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張良再獻計
作者:輕風千裏      更新:2021-05-18 08:56      字數:4421
  趙歇厲聲道:“嬴政時期,欺辱趙國太甚,滅我趙國。秦國不僅要認罪,還得賠償錢財糧草。”

  張良接著道:“嬴政滅韓,殘害韓地百姓,秦王要認罪賠償錢財糧草。”

  有人帶頭,魏王豹、燕王廣同樣提出索賠要求,甚至獅子開大口。

  就連失去了地盤的齊王田假,也趁機提出索賠。

  鄒離十分鎮定,觀察著眾人的反應。

  在他出發前,子嬰和尉繚就講明了秦國自身的底線,任憑這些人怎麽鬧,也絕對不會在原則問題上讓步。

  待眾人鬧夠後、說完後,鄒離道:“秦國希望跟關東六國和解休兵,這絕不是乞求。若要戰,秦國隨時奉陪。”

  他聲音朗朗,一副鐵骨錚錚模樣。

  帥帳外站崗的韓信,對帳內的聲音聽得清清楚楚,心中在為鄒離叫好,在為秦國這個國家叫好。

  張耳以恐嚇的口吻道:“暴秦雖有關隘天險,然若六國誓要滅秦,暴秦難以苟延殘喘。若秦王不認罪、不賠償,六國誓要滅秦。”

  鄒離根本不為所動,明明六國聯軍沒辦法了,嘴上卻不承認。

  秦國不怕六國聯合,不怕戰爭,有了這個本錢,鄒離在出使麵對諸侯時,有了充足的底氣。

  鄒離義正言辭,大聲回應道:“秦國希望和解休兵,但絕不懼怕戰爭,若要戰,秦國奉陪到底。”

  帥帳內,雙方拉鋸著,無論諸國提出什麽要求,無論眾人嘴上如何囂張、逞強、威脅,鄒離就是不讓步。

  反正,秦國可以跟六國表麵上和解休兵,但絕對不會認罪,絕對不賠償。

  大家都知道,六國聯軍根本拿秦國沒辦法,既然秦國派人講和,大家希望能有所收獲,更體麵地撤兵。

  要是秦國絕不妥協,聯軍也根本沒辦法。

  僵持許久後,範增道:“和解休兵一事,事關重大,諸國還得細細商議,秦使先回去,三日內定有答複。”

  鄒離道:“本使在函穀關,靜候回音!”

  隨即轉身離去。

  聯軍大營外,有鄒離所乘坐的馬車停在這裏。

  鄒離出來,上得馬車,馬夫駕車回函穀關。

  秦使離去後,楚營帥帳,眾人討論起來。

  “不能退兵,拿不下函穀關,再另想滅秦之策!”

  “六國聯合,死了這麽多人,不能就這麽回去了!”

  “現在是秦國最弱時,若不趁機滅秦,以後再難滅秦!”

  “上將軍,我們不能退兵!”

  …………

  眾人紛紛發言,大多數都不願意退兵。

  對於燕國、齊國、魏國、韓國來說,反正攻秦主要靠楚軍,不希望楚軍退兵。

  項羽也不希望退兵,但實在無法殺入關中,糧草又出現了困難,楚懷王再三催促盡快滅秦,要不然糧草接濟不上了。

  範增環顧諸王,這些王還不是靠楚軍庇佑,要不是項羽,他們早就被滅了,就算攻函穀關,還不是要靠楚軍,頂多是有趙軍輪戰一下。

  他大聲質問道:“若不想退兵,你們有何良策?函穀關近在咫尺,你們大可領兵去攻。”

  作為上將軍的亞父,範增說的話具有很大分量,諸王頓時不再嚷嚷了。

  眾人隻得承認現實,帥帳討論起來。

  李左車道:“軍心不穩,糧草不濟,不得不退兵了!”

  張良道:“定是那老奸巨猾的尉繚,囑咐使者須毫不想讓,看準了我們拿秦國沒辦法。”

  燕王韓廣道:“我們就這樣走了,不甘心啊!”

  趙歇道:“六國聯合,在暴秦最弱之時還不能滅秦,日後恐怕很難有滅秦機會。””

  範增道:“楚國也不甘心,可到了如此地步,也隻能退兵了!”

