦國坑殺我國四十五萬將士還不夠,還想亡我社稷,絕我子孫。身為大趙男兒,我們該怎麽辦。”

  諸將士振臂高呼,“死戰,死戰,死戰。”

  “你們有男兒膽量,就跟隨我守城。我們要為死去的將士報仇。”廉頗拔出長劍,高喊道:“殺,殺,殺。”

  諸將士也被廉頗話語所感,高喊道:“殺,殺,殺。”

  百姓悲喊道:“廉老將軍,我們不想死,放我們出城。”

  廉頗問道:“百姓逃亡,你們為何不開城放人。”

  許郡道:“沒有王上的命令,末將也不敢打開城門,放他們出去。”

  “打開城門吧!”廉頗道:“王上問責,我擔著。”

  “可…”許郡不敢對視廉頗那道眼神,但又不敢打開城門,放百姓出去。

  城內的百姓見還不能出城,又害怕秦軍來了,哭喊一片。

  這時,邯鄲令司馬揚手持趙王丹的旨意,來到城樓,高喊道:“王上有令。”

  司馬揚上了年紀,卻還是神采奕奕,健步如飛。司馬揚來到廉頗麵前,喊道:“廉老將軍,王上有令,讓百姓、商賈出城逃難。”

  廉頗往王宮的方向看了一眼,心道:“王上還不算糊塗。”

  廉頗拿起趙王丹詔書,舉國頭頂,高喊道:“眾將士,聽我號令。”

  趙國將士,站得筆直,聽著廉頗的號令。百姓聞言,也安靜了下來。

  廉頗展開書信,聲如洪鍾,“王上有令,放商賈、百姓出城逃亡。十五日內,邯鄲晝夜不閉城門。出城逃亡的百姓、商賈,不可擁擠、踩踏,更不能趁火打劫,搶奪他人財物。”

  許郡高喊道:“邯鄲晝夜不閉城門,百姓、商賈出城,不可擁擠、踩踏,不可趁火打劫,搶奪財物。”

  趙國守城將士齊聲高呼道:“邯鄲晝夜不閉城門,百姓、商賈出城,不可擁擠、踩踏,不可趁火打劫,搶奪財物。”

  廉頗見趙王丹的命令傳達給每位將士,大喊道:“打開城門。”

  邯鄲城門打開,將士維持秩序。百姓、商賈,有序出城,沒有發生擁擠踩踏事件。

  一老人被人群衝散,廉頗親自送老者出城。

  老者抓起廉頗的手,“廉老將軍,邯鄲,守不住了。我們一起逃亡吧!”

  廉頗笑道:“守家護國是我的責任,我不能逃。”

  老者道:“你不逃,秦軍殺來,你就死路一條。”

  “廉頗活了這麽久,夠本了。能為國戰死,乃無上的榮耀。我也不負先王之恩。”廉頗拿出錢財,遞給老者,“老人家,你們走吧!邯鄲就交給我們來守護。”

  老者拿過錢財,看著廉頗,又看著邯鄲城,哭道:“我在這裏生活了大半輩子,離開邯鄲,我還能去哪兒。”

  “老人家,可以往南走,去魏國。你也可一直往東走,去齊國。”廉頗見秦軍從西而來,往西逃,無疑是送死。往南邊逃,就是去魏國。往東邊逃,就是齊國。

  老者道:“我是趙國人,怎能去魏國,去齊國。”

  “老人家,你可以往北走,去代郡。代郡是趙國的疆土,哪裏沒有戰爭,是安全的。”

  “除了邯鄲,我哪裏也不去。”老者看著邯鄲城,落淚道:“我的先祖都生活在這裏,我也要留在這裏。哪怕死,我也要死在邯鄲。”

  “老人家,快走吧!秦軍來了,他們不會仁慈。”

  “有你們在,我還怕什麽。”老者道:“你們守不住邯鄲,我們就與你們一起死。”

  幾名年輕人走了過來,感激道:“多謝廉老將軍。”

  廉頗道:“你們護送他離開吧!”

  老者喊道:“邯鄲是生我、養我的故土,我們逃亡,還能去哪裏呢?”

  幾名年輕人,答不上來。逃亡的百姓聞言,也停了下來。

  “不走了,不走了。國不在了,家又在哪裏。”老者道:“我死,也要死在邯鄲。”

  百姓聞言,留下淚痕。邯鄲不在了,他們的家在哪裏。邯鄲在,家就在。

  幾名少年喊道:“我們不走了,我們要與邯鄲共存亡。”

  又有幾人跟著高喊。

  接著,一波又一波聲音,傳來過來,高喊道:“我們願與邯鄲共存亡。”

  老者喊道:“為邯鄲而戰。”

  廉頗高喊道:“為邯鄲而戰。”

  趙國將士也高喊道:“為邯鄲而戰。”

  數十萬之音,高喊道:“為邯鄲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