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作者:弓慶安      更新:2021-05-20 09:07      字數:3438
  第162章

  戰時,縣城行政區劃將“鄉”改為“編村”,所屬“村”改為“主村”、“附村”。編村設“村長”,村設“村長副”等。

  犧盟分會在西街當鋪院掛牌後,舉辦了首批“村政協理員”培訓班。

  第一批學員四十多人,他們大都是經過蘇大本、王強、吳樹修等親自發展選拔出來再經過組織審查的抗日積極分子,還有自願報名參加抗日組織的熱血青年,他們在抗日遊行示威中就是其中的骨幹力量。

  在會上張衡一做了《不願做亡國奴的人們,一起動員起來,積極參加一切救亡運動》的報告,宣布了犧盟會提出的“不分黨派,不分男女,不分職業,隻要不願做亡國奴的人們,一齊動員起來,積極參加一切救亡運動”的總綱領。

  訓練班曆時九天的學習,使大家領會了抗日救國的真正含義,懂得了隻有團結起來才能救中國的革命道理。會後大家在犧盟會的安排下,全體參訓人員下到各村以協助村長辦理村政為名進行抗日救國宣傳,並以演講,教唱抗日救亡歌曲等形式,揭露日軍侵華的罪惡,號召人民群眾抵禦外侮投身抗日,在縣城職員和青年學生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其次,在宣傳的同時,自願參加革命的群眾越聚越多,這勢頭就像雨後春筍一般,使偏僻的農村沸騰了,到處都能聽到“抗日救國,不當亡國奴”的聲音。

  抗日的烽火正在全縣蔓延,大家的拳頭攥在了一塊。張衡一根據上級犧盟會的指示,要求迅速組建全民武裝,組建民兵遊擊隊,一個40多人的小型遊擊隊馬上組織起來,定名為“壺關縣犧盟遊擊隊”。

  同時,縣長赤崗也迅速組織了一支100多人的隊伍,定名為“抗日模範隊”,一切裝備都由縣府供給。

  縣府、犧盟會以“犧盟遊擊隊”和“抗日模範隊”這兩個抗日武裝為基礎,在遊風約下黃花水村正式成立了“壺關縣抗日民族自衛隊”,簡稱“自衛隊”。自衛隊下轄三個中隊200多人。

  自衛隊成立後,貧苦農民的子弟紛紛報名參加。月底,隊伍發展到5個中隊400多人。同時,犧盟會又成立了“壺關縣總動員實施委員會”,簡稱“壺關縣動委會”,縣長赤崗任委員長,犧盟特派員張衡一、公道團團長楊篤寬任副委員長,動委會下設戰時指揮、民運、鋤奸、供給等4個部。

  動委會的職責和任務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組織發動全縣知識分子、工人、農民、青年、婦女參加抗日救亡鬥爭;整頓和改造區、村政權;動員青年參加抗日軍隊,在群眾中開展借糧借款運動,支援前線;廣泛組織統一戰線,擴大抗日陣線;向各村指派自衛隊教練員,負責訓練青年農民並吸收優秀分子加入縣自衛隊。

  在黨的領導下全國上下為抗日救國推行“有糧出糧,有錢出錢”的合理負擔政策,由縣長向各村下達通令。

  壺關縣府征款訓令

  因軍事緊張,需款很急,向全省提出征款的合理負擔辦法,各編村村長:為令遵事,目前軍事緊張,需款緊急,若以本縣呈準,合理負擔辦法分攤,當由本府會同公道團,犧盟會將本縣各編村,按村中實力及商號情形分別擬定分數,作為攤數標準,並於十一月十一日提交本府財政會議決議。通過查該村應占的分攤總數目。

  以後一切縣攤款即以各村所占分數比例分配。該村長應將村所占分數就所屬附村民商財力,再按百分比攤至各附村。使有鈔者多出鈔,少者少出,絕對不會再按戶數、人口、地畝分攤,並不準向貧民攤牌,仰即切實遵照辦理此令。

  民國二十六年十月

  縣長 赤崗

  年底,特派員張衡一接受閻錫山的委任狀擔任壺關縣縣長,縣犧盟分會的工作由姚希聖全麵負責。

  特派員張衡一被委任縣長後,便有了一切主動權,針對抗日救國推行“有糧出糧,有錢出錢”的合理負擔政策在通令下達後表現出無動於衷的情況下,張衡一征求動委會委員長赤崗的意見,把掌握全縣經濟財權的南北兩黨和四大家族和紳士吳太昌、平秉鈞等請到縣府大院召開了座談會。

  會上赤崗代表動委會作了簡要說明:“我赤崗來到壺關沒有多長時間啊,多虧在坐的各位抬愛,使我對大家的各項工作很滿意,啊,如今,國難當頭,匹夫有責,我們要跟共產黨一道堅決支持抗日,啊,有錢的出錢,有糧的出糧,有力的出力,啊,大家心中都要有個數,啊——我就不多講了啊,接下來歡迎張縣長講話,啊——”。

