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七章 聯合楯車
作者:遙遠之矢      更新:2020-03-01 14:34      字數:4048
  明末之虎最新章節

  皇太極平靜地看完整個行刑過程,臉部沒有任何表情。他扭過頭去,對旁邊的侍衛交待了一句安葬事宜,便掉頭返回了中軍帳內,再不回頭。對於石明雄部的漢軍,皇太極並未再處罰一人,而是重新安排了原先的漢軍副統領,接替石明雄之職,故漢軍雖然驚惶了一陣,卻也終歸於平靜。隻是,回到了中軍帳中的皇太極,心下卻是久久不能平靜。他並不為石明雄的死有半點惋惜,現在壓在他心頭,有如一塊沉甸甸的石頭般讓他喘不過氣來的事情,就是他現在,到底要怎麽拿下,這座被唐軍死守的海參崴堡內城。難道,真的隻剩下蟻附攻城一條路可走了麽?皇太極可以想見,在這座防備周全的內城中,唐軍還有毒弩和手擲雷助陣,就算自已強令上攻,那這內城既下,隻怕也會是傷亡眾多吧。想到清軍十萬兵力,要攻下這小小的海參崴堡,卻是如此大費周章,難竟全功,皇太極心下,可謂糾結異常。如果連攻打這麽一個小小的海參崴堡,都如此困難,都要這般費盡全力大損元氣,那大清還想要再奪占李嘯的廟街堡,雅庫茨克城,庫頁島,蝦夷島等地盤,不是更加困難,更加不可能了麽?更何況,李嘯這廝,還占據了整個山東,以及整個廣博闊大的南洋,大清若要再想把李嘯的地盤全部占盡,把李嘯徹底滅亡,這看上去,可能是一個永遠也無法完成的任務了吧。想到這裏,皇太極心亂如麻,忍不住長長地歎了口氣。皇太極呆坐了許久,有軍兵來報,說睿親王多爾袞求見。見有多爾袞來見,皇太極不覺皺了皺眉。現在的他,心思煩亂,整個人處於十分焦灼的狀態,本不想再見任何人,但他略一思怔,還是同意讓多爾袞入帳敘談。多爾袞入得帳來,見到呆坐在虎頭椅上一臉憂色的皇太極,也不覺輕歎一口氣。多爾袞與皇太極之間,縱然有再多的矛盾與勾心鬥角,但他們畢竟都是滿州宗室權貴,知道大清王朝的存在與穩固,才是他們這些權貴利益得以維係的基石,象現在,清軍在海參崴堡下陷入這般困境,多爾袞心下,亦是十分焦灼。故他心下一有想法和主意,還是要急急向皇太極來稟報。“老十四,這麽晚了,你還來這裏,卻有何話想對朕說麽?”多爾袞進來後,皇太極並不看他,目光依然緊盯著牆上的地圖。多爾袞見皇太極對自已這般冷淡,心下不覺一沉,卻還是一聲輕歎,趕緊回道:“皇上,現在我軍火炮已然盡毀,接下來要如何攻打內城,臣弟卻有一點想法。”皇太極哦了一聲,扭頭看向他,輕聲道:“老十四,你有何想法,盡可一一道來。”多爾袞應了一聲,便回道:“皇上,以臣弟之見,現在唯一的辦法,便是隻有蟻附攻城一法可選了,隻是……”聽到這話,皇太極臉現厭煩之色,毫不客氣地打斷了他:“多爾袞,這般方法,朕早已想到了,又何需汝說。”多爾袞沉聲道:“皇上,這蟻附攻城之法,雖然眼下唯一可行之計,但臣弟以為,此法卻需多加改進,方可改少傷亡,方可更為周全。“皇太極聽了多爾袞的話,不覺眼中一亮,急問道:“哦,十四弟你有何良策,但請明言。“多爾袞見皇太極感興趣,便湊上前去,壓低聲音,對多爾袞講述了自已方法。而聽到這個方法後,皇太極頻頻頷首,最終讚歎道:“不錯,十四弟真真智謀出眾,擔得起朕賜的這個睿字。行,就如你之見,速速下去準備吧。”多爾袞見皇太極同意了自已的建議,亦是來了精神,他急急回應道:“是,皇上請放心,臣弟一定盡快辦好此事,不會讓誤了攻城大事的。”