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作者:弓慶安      更新:2021-05-20 09:05      字數:3156
  第7章

  縣衙看到這個情況,那還敢輕起妄動,速將這一情況報告了潞安府衙,府衙知道太平軍長毛賊在鹹豐三年來到這裏的厲害,燒廟宇開糧台殺官兵虜百姓強民女,比占山強盜威猛無比。雖然毛賊已走,卻有眾多響應者留在山上為王,不敢怠慢,遂派府台官帶兵到縣衙平息毛賊,少行動武,以招安甚好。

  府衙一出兵,這十裏嶺上的“小天國”那是官兵的對手,剛剛上山投奔到“柔風”旗下的百姓,還都是一群烏合之眾,聽到官府來抓,還沒見到官兵的蹤影有的就望風而逃了。

  可是方圓上山的眾俠士這個麵子哪能輕易丟掉,即是要斬首示眾也得落個好名聲,不能讓鄉中父老將他們也當作響馬反賊來唾棄。

  於是在官兵未來之前,眾俠士就商討對策,戰是戰不過,投降也得有個理由。大家生在這裏長在這裏,都知道地方官貪婪成性,借給朝廷征收軍費,巧立名目,地稅倍增,逼得百姓家破人亡,妻離子散,並肆意捆綁無力繳納賦稅的百姓。

  馮光道跟李三太聽了這個建議拍手叫好,他們樹旗的目的就是要給百姓討個公道,沒想到這官府來的太快,知道是他們打著“小天國”這個牌子驚怒了官府,還把鄉裏的眾俠士給連累了。

  李三太是遊風約七裏人,連累眾俠士也是他的計謀,現在剛剛聚攏就遭官兵圍剿,他們曾親眼目睹官兵跟太平軍交戰的那個血腥場麵,真是血流成河慘不忍睹,他們就是從死人堆裏跑回來的。

  接到官府派來的使者通報說:悉聞十裏嶺眾義士聚集舉事,打“天國”之旗號,乃朝廷反賊無疑,必圍清剿,念是初犯,起因乃受刁民挑唆,遂網開一麵,如眾英雄接受官府招安,諸事具免。限三日內選頭領來縣衙議和。

  使者走後,李三太召集大家先是一番謙言:“想我李三太跟從馮頭領在這十裏嶺上舉旗招兵議事,實為模仿太平軍之舉為當地百姓抱不平,還將遠近聞名的眾義士敬上山來,沒想到這官府來的如此之快,害的眾義士有家不能回,有苦無處言啊,我李三太是西七裏人也,跟眾義士同為鄉親,今此舉已出,難以收回,還望眾鄉親海量,望同舟共濟渡過難關。”

  這時東七裏的王抓鉤道:“今我等來的山來並不是李軍師之錯,而是受官兵捉拿才被義士先救,不然現在也已經被官府加個反賊之罪腦袋搬家了。官府因為一段順口溜就把我等斷為反賊,豈有此理。”

  “就是就是。”眾人齊聲響應。

  王抓鉤是當地的教書秀才,懂得事理,說出話來那是一套一套的,其他好漢隻是一介武夫,適才聽了李三太之言已是激動,對馮光道請他們上山的那個“不尊”也不再記心,接著聽了王抓鉤的一番話更是疑雲飛散,怨恨大消。

  其實他們也知道,現在是說什麽也遲了,唯有共同想辦法渡過難關。

  王抓鉤又道:“如今太平軍已經跟朝廷反了十年,目的也是為我們百姓抱個不平,雖然結果無望,那是因為外國洋毛子的插手。像我們這遊風之地,百姓常年賦稅累累,地方官吏編造名詞,欺壓百姓屢屢皆是,我們即是反也反的有理有據。”

  “就是就是。我們就給那些貪官小吏羅列一些罪狀,跟縣衙對質,即是被抓也能落個好名聲。”眾百姓一時興奮,剛剛還在驚驚膽顫,聽了王秀才的一席話反而覺得自己沒有什麽罪孽可言。

  於是挑一些能人義士,由王抓鉤執筆,羅列了當地收刮民財的官吏們的一些罪狀:一、巧取名堂欺詐百姓。二、缺斤少兩克扣糧餉。三、地稅倍增,巧取豪奪,逼得百姓家破人亡。四、拳打腳踢,私設公堂。

  至那日,縣衙接報“反賊”無人來議和,便領兵前來鎮壓。馮光道等義士、及“嘍囉”聚集消軍嶺等待官兵前來。

  次日,各地鄉親奔走相告,宣傳“小天國”義士在消軍嶺跟官府大鬧鄉民賦稅之事,便一路紛紛聚集消軍嶺。

  這一切原是李三太、王抓鉤及眾義士的計策,他們沒有選派代表到縣衙議和是因為怕官府欺少,弄不好當場將代表捉拿後再舉兵來剿,連百姓都弄不清他們是犯的何罪而被剿滅,最後再扣頂“反賊響馬”的帽子,就永世也說不清了。最終在祖宗先人麵前連個牌位都沒有。

