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多戀症
作者:蔣子龍      更新:2021-05-08 02:45      字數:2776
  現代多戀症

  現代社會注重民意。西方發達國家鑽冷門兒的多,稀奇古怪的事情多,對世間萬事萬物都可以進行民意測驗,包括對一些社會最敏感的、個人最隱秘的問題進行開卷測試。我們也重視調查研究,當然是那些值得調查研究的事物。對有些事情則不能正經八板地進行調查,隻能靠自己去觀察、揣摸、感受。比如一一“現在中國到底有多少情人(不包括那些合理合法的等待時機結婚的有情人)?這支情人大軍主要是由哪些人員組成?他們在中青年人口中占多大比例?”“下麵列出的兩個男人,你更喜歡哪一個:八君:有鐵血男兒的氣質和體魄,冷峻窨智,孤傲堅毅,不喜交際,正派體麵,除自己妻子以外不接近其他女人。

  B君:擅辭令,會交際,風流大方,有情有趣,來者不拒,緋聞不斷,到處留情,快樂自信。”要想回答這些問題,還會通到一些概念上的麻煩。生活在不斷變化,人們要經常創造出許多新名詞。老概念在更新、豐富,一些科學的規範化的概念,正在被一種約定俗成的模糊多義又便於意會的東西所替代。比如:何謂“情人”?詞典上解釋為“相愛中的男女的一方”。這定義下得很絕,沒有任何限製語和附加條件。也就是說年齡、婚姻、道德、法律等感情以外的東西都對其無礙,隻要相愛就算情人。那麽,現在有一句很流行、含義又很廣泛的話,叫“泡妞”,多指在有閑有錢的時候臨時搭班子,又跟一般的舞伴不一樣。這“泡”者和被“泡”者算不算情人?還有,未到“一見鍾情”的地步,卻可以“一見就碰”,這又算不算情人?說他們“相愛”吧,顯然還沒到那個火候……打住!何謂愛?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至少可以舉出一千種關於愛的解釋……還是不要陷入這種概念的遊戲吧。

  在多變的現代社會裏,從一而終的愛佾,以及像薩特和波娃那樣用一輩子的時間去證明的愛情,是偉大的少數。誰碰上了都是幸運的,保護它也許很困難,但很值得為它付出代價.李昂在《1990年後的愛情》裏說得很粗率:“現代人很重大的特性是不隻沒有常性,連耐性也沒有了。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男女之間可能在一星期之中,把過去情人談了二三年的戀愛才做的事,如拉手、接吻、生理上的接觸——下子都做完了。之後,就要麵臨到人的喜新厭舊、喜歡新奇的天性……”情人多,並不說明社會上愛情多。也許正好相反,愛越少的社會,感情的乞兒多,情人就會越多。

  相對來說,西方發達國家比較重視男女之愛,輕天倫和責任。即便如此,他們也不推崇一個人可同時有幾個情人,或走馬燈似地換情人。往往是有了情人,就會立刻排斥原有的夫妻關係或老情人,很難“共存共榮”。寧選擇離婚,不選擇欺騙。好像忍受不忠實的男女關係,比被罵作喜新厭舊、道德敗壞是更大的恥辱。

  中國的道德傳統是重天倫和責任的,喜歡男女之愛幸福和諧,能充實生活。更希望能白頭偕老。現在卻出現了多情人現象,一個男子可以有幾個女情人,一個女子也可有幾個男情人。

  所以,人們在理論上或在心裏也許更尊重人君。女人找丈夫或許願選擇他,因為他代表了女人(包括現代女人)所向往的一種真正男子的品質:正直可靠,自尊自信,有自製力,能從嚴峻的現實出發考慮問題。而不是隨心所欲又不負責任,小家子氣,自私脆弱,玩世不恭闖紅燈,闖了紅燈又裝孫子,任憑圍觀者嘲諷唾罵,往他身上潑髒水。因為小男人太多,就襯出了A君的可敬之處。

  但在生活裏,現代人們(尤其女人們)肯定更喜歡B君。因為在現代社會裏像人君那樣的人未免活得沉重,活得太累,那張拒人於千裏之外的麵孔太枯燥乏味,在社交場合會顯得格格不入。人們畢竟不需要經常挑選安全可靠的丈夫!找情人、交朋友誰+願意選個有情有趣的?