  接下來張衡一縣長講話:“在坐的各位代表,你們都是壺關的各位精英,都是先行者,現在國難當頭,動委會號召全民團結起來,有錢出錢,有糧出糧,有力出力,實行合理負擔政策,全民抗日,根據自己的力量為抗日出力,隻有我們各位先行者帶起頭來,老百姓才會跟著走。根據合理負擔政策的要求,我們要推行特別富戶和一般富戶的合理負擔,不能搞攤牌,全縣農村要按具體情況布置任務,一般負擔戶數要控製在百分之四十以下,堅決杜絕一刀切。”

  再下來就是在坐的代表各自發言,盡管各個富戶口頭上講的很好,但是最終沒有實際行動,都是你看我我看你。

  張衡一是個火爆性子,幹起來就講究個雷厲風行,動員會已經過去兩天了,還不見有任何動靜,於是急忙召集犧盟分會和縣府成員一起研究對策,找原因,找方法。

  特派員姚希聖從中早發現了一個問題,便私下跟張縣長道:“現在我們的工作落實不下去,開展不起來,我認為主要問題還是出在了我們內部,公道團裏麵的骨幹,各村的富戶村長,都有消極情緒,那些根深蒂固的掌握著財力的富豪們都是在察言觀色,誰願意把自家的銀子白白地就捐獻出來。”

  張衡一點點頭,一時感覺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心裏急得直冒火。

  農曆十月初一,正是縣城一年一度的秋末廟會,每年從這一天開始一連五天,大街小巷商賈雲集,四方百姓都要在這個廟會上為自己家裏張羅置辦一些過冬的衣物等,天剛亮,縣城大街小巷在一夜之間都張貼滿了各色各樣的標語:“團結抗戰,保家衛國”、“為抗日出力,為抗日流血”、“ 有錢出錢,有糧出糧,有力出力”、“堅決執行合理負擔政策”、“打到那些消極抗戰,破壞抗戰的漢奸走狗土豪惡霸”。

  九點,從縣城南門口、北門口、西街紡織廠同時出現了幾支遊行隊伍,大家舉著小旗,高喊著口號,使整個小城沸騰起來。

  整個遊行隊伍就是縣府自衛隊組織的,全縣三個區和以紡織廠為首的縣城各個教育、商業單位。一區由王強、劉寶庫負責,二區由蘇大本、張書之、吳樹修負責,三區由韓同和等人負責。在遊行中,各愛國人士紛紛現場捐資捐物,氣氛十分高漲。

  遊行隊伍例行了整整三天,北黨秦虞侯在此期間親自往縣府捐資二千大洋,隨後瓜掌村的韓子英還有縣城北麵大清的附生秦錄後(其堂弟秦友之是晉軍保安總隊司令)等紛紛帶頭捐款。

  其實他們都是被警務局局長王作豐說服大家帶頭捐的,因為他們受到那些暗中破壞“合理負擔”政策的國民黨分子的威脅,目得就是不讓犧盟會在這裏站住腳。

  從此後,那些心裏搖擺不定的大戶見這些人都帶了頭,心裏的障礙掃除了,沒過三天,縣街上張貼出來捐款名單。

  一大早在福泰號當鋪住著的劉保山見人們都圍在一處看剛剛張貼出來的捐款捐物名單,便過來擠進去看,同時他發現本村的王天印也站在那裏,便上去打招呼:“小爸爸哩,您也來哩,多會兒到來哩,還是在縣城住?”。

  王天印見是劉保山,忙接搭:“喲,小侄兒哩,你也來捐款為國家出力哩?”自從他得了兒子就對劉福祿的那些怨恨沒有了,劉福祿去世後他更覺得以前的那些事他有些確實做的不對,還感到內疚。

  “我早捐了哩,見人多來湊個熱鬧。”劉保山道。他在劉家最小,他並不清楚當初王天印跟父親的那些恩恩怨怨,父親也沒有跟他提起過。

  “小爸爸哩,上麵有您的名字哩。”劉保山又道。

  “王天印捐資八百大洋。”

  王天印也看見了,這縣城沒有聽說還有個王天印啊,不會是寫錯了吧,我王天印這才聽說,才來捐哩,他摸摸袋子,他得錢還在,雖然說才二百大洋,是比上牆上寫著的少了點。

  對著劉保山也沒敢說漏嘴:“是哩,是我的名字哩,是不是加舉倒給我捐了,我跟他說過哩,我這就是來看看哩,就怕他忘記哩。”他是隨口說了一句,卻一下子想起來兒子在村上修大池的那筆捐款,就是兒子加舉背著他捐的。

  一定又是兒子給他捐的。這小子,當初你爹是跟劉福祿有隔閡,現在是抗日救國,你爹才沒有那麽小氣哩,小瞧你爹哩。

  “咦,我也有兩個名字哩。”劉保山忽然喃喃道。

  王天印細看也發現了,一個是“劉保山捐資二千”,一個是“劉保山捐資一千”。

  “是哩,肯定是兩個劉保山哩。”王天印道。又細看都是河口莊的劉保山。

  “怪哩,怪哩!”劉保山喃喃道。

  王天印道:“是不是家裏人給你捐的哩,寫了你的名字哩。”本想說自己的那份就是兒子替捐的,話到嘴邊卻沒有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