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身在趙國,心在齊國
作者:傲雙      更新:2021-05-21 15:54      字數:4935
  齊王田法章正在齊宮,處理內政,接到來自安平君的書信。信上的內容很簡單,那就是安平君幫助趙國擊退秦國,並收複失地,不日即將歸國。

  齊王手中拿著這封書信,沒有半點喜悅之情,相反心情多了點凝重。齊王本想趁著安平君助趙擊秦,不在國內這段日子,穩定內政,樹立君威。他怎麽也沒想到,安平君能夠在這麽短的時間內擊退秦國,返回母國。

  若論諸侯戰力,秦、趙、齊、楚皆是強國。齊國曆經亡國,複國之後,國勢大不如以前。齊國君臣要的隻是和平,不想卷入中原戰事。

  楚國雖大,楚懷王入秦被囚,楚頃襄王繼位,既不迎接父王歸國,反而任用奸佞,打壓屈原等中直之臣。楚頃襄王對秦的妥協,沒有換來秦、楚和睦。相反,秦將白起,攻破郢都,踐踏楚王陵,被封為武安君。

  楚頃襄王後半生勵精圖治,收複了楚國淪陷的部分疆土。楚國,終究離大國之夢,強國之路,越走越遠。

  齊王田法章想著秦、趙皆是強國,兩國相伐,至少要半年甚至是數年的時間才能分出勝負。可,齊王怎麽也沒想到秦國會不戰而退。

  安平君擊退秦人,名聲更加顯赫,也讓齊王坐立不安。安平君歸國,無可阻擋。齊王還是用最隆重的禮節,迎接凱旋歸來的安平君,並當著文臣武將的麵,對他讚不絕口。

  齊王越是厚待安平君,反而令安平君感到毛骨悚然。君臣雖各懷心思,表麵上還是其樂融融。

  安平君歸國,不足十日。趙國使者又快馬來到臨淄,麵見齊王。並送上了國書,以及趙太後的家書。

  齊王先看了國書,國書的內容,皆是稱讚安平君的功績,以及齊王的大義。齊王看了國書,心中不快,臉色卻默不作聲。齊王又打開趙太後的家書,書中的內容隻不過是嘮家常而已。

  齊王看了國書、家書,對著趙使問道:“趙太後,可好。”

  趙使李言恭敬答道:“趙太後一切安好。”

  “趙太後安好,寡人這就放心了。”齊王臉色歡喜地問道:“趙太後,有什麽話對寡人說的。”

  李言道:“趙太後請齊王,替她照看長安君。”

  “趙太後不說,寡人也會照看長安君。”齊王淡笑道:“按輩分,長安君還得喊寡人一聲舅舅。”

  李言恭敬道:“外臣,代替太後,謝過齊王。”

  齊王見趙使儀表不俗,問道:“大使,姓甚名何。”

  李言沒想到齊王會問這個問題,忙道:“嬴姓李氏名言。”

  齊王腦海想到了一個人,問道:“李疵乃你何人。”

  李言忙道:“此乃我祖父。”

  齊王點頭道:“果然有其先祖之風。”

  李言胸中激動不已,問道:“齊王,知曉先祖。”

  齊王頷首道:“遙想當年,趙武靈王赫赫英名,雄心萬丈,身邊匯集了大量的賢臣、名將和外交能臣。楚國亡越,欲飲馬黃河,挑戰天下諸侯。趙武靈王五使入諸侯,被傳位佳話,天下何人不知。李疵是趙武靈王五大外交能臣之一,負責燕、中山兩國邦交之事。”

  李言聽見齊王說起先祖的往事,內心澎湃不已,拜謝道:“齊王能記得先祖之名,實乃先祖之幸。”

  “可惜啊!趙武靈王一代雄主,卻被宵小之徒暗算,殞命沙丘。”齊王選擇點到為止,否則又要談到趙國的內政,以及趙國伐齊之事,影響兩國邦交,話鋒一轉道:“今,趙文有藺相如、虞卿、平原君等賢者,武有馬服君、廉頗等悍將,三晉大地,果真是人才輩出啊!”

  李言激動地說不出話來,躬身行禮。

  齊王說出這番話後,心情也舒暢不少,問道:“寡人看了趙國送來的國書。趙國剛平息秦國之禍,燕國又南下伐趙。趙太後想要寡人做點什麽。”

  李言道:“太後說齊王是賢君,能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秦國伐我,若非齊王助趙擊秦,趙豈能平息秦國之禍。今,燕國伐趙,太後想王上助趙擊燕。”

  “你說什麽。趙太後想要寡人助趙擊燕。”齊王驚道:“大使,寡人沒有聽錯吧!”

  李言躬身道:“齊王沒有聽錯,外臣也沒說錯。”

  “趙國武力強盛,豈會怕了燕國。”齊王搖頭道:“趙太後真愛給寡人開玩笑啊!”

