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聯合抗秦
作者:輕風千裏      更新:2021-05-18 08:56      字數:4481
  趙歇道:“可匈奴會襲擾秦國邊境,同樣會襲擾趙國邊境,要如何才能讓匈奴隻打秦國,不打趙國?”

  李左車道:“布、鹽、茶葉此類物資,皆是匈奴所沒有。匈奴南下是為了掠奪物資,不是為了占據土地。臣認為,可派人出使匈奴,向匈奴提出,用布、鹽、茶葉等物跟匈奴交換戰馬,若能說服匈奴,皆大歡喜。”

  趙歇問道:“要如何才能說服匈奴?”

  韓王信道:“張丞相說,需先讓匈奴認識到秦國的巨大威脅。可跟冒頓單於說,秦國野心極大,是要滅六國一統天下,倘若被秦國一統天下,如此龐然大國,對匈奴是極大威脅。而東方六國不一樣,各國隻是為了自保,從未想過滅其中一國。秦國是雙方共同的敵人。我們以此為理由,提議趙、韓、齊等國跟匈奴聯合,共同對付秦國。隻要能說服這一點,隨後再提出物資交換,這就好辦了。”

  “太好了!張丞相言之有理!”

  張耳大聲誇讚著。

  趙歇道:“沒錯,正是如此,張丞相真乃足智多謀。”

  李左車道:“張丞相提議甚好。”

  從秦昭襄王開始,秦國咄咄逼人,開始了一統天下的態勢,再經過數十年,最終滅掉六國。

  六國得以複國,對秦國以往吞並六國心有餘悸,為了滅秦、抗秦,就算是異族匈奴,皆可聯合起來。

  陳餘依然沒有出聲,他跟張耳已經翻臉了,兩人都不想跟對方發生交集。

  趙歇看了一眼陳餘,見陳餘沒有發表意見,對張耳、李左車道:“既然兩位卿家都讚同,寡人準了。可誰能出使匈奴?”

  張耳道:“臣麾下有一人才,名為蒯徹,他辯才無雙,派他出使匈奴,定能成功。”

  趙歇道:“可我們連匈奴單於身在何處都不知,如何找到冒頓?”

  李左車道:“要找到冒頓不難,匈奴在雲中、九原有重兵,可先派人聯絡那邊,讓那邊再稟告給冒頓。”

  商量已定,韓王信退下後,朝會繼續商討政事。

  趙軍回到邯鄲後,全麵管控趙國國土,重新統計戶籍、清丈田畝。

  現在趙國國土範圍,恢複到了長平之戰前的水平。

  根據統計,趙國人口為331萬。

  朝會結束後,張耳命人前去雲中郡,聯絡那邊的匈奴,要求麵見冒頓單於商談要事。

  李左車的任務是練兵,訓練強大的軍隊,尤其是騎兵,趙國的練兵事宜,由李左車負總責。

  根據李左車的計劃,要重新打造出強大的騎兵,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戰馬不足,尤其是良馬。

  ——————————

  楚國,彭城。

  近段時間來,在官吏間、民間流傳出一種聲音,說楚國得以複國,全賴於項家,項家應該獲得分封最好的土地-江東。

  最後,屈、景、昭三家的人都獲得上朝堂機會,三家聯合進諫,要求分封項家。

  有些人琢磨著,三家居然支持項家,背地裏必有玄機。

  楚王宮,項羽在這裏舉行家宴,宴請項家子弟們。

  連貌美如花的王後虞姬也在場。

  今天,大家的心情都不錯。

  項伯道:“咱們項家理應分封江東之地,呼聲很高啊!”

  項莊道:“章邯真行,為我們項家分憂。”

  項聲笑道:“良禽擇木而棲,章邯徹底投奔咱們項家了。”

  項悍道:“不知為何,屈、景、昭三家居然全力支持項家分封江東。”

  項冠道:“不知他們有何企圖?”

  項伯道:“照我看,他們三家討好咱們項家,是希望大王給回封地給他們。”

  聽到這裏,虞姬開口道:“對啊!楚國由項家當家,他們唯有靠向項家,方有出頭之日。”

  對於這個,項羽還真有些頭疼,一咕嚕喝下一爵酒。

  虞姬看項羽有些煩悶,開口道:“大王,妾身歌舞助興!”

