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七章 澳洲之主
作者:遙遠之矢      更新:2020-03-01 14:34      字數:4593
  明末之虎最新章節

  當天下午,範文程便去館驛與戈洛文商談,清俄雙方若要聯盟的話,需得首先一起攻打錦州。戈洛文聞言,不由得一臉失望之色,他大聲道:“範先生,請問,貴國是不是沒有與我俄羅斯帝國結盟的誠心?我軍不是雇傭兵,不可能隨你們的意思去跟其他的敵人交戰。“範文程冷笑道:“戈洛文先生,你以為,與你們俄羅斯結盟,對我們大清來說,是逼不得已一定要做的事情嗎?”戈洛文心下一凜,便回道:“範先生,你還要我們怎麽表達誠意?!你的意思,莫非是我俄羅斯帝國,要硬求著你們清國結盟麽?”範文程嗬嗬一笑:“戈洛文先生,你以為呢?本官隻是覺得,為了兩國邦交,很多事情,還是不要戳破為好。”戈洛文見到範文程這張油膩的笑臉,心下恨得直咬牙,卻也不得不暗歎這個家夥對兩國形勢把握堪稱精道,現在的局麵,確是俄羅斯有求於清國,而非清國要來求俄羅斯呢。戈洛文長歎一聲,又說道:“那範先生,如果我俄羅斯帝國,幫你們打下了錦州,那麽,你們會繼續與我們合作,去攻打雅庫茨克城嗎?““隻要我們兩國合作良好,那大清,自會遵守盟約與協議,與貴國一起,攻打我們共同的敵人李嘯。“範文程皮笑肉不笑地說道。戈洛文聽到他這般圓滑地回答,心下暗恨,卻還是不得不回答道:“好吧,希望你們清國能遵守協議,那這盟約,你我兩國就正式簽署吧。““很好,戈洛文先生果是爽快人,我大清也很高興與貴國達成協議。“範文程大笑回答。於是,雙方就在第二天,在崇政殿內,俄羅斯方麵以戈洛文為代表,清朝方麵以皇太極的玉璽為印,雙方簽下了合作盟約。該盟約商定,從今以後,俄清兩國互為友好盟國,兩國通商交往,互利合作,然後,由俄羅斯派出2000名火銃兵及500名哥薩克騎兵,最遲在明年春末,趕到沈陽,然後與清軍一起,先行攻打遼西錦州。待錦州奪下後,再兩國共同發兵,去攻打北邊黑龍江入海口的唐軍重鎮廟街堡,在廟街堡拿下後,再北上攻打雅庫茨克城。隨後,雙方各執一份,在安排了一頓盛宴款待過戈洛文一行人後,戈洛文便向皇太極辭行,返回俄羅斯。皇太極心情頗好,自是應允,並給了他們一分豐厚的盤纏,才讓他們離開。此時,崇政殿中一片歡愉的氣氛,清朝君臣,都開始對明年將要對錦州開始的戰鬥,充滿了解向往與期盼。閑時光陰易過,不知不覺,就到了年尾。此時,在濟南的李嘯,收到了澳洲傳來的好消息,那就是,經過了半年多的戰鬥,整個澳洲大陸,以及包括新西蘭在內的各附屬島嶼,皆被唐軍拿下。從此之後,這肥沃而遼闊的澳洲之地,徹底地成為了李嘯統治的地盤。其實,在征服澳洲的戰鬥中,比征服象棉蘭老島,新幾內亞島等地方,皆要容易得多,因為,這個澳洲大陸,實在過於地廣人稀,能夠反抗的毛利人部落極少,唐軍基本上是在不停進軍的狀態之中,最終順利地將整個澳洲據為已有。李嘯大喜,隨即下令,按製度,重重嘉獎有功人員,令全體平南鎮軍兵,暫於澳洲休整,等候下一步安排。然後,李嘯開始給澳洲規劃,他決定把北麵的密克羅尼西亞群島,以及美拉尼西亞,還有新西蘭南北二島,合並為新西蘭省。而澳洲大陸,則分為三個省,其中,西邊的大部分荒漠地帶,組成一個省,稱為西澳省,東邊的肥沃地帶,則居中分割成兩省,北麵為北澳省,南麵為南澳省。接下來,李嘯自然是開始對澳洲大陸,進行大麵積的移民,在他規劃中,這澳洲大陸,至少要安排一千萬移民,這項工作,應要在兩到三年時間裏完成。李嘯知道,到了現在,自已的領土拓展工作,其實已基本完成。現在的自已,擁有了從北麵到東西伯利亞,南邊到澳洲新南威爾士島的廣大地域,都是自已的治理範圍。而這樣大的地盤,可以說,在亞洲,堪稱領土麵積第一的隱形帝國了,也許,稱之為明日帝國,更為合適。不過,現在領土擴張這麽快,李嘯手中的銀錢也在飛速消耗,現在他手頭以及銀行中的貨幣存量,都在一個頗為不足的狀態之中。好在這幾年,對外的各類商品貿易額,均在快速上漲中,才算彌補了開發土地安置移民的巨大費用。也正因為銀錢花費太大,這也是限製了李嘯,在開拓南洋一帶的廣闊領地時,對餘國內以及北麵,隻能暫時采取守勢的原因。