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戰略手段
作者:位卑憂國      更新:2021-05-18 01:12      字數:3764
  特種作戰速記法則,講究的是敏感字體、數字,標點符號應用,連貫詞組貫穿組合,線段性詞語重複使用比對等一整套技巧性默記的應用編程,當然也不見得就非得使用這些比較固化的教案,也可以靈活多樣的運用,由點到線再到麵的記憶層遞,形成貫穿,但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能記住內容。

  ‘煙盒’有著自己的速記模式,但當他看到‘小鳥’已經完成少量的答複內容之時,簡直就是驚詫到了極點,這些內容與自己采取速記法的內容一模一樣,或許‘小鳥’也學習過速記法嗎?當然了,‘小鳥’是誰?那是特種部隊中的兵王,怎麽可能沒接觸過?

  看到‘煙盒’麵對著題圖發呆的樣子,‘小鳥’輕咳了一下,說道:

  “特戰速記法是他……嗯……我……也參與過編程!抓緊時間!”說完話的‘小鳥’轉身向炊事班長和液體鈣走去,‘煙盒’很感激地點了一下頭,他知道‘小鳥’是不想讓自己分神。‘煙盒’找到速記法的關鍵字,快速瀏覽著‘小鳥’寫出的答案——

  “1943年,黴國出錢出槍支持的國民黨,居然沒頂得住小米加步槍的華夏軍隊,落得個敗走台海的結局。1950年,韓戰,黴軍裝備精良的裝甲師被臥冰踏雪、千裏奇襲的華夏誌願軍光著腳趕回了三八線以南,黴國在停戰協議上簽字,連他自己的將軍都認為那是個失敗。

  1979年,越戰,黴軍扔下了幾十萬的陣亡數字倉惶撤退,把一個越難國打成“第三軍事大國”,可那邊黴國還沒回過神來,轉眼越難國就被華夏打得千蒼百孔,連條象樣點的公路都找不到。

  1962年,被黴國裝備起來的印加軍隊,居然被華夏一支不到一萬人、補給和通訊都不足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要不是軍隊指揮官在通訊恢複後及時和華夏高層取得聯係,估計連首都都要陷落。

  黴國在和華夏直接、間接的幾次交手中,都沒有贏過對手。慘痛的教訓,讓黴國的四星上將說出一句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的話:“誰要想跟華夏陸軍打仗,一準是腦袋壞了”。可是黴國人並不甘心在自己軍隊的曆史上留下這樣一種評語,於是黴國在找機會,要把這個臉麵給撈回來。

  縱觀曆史風雲,人類都是有記憶存貯能力的,華夏建國前的近代史上那麽多被多國欺淩的事例,換成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不會無動於衷的,就現在看來,對於華夏而言或許是時機未到,但我敢肯定或許有朝一日,華夏或許不會去侵略誰,但教訓總是避免不了的。

  所以黴軍不敢忘了他們的“祖訓”,而且華夏軍隊經過這麽多年的成長,不知道變成什麽樣子了,總得想個辦法瞧上一眼。就像南聯盟使館事件,當時華夏的憤青們都說這是奇恥大辱,但仔細想想,在那之後,華夏學生幾乎把所有在華夏的黴國領事館都給“粉刷”了一遍,玻璃都給全砸碎了,黴國最後還是要道歉賠款。這事情要是在其他國家發生,那是不可想象的。和鄰海的撞機事件一樣,如果當時華夏空軍開火,那會是什麽後果?

  但是華夏就是敢把給它撞下來,還扣人扣機,慢慢解剖研究,讓黴國吃了老大一個啞巴虧。一個烈士王偉,讓華夏的戰機技術前進了不止十年,黴國最後還是得賠款,再通過第三國,把飛機拆開來才要了回去。

  這兩件事情,表麵上是黴國占了先,其實兩次的交鋒,黴國都落了下風!既然你說不是故意的,那好,那以後可別這樣了,道個歉,認個錯,我原諒你。

  看,教訓了他一通,還落個實惠,儼然一副大人原諒犯錯誤小孩子的模樣,泱泱大國,不和你一般見識,這就是氣度和手段!

  黴國丟盡了老臉,卻為什麽不向華夏出兵?真象有些人說的那樣,搞定華夏那麽容易,那為什麽還不打?就是因為他知道向華夏出兵一定打不贏。能打贏的,他都打了,象伊垃科,象科索沃,象阿副旱。黴國人是夠狂的,但他們不傻,直接跟華夏打,後果會很嚴重。於是他們想到通過其他國家製造的一些特殊事件,逼迫華夏打一場區域性戰爭。這樣做有兩個好處:

  一、不會升級成全麵戰爭,見好就收,達到一戰削弱華夏的目的。

  二、看看華夏的戰爭能力。這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二條。就象兩個武術高手,在不清楚對方的虛實之前,誰都不會輕易發招。最好這時候上來個傻冒,去攻擊其中一方,最後這傻冒‘掛’了,邊上的這個人就看出對方的強項和弱點了。

  第二次海灣戰爭,黴軍的入侵之戰,王牌裝甲師幾乎所向披靡,占領伊垃科才花了幾十天的時間。

  四場戰爭,反應了黴軍在不同條件下的四種作戰能力,目前為止無人能出其右。反觀俄爾羅,他的前身蘇連,也入侵過阿副旱,可是結果怎麽樣?