  李言正色道:“請王上,助我伐燕。”

  齊王問道:“趙有馬服君、廉頗、藺相如,還有許曆、樂乘、樓昌等人。趙太後是怎麽想的,竟然要寡人助趙伐燕。”

  “趙太後所想,豈是外臣能知。”李言倒也是說的實話。趙國人才濟濟,為將者大有人在,難道就沒有人為將伐燕。要說秦國伐趙,趙內政不穩,沒有信心與之一戰。那麽,燕國的戰力,遠不及趙國。燕國伐趙,趙何懼之。

  齊王瞥了一眼麵前的國書和家書,他雖想不通趙國為何要齊國助趙伐燕。但,趙國之舉,倒是給他解決了一個難題。

  齊王語調平穩道:“齊、趙已結盟,燕國伐趙,趙太後有所請,寡人也不能不幫。”

  “這是趙太後給齊王的謝禮,請齊王過目。”李言見齊王答允,但齊國朝臣卻不讚同。為了堵住齊國朝臣之嘴,忙從大袖之中拿出一份堪輿圖,雙手舉國頭頂。

  齊王示意宦者令取過觀看,問道:“這是什麽。”

  李言高聲道:“齊王助趙伐燕,我國願將濟東三城及周邊的小邑,送給貴國。以感謝齊王助趙伐燕之恩。”

  齊王放下手中地堪輿圖,問道:“說吧!趙國有什麽條件。”

  李言簡潔說了四個字道:“助趙伐燕。”

  齊、趙兩國為了濟東令廬、高唐、平原陵地五十七座城邑。可謂是犧牲了無數將士之軀。今,不用交戰,就能得到這些疆土,齊王豈能不歡喜。齊王轉念一想,趙國國力遠勝燕國,卻大費周章,不惜割裂疆土給齊國,想必是有什麽條件。

  齊王雖暫時想不明白趙國此舉為何,但齊王想了想,隻要出兵助趙伐燕,就能得到趙國這些城池,自己兵不血刃就開疆拓土,建立千秋功業。

  齊王也被趙國這些條件所誘,忙道:“助趙伐秦,寡人派了三萬。今,助趙伐燕,寡人願出兵十萬。”

  齊王出兵十萬也是大手筆,然,李言不為所動,溫言道:“趙太後說對付燕國,趙國國力足矣。趙國不足之處是缺乏良將。”

  齊王見對方話中有所指,笑著問道:“不知,我國那位良將能夠讓趙國以濟東之地,作為交換條件。”

  “安平君田單。”李言四下看了看,沒有見到熟悉的人,問道:“齊王,外臣怎麽沒有看到安平君。”

  齊王按捺住心中的不快,溫言道:“安平君去了趙國,回來就水土不服。這幾日,正在府中休息。”

  李言問道:“趙國願以濟東等五十七座城池,換取安平君為將,不知齊王意下如何。”

  李言話語一出,齊臣一片嘩然。趙國竟然以濟東之地,換安平君為將。看上去是齊國占了便宜,但仔細一想,齊國吃了大虧。安平君是齊國的柱石,也是震懾諸侯的武器。安平君去了趙國伐燕,如何能震懾諸侯。

  齊臣有的人認為齊國不廢一兵一卒,便能開疆拓土,實乃大功一件。又有的人認為,安平君若走,如何能夠震懾諸侯。

  齊王見朝臣有異,也不急於表明自己的意見,含笑道:“寡人雖是齊國之王。換將一事,還要問問安平君。”

  “這是自然。”李言看出了齊王的心意,也知換將不是件小事,齊國君臣也需要緩和的時間。

  “你出使齊國辛苦了,先下去歇息。此事,寡人商議之後再回複。”齊王招手道:“來人,帶大使下去,美酒佳肴招待,不可失了禮數。”

  “外臣,謝齊王。”李言躬身行禮,轉身離開齊宮。

  齊王拿起趙國送來的堪輿圖,對著朝臣問道:“諸位,這裏沒有別人。趙國以濟東三邑五十七座城池為交換條件,你們是什麽想法。”

  齊臣對於換與不換,各抒己見。爭論了大半日,也沒能商議出結果。齊王不想與朝臣就這樣耗下去,插話道:“大司馬,辛苦你跑一趟,將趙國的國書送給安平君觀看。”

  大司馬田鶡領命道:“喏。”

  “等等。”齊王又道:“趙使說的話,以及朝臣的態度,全部告訴安平君。”

  田鶡深知齊王是想要安平君自己做決定。換,齊國則可以得到趙國濟東的疆土,建立萬世基業。不換,齊國得不到趙國贈送的疆域,甚至兩國也會交惡。

  田鶡心想,“王上走了一步好棋。安平君不答應,處理不善,導致齊、趙交惡,落下罵名的也不會是齊王。安平君答應,齊王開疆拓土,建立萬世基業。齊王也不會落下排擠功臣的惡名。”

  大司馬田鶡來到安平君府邸,並將趙國的國書,以及趙使的話,還有朝臣的態度,簡明扼要地說了一遍。並問他,有什麽想法。

  安平君以病體未康複為由,沒有回答這個問題,並讓他回去告訴齊王,給他三日的時間考慮。

  大司馬走後,安平君之子田勳見父親看著國書眉宇不展,問道:“父親,怎麽了。”

  “想我一生為國,竟會落得如此下場。”安平君見沒有外人在場,也不用顧慮太多。

  田勳沒想到父親會有如此感慨,忙道:“父親,這句話是什麽意思。”

  安平君又盯著趙國國書看了一眼,歎息道:“難道你還不明白,王上對我不放心啊!”