  消軍嶺是官兵到十裏嶺的必經之路,當年青羊山陳琦兄弟起義就是在這裏跟官兵大戰,隻要占據消軍嶺的險要之地,官兵是無可奈何的。他們要在這裏跟官府論個高低,即是死也死得其所。

  “反賊”聚集消軍嶺的消息已經傳到縣衙,縣衙官兵知道這反賊是要跟官府決戰到底了,便快馬報告府衙,府衙怕事情鬧大,差同知官帶兵前去監督。目的還是以招安議和為主,減少流血傷亡。萬一再把“反賊”逼到山上做了響馬,也是當地百姓之擔憂。

  官兵到了消軍嶺,將嶺上的“反賊”圍的水泄不通,兵臨城下。前來看熱鬧的百姓紛紛散聚在各個山窪崖壁,唯恐傷及自己。許多前來“圍觀”的百姓其目的是為自己的家人助威,希望有個好結局。

  有府衙官在上,縣衙官也落個清淨,有事沒事有府衙官擔著,他們即是聽從命令。

  府衙同知肩負著一槍不發招安議和的使命,那個當官的也不願意刀槍先交,害民害己。看著聚集在嶺上的“反賊”沒有放上作亂的意思,就大聲宣道:“嶺上的義士聽著,我乃潞安府同知,跟大家同為糧農,少小無依無靠,受盡饑寒,懂得百姓清苦一事,今受命前來跟眾義士議和,不動武力,以避免流血傷亡,當然若是動武,必是百姓遭殃,還需三思,請義士選派代表麵談如何?”宣罷行個禮節。

  站在嶺上虎視眈眈的眾義士一聽這個府台大人的言辭,看不出來有專門帶兵前來滅他們之意,遂派事先推舉好的王抓鉤出場,聽從招安議和。

  “府台大人,我乃一名普通教書先生,也是被官府追剿的反賊強盜,剛剛聽父母大人言辭悅意,便鬥膽站出來為我等所謂的反賊討個說法。”說罷也行個大禮。

  “教書先生做反賊?我不相信。”府衙大人道。

  “我就是被官兵捉拿逼上梁山的,眾鄉親可以作證,還有遠近有名的眾義士。”說著就原原本本將官府聽得順口溜就當反賊來抓他們的前前後後講了。

  “真有其事?”府衙大人問縣衙官。

  縣衙官也一時答不上來,隻說:“沒具體查明原因。”

  府台大人又問十裏嶺上的“小天國”一事。

  王抓鉤道:“我們被逼上山來,並沒有見什麽‘小天國’之名,許是多舌之人謠傳而已,倒是豎杆旗幟,那旗幟上寫有‘柔風’二字,這‘柔風’乃我們當地百姓心中的神靈,敬畏已久,毫無謀反之意”。

  “那舉旗是何意圖?”同知問。

  王抓鉤道:“大人有所不知,這柔風乃指我們當地一直流傳的‘柔風鄉約’,先傳‘柔風’是位賢人,奉官命在鄉裏管事,帶頭製定鄉約,勸鄉民遵守,做到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定時講約演習,在家鄉率鄉人推廣,教化民眾,以正鄉俗,遂使當地風俗為之大變,民風淳樸。隻乃當今地方官吏橫行,巧立名目給百姓增加賦稅,弄得民不聊生。”

  府衙同知一聽這伶牙俐齒的王抓鉤一席話,知道這所謂的反賊並沒多大能耐,即是前有居心,經過官府這一番驚動,現在也鋒芒不露了。倒不如來個順水推舟,平息這場風波吧。

  “地方官吏橫征暴斂之事可有憑證?”同知問。

  “有,百姓均可見證。”

  “交來我看?”

  遂派人將羅列的那一係列罪狀交到同知手裏。

  同知接過狀紙,看了一番,還衝嶺上道:“既然眾俠士是有因被迫舉事,念也是初犯,給當地百姓沒有造成損害,我謹代表府衙免去大家一切罪狀,令自行散去,回到鄉裏在自己的管轄登記造冊,寫出保證,日後安分守己,不再滋事。待查明百姓所列地方官欺壓百姓之罪證,必嚴懲不貸,還百姓一個公道。”說罷令官兵收兵回府。

  所有在場百姓舉臂歡呼。

  消軍嶺事件平息後,地方官的那些欺民之舉被查的水落石出,連縣衙的一些官吏也受到了懲罰。

  雖然事件平息了,府衙同知說過的免除舉事者的一切罪名卻也成了一句空話。縣官不如現管,那個縣衙大人掌管著全縣殺生之權還能任其自己的管轄內幾個鬧事者除罷了他手下的官堵了他縣太爺的財路還丟了人敗了興而他們卻逍遙法外?

  事擱沒多久,縣太爺派出縣衙秘密捕快捉拿這些帶頭起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