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燕國伐趙
作者:傲雙      更新:2021-05-21 15:54      字數:5683
  趙國長安君入齊為質,齊、趙兩國締結盟約。齊王以安平君為將,領軍三萬,前去支援趙國,抵抗秦國。齊國曆經五國伐齊之戰後,國力已經遠不如齊威王、齊宣王、齊閔王時代。

  齊王田法章曆經齊國繁盛---衰亡---複國,這三個階段。此時的齊王肩負的重任和使命,就是複興齊國田氏的偉業,引領齊國走向強盛。然,曆經大戰之後的齊國,民生疲憊、百業待興。雖經過齊王十幾年的努力,齊國國力有所好轉。和平這兩個字,卻也深入人心。齊王執政,選擇偏安一隅,也沒精力關心中原戰事。

  這幾年,齊王的身體已經大不如從前。身為君王,最擔心的就是祖宗基業,是否能夠由後人傳承。如今的齊國,安平君的威望,遠遠超過了齊王。齊王也借用這次機會,以安平君為將助趙擊秦,也是借機打壓安平君。

  齊王站在臨淄城樓見齊國的遠征大軍,開拔出城,心中總算鬆了一口氣。齊王回到宮中,處理政務。齊王後走了進來,行禮道:“王上。”

  齊王抬頭見是王後來了,眸色多了點柔情,問道:“你怎麽來了。”

  齊王後含情脈脈地道:“夫君身體不適,我熬了點參湯。”

  “你有心了。”齊王放下手中地文案,接過王後遞過來的參湯,喝了幾口。

  齊王後問道:“夫君,你怎麽讓安平君領兵助趙擊秦。”

  齊王後是齊王落難時,認識的一名女子。五國伐齊時,齊國大敗。齊閔王帶領諸臣四處逃亡,後被楚國將領淖齒所殺。身為太子的田法章為了避禍,改名換姓躲在莒城太史敫家中做傭人。

  然,太史敫的女兒覺得田法章狀貌奇偉,認為絕非平常之人,因而很喜歡他,對他很好,經常偷來衣食給他。田法章感念她對自己的真心,就把自己的真實身份告訴了她。

  齊閔王被殺後,莒城百姓和齊國逃亡的大臣找到了齊閔王的兒子,擁立他為君。田法章繼位後,也不忘了自己落難時,認識的太史敫的女兒,並不顧眾臣反對,立她為後。

  齊王和齊王後十分恩愛,齊王後也為他生了一個兒子。齊王得子,無比高興,並給這個嬰兒取名為建。他希望這個兒子能夠建功立業,複興祖宗的霸業。

  齊王後是齊王的心靈寄托,也是齊王的賢內助。齊王有什麽事,也不會瞞著她。齊王喝了幾口參湯,說道:“這參湯,還是寡人落難時的味道。”

  齊王將身邊的人支開,對著齊王後道:“安平君不走,寡人不安啊!”

  齊王後自然知道,夫君忌憚安平君。但,安平君是齊國複國的大功臣。齊王也不想為了權利,利用陰謀詭計除掉他,穩固自己的江山社稷。齊王之舉,一是仁善,二是不忍,三是誅殺安平君會令國人心寒,導致齊國大亂,現在的齊國好不容易有所好轉,是經不起半點折騰。但,齊王也不得不防,江山換代。

  齊王後問道:“安平君雖不在國內,但安平君也有很強的號召力。夫君,若安平君助趙,擊敗秦國。他的聲威,將會如日中天。王上打壓他,反而幫了他的忙。”

  齊王一邊喝著參湯,另一邊問道:“你覺得他去了趙國,還回得來嗎?”

  齊王後猜到了夫君話中的意思,驚道:“夫君的意思是安平君回不來了。”

  齊王喝光了參湯,臉色柔和道:“寡人偏安一隅,不曾過問中原戰事。寡人和百姓熱愛和平,齊心協力,治理齊國。此次,秦國伐趙,寡人答應助趙擊秦,你就沒覺得不對。”

  “夫君早就想助趙擊秦,隻是大臣熱愛和平,不想加入秦、趙之爭。所以,夫君故意拋下一個難題,要趙太後送長安君來齊。夫君此舉是為了堵住朝臣的嘴,也是為了借機打壓安平君的勢力。”