  有位朋友頗似B種類型的人,幾乎無人不知他的風流。但沒有人厭惡他。相反,在公眾場合數他最容易受到大家的關注和包圍。他聰明、隨和,也相當坦誠。當朋友們用他的風流豔事取笑時,他不惱怒,也不用謊言推脫遮掩,堂而皇之地風流’大大方方地追求,坦然自得地接受追求。裏然也有情場失敗的時候,勝敗乃兵家常事,處之泰然。

  他不是莫泊桑筆下的“漂亮朋友”,他不吃女人,不坑害女人.也沒聽說他拆散過什麽家庭或為此吃過什麽官司。他曾這樣解釋自己的“業餘愛好”:

  “所謂風流,並不都像人們所想象的那樣,單純去追求什麽‘生理接觸’,當代社會最缺少的是真誠的情感、心的溝通和理解。有一些很好的女人,有知識,有專長,甚至也有一定的成就,但活得很苦,很孤獨。是她們造就了我,而不是我造成了她們的痛苦和孤獨。”不言而喻,多戀現象當然是現代社會的產物。這位老兄的多戀似乎成了一種善舉,至少不能算是“缺德”。因為這種多戀不同於封建帝王的三宮六院,是在雙方自願的基礎上進行的,有需要才能一拍即合。一些人的痛苦和孤獨得到暫時的排解和慰藉,對命運的不公,獲得了一種報複性的快感。

  B君者流其實也成了一種工具。一種短期效應。也許還會引起飲鴆止渴般的後果。

  多戀就是分戀,一個人倘不是感情販子,有多少真情能夠同時分配給眾多的情人呢?大凡多戀症患者,不論其素質優劣、層次高低,必不能跟每個人都全始全終,總有一天會周旋不下去,或無力再運轉沉重的多戀機器。受傷害的是情人中的多數。

  即便多情如B君者,感倩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以同時分配給許多情人。這種分配也不可能是公道而平均的。他和其中任何一人的愛戀都不可能成為“偉大輝煌的愛情”。因為這種愛情的起碼前提是“專一”。許多多戀症患者會對此大不以為然:誰會羨慕“偉大輝煌”呢?現代人重視的是眼前,一朝歡會勝百年,追求輝煌的一瞬,而不是平淡的永恒。可怕的是,總有人身不由己地陷得太深,過於癡情,把多戀硬拔高到“偉大輝煌”的境界,到頭來當然會失望,白誤了“卿卿性命”。

  任何豔通都有其自身的盛衰規律。待熱情消退或人老色衰,都有個回頭看的問題。怎樣把握自己的人生,到回頭看的時候仍然無愧無悔無恨,實在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位過來人說,人生在某一個階段對浪漫的愛情看得很重要,認為相愛比相處重要。其實男女簡單地相愛,比能夠長期地枏處要容易得多。隨著年齡的增大,還會有一個階段認為相處比相愛更重要。倘是在相愛中又能長久地相處,那就是很大的幸運、圓滿的人生了。

  現代多戀現象,究其實是暴露了現代家庭的缺陷。在法律保護下的相處中忽視了相愛。所以才造成夫妻相守,與情人相愛。但它既然是社會現象,社會本身也會不斷地做出調整。社會在改革前進過程中也是分成許多階段的,某一階段很可能會出現某種副產品,無須大驚小怪。隨著人們生活質量和生命品位的提高,人們相愛的質量和品位也會相應地提高。

  能夠指出現代社會上存在著“多戀症”,也足以證明現代人的淸醒。至於在感情問題上太淸醒是好是壞,那就難說了。不是還有一句很時髦的老話,叫“難得糊塗”嗎!裝糊塗者不糊塗。“難得糊塗”就是有難得的精明,至少保護自己不受到傷害是不成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