在這個晚上,(下麵為防盜版,明天再補充)凡例一、這部書以學術價值為前提。不滿足於“言必有據”、“無一字無出處”,而是力求在史實上考訂準確。有些問題難以下結論,隻好暫時存疑,同時在正文或注解中指出疑點所在。二、引用材料盡可能保持原文,不改譯成現代漢語盡管這樣做對某些讀者更方便,但史學工作者和有一定文化素養的文史愛好者大抵是喜歡看到史籍原文的。凡屬本書作者認為是後人托名偽造的文獻一概摒棄不用,如明末遺民劉彬的《晉王李定國傳》之類。三、南明史事頭緒紛雜,本書既不能寫成通鑒體,又不能寫成紀事本末體,為方便計大致按照時間順序就問題分章節敘述,章節間盡量互相照應。四、在時間上年份一般注明相應的公曆,月日一律用舊曆,以便於查對引用書目。五、對南明以來包括“正史”、野史、“遺民”作品直至近人影響較大的著作中存在的謬誤或偏見,在適當地方依據準確史料予以澄清,以免以訛傳訛。六、本書引用史料大多數是作者在各圖書館和檔案館閱讀時抄錄的筆記,雖在摘錄時經過核對,力求準確,也不敢說絕對沒有筆誤。如果有人未見原書而從本書中轉引史料,請注明引自本書。這不僅是著作權問題,更重要的是對讀者負責和學術上的良心體現。七、在史學著作中附上插圖和地圖,有助於增加閱讀的興趣並提供方便。本書在撰寫過程中也頗有此意,收集了一些圖片。然而,南明史牽涉麵太廣,選用插圖和繪製地圖成了一個難題。何況,南明是失敗的一方,保留下來的實物絕大多數不是最有代表性的。如果要照顧到方方麵麵,勢必出現能找到什麽就拿出什麽,未必能取得較佳效果。南明實物圖片在相關著作中製版印出者業已不少,如台灣出版之《鄭成功全傳》書首圖片即多達五十一頁,永曆“敕命之寶”已在數種書籍中刊出圖片,南明一些重要人物的文籍也往往附有作者畫像、手跡照片,各政權發行的貨幣見之於多種圖集。本書若大批選入既缺乏新鮮感,又必然加重讀者負擔。猶豫再三,暫付闕如。如有再版機會再視情況而定。序論南明的曆史在我國史冊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包括了大順軍攻克北京以及隨之而來的清兵進入山海關問鼎中原以來一直到康熙三年(1664)夔東抗清基地覆滅的各地反清運動的曆史。從不同的角度看,它是群雄爭霸,又是明朝的延續,也是清初曆史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稱之為南明,是因為以崇禎皇帝朱由檢為首的在北京的明朝廷業已覆亡,這段時期的戰鬥主要在南方展開,又是在複興明朝的旗幟下進行,而弘光、隆武、魯監國、永曆朝廷都是在南方建立的。但是,抗擊清朝的暴虐統治,並不僅僅局限於南方,陝西、甘肅、山西、河北、山東、河南等地的抗清運動連綿不斷,波濤疊起,清廷統治者多次感到患生肘腋,不得不動用重兵圍剿。這是就地域而言,南明史的覆蓋麵並不隻限於南方。如果就時間來探討,南明史的上限過去和現在的史學家大抵是以弘光朝廷在南京繼統為標誌,本書作者認為南明的曆史應該從甲申三月十九日北京被大順軍攻克、崇禎朝廷覆亡開始。這是因為朝廷雖然覆亡,明朝政權仍然控製著江南半壁江山,盡管在具體時間上(即1644年三月至五月)相差不遠,但我們應該著眼於全國形勢的演變,而不能拘泥於南明帝位的繼統。如果因為甲申三月十九日到同年五月初三日明朝統治區沒有皇帝(或監國)而把這段時間排除在南明史以外,就會在後來的曆史敘述中難以自圓其說,因為弘光帝被俘在1645年五月,隆武帝繼統在同年閏六月;隆武帝被擒殺在1646年八月,永曆帝繼統在同年十月,其間都有一兩個月的帝位空缺。“國統”三絕不等於南明史三絕,這是稍加思索就能明白的道理。同樣理由,南明史的下限不以1662年永曆帝朱由榔被俘殺告終,而是以李來亨茅麓山戰役作為結束。當然,把南明史的下限一直拉到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進軍台灣,鄭克、劉國軒投降,也是一種認識和敘述的方法,因為鄭氏家族在台灣始終奉行明朝永曆正朔,雖然皇帝和朝廷早已不存在。本書沒有采取這種方法,原因是康熙十二年到二十年(16731681)發生了三藩之變,其間鄭經是參與了的。