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重大改革
作者:輕風千裏      更新:2021-12-27 11:28      字數:4207
  五月十五,王險城(現代的平壤)。

  今天,風和日麗,陽光明媚。

  秦軍大軍集結在城外,在等待著箕準出來投降。

  巳時正,北門打開,光著上身的箕準,雙手捧著象征王權的大印,帶著臣子們垂頭喪氣出城。

  箕準走到楊武、呂馬童麵前,老老實實跪下。

  “朝鮮王箕準,率全體大臣向秦國投降,從此以後,朝鮮全體臣民,皆為秦人。”

  箕子朝鮮本身就是商紂的後代來到朝鮮後建立的政權,雖然跟秦國文字不一樣,在語言上跟中原人相同,隻是發言有所不同,相互聽起來不存在障礙。

  呂馬童的親兵接過打印,說道:“箕準,既然你肯開城投降,陛下不會治你的罪,還會給你封爵位,會讓你子孫後代衣食無憂。”

  箕準道:“謝大秦皇帝陛下。”

  隨後,呂馬童和楊武進入王險城。

  王險城雖然比不上大秦的五大城市,亦算得上是大城了,一路上路過之地,街道都十分整潔。

  楊武和呂馬童都有留意到,兩邊商鋪招牌上的文字,寫著的是商紂時期的古老文字,隻能約莫看懂一部分。

  隨後不久,兩人來到王宮,先有一批士卒進入,確保掌控王宮。

  來到官署內,兩人查看關於戶籍人口記錄。

  根據箕準講述,截止去年,整個朝鮮過人口六十八萬,由於長期沒有戰爭,男女比例比較平衡。

  至於糧食產量和府庫收入,則比較普通,還不如燕國。

  楊武和呂馬童在這裏住下來,確保對整個朝鮮的掌控。

  不久後,王元來抵達了王險城,實行了很多穩定人心的措施,宣布免除賦稅徭役兩年,暫時對朝鮮實行軍事管治,等待朝廷的進一步任命。

  王元坐鎮王險城,派鍾離昧和楊武率軍南下,要消滅辰國。

  這時期的辰國並非完整的國家新式,而是類似於匈奴這樣的部落聯盟。

  楊武和呂馬童率軍南下,辰國雖不至於像箕子朝鮮這麽不濟,但也抵擋不了多久,秦軍累計付出數千人代價,耗費三個月時間,終於把整個辰國都掌控。

  ————————

  河套地,單於大帳,張良在這裏講到了冒頓。

  冒頓對張良道:“張良,聽說你很有謀略,為何保不住韓國和齊國。”

  張良道:“啟稟單於,謀略重要,實力更重要。暴秦有明君,又有先進兵器,實力過於強大,我張良雖竭盡全力,仍然不敵暴秦。”

  冒頓問道:“你覺得,眼下匈奴情況,該如何抗衡秦國?”

  張良道:“匈奴最大優勢,是機動力,隨時可襲擾暴秦各地。匈奴要像蛇一樣,讓暴秦不知蛇會攻向何處,不知何時會襲擊邊境。”

  冒頓道:“張良,你說的或許有理。秦國已滲透西域,月氏國稱臣於秦國,我們該如何反擊?”

  張良道:“西域各國,並非全部臣服於秦國。秦國可派鄒離出使西域,單於也可派能言善辯的使者前往西域,遊說各國共抗暴秦,就算不能讓他們反秦,最少讓他們保持中立。”

  冒頓點點頭,說道:“張先生說得有些道理,但匈奴人向來隻懂得打仗,沒有能言善辯之人。”

  張良道:“從燕國、代國逃來的一些人,或許能勝任,我可幫單於尋找。”

  對於張良的到來,冒頓持歡迎態度,重用和禮遇張良,安頓張良全家。

  那些從代國和燕國出逃的下人,被集中起來,張良仔細了解這些夏人,從中尋找著有沒有適合作為說客的人。

  還真被張良找到了,他發現一個名叫邱歐的人,有著做說客的潛質。

  於是乎,張良帶著邱歐來到冒頓麵前。

  冒頓決定派邱歐出使西域,派人護送邱歐來到匈奴控製區的最西邊,讓邱歐隱瞞身份,想辦法行走於各國之間,見各國的主要人物。

  張良跟邱歐叮囑過,千萬不能讓身份公開,否則很有可能喪命。

  西域許多地方,已經是秦國勢力範圍,有秦軍駐紮,邱歐必須隱秘行事。

  ————————

  七月十五,臨淄,這裏舉行朝會。

  “朝鮮、辰國已被收複,該設置郡縣了。朕宣布,在原朝鮮轄區設立樂浪郡,在原辰國轄區設立真定郡。”

  隨後,把兩個郡的郡守人員確定下來。

  “朕來到臨淄已有數月,齊地人心歸服,是時候返回鹹陽了!朕決定,五日後啟程!”

