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作者:弓慶安      更新:2021-05-20 09:07      字數:3281
  第180章

  三九年夏末,壺關縣東南的太行山區孕育著一片豐收的景象,田裏的莊稼正在拔節,綠油油的秋田在這稍縱即逝的季節裏展示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分布在整個山區的零散的小山村掩埋在這片碧綠的海洋裏。就在這幽靜縱深碧綠的海洋裏,不時傳出來一陣陣歌聲劃破了太行山麓少有的寂靜。

  “黃河之濱,集合著一群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

  人類解放,救國的責任,全靠我們自己來擔承。

  同學們,努力學習!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是我們的作風。

  同學們,積極工作!艱苦奮鬥、英勇犧牲,是我們的傳統。

  像黃河之水洶湧澎湃,把日寇驅逐於國土之東,向著新社會,前進!前進!

  我們是抗日者的先鋒!”。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全國武裝的弟兄們!

  抗戰的一天來到了,

  前麵有東北的義勇軍,

  後麵有全國的老百姓,

  咱們軍民團結勇敢前進,

  看準那敵人,把他消滅,把他消滅! 衝啊!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殺!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向前!向前!向前!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腳踏著祖國的大地,

  背負著民族的希望,

  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我們是工農的子弟,

  我們是人民的武裝,

  從無畏懼,絕不屈服,英勇戰鬥,

  直到把反動派消滅幹淨,

  ……,

  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向最後的勝利,向全國的解放!”

  這就是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又稱“抗大一分校”)於八月上旬來到了巍巍太行山的上黨區壺關縣樹掌鎮神郊村一帶。學校共三個大隊,二十七個小隊,其中二個大隊都是女生五百多人,全體師生共計一千四百餘人的學員隊伍,對外稱“第十八集團軍直屬第三縱隊”。

  為了便於隱蔽,晚上女生都分派在周邊樹掌、芳岱、磨掌、大會、馬家莊、回車等村群眾家居住,白天在神郊北岸的大廟裏作為學員學習的大本營。

  第十八集團軍給抗大一分校的任務是除堅持日常教學訓練外,要用更多的力量配合八路軍和太南區黨委及軍政委員會發動群眾,擴大和鞏固太南抗日根據地。

  還組成一個“十八集團軍直屬第三縱隊”的精悍指揮機關,由何長工校長兼司令員,楊奇清部長為政委。開展對附近國民黨的四十軍龐炳勳、新五軍孫殿英,騎兵十四旅張占奎等友軍的統一戰線工作,爭取他們聯合起來共同抗日。

  學員的教育內容是緊密結合對敵鬥爭和部隊建設需要。一分校政治部主任黃歐東同誌在校報上紅色套印了他的題詞:“隻有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才能成為至死不變的無產階級革命者”。

  政治課包括中國革命問題,政治常識,黨的建設三大類。係統講授從鴉片戰爭到“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以來中國革命的性質、任務、動力、前途和戰略,並結合實際情況講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政策與根據地建設及對敵鬥爭政策。

  政治常識講授列寧主義基礎知識,黨的建設講授黨的性質、黨綱、黨章、黨風、黨紀。教材以《論持久戰》等毛主席著作為主,也學習一些其他著作,如《共產黨宣言》、《列寧主義問題》、《論共產黨員不修養》等,教材由教員自編、自寫、自講。

  上課大都在露天,同學們坐在背包上,筆記本放在膝蓋上,邊聽邊記,晚間舉辦討論會。同時還講社會發展史,大眾哲學。

  總之,根據各學期,各學員隊的不同對象,有所選擇、有所側重。軍事課程由步兵操典、攻防戰術、遊擊戰戰術及兵器、爆破、築城、防化、地圖測量、畫軍事地圖等。

  在學習期間寫標語、說快板、拉洋片、演街頭劇、唱抗日歌曲、召集群眾會,利用一切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武器,宣傳我黨主張和抗日救國道理,動員群眾支援抗日軍隊,粉碎日寇的進攻。

  由於山裏比較貧困,糧食不足,水源也缺乏,油、鹽、菜更為短缺,加上日寇的封鎖,環境十分艱苦。為了堅持辦學,副校長周純全號召大家克服困難,發揚紅軍艱苦奮鬥的革命傳統。

  當時校部設在神北村楊發瑞家,何校長住在北屋,麵前設有兩道崗哨,衛兵日夜保守。學員們住地較分散,西起北行頭,東到回車等村,分布在十幾個村莊。

  既要堅持學習,又要發動群眾,經常派武工隊到山下襲擾敵人,籌運糧草,發動大家上山挖野菜。生活用水更是困難,山區水源枯竭,群眾的生活用水全靠夏季蓄積的雨水。

  為了省水,學員們習慣用毛巾幹擦而不沾水。約一牙缸的水,先刷牙漱嘴,再洗臉洗手或洗腳淨身,所以有的同誌身上長疥,有的有了虱子。在後來,大部分女同誌索性就把頭給剃了,累的那裏的剃頭匠不能歇身。