  六國皆曾經被秦所滅,無不對暴秦恨之入骨,沒有人希望退兵,卻又拿秦國沒辦法,現場被壓抑、鬱悶的氣氛籠罩著。

  劉邦始終沒有發表意見,他才不關心怎麽退兵,對於是否滅秦,關心度亦不高,他在為自身前途而煩惱。

  此時的項羽,鬱悶得很,對於未滅秦就退兵,是一萬個不甘心。

  範增看著項羽的神情,對眾人道:“撤兵一事,事關重大,上將軍還需細細思量,諸位先各自回營,兩日後再來。”

  他了解項羽秉性,知道項羽一時還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讓眾人先回去,再好好開導項羽。

  待眾人離去後,範增道:“羽兒,既然暫時無法攻入關中,不如就此罷兵。要滅秦,唯有智取,先撤兵,往後再想辦法智取。”

  項羽喝下一口悶酒,反問道:“函穀關對峙一年有餘,折損十餘萬人,亞父至今想不出滅秦之法,撤兵後便有辦法?”

  範增道:“在戰場上難以滅秦,不等於沒有其它辦法。”

  他指出,秦國能挺住,主要因素是出了嬴子嬰這樣的君主,還有丞相尉繚,可派人前去刺殺。

  對於動用刺殺手段,項羽可不太看好,以前嬴政有好幾次被人刺殺,皆安然無恙。

  範增又再指出,因為大軍壓境,戰時秦國防備極嚴。等撤兵後,以後秦軍或許有防備鬆懈之時,再尋找機會。

  範增還說,項羽作為盟主,以後隻要有需要,可再聯合五國共同伐秦。

  本身沒有能夠有可行性的滅秦之法,隻是情勢不得不撤兵,耗下去隻會浪費更多糧草,數十萬男人從軍,還會影響不久後的春耕,範增要促使還不太情願撤兵的項羽,最終下達撤退的命令。

  項羽仍然在喝悶酒。

  範增再道:“羽兒,你與虞姬一別近兩年,你思念虞姬,想必虞姬也同樣思念你!”

  的確,項羽是非常思念虞姬,隻恨遲遲未能滅秦,好回去跟虞姬團聚。

  “亞父所言甚是,既然無法滅秦,也該回去了!”

  提起女人才最終肯回去,範增搖頭歎息,頗為無奈。

  第二天,項羽派人通知在函穀關的鄒離,同意撤兵。

  兩天後,聯軍數十個最重要人物,再次齊聚楚軍帥帳。

  鄒離再次來到此地,當眾宣讀秦王詔書。

  詔書內容,是講明希望跟六國化幹戈為玉帛。

  當然,這隻是表麵功夫。

  做做這表麵功夫,讓項羽和聯軍有個台階下。

  六國跟秦國的仇恨並未消除,以後隨時還有可能聯合。

  雙方確認之後,鄒離返回函穀關,派出快馬向鹹陽的秦王報告。

  “我們雖然暫時罷兵回去,但聯合滅秦的目標不變,不滅暴秦,誓不罷休!”

  範增在大聲說著。

  確定好要撤兵後,眾人並未散去,討論在撤兵後對付秦國之法。

  範增提出一係列建議,包括禁止人員向秦國流動、禁止跟秦國通商,如若秦軍進攻任何一國,其他國家需出兵援助等等。

  這些建議都得到了諸王的認可。

  最後,範增道:“六國聯盟是為了滅暴秦,一日未滅秦,聯盟永不解散,上將軍項羽永遠是諸國盟主。”

  雖然不得不撤兵,範增要確立起項羽長期的領導地位。

  隨後,項羽大聲道:“撤兵後,五國需遵從我項羽的命令,一旦時機成熟,我會再聯合諸國討伐暴秦。”

  他聲若洪鍾,唯恐大軍聽不到。

  自從巨鹿之戰後,六國聯合,項羽成為盟主後,在諸王麵前一直都是高高在上的姿態。

  要不是項羽,諸國已被章邯大軍所滅,為了滅秦,諸王能暫時忍氣吞聲。

  這種忍氣吞聲隻能是暫時的,諸王皆是一國之君,項羽連“王”都還不是,沒人希望以後還再聽命於項羽,但又不敢當麵反駁,隻好默不出聲,等回去後再說。

  把具體事情確定下來後,諸王和部下們離去,做好撤兵準備。

  最後,隻剩下齊王田假和劉邦沒有走。

  田假留下來,是有重要事情找項羽商議。

  劉邦沒有走,是要找項羽商議,希望項羽能出麵,讓諸國劃出一塊地盤給他。

  韓王成離開了帥帳,張良卻並未一同離去,而是走近劉邦,低聲道:“沛公,請借一步說話。”

  看著兩人離去後,田假走近幾步,弱弱地說道:“上將軍,田榮此賊甚是可惡,懇求上將軍派遣一將領討伐之。田假對上將軍感激不盡。”

  田假希望項羽能派兵滅掉田榮,助他重新奪回齊王位。

  對於他這個喪家之犬,其他王根本不鳥他,唯有依靠項羽,田假才有可能重奪齊王位。

  本身被迫退兵,項羽心情就很不好,聽到田假讓他出兵幫忙,更是讓他煩。

  他大吼道:“別來煩我!快滾!”