  這幾個月來,齊地四個郡,沒有發生過反叛事件,越來越多百姓認同自身是秦人,就算還有些抗拒的,也是僅限於發發牢騷,並不是真的要造反,並且他們的抗拒之心也逐漸減少。

  齊地曆來都是富庶之地,這地區的民心歸順,讓秦國實力大增。

  七月二十,皇帝鑾駕自臨淄西門而出,踏上了返回關中的行程。

  九月上旬,鹹陽城。

  鹹陽東門,這裏聚集了很多人。

  有留守鹹陽的大臣,有皇家子嗣,有負責安全的中尉軍、衛尉軍,還有前來瞻仰皇帝真容的百姓們。

  “陛下終於回來了!”

  “陛下出行一年有餘,大秦變化太大了!”

  “是啊!項羽、劉邦這兩個最大叛賊,都在被剪除了,還征服了朝鮮、辰國。”

  “征服這兩個小國,比當初征服嶺南順利得多了!”

  “陛下回來,肯定會有新國策實施!”

  “我們拭目以待吧!”

  …………

  臣子們懷著喜悅的心情在交談著。

  鹹陽東邊數裏外,嬴子嬰透過車窗,望著前方迎接的人員,心情舒暢。

  這次出行,一切順利,可謂是載譽歸來。

  對於阿莉莫來說,則不是好事了。

  陪伴皇帝外出,可以獨享聖恩,回到鹹陽後,可就要跟其她嬪妃一起分享聖恩了。

  她豈敢奢求那麽多,能陪伴皇帝一年多,已經是很大的福分了。

  鑾駕停下,眾臣跪下,高呼萬歲。

  嬴子嬰見過臣子們後,重新上車,進入闊別一年多的鹹陽城。

  眾臣跟著進入,跟著皇帝一同來到麒麟殿。

  整整隔了一年多,皇帝和臣子們再次聚集在這裏。

  “諸位卿家,朕出行一年有餘,你們留守鹹陽,把一切事務都打理得井井有條,辛苦了!”

  各個部門副職的人,逐一匯報本部門事務。

  鍾平出列道:“陛下,如今天下一統,應當先休養生息一段時日,再對匈奴全麵打擊。”

  張蒼出列道:“隻要兵馬、糧草準備充足,我們便可北征,一舉收複河套。臣認為,再過兩三年足也!”

  天下一統,臣子們有著新的期待。

  陳平出列道:“如若隻是收複河套,兩三年準備完全足夠了。如若要徹底消滅匈奴,還得曠日持久。首先,以前都是匈奴南侵,我們抵抗匈奴,若要我們北征匈奴,需要經過漠南、漠北的草原、沙漠,最大障礙是有可能迷路,其次是後勤保障。”

  嬴子嬰道:“匈奴是我們的心頭之患,就算再難,都必須消滅匈奴,讓我們的子孫後代有個安寧、和平的外部環境。先休養生息兩三年吧,到時候再商討收複河套。”

  隨後,是對相應人員進行封賞。

  在西漢初期,劉邦對輔佐其一統天下、建立漢室江山的十八員功勞最大,能力最強的開國功臣進行封侯,稱為“十八功侯”。

  嬴子嬰也打算封侯。

  “大秦能再次統一天下,實在是難,有許許多多臣子立下汗馬功勞。除了按住軍功爵封賞之外,朕決定另行封賞,把十個功勞最大的封為侯爵。”

  聽到這個,那些直覺功勞大的人,頓時興奮起來,覺得自己應當能封侯。

  特別是韓信,要是功勞能排在第一位,那可是美名遠播。

  嬴子嬰目光移向陳平身上,說道:“陳丞相,你投奔朝廷以來,不僅總覽全國政務,還獻出許多妙計,功勳卓著……”

  至於什麽妙計?有些必須長期保密,嬴子嬰隻是挑出部分講出來。

  講述完畢後,嬴子嬰繼續道:“大秦能重新一統天下,陳平功勞居首位。朕決定,封陳平為‘酂侯’,作為十大功侯之首。”

  興奮中的陳平站出來,向皇帝跪下,朗聲道:“謝主隆恩!”