……時間不知不覺中,六天時間過去了。這幾天,海參崴堡守衛主將李定國,一直在城頭密切巡守,但令他十分奇怪的是,清軍這幾天十分安靜,完全沒有任何攻城的態勢。李定國原本以為,被炸毀了火炮的清軍,很可能會惱羞成怒,在第二天天亮後,就會急急開始攻城,以報唐軍夜襲之仇,卻沒想到,整整六天過去,清軍一直沒有任何攻城的動靜,隻是繼續把內城重重圍困。這是怎麽回事?難道清軍不想攻城,隻想這樣長期圍困下去,把自已這部兵馬,全部在內城中困餓而死嗎?隻是,這內城中,尚有可支一年的糧秣,自已這部兵馬,豈是那麽容易可以耗死的。再說了,現在天氣越來越寒冷,這幾天雖未再下大雪,但滴水成冰,當日的積雪一直未化,清軍再在這裏呆得越久,後勤供給會越來越困難,士氣也會越來消沮,想要攻打這防備周全的內城,將要付出更多更大的代價。李定國一時間有些糊塗了,清軍超出常理的行為,讓他那敏銳的腦袋,頗有些轉不過彎來,不過,饒是如此,李定國依然下令,全軍密切注意清軍動向,切實做好守備工作,嚴防清軍突然開始攻城。直到第八天上午,清軍陣中,才驟然響起隆隆的戰鼓聲,以及連綿刺耳的天鵝號聲。沉寂了整整七天的清軍,終於開始對海參崴堡內城發動進攻了。李定國驚訝地看到,在戰鼓與號音的催逼下,無數的清軍,推著許多個怪模怪樣的奇異物體,正從韃子陣中推出,呈四麵包圍之勢,向整個內城四麵城牆,緩緩推去。看到這些古怪的東西,全體守備唐軍,皆滿是驚愕之情。靠,幾天不見,清軍搞來了什麽玩意。隨著韃子們越推越近,守城的唐軍,終於看清楚了清軍推來的怪東西,究竟是何模樣。他們看到,這外型古怪的東西,是韃子用四個車,兩頭兩尾拚裝在一起,中間空了大塊空地,用來躲人在裏麵。在這拚合而成的車上麵,則是釘了厚厚的木板,木板上又蒙了牛皮與濕被,整個東西,從整個外觀上看去,倒有點象後世的汽車一般。“這狗入的韃子,做出這些玩意,究竟搞的什麽名堂?”副將祖寬看著清軍越推越近的這些東西,臉上是十分訝異的表情。在守城的唐軍十分訝異之時,在清軍陣後,多爾袞卻是一臉得意之色,向皇太極邀功般地說道:“皇上,你看,臣弟設計的這聯合車,由四輛車合在一處,可比單輛車藏更多的軍兵,也能更好地防備攻城士兵。皇上你看,這聯合車上麵,因為蒙了牛皮與濕被,唐軍若用手擲雷來攻,則可被表麵的牛皮彈開,使得手擲雷的爆炸威力大幅減少,而唐軍若射弩箭,由於聯合車防禦麵積更加擴大,且因為多鋪了厚木板之故,使得唐軍的弩箭,哪怕在近距離內,亦無法射透,故可大大減少我軍士兵的傷亡。”多爾袞頓了下,便臉現狠色道:“隻要我軍能用這聯合車為掩護,一路攻到海參崴堡的內城之下,再發掘牆底,填埋炸藥,用炸藥把城牆炸塌,我軍再一舉上攻,這內城當不難破矣!”聽完多爾袞這番洋洋得意的敘述,皇太極臉色亦是大為舒展,他點頭道:“老十四,你這聯合車之計甚好,若內城果破,汝當記首功!”“謝皇兄。”多爾袞臉帶喜色,立即拱手回道。(下麵為防盜,稍後替換)高拱,字肅卿,河南新鄭人。《明史》說他“才略自許,負氣淩人。”屬於那種牛皮烘烘的人,做他的同僚或下屬,基本上會覺得不太舒服。他是張居正的前輩,曾經他做國子監祭酒時(最高學府的校長,正四品),張居正在他手下做司業,隆慶帝還是裕王時,兩人都是裕王府邸的講官。應當是彼此熟悉,知根知底。張居正,字叔大,湖北江陵人。《明史》說他“勇敢任事,豪傑自許”,和高拱一樣屬於那種敢為天下先、性格剛硬而才能出眾的政治強人,然而他“然深沉有城府,莫能測也。”