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五章 收複京師 返都北京
作者:遙遠之矢      更新:2020-03-01 14:37      字數:4198
  明末之虎最新章節

  在京城陷入一片火海,城市幾乎徹底失序,幾成人間地獄之時,由李嘯親自統領的唐軍兵馬,幾乎從南北兩邊現時殺到,立刻將京城上下,圍了個嚴嚴實實。

  此時,唐軍已得到李自成西逃離開的消息,李嘯當機立斷,立即下令,兵分兩路,一路為各鎮騎兵以及仆從的清軍與尚家騎兵,全部由安和尚統領,讓這隻騎兵部隊,去全力追擊李自成的逃亡部隊。

  李嘯要求他們,不惜代價,全力疾馳,一路直追李自成的撤逃主力,務必在半路上,將李自成的本部兵馬截住,讓他們不得順利西撤,爭取在半路上就將其全部消滅。

  安和尚大聲領命,隨即領了總兵力多在近四萬的騎兵部隊,一路徑向西南直追,迅速消失不見。

  而李嘯自已,令全體步兵部隊,立即開始全力攻打北京城。

  數十萬唐軍兵臨北京城下,京中殘兵已是驚恐萬丈,他們再不及多想,立即大開城門,出城投降。

  唐軍立即將他們收編關押,然後擁兵入城後,又立即全力斬殺城中作惡的亂兵,同時派出大批輔兵,與城中百姓一起大力滅火,防止整個北京城,葬身於一片火海之中。

  隨著唐軍大舉入城,北京城中終於稍稍安定,接下來,唐軍又立即四處張貼安民告示,四處封貼府庫,原本處於血火之中的北京城,終於在短短一個時辰之內,恢複了安寧與平靜。

  接下來,唐軍開始舉行盛大的入城儀式,全軍準備從永定門入城,直到皇宮之外。

  而在唐軍尚未入城之際,已被一眾閑散百姓先看到了,一傳十,十傳百,在街上秩序大定後,本就好熱鬧的京城百姓們,聽聞唐軍即將舉行入城儀式,立刻轟動了。

  大批的京城百姓,男女老少啥人都有,從四麵八方跑來看熱鬧,將個永定門甕城圍得緊緊的,人人都伸長了脖子,踮著腳往甕城內張望,對城外正在列陣準備的唐軍,指指點點,七嘴八舌,讚歎不已。

  “瞧見沒,這才是咱們大明的官軍!氣勢磅礴,軍容嚴整,端的威風凜凜。小老兒在京城活了大半輩子,還從未見過如此精銳之官軍,真真讓小老兒開了眼界啊!”

  “你們知道不,聽說呀,這是唐王手下直轄的兵馬,嘖嘖,真是好軍容,好氣勢。依我看,俺大明其他各處的明軍,與唐王相比,咳,那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咳,您說的這話兒呀,大夥都有眼力價兒,都明白著呢。莫說他處入援兵馬,就是咱北京城當年那四衛京營,說是天子親軍,我呸,與這唐王兵馬相比,咳,那叫一個貨比貨得扔啊!”

  “就是,不說先前京營那幫雜碎,就論李自成這巨寇的京城兵馬,亦是偷雞摸狗禍害百姓最是擅長,真要出城去與唐王戰一場,怕是尿都要嚇出來啦!這不,都一個個跟著李自成拔腳開溜,逃得倒是一個快呢。唉,真希望唐王兵馬長駐京師,咱老百姓,可就有個平安日子過囉。”

  一眾百姓們吱吱喳喳地評說著,仿佛看免費大戲一般,竟不肯散去,以致附近的街道都圍得水泄不通,好熱鬧的京城百姓們,甚至開始不停地往永定城甕城內擠,一個個伸著脖子,有如一群被人提起脖子的鴨兒,仿佛要這樣,才能更仔細看看城外唐軍,到底長個什麽樣。