  對於這個決定,眾臣不會覺得太意外。

  要說誰的功勞最大,那是陳平、王元、韓信三者其一,第四應該是趙佗。

  功勞第一的居然不是自己,韓信有些失望。

  嬴子嬰繼續道:“這功勞第二者,是王元,他……”

  他簡略講述王元功勞,最後道:“封王元為‘平陽侯’。”

  王元還在東北邊鎮守,冊封詔書會有人送到那邊。

  第三個是韓信,被封為宣平侯;

  排第四的是趙佗,被封為絳侯;

  排名第五的是章邯,被封為舞陽侯;

  章邯萬萬想不到,自己居然還能被封侯,激動得熱淚盈眶,跪下謝恩。

  第六是鍾平,被封為曲周侯;

  第七是孟通,被封為魯侯;

  第八是程開,被封為汝陰侯;

  第九是李必,被封為潁陰侯;

  第十是駱甲,被封為陽陵侯。

  皇帝講述完畢後,由郎官宣讀冊封詔書,十人齊齊跪下接詔、謝恩。

  九個人都是高高興興,唯有韓信有些鬱悶。

  嬴子嬰明確說明,爵位可世襲,但隻能世襲三代,第四代之後要被收回。

  並且這種侯爵,跟軍功爵中的最高一級“徹侯”不一樣,屬於特殊增加的侯爵。

  宣召完畢後,嬴子嬰道:“這隻是初步冊封,其他未封侯的卿家還有機會。尤其是原本項羽、劉邦投奔過來的人,你們都有機會。每隔十年,朕會重新評定,適當增加侯爵名單。”

  這次返回鹹陽,嬴子嬰要做的事情很多,要進行一係列改革,恢複太尉官職是其中一項。

  太尉既相當於後來的兵部尚書,但又有所區別,兵部尚書隻有軍事管理權,沒有統兵作戰的權力。

  太尉是有統兵作戰權力,有皇帝授予兵符便可調兵作戰。

  在太尉空缺這段時間裏,太尉的職權歸集於丞相身上,讓丞相權力更大。

  “始皇帝初期,尉繚辭去太尉一職,這個重要職務一直空缺,也該恢複了!趙佗…”

  太尉這個官職,重要性僅次於丞相,趙佗既有軍事才能,亦有政治能力,不僅能統兵作戰,還能治理國家,處理政務,嬴子嬰要把趙佗其他才能發揮出來。

  趙佗出列,說道:“臣在!”

  嬴子嬰道:“太尉一職,由你擔任吧,把大秦軍務給我打理好了!”

  趙佗跪下,說道:“謝陛下信任,臣定當不負所托。”

  對於皇帝的決定,沒有臣子提出異議。

  嬴子嬰又道:“太尉一職的職權,需要改革。太尉不能在統兵作戰,隻有管理權限,處理全國軍務。管理權和統兵權剝離。”

  臣子們同樣沒有異議。

  皇帝要說的事情很多,這僅僅隻是開始。

  嬴子嬰朗聲道:“諸位卿家,大秦人才選拔製度,是否有改進之處?”

  在很長一段時期裏,古代人才製度,要麽是舉薦製,要麽是一些門閥貴族長期把持重要官職。

  秦國人才製度,以舉薦製為主,由臣子舉薦人才給皇帝,由皇帝量才適用。

  張蒼出列,說道:“陛下,大秦製度比原六國都要好,臣想不出來,還有何需要改進之處。”

  沒有臣子再發言了,是他們實在想不出來。

  許多人覺得,或許皇帝又會有奇思妙想,有製度創新。

  大業皇帝的奇思妙想太多了,是曆代皇帝所沒有。

  隻聽嬴子嬰道:“科舉製,我們可以用科舉製來選拔人才。”

  對於這個新鮮詞匯,臣子們自然不懂其中含義。

  “所謂科舉製,是………”

  嬴子嬰把科舉製的基本含義說出,再進行具體講述。

  他說的科舉製,分為文科(選拔行政官員)、理科(技術人才)、武科(選拔軍事人才)三大類,

  對於文科,不考核四書五經、詩詞歌賦,而是實際的處理政務的能力,是要選拔實實在在的人才,而不像後來科舉製那樣,官員沒有辦事能力,全靠聘用副手來處理。

  至於理科,涵蓋了各種技術,隻要是技術發明創造,或者在某些領域有所突破,都有機會被朝廷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