  齊王沒想到王後會有這種見識,滿意點頭道:“不錯。寡人助趙擊秦,就是為了如此。”

  齊王後問道:“夫君就不怕趙太後不將長安君送來齊國嗎?如此,夫君謀劃的一切,不就落空了。”

  “寡人有魯仲連,趙國有平原君、虞卿。寡人相信,他們定會促成齊、趙之盟。”齊王換了一口氣,又道:“安平君不在臨淄,寡人也心安了。”

  齊王後問道:“夫君,接下來,怎麽做。”

  齊王不想讓夫人知道太多的事情,以免泄露了他的計劃,轉移話題道:“寡人,乏了。這些事,以後再說吧!”

  趙國得知齊王締結齊、趙之盟,並以安平君為將,前來助趙擊秦。邯鄲上下,歡欣鼓舞。

  安平君田單,在齊國危亡之際,力挽狂瀾,堅守即墨,以火牛陣擊敗燕軍,收複失地七十餘城,拜為相國。安平君的事跡,揚名諸侯,何人不曉,何人不知。今,安平君親自率軍助趙伐秦,趙國上下,豈能不高興。

  當安平君抵達邯鄲郊外,趙王丹以最高禮節,迎接這位盟友。安平君見自己得到趙國厚待,也備受感動。

  趙王將安平君請進宮中,以美酒招待。安平君喝了幾樽酒,忙道:“趙王,現在不是喝酒的時候。等我們退了秦國,收複失地。我們在飲酒,也不遲。”

  趙王丹見了,拜托道:“還請安平君辛苦,助我擊秦。”

  安平君見趙王格外禮遇,也不桀驁,恭順道:“外臣,不負趙王和吾王之期望,定擊敗秦國。”

  “好。”趙王丹有了安平君這句話,信心大增,以安平君為主帥,率領齊、趙兩國軍隊,前去擊秦,收複失地。

  安平君率領齊、趙聯軍擊秦,收複趙國被攻陷的三座城邑。然,當齊、趙聯軍抵達前線的時候,卻忽聞秦國主動撤軍。安平君等眾人雖未與秦軍交戰,也不知為何秦軍撤退。眼見,兵不血刃收複了趙國陷落的城池,也是大功一件。

  安平君接受三座城邑,並重新布防。又過了十五日,見秦軍沒有伐趙的跡象,便率軍返回邯鄲。

  安平君一出馬,秦國退兵的消息,傳回了邯鄲。趙王丹得知這個消息,也是振奮不已。趙王丹,怎麽也沒想到,安平君能夠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兵不血刃,不丟一兵一卒,收複城邑。

  趙王丹一邊慶賀取得大功,另一邊也想不明白秦人就這樣退兵了,對著平原君等人問道:“秦人,不戰而退,這是為何。”

  平陽君道:“想必是秦人害怕齊、趙之盟。”

  趙王丹想了想覺得不對勁,“秦國不戰而退兵,絕無可能。難不成,秦國國內出了大事。”

  左司寇趙禹道:“秦國出了什麽大事,就急匆匆退兵了。臣認為,還是秦國忌憚齊、趙兩國之勢。”

  平原君深知,秦國不戰而退,定是有其他原因。縱使秦國忌憚齊、趙之盟,害怕平原君。秦國也不會不戰而退。至於,秦國為何不戰而退,平原君不知詳情,也不急於一時,笑道:“秦國為何退兵了,以後我們會知道。王上,我們能夠擊敗秦國,收複失地,此乃大功一件。我們應該昭告邯鄲,讓所有人都知道。”

  趙王丹想不明白,秦國為何撤兵了。他也不去想,連忙命人將趙國大勝的消息散播出去。邯鄲上下得知這個消息,也是歡欣鼓舞。當下,趙王丹,命人準備好美酒,等待安平君的歸來。

  話說,齊、趙結盟,齊人安平君親自領兵的消息,也傳到了秦國鹹陽。秦王稷見十幾年不曾過問中原之事的齊國,插手了秦、趙之爭,大罵道:“齊王,太卑鄙了。”

  齊、趙結盟,並以安平君為將,對於秦國來說不是值得稱頌的好消息。秦王稷也意識到,伐趙不能成功。他退兵,就會令諸侯恥笑;不退,又打不贏齊、趙。

  就在秦王稷左右為難之時,又一個不好的消息,傳到了鹹陽。那就是秦國在魏國為質的太子,突然死了。秦王稷得知這個消息,心神俱碎。他怎麽也想不到自己的兒子,秦國的太子,就這樣走了。