這點高拱所不能及,高手過招,一點差別就會決定勝負,高拱和張居正相比,落敗就在他不夠“深沉”的性格上。他自小便以神童著稱,十六歲中舉人,二十三歲中進士,可謂少年得誌。此後在翰林院等地方坐了近二十年的冷板凳。直到嘉靖賓天,隆慶即位,為隆慶即位前充當過講官的高拱、張居正等藩邸舊人,全部成為淮南雞犬,跟著主人扶搖直上,進入權力核心層。順理成章入閣,但高拱因資曆排名在前麵,是內閣首輔。隆慶六年即1572年五月,正當盛年的隆慶帝一病不起,遽然崩架。繼位的萬曆帝隻是個虛歲十歲的小孩,先帝遺詔命高拱、張居正、高儀三位舊臣做顧命大臣,一起輔佐小皇帝。受先帝顧命是一種莫大的榮耀,也擔負極大的責任。據有些史料記載,當時忝列三位大臣之後身受顧命的,還有從小照顧萬曆帝的“大伴”、司禮監掌印大太監馮保。但這一說法,很多史家懷疑,認為是張居正和馮保合計弄出來的偽詔,尤其是當時的首輔高拱,認為國朝無內官顧命的先例,他和馮保早有過節。文淵閣大學士高儀,性格仁厚而本分,他是被高拱舉薦入閣的,但秉承的是明哲保身之術。如此局勢很明朗,內閣中兩大顧命大臣高拱、張居正好似火星碰地球,都是要自己說了算,不甘為人下的主,一山不容二虎,他們的衝突是必然的。在萬曆帝登基前,兩人已有矛盾,高拱報複了張居正的恩師、致仕在家的前首輔徐階,而且對張居正和大太監馮保關係親密很是痛恨。結交宮中太監,是明朝對大臣的一條禁令,皇帝擔心內外大臣勾結,左右朝局。但官場上的事情,說歸說,做歸做,尤其在太監專權的明朝,沒有內應,外廷大臣將舉步維艱,因為大太監掌握有關皇帝的一切信息,他們和皇帝朝夕相處。萬曆帝的父親隆慶剛當皇帝時,張居正早就看好照顧太子起居的馮保,百般結交,這個道理很簡單,太子登基,陪伴他度過童年時代的太監一定會受到重用。而高拱正相反,他要千方百計遏製馮保的權勢。應當說,高拱這樣做,更符合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教導,不許太監幹政,是真正的為大明朝考慮。但當時,大明已建國兩百餘年,太監幹政成為慣例,明智的選擇應當是尊重現實。隆慶帝在位時,馮保已經是宮內太監的二把手,司禮監秉筆太監提督東廠,也就是說他掌握了令百官十分恐懼的特務機構東廠,東廠是皇帝私人武裝,可以不通過朝廷的司法機構刑部,不受都察院和大理寺的監督,自行偵緝、逮捕、關押人犯,到後來都能左右審判了。恰逢宮內太監最高職位司禮監掌印太監空缺,馮保作為二把手,本可以順理成章的升任,但高拱擔心他難以控製,向皇帝推薦了另一位太監陳洪擔任此職,而陳洪能力實在太差,不久罷職。高拱幹脆將馮保得罪到底,又繞過馮保推薦了另一人孟衝,可想而知,馮保能不對高拱恨之入骨?隆慶帝崩駕前,馮保走通了兩宮太後的路子,讓隆慶帝下詔驅逐掌印太監孟衝,以馮保代之。因此萬曆一登基,內閣兩大臣高拱、張居正,加上內廷第一大太監馮保成為左右大明政局的三駕馬車。三足鼎立猶如曹、孫、劉三股政治勢力,高拱好比曹操,因為他是首輔,說話最有分量,而張居正和馮保好比劉備、孫權,和高拱沒法單打獨鬥,但兩人聯合起來,力量的天平就向張、馮這邊傾斜了。張居正早就和馮保暗通款曲,兩人的聯合幾乎是水到渠成、一拍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