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 朝廷軟了
作者:遙遠之矢      更新:2020-03-01 14:33      字數:4474
  明末之虎最新章節

  段時的話語,有如一把把尖刀般,直襲盧象升心頭,他雖努力在臉上保持平靜,內心之中,卻有如翻江倒海。

  盧象升不得不承認,對麵那個唐軍的主將,說的話,其實十分有道理。

  唐明雙方,在這時互相攻殺,血染塞北,甚至長期對抗下去的話,真正得益者,隻是能流寇與韃虜。這樣堪稱內戰的戰鬥,也確實隻能令親者痛,仇者快了。

  隻是,盧象升邁不過心頭那道坎。

  這個李嘯,再怎麽說,已是朝廷的反賊,是皇上親自下旨要攻打的叛逆之徒。這其中,不顧究竟是不是朝廷有錯,但自已做為臣子,就能這麽名正言順地違抗朝廷的諭令麽?

  這時,仿佛看穿了盧象升的心思一般,段時的話語,又繼續傳來:“盧總督,你可是以為,我家李大人,已與朝廷弄翻成了叛逆,而導致你邁不過心中那道坎麽?那麽我且問你,朝廷對於那攻州克縣,荼毒山東全境的孔有德耿仲明部,尚且多次招攬撫慰。而李大人為國家立有大功,又從無謀反之實,難道朝廷真的會要與我唐軍翻臉對抗到底麽?”

  盧象升臉色大動,他嗡張著嘴,一臉猶豫惶惑之狀。

  “盧總督,本將再說句誅心之語,請總督大人靜聽。”段時冷冷一笑,複道:“本將在想,盧大人在這裏與我唐軍喋血沙場,為朝廷之令而拚死作戰之際,但朝廷上頭,聽到盧大人最終大敗的消息後,怕是再無與我軍對抗之打算,而極可能就會派出和撫人員,來與我唐軍議和了。界時,朝廷與我家李大人消除芥蒂,重歸於好,而可歎盧總督在這荒野,拚卻一腔熱血為國盡忠,豈非隻是毫無意義?甚至更可悲的是,盧大人雖為國盡忠,卻隻會被他人認為不識時務而背地取笑呢。若是如此,豈不惜哉。好了,本將言盡於此,何去何從,請盧總督好自斟酌。”

  段時的話語,徹底擊碎了盧象升的內心支柱。

  他突然發現,自已拚死拚活地與李嘯對抗,說不定真的可能,為國盡忠血染沙場的自已,到頭來,隻不過是成了舞台上,那任人取笑的醜角而已。

  想到這裏,盧象升臉如火燒,兀地一聲歎息。

  他終於抬起頭,對段時緩緩答道:“段營長,那你接下來,是打算將我軍全部俘虜麽?”

  段時直視著盧象升不安的眼神,卻慢慢搖了搖頭。

  “不必,我軍不想把事情做得太絕。我家李大人已在信中說過,若真能迫和盧大人,那麽,為顧全盧大人顏麵,隻需將爾部軍中,全部軍官和糧草輜重扣下便可。其餘軍士連同盧大人你,皆可自回萬全都司而去。本將隻希望,盧大人好好體會我家李大人這一片苦心,自此之後,不得再與我軍作對,不然,這一眾軍官,隻怕性命難保。”

  聽了段時這軟中帶硬的話語,盧象升久久無言,最終,他苦笑一聲,同意了段時的安排。

  “罷罷罷,事已至此,複能何為,本督同意了。隻希望貴部,能多加善待我軍被扣之軍將吧。”盧象升歎息著說道。

  段時笑道:“盧總督放心,風波過後人情在,我軍決不會為難他們,將來兩軍和好之時,這些軍將,我軍自會放回。”

  於是,包括盧象升二弟盧象觀和右翼副將楊國柱在內,總共約四百餘名中高級軍官,被唐軍扣留,其餘兵馬軍士,以及戰死的明軍士兵屍首,則由盧象升本人,全部帶回萬全都司而去。

  率軍離去的盧象升,聽到背後唐軍高入雲霄的呼喊歡呼聲,心下苦澀莫名,又無可奈何。

  而很快,盧象升兵敗塞北,全部軍官被俘的消息,立刻傳到了朝廷中。

  聽到了這個可怕消息傳來,崇禎皇帝臉色呆滯,他在東暖閣中,兀自呆坐,整整一天,都未曾進食。

  皇帝心下惶懼不安,他開始深深地懷疑,自已這般意氣用事,剝奪李嘯的爵位官職,又把他打為叛賊,隻不過是一個巨大的錯誤。

  他甚至在更加驚恐地想,要是這李嘯,調發其悍銳非常裝備精良的的虎狼之師,一路北攻京師,自已雖是皇帝,但僅憑那徒有虛名的京中五營兵馬,和京畿的那些零散部隊,怕是連唐軍的首輪攻擊,都難於抵擋得住吧。