  隨即,以虞姬為首的舞女們,在跳著楚國特色的舞蹈,宮廷樂師們在演奏著樂曲。

  項羽看著那貌美如花的虞姬,那些許煩惱,很快就拋到九霄雲外。

  現場有美酒水果,氣氛熱烈。

  唯獨有個人心情鬱悶,那就是項羽的族侄項它。

  項它出使齊國回來後,得知要實行分封製,隻能無奈歎息。

  在項家人員中,以項它的政治能力最為突出,項它跟範增一樣,看出分封製對國家的危害,卻無力阻止,痛心疾首。

  項羽酒量非常好,頻頻敬酒。

  虞姬之美,驚為天人,在場的人無不羨慕。

  這天,章邯跟項羽單獨見麵。

  章邯進入書房,項羽發現他麵帶喜色,問道:“少榮有何喜事?”

  章邯答道:“有兩大喜事。其一,大王和王後天地之合,傳為佳話。王後乃天下最美女子,隻有天下第一英雄才配得上,大王和王後,真乃天造地設的絕佳一對,臣每每想到這,就為之高興。”

  哈哈!項羽這下賊樂賊樂的。

  章邯已經開始習慣了做阿諛奉承的人,能夠討好項羽,他為之高興。

  章邯繼續道:“其二,項家獲分封楚國最好之地江東,已是眾望所歸。”

  項羽道:“少榮,這少不了你的相助,我代項家謝你。”

  他親自在兩個酒爵上倒酒,然後給章邯敬酒。

  隨後,章邯道:“既然大王恢複分封製,若隻分封項家,又是最好土地,楚地必定人心不服。屈、景、昭三家的封地,也應當恢複。”

  一向很吝嗇的項羽,對這方麵不太情願。

  章邯再說道:“這三家曾經對楚國有大功,若能給回封地,三家必定誠心擁戴大王。”

  項羽道:“他們祖先是給以前熊家的楚王立功,跟項家何幹!”

  章邯道:“大王是繼承楚國之位,並非新建國家,按照楚國法統,應當承認楚國以前封賞。”

  因為楚懷王熊心沒有子嗣繼承王位,才由項羽繼位,根據法統,楚國立國時間是從周朝時立國算起,宗廟上供奉著曆代楚國國君牌位。

  項羽想想也是,雖然三家支持項家,但三家的封地加起來實在太多了,實在肉疼。

  他問道:“少榮,有何解決之法?”

  章邯道:“大王,臣認為,可以給回三家封地,但不能給回全部,給一半足也。大王可聲稱,起兵複國時,三家毫無功勞,封地隻能恢複一半。”

  項羽無奈歎息一下,說道:“也隻能如此了。”

  章邯道:“大王,有三家誠心擁戴,楚地人心更穩固,讓大王日後更無後顧之憂率軍滅秦。”

  項羽點點頭,章邯說的確實在理。

  第二天,章邯來到景家。

  章邯笑著說道:“好消息!好消息!”

  景綢問道:“章大人,莫非大王同意給回一半封地?”

  章邯道:“正是,我已成功說服大王,把一半封地給回你們三家。”

  景綢立即把這個好消息告之宅院所有人,並且派人通知屈、昭兩家。

  當天晚上,三家聯合舉行盛大筵席,慶祝這個大喜事。

  作為貴賓的章邯,三家的人都對他很是感激,頻頻向章邯敬酒。

  昭揚還說,他有個剛到待嫁之年的孫女,希望章邯能娶她。

  章邯隻是在楚國做間諜,可不希望在楚國有子嗣,隻能婉拒了。

  數天後,楚王宮大殿,這裏舉行朝會。

  項羽正式頒布詔令,把江東分封給項氏一族。

  對於屈、景、昭三家原本封地,項羽按照章邯所說的理由,隻給回一半。

  另外,龍且、季布、英布、鍾離昧這四個最得力武將,同樣有封地。

  當然,封地麵積不大。

  範增無法阻止項羽分封,隻得提議給四人封地,要不然有功勞而不封,會然部下們心寒。

  項羽不太情願地劃出少許土地,封賞給四人意思一下。

  ——————————

  函穀關,這裏來了一個特殊的人,名叫陳平。

  孟通親自見了陳平。

  陳平給出的身份證明,是原本秦國的照身帖。

  陳平家鄉在陽武縣,現在屬於魏國國土。

  在六國起兵後,陳平輔佐魏王魏咎,不久章邯攻入魏地,魏咎被殺,陳平再投奔項羽。

  原本秦國一統天下,全天下的人都是秦國人,都有秦國頒發的照身帖,陳平一直將照身帖保留著。

  孟通看著他的照身帖,說道:“陳平,陽武縣是在魏國。你是得知秦王求賢令,來投奔秦國了?”