  秦王稷不相信,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尤其是秦太子的屍首,已經被魏國送回了鹹陽。秦王見了躺在棺材裏麵的屍體,白發人送黑發人,氣急攻心,腦海一片空白,頓時暈了過去。

  秦王稷暈厥醒來之後,痛苦不已。哪還有什麽心思,對戰齊、趙兩國。於是,秦王稷下令,將伐趙大軍撤了回來。

  趙王丹在宮中擺下宴席,慶賀安平君凱旋歸來。安平君出戰,秦人不戰而退,令他名聲大噪。趙王丹和諸臣對他也是倍加禮遇。趙王丹舉樽道:“多虧安國君相助,寡人才能收複失地。寡人,敬安平君一樽。”

  安平君也不居功自傲,回禮道:“外臣,謝過趙王。”

  趙王丹高聲道:“安平君,請。”

  安平君道:“趙王,請。”

  趙王丹和安平君舉樽,一飲而盡。平原君見此次能夠收複失地,又守住了王兄的英明,也著實高興,舉樽道:“安平君,我敬你一樽。”

  安平君自然知道,平原君的名聲,以及他在趙國的地位,不敢怠慢,回禮道:“多謝,平原君。”

  趙王丹繼位聯合齊國,退了秦國,收複失地,保住了先王的英明,心中大喜,頻頻舉樽相邀。趙國諸臣見王上厚待安平君,也舉樽敬酒。安平君來者不拒,酒量也好,竟然喝了幾壇趙酒,還沒有醉意。

  這場慶功酒宴,從夜幕喝到天明方才結束。

  又過了一日,平原君來到宮中,麵見趙王丹道:“王上,秦國那邊出事了。”

  趙王丹正在和平陽君、左司寇趙禹等人商議國政,忽聞秦國出事了,問道:“秦國怎麽了。”

  平原君道:“臣得到一個消息,也明白了秦國為何不戰而退。”

  趙王丹也是很好奇,秦國為何不戰而退,忙問道:“叔父是什麽消息。”

  平原君道:“斥候傳來消息說,秦國在魏國為人質的太子,死了。”

  “什麽。秦太子死了。”趙王丹聽到這個消息,半響沒有回過神來,又道:“叔父,秦太子死了,這消息可當真。”

  平原君道:“此消息,確信無疑。魏國已經將秦太子的屍體,運送回鹹陽。”

  趙王丹納悶道:“寡人想不明白,秦太子好端端的,怎麽會死。”

  “秦王稷年過六旬,按理說秦太子正在壯年之際。誰曾想到,秦太子就這樣一命嗚呼了。”平原君歎道:“秦王老來喪子,豈能不悲。秦王本想將自己的江山,傳承給秦太子,怎知秦太子先走一步。秦王,江山社稷,後繼無人,實在是可憐啊!”

  平陽君到沒有半點同情秦王,反而覺得他罪有應得,譏諷道:“羋太後、穰侯、華陽君都是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的人。秦王卻囚禁自己的母親,驅逐功臣。上天,看不下去了。故而,懲罰他,奪走了他兒子的性命。”

  趙禹想了想,忍不住問道:“王上,秦太子有沒有可能得知秦王不孝之舉,被活活氣死的。”

  “秦太子素來仁義、孝順。他若得知秦王廢太後,逐四貴。”平原君想了想,又道:“倒是有可能。也許,秦太子就是被秦王氣死的。”

  “秦王為了權利,太過冷漠,沒有親情。”平陽君也道:“秦太子深受秦太後喜愛,從小受秦太後教導,並與四貴親近。秦王廢秦太後,並囚禁後宮,驅逐四貴。秦太子得到這個消息,想不開,一命嗚呼也是有可能的。”

  趙王丹思忖少許,問道:“會不會是魏國對秦太子下的毒手。”

  “魏王畏秦國,是不敢這樣做的。否則,秦國咄咄逼人要魏王交出魏齊,如若不然就屠戮魏國。魏王若有膽量,就當以強硬地態度還回去,怎會讓魏齊逃亡趙國。”平原君頓了頓,又道:“我到相信,秦太子是因為不滿秦王之舉,鬱悶而死。”

  趙王丹道:“叔父,這麽說,到有幾分道理。”

  “我聽說啊!當秦王見著自己兒子的屍體,肝膽俱碎,痛哭不已。”平原君大笑道:“秦王老來送子,著實可憐啊!”