  在這天傍晚,有小太監來報,說楊嗣昌緊急求見。

  崇禎眼中一亮,隨及又是一絲愧色一劃而過,他略一沉吟,便急令小太監帶劉嗣昌入內。

  “臣,禮部尚書楊嗣昌,叩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愛卿平身。”

  “謝陛下。”

  楊嗣昌站起身來,與龍椅上的皇帝稍一對視,兩個人的眼神,皆十分複雜。

  最終還是楊嗣昌先開了口:”皇上,微臣此來,實是有一言,拚死也要向皇上稟明。“

  ”哦,你說吧…………“

  ”皇上,前番朝中有小人,屢進讒言,汙壞聖聽,讓皇上與國家大將心生嫌隙,以至彼此刀兵相向,君臣不和,實實令人痛惜之至也。“楊嗣昌不敢直說皇帝,故意將話鋒暗指首輔劉宇亮等人。

  崇禎臉上一熱,臉上惶愧之色更甚。他當然聽得懂,楊嗣昌雖然在指責劉宇亮等人,但自已這個最終的拍板者,卻絕對是關係更大,隻不過楊嗣昌為尊者諱,不好說出來罷了。

  崇禎輕咳一聲,卻順勢轉移了一下話題,他低低道:”楊愛卿,朕實在沒想到,盧建鬥率全宣府的機動兵馬,去進攻李嘯那孤懸塞北的金湯城,竟會被打得大敗!可歎我大明官軍出師不利,以你看來,現在卻該如何是好?“

  楊嗣昌一聲苦笑:”陛下,恕在下說得直接,以在下看來,我大明官軍,鬥誌低沉,訓練生疏,這般孱弱戰力,如何是李嘯那久經戰陣,裝備精良的唐軍之對手!若陛下還強要去再與那李嘯繼續爭鬥,豈非隻能自找不快?”

  楊嗣昌本想說是自尋死路,但他為了皇帝顏麵,還是故意說輕了些。隻是饒是如此,皇帝的臉色,卻是愈發陰沉而痛楚。

  見皇帝這般神情,楊嗣昌繼續說道:“陛下,你以為,那盧建鬥能從戰場上活著回來,是他拚死殺敵才得以逃脫麽?非也!據在下了解,盧建鬥與李嘯部下軍兵,在金湯城外交戰,先是被破左右兩翼和全部後勤兵馬,隨後,本部中軍亦被唐軍牢牢圍住,本是必死之局,但最終李嘯顧念舊情,不肯痛下殺手,才留其性命,隻將其中軍官扣下,而讓盧建鬥率一眾士卒平安返回。以在下看來,李嘯這般做,說明其還是不想與朝廷徹底結怨,更希望以這樣的方式,向朝廷表明自已無心背叛之意。李嘯這番苦心,還望陛下慎察之!”

  聽了楊嗣昌的話,崇禎心下五味雜陳,臉上表情更見複雜。

  楊嗣昌繼續說道:“據微臣了解,李嘯的部將,在陣上曾向盧建鬥喊話,說若唐軍與朝廷這般自相爭鬥下去,隻怕最終隻會兩敗俱傷,到時候,苦的是國家與百姓,而獲利者,卻隻有流寇與韃虜啊!微臣聞之,心下不勝感歎。那李嘯,已被皇上定為叛賊,卻還這般為朝廷為國家著想,實是忍辱負重國之幹城也。這般能戰之良將,若還要硬生生地將其推至反叛之路,當是我大明帝國,最無可挽回之損失啊!”

  崇禎聞言,臉上不覺動容,他輕聲道:“李嘯,他,他真是這般認為的麽?”

  見皇上言語鬆動,楊嗣昌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大聲稟道:“陛下,古人有雲,聞鼙鼓而思良將,現在天下方亂,那李嘯乃是國朝不世出之幹城將才,縱有跋扈之處,陛下也當賞其長處而用之,方是正理也!更何況,現在與李嘯弄到這個地步,乃是多為小人讒言所誤,非是陛下本心,陛下為何不再下詔,切責這幫挑唆小人,從而修複與李嘯之關係呢?”

  崇禎站起身來,緩緩地來回走了幾步,便歎道:“愛卿此番話語,實是有理,可歎當時朕一時氣盛,被宵小之言所迷,現在想來,朕之心下,亦是痛悔無及。隻是不知道,到了現在,那李嘯,還願與朕重歸於好,君臣相和麽?”