三藩之變同明清之際的一係列重大事件有密切關聯。三藩(若考慮到原定南王藩下的孔四貞、孫延齡夫婦、國安等人,也可以說是四藩)的形成實際上是由於滿洲貴族因自身力量不足以征服全國不得不籠絡一部分漢族軍閥,而且這次變亂也確實帶有民族鬥爭的色彩;可是把三藩之變同南明史扯在一起畢竟不大合適。所以,在本書中敘述鄭氏家族事跡僅限於鄭成功去世為止。這本書同過去各種南明史著(自清初以來)相比較,有兩個主要的特點。一是它基本上是以大順軍餘部、大西軍餘部、“海寇”鄭成功等民眾抗清鬥爭為主線,而不是以南明幾個朱家朝廷的興衰為中心。二是貫串全書的脈絡是強調曆時二十年漢族和其他民族(如西北等地的回族、西南等地的多種少數民族)百姓反抗滿洲貴族征服鬥爭終歸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內部矛盾重重、勾心鬥角,嚴重分散、抵消了抗清力量。多爾袞、福臨等滿洲貴族不僅代表著一種比較落後的生產方式,而且兵力和後備兵員非常有限,單憑自己的八旗兵根本不可能征服全國,漢族各派抗清勢力的失敗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打倒了自己。說得準確一點,明清易代,是中華民族內部一個落後的人數不多卻又是驃悍的滿族上層人士勾結漢族中最反動的官紳地主利用矛盾坐收漁翁之利,竊取了農民大起義的勝利果實。滿洲貴族入主中原以後,在較為先進的漢文化影響下,自身發展取得階段性的飛躍。清王朝在一段時期裏是朝氣蓬勃的,國勢相當強盛,對於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的奠定起了重要的積極作用。然而,就另一方麵來說,滿洲貴族推行的民族歧視政策引起國內政局大動蕩,打斷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正常進程,也是不容忽視的。曆史進展的事實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據。中國在明朝中期以前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中期以後在科學技術等方麵已經逐漸落後,但是直到明朝末年中國同西歐國家之間的差距並不大,被大順軍推翻的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檢統治時期還是孜孜於引進西方科技,特別是火器和曆算,不少士大夫也拋除畛域之見,注意吸收西方的新知識,盡管他們的目的是為了挽救行將滅亡的明帝國。清朝統治的建立是以全國生產力大幅度破壞為代價的,穩定後的統治被一些人大加吹捧,稱之為康雍乾盛世。正是當中國處於這種“盛世”的一百多年裏,同西方社會發展水平的距離拉得越來越大。“盛世”過後不到五十年(如果按照某些學者吹捧康、雍、乾三帝的思路來看,乾隆之後在位二十五年的嘉慶也應該算是個勵精圖治的好皇帝,至少不能說是無道昏君),爆發了中英鴉片戰爭,隨之而來一幕幕喪權辱國的悲劇,使大清帝國的腐朽落後暴露無遺。本書作者在所著《明末農民戰爭史》中以確鑿的事實證明了大順軍推翻明王朝接管整個黃河流域幾乎對社會生產沒有造成什麽破壞,並且掃蕩或狠狠打擊了那些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的貴族官紳勢力。如果這一勢頭不被滿洲貴族和變節的吳三桂等漢族軍閥官紳所打斷,中國社會將在明代已經取得的基礎上實現較快的發展,近三百來年的曆史也許是另外一種樣子。“以史為鑒”是中國的傳統,可惜過去絕大多數史家製作的鏡子裏,侏儒們被拔高了,堅毅挺拔的形象被歪曲了,甚或被擠出了鏡框以外,成了道地的哈哈鏡。本書作者力圖運用可靠的史實,重新描繪明清易代的這段曆史;由於材料的不足,肯定不能盡如人意。希望通過這部書的出版,給讀者提供一些較為接近真相的描述和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