  他當年賴以抵抗希特勒的國土縱深在黴軍的長距離空中打擊威懾下已經不是障礙了,俄爾羅漫長又難熬的冬季也不再是問題,甚至他的核武器,都已經到了自己都控製不了的地步。處理老化和過期的核武,已經夠這頭北極熊忙上好一陣子了。車臣戰事一拖再拖,拋開核武器不說,俄爾羅的軍力其實已經大打折扣,戰術相對落後,導致軍隊戰鬥力明顯下降,甚至已經毫無優勢可言。還有更重要的,就是俄爾羅很容易用美元搞定,讓他慢慢變成資本主義國家,能花錢辦成的事情,何必打仗呢?

  三、華夏為什麽引而不發?

  華夏不想打仗的原因隻有兩個,一個是怕了,這裏這個怕並不是完全的害怕。而是擔心,就目前來看,華夏軍方一直對外宣稱著裁軍,在我看來,這不過是欲擒故縱的策略性戰略需要的手段,現在的華夏軍隊兵員正值青黃不接的關鍵時期,他們的骨幹絕大多數都是八零九零後,而事實上這些兵員都是獨生子女,試想一旦發生戰事,這些人背後是什麽境地?

  造成戰損的後果不單單是失去他們,還有就是撫恤,這可不是簡單的一筆經濟支出。再就是續員問題,西方並不是看不透這一點,但真正的可怕之處在於,後續兵員的補充,實質上是複員的預備役,這些才是讓所有別國政*軍為之恐慌的生力軍,因為他們才是戰場上真正的精兵悍將,他們責任心極強,愛國心切並且是軍事素質極其過硬的一支“傭兵”隊伍,我之所以這樣形容,是因為他們現在的處境並不樂觀,華夏軍政機構一直以來都在為救濟軍轉人員處心積慮地尋求解決方法,他們不是不知道也不是無動於衷,隻是在等待在觀望,即便是活的很累很疲憊……

  海衛公司一直以來都是以隻招收特戰序列兵員為前提,就從現階段的這些人員上分析,能夠被海衛公司錄用的都是四大兵種連營團職的幹部,旅職以上的很少,‘小鳥’將海衛公司的股份送給他們,這樣的手筆誰能有?目前就已經是上千億資產的海衛公司的股份百分之一是何其之多?千萬不要被這種概念性的表象蒙蔽了。

  海衛公司的這些職員其實並不富裕,那他們的分紅去了哪裏?是不是被誰侵吞了?都不是,事實上,‘小鳥’用這種手段在替軍政交納著複轉軍人的保險補貼,如此一來海衛公司既為國家保全了特戰兵員流失,又儲備了後備“傭兵”隊伍,還有更重要的一點,這些海衛公司職員的個人資源千萬不能忽略了,連營職幹部的屬下應該是何等大的一個群體且其分布區域覆蓋著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國土麵積,甚至傳說也有境外華裔組織,當然其目的還是在為其回歸打基礎。

  第二個原因,就是不輕易開戰,想聚千鈞力於一點,一戰定乾坤。至少要有這樣的能力。俗話說“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華夏深深明白,所有的這些威脅,歸根結底,都是源自於黴國。那些小嘍?打不勝打,跟他們較勁,何時是了?那些嘍嘍們主要還是看主子,主子倒了,還不四散?到時候華夏就是一言不發,他們都得拿著地圖找著去進貢。

  所以正所謂“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對付黴國的戰略上,能不打就先不打,先和他周旋,萬不得以時,抓準了機會往他痛處雷霆一擊,比什麽都管用。鄰海諸島,有六個國家和地區(包括台海)聲稱擁有主權,形勢其實遠比想象的複雜的多。在那裏跟其中之一去打,根本解決不了問題,還會落人口實,所以,要找準對手,看準時機,要麽不戰,戰則必勝。

  黴國確實想實現霸權、領導全球,但是他對於和華夏同歸於盡沒什麽興趣。聯和國兩個常任理事國打起來,可不是隨便可以拿來開玩笑的。所謂的“核捆綁”論,其實就是在提醒雙方實際存在的全球毀滅的可能,畫外音無非是:

  “大家都是穿上了鞋的人,玩玩好了,別太認真……”

  可是華夏不比伊垃科,不能你說玩就玩,你說不玩就不玩。真要打,華夏未必怕,可是話又說回來,華夏不能象小布那樣,打伊垃科都不找個充分點的借口,最後連自己盟國都不幹了。自己也下不了台階,那樣會很孤立的。要打,就得讓他連拉上個墊背的理由都找不到,最可怕的不是已經射出的箭,而是箭還在弦上的時候。

  華夏引弓不發,對所有的勢力都是一種無形的威懾,所以他們要叫嚷,要鼓噪。

  華夏畢竟不象黴國那樣鋒芒畢露,而是少說話,多做事,一步一步地實現自己的策略。現在華夏也正在這樣做了。歐盟說要解除對華夏的武器禁運,這隻是華夏策略的一部分。北約實際上對華夏沒有太大的威脅,因為北約是協同防禦軍事體係,並沒有規定協同進攻。

  華夏跟歐洲國家的關係在改善中,如果華夏衰落,他們倒是願意來分一杯羹,但是要他們出錢出人來和華夏玩命,卻不大可能。慢慢讓北約變成一個鬆散的軍事同盟,也是華夏策略的一部分。華夏在被黴國圍堵的同時,也悄悄在用另一種方式圍堵黴國。這場交鋒,還遠沒有到最後的時刻,但是可以肯定,華夏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了。華夏,正在醞釀一場複興之戰。”

  ‘煙盒’打完字,示意‘小鳥’已經完成,‘小鳥’讓他將四個人的ID名稱全都寫進答題提交人中,然後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