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房玄齡的私心
作者:易如意      更新:2021-05-20 13:28      字數:2362
  大殿裏眾人看著老邁的房玄齡跪在地上,都覺此老很可憐。

  不免心下歎息,難道為大唐拚盡一生就得這麽個結果嗎?

  李世民感覺到大殿裏的氣氛,也覺得有些對不起這個老朋友,但是他也知道李承乾不可能再讓步。

  就算李承乾讓步,李世民也不可能看著謀逆之臣逍遙法外。

  李承乾眼神冷漠地看著房玄齡,淡淡地道:“房玄齡你是不是覺得,你這一生忠於大唐,大唐虧歉你很多啊?”

  “臣不敢!”

  房玄齡連忙道。

  “不敢?沒錯你替大唐替父皇立下過汗馬功勞,原本你也該安享尊榮。

  可是你想一想,這些年你為了使房家成為千年世家,你做了多少布局?”

  房玄齡聞言驚恐地抬頭道:“臣沒有,臣……”

  李承乾抬手止住他,冷哼一聲道:“沒有?你的大兒子娶妻雍州杜氏,二兒子尚公主,三兒子娶郡主,大女兒嫁韓王,二女兒嫁滎陽鄭氏,還有你的夫人出身範陽盧氏,你說你的四兒子準備跟哪家士族定親啊?”

  房玄齡聽李承乾一一說出他給子女結的姻親,嚇得臉色慘白,渾身顫抖。

  傻子都聽得出來李承乾對他的做法十分不滿,這種不滿幾乎代表著房氏極有可能被滅族。

  見房玄齡不說話李承乾繼續道:“你這麽大野心,卻不懂得教育子孫。你的兒子一個個都是一心想著重複你當年推父皇登基的老路,總想著一舉成為開國功臣。

  你自己捫心自問是不是大唐就應永遠亂下去?”

  李承乾這一問李世民臉色先難看起來,但是這個時候他也沒話反駁。

  就算李世民有理由他也不能反駁,畢竟他自己也不希望大唐以後都這樣亂下去。

  成功的經驗總有人想複製,唐朝數次關於皇位的政變都有模仿李世民玄武門政變的痕跡。

  而大殿上李靖、高士廉心裏卻都是暗道:樹大招風啊!

  房玄齡聽李承乾說出他的私心,心裏已經全亂了,過了半晌才磕個頭道:“臣有罪!”

  “你有罪孤王知道,孤王也給過你機會,讓你去九成宮養老不算委屈你吧?”

  房玄齡不敢吭聲。

  李世民一臉尷尬地道:“承乾,是朕召房卿北征的。”

  李承乾聞言無力地翻一個白眼,知道既然已經點出房玄齡的私心,其他大臣多少都理解他一點的,便不再多說什麽。

  過了一會兒,李承乾見眾人都看著他,便對眾人道:“既然事情已經解決了,那就用膳吧!”說著便挾起一塊雞肉放在嘴裏開始嚼。

  眾人沒有想到李承乾心這麽大,到了這個時候居然還有心和他們這些人一起吃飯?

  不由看著李承乾的眼神變得更加驚訝。

  李承乾咽下嘴裏的雞肉,見眾人都驚訝地看著他,臉上露出不解地神色道:“怎麽都不吃呀?這可是父皇專門給你們設的宴,你們都不吃豈不浪費了。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這裏可不許浪費糧食!”

  此語一出李世民簡直有一種揍他衝動。

  坐在下麵高士廉、李靖等人也是哭笑不得,他們這麽一堆老頭子,竟然被李承乾教訓了……

  “太子殿下說的很是,臣等這就吃。”

  最後還是李靖笑嗬嗬地道拿起筷子開始吃。

  因為李世民還病著李承乾直接不準飲酒,幾個老家夥怕再被李承乾教訓,都趕緊吃完告退。

  待外人都走了,李承乾和李恪兩人送李世民回後世殿休息。

  李世民一邊走一邊道:“承乾,玄齡這為了建立一個千年世家,費盡心思,他也替大唐立下過汗馬功勞,就得這麽個結果恐怕會使人寒心呐!”

  千金市馬骨是給別人看的,房玄齡為李唐操勞一輩子,若不得一個好結果,其他臣子也不會再忠心於大唐。

  李承乾聞言隻是淡淡地道:“房玄齡的子孫不能撐起他的野心,這怨不得旁人。

  而且出海也不是壞事,若是他的子孫在海外繁衍生息的好,未必不能成為一個千年世家。”

  說到出海李世民又轉身看向李恪,眼神十分溫柔,半晌道:“隻是苦了恪兒。”

  李恪聞言神情堅毅地朝李世民行禮道:“父皇兒臣定為大唐在海外打出一片天下來。”

  “嗯!”

  李世民點點頭便直接往前走,有很多事情他也無法改變。

  李恪出海是李承乾布局了一年多的事情,李世民現在就算再舍不得李恪也攔不住。

  尤其是今天以後大唐出海更牽連到幾十個涉及謀反的勳貴大臣,若不能成行隻能看著李承乾舉起屠刀了。

  安置好李世民,李承乾又跟李恪說了一些關於出海的事情,告訴他製造望遠鏡和指南針的大概方法,然後便回東宮處理政務。

  ---------------

  李承乾一回崇教殿就見工部尚書薛大鼎已經等在這裏了。

  “參見太子殿下!”薛大鼎慌忙迎出來行禮。

  “薛卿家平身。”李承乾一邊往裏走一邊擺手道。

  李承乾走上寶座坐下,薛大鼎也來到寶座前。

  “薛卿家來見孤王有何事?”

  “回太子殿下,臣有兩件事請太子殿下定奪。”薛大鼎老實地道。

  “薛卿家請講!”

  “太子殿下,去年千議政會,長安城南鄉民說以無水可引,每逢旱年就無法灌溉良田。

  太子殿下曾命臣考察挖渠引水,臣於去歲秋天量定引水渠道,去歲冬天挖了一冬,因為春種才把工程停了下來。

  前些日了長安城南少雨,鄉民想立即開通引水溝渠。

  可是途經杜固,城南杜氏族人說那裏是杜氏一族風水所鍾之地,不許挖。”

  李承乾聽的心裏火起,冷冷問道:“水渠挖通後可以灌溉多田地?”

  薛大鼎誠實答道:“回太子殿下,若是挖通杜固引白馬河下南,藍田縣境內數萬畝良田都能得以灌溉。”

  李承乾麵色嚴肅地道:“事涉數萬畝良田那就是數萬百姓的生計,不能被杜氏以虛無之論擋住,直接派禁軍去,有敢阻撓者殺無赦。”

  “臣遵旨!”

  “還有何事?”

  “回太子殿下,長安城內下水道臣已經丈量好了,準備三天後開工……。”薛大鼎說著有些不好意思地看著李承乾。

  李承乾見狀莞爾一笑道:“孤王說去幹活,那是一定要去的,你去找郝學士商量一下,看看在哪裏立動工碑。

  到時候孤王帶著文武百官去挖第一銑土。”

  “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