  見得崇禎態度已然改變,楊嗣昌心下喜悅,他複拱手大聲道:“陛下,想來當日之孔有德耿仲明,在山東攻城掠城,屠戮百姓,陛下尚且念其曾是大明官軍,從而寬仁待之,屢屢派人招撫,足見陛下關愛仁德之心。隻不過孔耿二賊,不念聖恩,一心謀逆,北叛國朝,實是卑劣可鄙不可教化之輩。但這李嘯,雖背叛賊之名,卻從無攻伐國家,擄掠州縣之事。雖被迫與進剿的盧象升部交戰,卻也屢留餘手,全其性命。這樣的人,臣敢料定,隻要陛下不究其過,誠心招撫,李嘯定可再為國家所用,如此一來,君臣釋疑,兩相交好,豈非大好之事?”

  崇禎站住,又長長輕歎一聲,臉上更顯愧色。他喃喃道:“愛卿言之有理,隻是,何人可往山東,去與那李嘯和談呢?”

  楊嗣昌聞得此話,心下歡喜無限,遂及大聲道:“皇上,微臣雖是愚魯之輩,卻願前往山東,去與李嘯議和。讓皇上與李嘯,自此冰釋前嫌,君臣相洽!”

  “好!那就有勞愛卿了。”崇禎回過頭來,臉上生硬地擠出笑容。

  三天後,一路快馬加鞭的楊嗣昌,終於趕到山東登州。

  聽到軍兵來報,說是楊閣部親自前來,正與陳子龍薑曰廣等人一同議事的李嘯,臉上露出隱隱的笑意。

  “李大人,看來我們在宣府北路把盧象升徹底打垮,這朝廷總算是服軟醒悟過來了。學生料楊閣部此來,定是為了與我軍和談也。”陳子龍在一旁笑吟吟地插話過來。

  “是啊,李大人這以打促和之計,端的是好!朝廷以為我軍是個軟柿子,可以任意拿捏,現在崩了牙,才知道我軍是個咬不爛的銅碗豆!朝廷嚐到了苦頭,才不得不放下身段,來與我軍和談,以求息事寧人呢。以在下看來,李大人卻正好可以此機會,與朝廷談妥條件,從此以後,我軍再於海外開拓領地,朝廷當再不敢從中作梗了。”薑曰廣亦是一臉喜色。

  李嘯微笑著點點頭:“兩位言之有理,若朝廷真能就此醒悟,不再幹涉我軍海外拓展,那本官也可給朝廷一個麵子,讓朝廷也有台階可下。畢竟,能和朝廷保持一個鬥而不破的局麵,實是對我軍最為有利之事。”

  不多時,楊嗣昌率一眾隨從,進得登州城來,李嘯率領一眾文武官員,熱情迎接,給足了楊嗣昌麵子。

  兩人互致禮節後,楊嗣昌歎道:“唐國公,楊某此來,卻是無事不登三寶殿啊。”

  李嘯輕擺了一下手,示意他不必再往下說,然後微笑道:“楊閣部遠道而來,一路辛苦,閑話不敘,先請入城再談。李某已備下薄宴,請楊閣部隨本公入席便是。”

  隨後,李嘯與楊嗣昌並馬入城,直到內城李嘯官邸處。

  此時,宴席中已然諸菜上全,楊嗣昌複與李嘯相請入坐,賓主之間觥籌交錯,和樂融融,仿佛先前的不快與糾紛,完全不存在一般。

  楊嗣昌見李嘯能這般熱情招待自已,心下十分感動,故兩人互相敬酒,隨意地說些場麵話,整個宴會氣氛,一片祥和。

  宴會既畢,李嘯撤去殘席,複與楊嗣昌二人,入得客廳,分賓主看茶而坐。

  楊嗣昌輕呷一口,便放下茶杯,一臉複雜之色的他,卻也不多閑話,而是直入正題。

  “唐國公,楊某此來,實為調解唐國公與朝廷之糾紛也。這段時間,朝廷與唐國公多有誤會,以致彼此刀兵相向,實是令人痛惜之至。之所以弄得這般結果,皆是有朝中小人,挑唆離間,讓皇上一時迷了聖心,才與唐國公鬧得這般不快啊!楊某今天前來,先代朝廷,向唐國公告一聲罪。”

  楊嗣昌說罷,向李嘯鄭重地拱手致歉,被李嘯擺手止住。

  “楊閣部,過往種種,大家心裏有數便可,就不必多提了。隻是李某在想,如何在將來之時日,防止朝廷與本公之間再起摩擦爭執,方是最為要緊之事。”

  “那依唐國公看來,卻是該如何行事,方可讓朝廷與大人之間,不再重起糾紛呢?”楊嗣昌眨了眨眼,連忙問道。

  李嘯微笑起來,朗聲道:“這個麽,倒也不難。以本官看來,隻要朝廷答應本官以下這幾個條件,那本官當可與朝廷,就此講和,從此以後,兩相安堵,君臣無猜,再無嫌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