  每天清晨,學員們在十分鍾的跑步後,就得給房東的水缸挑水,為班裏準備用水,然後清掃室內外衛生,領取飯菜等。天氣冷了,就到避風向陽的崖畔上課。坐久了手腳麻木,教員或是值日隊長,就發出口令讓同學們站起來搓搓手、跺跺腳再坐下聽課。困乏了便唱支歌,調劑一下精神。

  神郊村離陵川縣很近,國民黨的四十軍龐炳勳、新五軍孫殿英,騎兵十四旅張占奎等友軍都比較接近,學員們經常到他們的駐地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跟他們和睦相處,他們的子女也有二十多人來一分校學習。張占奎騎兵旅還要求分校給他們派幹部和宣傳員。

  住在神郊村南岸上有個活潑又潑辣女同誌趙麥玲,跟母親在一塊生活,思想進步,從小就不裹腳,三七年他跟本村的青年蓋良弼結婚。

  蓋良弼是二七年壺關縣黨部後補執行委員,長治四師畢業生,三一年後投身革命,三八年參加抗日決死隊三縱隊。

  蓋良弼走後,趙麥玲跟母親在一起生活。自從抗大一分校的學生們住在神郊廟,趙麥玲每天就去看熱鬧,時間長了,跟學校裏的女生就認識了,還帶著女生們到她家玩,到地裏找野菜,跟著女生們唱歌識字,帶著村裏的年輕人參加學校的文化課,後來就成為學校的學生。

  學生們學軍事、學政治,聽抗日救國的道理,召開群眾會開展抗日救亡運動,號召青年人參加革命,衝破封建思想的束縛,走向社會,抗日高於一切,不抗日活不成,誓死不當亡國奴。

  在學校裏何校長的愛人尹清萍跟她一樣都是已經結了婚的女人,她們兩個很投緣,她跟何校長還有個不到三歲的女兒,何校長他們又忙,她經常幫她看孩子,還把孩子送到母親那裏,兩家成了特別近的關係。

  尹清萍經常跟她講她參加革命的事,她三三年就在家鄉(四川黃洋鎮)參加了工農紅軍,同年八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三六年九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曆任中共巴中縣委婦女工作部部長、江口縣委婦女工作部部長、紅四方麵軍婦女營營長,還參加了長征。

  除了趙麥玲還有就是劉寶花跟劉保杏,劉寶花改名叫聖依,劉保杏改名叫江萍,她們在這位革命的大姐身上學到了許多東西。

  何校長住在神郊村民楊福順的一間北屋裏,楊福順當時是國民黨縣長,早年外出求學,是神郊村上第一個大學生,曾在自家院裏辦學,比較開明。

  他長期在外做官,此房一直閑著,由弟弟楊澤順代管。國民黨統治時期,楊澤順在村上當村長,學員們來到這裏後,楊澤順逃避他鄉。房子空著,成為何校長的住所和辦公的地方。門外設有兩道崗哨,有衛兵日夜把守。

  何校長三四十歲,大個子,戴副眼鏡,腳穿筒靴,身著灰布軍裝,腿上負過傷,走路有點跛。學員們都稱他“何司令”。

  他經常給學員們講課,主要講形勢和軍事。他待人熱情和氣,閑時經常是一個人出來散步,喜歡同村民聊天,了解村民生產、生活情況,遇到誰家有困難,就積極出主意、想辦法,千方百計幫助解決。

  在抗大一分校到來之前,壺關縣犧盟會幹部訓練班也在這裏辦學。上課也在二仙廟。當時辦學條件差,生活十分艱苦,教室、食堂都在廟內,十分擁擠。抗大一校五百多人,全部住在神北村二仙廟上。其餘學員分散住在周圍十多個村莊,平時自學,集中上課經常安排在村邊樹下或河邊沙灘上。學員或自帶小馬紮,沒有的就隨地而坐,捧著石印的小冊子聽教員講課。

  為了適應戰時的需要,學員們每天都要在夜間練習在山壑裏徒步行走送信、隱蔽,山壑裏的野狼多,經常發出“嗷——嗚——”的叫聲,特別是女生們,送信、偵察、聯絡都要靠她們去完成,從平順到壺關、陵川再到長治縣,學員們經常為組織運糧、送信、搞偵察。還有的女生被分配到各縣幹校擔任文化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