  見項羽如此,田假隻得傷心地離開了。

  劉邦、張良齊齊出得帥帳,走到一個角落。

  對於帥帳內項羽的吼聲,兩人也聽見了。

  隨後,見到田假灰溜溜地出來。

  張良問道:“沛公,是否有事煩惱?”

  劉邦歎息一聲道:“哎!韓、燕、魏、趙、齊,皆有自己的疆土和百姓,唯獨我劉邦沒有。”

  張良道:“滅秦之功勞,沛公僅次於上將軍,理應稱王建國。”

  劉邦道:“正是,我正要找上將軍商議此事。”

  張良道:“良有一計,可讓沛公稱王建國。”

  在張良擁立韓成為韓王後,聚集數千兵馬要收複韓地,卻遭遇挫折,打不過駐紮在韓地的秦軍。

  幸得劉邦率軍西征,打敗韓地秦軍,幫助收複韓地,韓國才得以複國。

  韓王成和張良,都對劉邦甚是感激。

  劉邦聽後大喜,帶著張良返回大營。

  劉邦軍大營,帥帳內隻有劉邦、蕭何、張良三人。

  劉邦道:“不知子房有何妙計?”

  對此,張良早已有了成熟的方案,他開口道:“齊王田假,被田榮趕走,如同喪家之犬。然項羽承認田假為齊王,對田榮甚為惱怒。沛公可找田假商議,有條件出兵幫助重奪王位。若無人出兵相助,田假休想回齊國,沛公提出割讓齊國三成土地為條件,田假必肯答應。”

  “對啊!子房言之有理!”

  劉邦茅塞頓開,對張良甚是佩服,之前怎麽就沒有部下想到這方麵呢。

  他隨即想到一個問題:“可我們對齊地不熟悉,要趕走田榮並非易事。”

  張良道:“田假乃齊國貴族,又是齊王,對齊地山川地理、關隘險要肯定熟悉。由他指引沛公,再麻痹田榮,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必定成功。沛公去見田假,田假必然高興。項羽惱怒田榮,沛公跟田假一起向項羽說起此事,項羽必應允。”

  “妙啊!子房之計甚妙!”

  蕭何讚不絕口。

  隻可惜的是,張良要輔佐韓王成了,不能在劉邦帳下。

  劉邦屁顛屁顛的,說道:“事不宜遲,我現在就去見田假。”

  張良神情嚴肅,問道:“敢問沛公,是否僅滿足於齊地三成土地,做個小國之王?”

  劉邦和蕭何,當場就聽出了弦外之音。

  劉邦問道:“莫非子房還有妙計,能讓我奪占更大土地?”

  張良道:“良之計策,十有八九能成,就看沛公手段是否夠狠。”

  劉邦急道:“是何計策,還請子房速速道來。”

  張良道:“沛公‘誠心’幫助田假,田假必無防備,待奪取臨淄後,沛公一不做二不休,把田假、田市、田間除掉,掌控整個齊國,自立為齊王。”

  “這個……”

  劉邦聽後甚感驚訝,張良的計策也太大膽了。

  劉邦道:“如若我篡奪田家齊王之位,恐讓天下人恥笑,恐齊地人心不服。”

  張良道:“沛公此言差矣。齊國之國君本姓‘薑’,乃薑子牙後裔,被周武王封為齊地諸侯,可惜後來田家篡齊。既然田家可篡奪薑家齊王位,為何沛公就不能奪田家的齊王位?在此亂世,齊王之位,有能者居之。”

  蕭何接口道:“若沛公能掌控齊地,臣有信心治理好齊地,安撫百姓,讓齊地百姓歸心。”

  “好,就依子房之計辦!”

  劉邦當即就拍板了。

  齊國乃富庶之地,掌控整個齊地做齊王,對劉邦的誘惑力實在太大了。

  他希望能成大事,之前盼望著殺入關中,結果失敗了。

  無法殺入關中,要是能成為齊王亦是很好的結果。

  隻要能夠成事,什麽毒辣手段,劉邦根本不在乎,對於他來說,成大事不拘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