  在整編列隊完畢後後,李嘯下令,由他親自率領數萬名精銳兵馬,從永定門之處,進入京城。

  鞭炮齊鳴,彩旗飛舞,鑼鼓喧天,由一眾鎧甲鮮明的護衛騎兵引為前部,那雄姿英發氣宇軒昂的唐王李嘯,在一眾護衛的保護下,從南邊的永定門,昂然而入。

  此時,見到唐軍入城,城中百姓更是蜂擁前來,他們沿著街道兩邊,站得密密麻麻。人人伸長了脖子,都來看那唐王李嘯,究竟是何風采,到底是何等人物。

  百姓熱情踴躍,人人嘻笑顏開,引頸直望,場麵十分熱烈。因前來觀看的百姓數量太多,唐軍不得不先派出大批輔兵,站在街道兩邊維持秩序,以確保入城的隊伍能順利通過。

  不多時,李嘯在從永定門引馬直入,一至正街,眾人見到唐王真貌,竟是這般年輕英武,氣概非凡,不禁大為欽佩。複見其下的精銳騎兵軍旅,乃是這般裝備精良,刀槍耀目,堪稱威武之師熊羆之旅,這揚州的百姓們,頓是歡聲如雷,掌聲如潮。那百姓的連聲歡呼,有如雷鳴一般,迅速席卷了整個北京城。

  見到自家軍隊,這般受百姓歡迎,唐王李嘯與那些入城的軍兵,頓是人人皆覺自豪喜悅。於是,李嘯的手下軍兵,開始自發性的大喊口號,與百姓的歡呼聲合二為一。一時間,頗有軍民團結,魚水深情之感。

  而此時的李嘯,透過城中那一眼望不到頭,正熱烈歡迎自已的一眾百姓,見到這雖然剛剛遭受血火兵災,卻依然滿是森嚴氣度,充滿中國古典都城氣勢的帝國心髒北京城,心頭不由得感慨萬千。

  李嘯忽然想起了,崇禎九年時,自已第一次率部來到北城的情景。這第一次的印象,雖然已過十年,卻依然是深深銘刻在李嘯心中。此時此刻,見到滿城向自已熱烈歡呼的軍民百姓,李嘯有種恍若隔世之感,眼角竟不覺有淚光閃動。

  自已,終於又回來了。

  想想前幾年身負帝屍,挾帶帝子從北京城中逃出,到現在不過三年多時間,自已終於又回到了北京城中。

  也許,自已從現代穿越到這個明末亂世來,上天安排給自已的最大責任,就是守衛保全這些亂世中的無辜百姓吧。

  既如此,那我就一定要不懼任何困難,也要為這天下百姓,打拚出一個太平盛世,一個朗朗乾坤出來!

  李嘯長籲一口氣,用力勒穩了韁繩,雙腳猛磕馬肚,那胯下寶駒墨電一聲長嘶,載著自已的主人,馬蹄得得地,快速奔向北京城深處……

  “唐王,前麵便是紫禁城了。”

  李嘯在一眾騎後的護衛下,離開永定門甕城,一路北行,從正陽門進內城,經過棋盤街、燈市、城隍廟市、內市等熱鬧場地,再從麗正門進入皇城,再經過承天門,全體人員在此下馬,再步行過了端門,便終於來到了紫禁城的正式入口,午門。

  聽到前頭軍兵的輕喚,麵對著麵前那巍峨浩大的紫禁城,這座代表了中國古代建築最高成就的巨大建築群,李嘯心下,感慨萬千。

  他想起了自已第一次來到此處時的情景。

  想起了第一次來到紫禁城下的自已,被紫禁城散發出來的那種天家威嚴氣度,感覺到莫名的震懾。足以讓每一個第一次來到它麵前的人,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威壓之力。

  畢竟,這裏可是大明帝國的心髒,是整個帝國最高權力所在之地。這種歲月積澱的威勢,這種權力集中的象征,足以震撼心靈,懾伏靈魂。

  要知道,就連當年曾為大明龍虎將軍的努而哈赤,也深深地被大明紫禁城的氣度所震懾,這個長於東北冰天雪地荒山野嶺的酋長,在覲見明朝的萬曆皇帝時,態度堪稱畢恭畢敬。

  李嘯與眾騎兵入得午門,隨即一路穿行,準備去看看那崇禎埋葬妃子的禦花園。

  因為禦花園在後殿乾清宮一側不遠,離景山亦是頗近,李嘯一行人便繞過前殿,徑過後殿而去。

  隨後,李嘯又在曹化淳的引領下,繞過了巍峨宏大的前後宮殿群,又轉了幾處巷子,才終於到了皇帝正在其中休息的禦花園內。

  李嘯等人一路行過,很快就來到禦花園中。隻見香花異草,虯榕翠綠,假山聳峙,碧池瑩澈,一派旖旎風光。花園中從景山引來的一股活泉,激越清透,環流不息,灌溉花園的各處草木。園中更有不知身在何處的宮女彈琴吹弦,樂音琅琮,誘人暇思。