  趙王丹問道:“叔父,秦國會不會再次出兵攻伐我國。”

  “秦太子的死對秦王打擊很大。秦王,能走出悲傷的陰影都不錯了。再說了,秦國儲君都沒來了。秦王應該考慮立何人為新的太子。秦國深陷一團亂局,自顧不暇,怎會出兵伐我。”

  “叔父的意思是說,秦、趙兩國不會再次開戰。”

  “我估計短時間內秦國和我國不會有戰事。”

  趙王丹見秦趙戰事暫告一段落,鬆了一口氣道:“秦國忙於國政,我們西境穩定。趙國也可以安穩些日子呢?”

  三日後,趙王丹和平原君、平陽君、樂乘、廉頗等人,正在商議國事。一名侍者前來,行禮道:“王上,安平君求見。”

  趙王丹聽了,忙道:“請他進來。”

  不多時,安平君踏步走了進來,行禮道:“外臣,拜見趙王。”

  “安平君不必多禮,請坐。”趙王丹等他落座之後,問道:“安平君進宮見寡人,不知為了何事。”

  安平君拱手道:“外臣是來辭別的。”

  趙王丹聽他說要走,心有不舍,忙道:“安平君,寡人對你不好嗎?趙國不好嗎?”

  “非也。”安平君語調誠懇道:“趙王對外臣關懷備至。趙國也是好地方。”

  趙王丹問道:“你為何要走。”

  “外臣是齊臣,根在齊國。我奉王命,助趙擊秦。今,此事告一段落。我在趙國日久,也該回齊國,向吾王複命。”安平君見趙王是真心想要他留下,但他是奉王命,助趙擊秦,事情結束,自然是要歸國。

  秦、趙之戰,已經結束,趙國也收複失地,安平君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理應回國。安平君請辭歸國,也是意料之中的事。然,趙王丹卻舍不得他離開。不僅趙王丹舍不得,就連與之交好的平原君等人也是不舍。

  趙國君臣雖舍不得,但也不能強行將安平君留下。就如安平君所言,他根在齊國,他是齊臣,他們又有什麽理由留下他呢?今,安平君歸心似箭,更是留不住他。

  趙王丹看著安平君,半響說不出話來。

  平原君也想留住他,忙道:“為防秦國,發兵攻我,還請安平君多留些時日。”

  安平君道:“據聞秦國太子死了,秦王心神俱亂,大病一場。秦國內政不穩,短時間內是不會與趙國結仇。今,抗秦之事,告一段落。外臣留在這裏,也沒有用武之地,故而請辭歸國。”

  “寡人與安平君無緣。”趙王丹也知道自己是留不住他,“安平君打算何時啟程歸國。”

  安平君道:“外臣見過王上之後,就啟程歸國。”

  趙王擊掌,八名宦者抬著幾口大箱子,走了出來。趙王丹命人將大箱子打開,裏麵裝滿了許多財寶。

  安平君見狀,忙道:“趙王,外臣不敢收納。”

  趙王丹噙著眼淚道:“寡人早就為安平君備好。安平君為趙國立下大功,還請莫要推辭。”

  安平君見不收,就會辜負了趙王丹的善意,忙道:“多謝趙王。”

  趙王丹見他收下,忙道:“安平君,寡人送你一程。”

  安平君本想拒絕,尚未開口。平原君也開口道:“我等也送安平君。”

  安平君見推辭不過,行禮道:“多謝諸位,看得起我。日後若有用的到外臣的地方,請盡管開口。”

  趙王丹、平原君等人將安平君送出邯鄲城門,來到郊外。安平君見野外風大,忙道:“趙王、平原君,送君千裏終須一別。我們再此別過。”

  趙王丹和平原君也不多說,拱手相送道:“送安平君。”

  安平君歸國,趙、秦兩國也沒有再次開戰。然,趙王丹尚未享受和平,一騎快馬,又奔入邯鄲,直入趙宮。趙王丹打開斥候送來的書信,臉色大變道:“燕國伐我,北疆告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