  陳平道:“非也,我本身就是秦人,六國餘孽造反,霸占關東之地,我的家鄉也被叛賊霸占。即便如此,我仍然是秦人,我這是要去鹹陽為朝廷效命。”

  “說得好!說得好!”

  孟通在紙張上書寫好證明給陳平,放陳平入關。

  ——————————

  鹹陽南郊某農田。

  現在是六月底,夏收剛剛完畢,要對農田進行翻土,即將開始夏耕。

  農民最忙碌、最辛苦之時,莫過於盛夏,本身天氣就酷熱,夏收、夏耕連接著進行。

  上午,子嬰正在農田裏耕作,在使用曲轅犁翻土。

  隻要不是戰時,每次農忙,最少要親自下田勞作一次,這是子嬰給出的承諾,作為君王要起到帶頭作用。

  每次下田勞作,都有人親眼見證,逐漸會傳播到秦國各地。

  子嬰這樣作秀是有價值的。

  等再過幾年,秦國的兒童、少年長大,男丁充足後,不再需要動員官吏、工匠在農忙時下田幫助,子嬰也就不再需要作秀了。

  “大王,就是這樣壓著!”

  旁邊的農夫在旁指導著。

  子嬰卷起褲管、赤著腳在田裏耕作,他用力按著耕犁,耕牛在前麵拉著,帶動犁鏵翻土。待耕牛到了田埂時,拉一下繩索讓耕牛轉彎。

  盛夏實在酷熱,子嬰和農夫們,都戴著鬥笠遮擋毒辣的陽光。

  在田埂上站著的朗衛們,同樣戴著鬥笠。

  實在太辛苦了,子嬰汗如雨下,旁邊的農夫同樣如此,那汗味臭臭的,實在不好受。

  農夫道:“大王,在沒有曲轅犁之前,懇耕速度慢很多,還更加費力。”

  在來自現代的子嬰看來,古代什麽都落後。正因為生產力低下,生產效率低,人們的生活過得實在艱苦。

  在工業革命後,生產力才會飛躍式發展。

  好不容易熬了半天時間,子嬰這次作秀時間夠了,上田把手腳洗幹淨吃飯。

  吃過飯後,子嬰並沒有急著回去,還要順便進行視察,視察耕牛畜養情況。

  古代以農業立國,農業是國家命脈,每個朝代都對農業極為重視。

  在秦國,耕牛由國家統一畜養,每個縣都有專門養牛的人。等到農忙需要用牛耕作時,借牛給農夫耕作。

  附近的村落是個大村,就有畜養耕牛的人。

  縣令把本村嗇夫叫來,嗇夫帶著子嬰來到養牛人這邊,這裏有個大牛棚。

  “拜見大王!”

  這個養牛人名叫銳,恭敬行禮。

  子嬰道:“牛養得如何?”

  銳回應道:“稟大王,尚好。”

  子嬰道:“帶寡人去瞧瞧!”

  銳帶著子嬰進入牛棚。

  在這裏,銳負責畜養的牛,有七頭小牛、八頭母牛、一頭公牛。

  就算畜養牛,也有更細化分工,這個牛棚隻負責養母牛和小牛,小牛長大能夠耕作後,再交給其他負責畜養成年耕牛的牛棚。

  子嬰看到,有三頭母牛肚子都很大,已經懷孕了。

  有兩頭小牛還很幼小,在吃著母牛的奶。

  另外有兩頭牛接近成年了。

  子嬰問道:“八頭母牛,都能生小牛嗎?”

  秦國法律法規極其嚴格,對於方方麵麵都規定得很詳細。

  比如養牛,如果負責喂養十頭成年母牛,若其中有六頭不生小牛的話,養牛的人就有罪。

  如果由於飼養不當,一年死三頭牛以上,養牛的人有罪,主管牛的官吏要懲罰,縣丞和縣令也有罪。

  銳答道:“稟大王,有一頭母牛去年成年,至今還未懷有小牛,就是那頭母牛有問題,或許真的不能生,就因為這樣,去年養牛最好的被其他村的人奪去了。”

  如果母牛兩年都不能懷孕,會改變用途,改為用於耕作的牛。

  在秦國,每年正月進行養牛大規模的評比,賞給飼養牛最好的那個人酒和肉,免除一次兵役,多發三旬的俸祿;養牛養得最差的那個人,不僅要被公開批評,還要罰兩個月的俸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