  田勳見王上和朝臣對父親禮遇有加,父親卻說出這些話來,太過敏感,問道:“王上對父親恩遇有加,會不會是父親想多了。”

  安平君心中悲涼,感歎道:“非我多想,實乃王上容不下我,齊國也容不下我。”

  田勳聞言,臉色嚇得不輕,支支吾吾地道:“父親,為何會說這些話。”

  安平君也不顧孩兒善意地提醒,問道:“你好好想想,秦國伐趙,王上為何派我助趙擊秦。”

  田勳想也不想,恭維道:“父親戰功赫赫,也是齊國最善戰之人。王上不派父親助趙擊秦,何人敢去。”

  “起初,我也是這樣想的。可,冷靜下來想了想,總覺得不對勁。”安平君說出了心中的不安,“趙武靈王之後,趙國能征善戰之人不少。趙惠文王也給趙國留下了雄厚的基業。齊國曆經大難複國,也不缺善戰之人。齊、趙結盟的消息傳到鹹陽,秦王得知,自然會退兵。王上派我助趙擊秦,豈不是殺雞用牛刀。”

  田勳想了一會,回道:“父親這麽一說,很有道理。”

  安平君淡淡地問道:“燕國伐趙,趙國向我國求助,王上本可以直接回絕。王上不但沒有回絕,反而讓我自己做主,這說明了什麽。”

  田勳道:“趙國將濟東贈送給我國,換取父親為將。王上,豈能不答應。”

  “非也。”安平君長歎道:“王上是忌憚我。”

  “父親會不會多想了。”

  “王上對我不滿,由來已久。若不是貂勃等賢能的人為我求情,我現在還能和你說話。”安平君想起貂勃等處士之人,感慨頗深。

  貂勃守莒城6年而不失於燕國大軍。在梧桐宮以三寸不爛之舌和才能,戰楚國使臣,捍衛了齊國和國君的尊嚴。齊王寵幸奸臣,幾次想刁難他,若非此人,他豈能活到今日。隻可惜,現在的齊國,敢於說真話,進言的大臣已經很少了。

  田勳自然知道父親和齊王的那些往事。但他怎麽也沒想到,齊王和父親表麵上相處和睦,暗地裏卻是角逐爭鬥。田勳似乎明白了,父親歸國之後,進宮與齊王飲酒,第二天就病了。原來,父親自覺功高震主,是為了避禍啊!

  安平君心寒道:“此次燕國伐趙,趙國有馬服君。區區燕國,豈能撼動趙國。”

  田勳問道:“馬服君乃何人,竟得父親如此推崇。”

  “你啊!竟然不知道馬服君乃何人。”安平君揚聲道:“此人就是破了秦國不敗神話,力保秦、趙十幾年和平之人。為父曾與他論兵,自愧不如。沙丘宮變,趙武靈王殞命。權臣李兌等人排擠賢者,導致趙國人才流散。其中樂毅、劇辛、馬服君去了燕國。”

  “父親說什麽。”田勳驚愕道:“樂毅率五國之師,差點亡了齊國,他曾為趙武靈王效力。”

  “不隻樂毅,還有劇辛、馬服君,”安平君又道:“馬服君在燕國因為軍功,當上穀郡守,對燕國地形了如指掌。趙國不用馬服君,反而以幾十座城池,換我為將,這不是舍近求遠,怎能說得通。”

  “父親的意思是說,此事是王上和趙國共同謀劃。”

  “光是王上謀劃,趙人不答應,也不能成功。”

  “王上怎能如此對待父親。”田勳想起父親一心為國卻遭受不平等待遇,“王上為何不…”

  安平君知道孩兒表達的意思,笑道:“這就是王上手段高明之處,還有就是他對我的情誼。”

  “父親打算怎麽做。”

  “王上忌憚我,齊國容不下我。難得趙國看得起我,我就去趙國發展。”

  “父親,王上如此不仁,我們不如…”

  安平君喝道:“休要胡言。齊國好不容易有今日,我豈能毀之。”

  “父親就這樣忍心離開齊國,去趙國。”

  “我身在趙國,心在齊國。我去了趙國也不會做什麽對不起齊國之事。樂毅能夠為燕、趙兩國和平奔走。我也能為齊、趙兩國和平奔走。王上對我有恩,我怎能相負。王上不殺我,我也該為他做最後一件事。”安平君展開衣袖,淡淡道:“我該入宮見王上了。我和他的恩怨也該了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