  這紫禁城中的禦花園,麵積雖不甚大,卻是匠心別具,曲徑通幽,在一眾巍峨肅然的宮殿建築中,有如一個靈動而別致的存在。

  很快,在快到禦花園之際,李嘯遠遠地看到了一個太液池旁的那個小亭子。

  洞天閣。

  這個名叫洞天閣的小亭子,是李嘯第一次入皇宮時,在這裏學習如何覲見皇帝的禮節的地方,而在這個亭子前方,另有一個更為高大的亭閣,這便是當日李嘯在此覲見崇禎皇帝的翠華亭。

  十華飛過,恍然如夢。

  李嘯遠遠地看著翠華亭模糊的倒影,忽然莫名幻覺,仿佛那個身著明黃色龍袍,頭戴鉸金翼善冠的年輕人,那個年輕而極思振作的崇禎皇帝,正在亭中閑坐,正在默默地等待著自已到來。

  似乎更可看到,這位明朝最後握有實權的青年帝王,正手中端著青花描龍精瓷杯,正目眺遠方,自斟自飲。他的身後,兩名小太監正手執拂塵,垂手侍立。

  這一切,有如塵封的舊夢,在熟悉的景邊,一一呈現,隻不過,細細想來,早已物似人非。

  可歎這位崇禎皇帝,最終非但未能力挽狂瀾,反而比真實曆史還要提早一年去世,這般結局,又如何不令人感慨係之。

  李嘯一聲長歎,又隨眾人朝前走了一陣,便來到昔日崇禎掩埋妃子的地方。

  李嘯原本以為,這些崇禎逼死的嬪妃,可能還會一直存留於此處,卻沒想過,他到這裏時,這裏早已綠草蔯蔯,絲毫看不出這裏有安葬的痕跡。

  經留守在宮中的太監稟報,李嘯才知道,原本李自成自入住皇宮後,亦是極喜這太液池風光,卻發現此處竟埋著崇禎的嬪妃,大吃一驚之餘,遂派人立即遷葬城外,算是給了這些可憐的妃子們,一個還過得去長眠之處。

  在將整個紫禁城視察一遍後,李嘯便離開皇宮,轉而在除了皇宮外最為宏麗的牛金星府邸安住,然後,便立即下令,將正在山東濟南暫為棲身的安平皇帝,從濟南回廷皇輿至京師。

  京師光複,帝王歸位,李嘯這般行事,大盡人臣本份,在朝中與百姓裏,皆贏得了極高的讚譽與美名,

  當然,在李嘯下達遷帝令時,李自成餘部,亦按其命令,在全國範圍內,開始了大範圍的收縮。各地兵馬紛紛卷旗息鼓,一鼓腦兒撤往西安,從中原到山西,撤往關中的道路上煙塵滾滾,全是順軍西逃的兵馬。

  有如退去的洪水一般,從北直隸、山西、宣府、河南北部退走的順軍,放棄了大批的城鎮地盤,而後麵尾追而來的唐軍,自是毫不客氣地立即接收,派兵駐防。

  當然,由於敵軍一味逃竄,而唐軍不得不分兵占地,追擊的力度倒是小了不少,在中原各地的數十萬順軍,除了數萬兵馬最終因為撤退不及時,而被唐軍截留於潼關之外,其餘的兵馬,倒是盡數撤回關中,憑著潼關以及陝北的險要之地,全力死守。

  說起來,李自成這番決策,倒甚是及時,因為逃得及時,他不但保全了自家性命,也保存了大批手下兵馬,甚至從京師等地裝運回來的大批財貨,亦全部順利退回西安,讓李自成的大順,有充足的資本重新恢複生機,保留了一絲東山再起的機會。

  而隨著李自成這般撤走,李嘯全軍,以望風披靡的態勢,席卷中原,迅速收得了李自成的大片棄地。至此,除了關陝一帶,明朝全境,已在名義得以全麵恢複,國家終於形成了表麵的統一與完整。

  在各地順軍殘賊皆被掃滅,中原大地重新歸於安寧之時,已是安平三年的春天。

  這一年的二月中旬,雖然早已開春化凍,但北方天氣尚寒,凜風如刀,那暫棲於山東的安平皇帝,已遵李嘯之令,在大批唐軍兵馬的護送下,移蹕聖駕,從濟南回遷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