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 標誌性工程
作者:遙遠之矢      更新:2020-03-01 14:32      字數:2556
  明末之虎最新章節

  這次規劃會議後,規模宏大的台灣建設開發工作,終於全麵開始了。

  李嘯以優厚的待遇,從移民中招收了大批富餘勞力,多達3萬餘人。這3萬餘人,被李嘯分成兩批,一批2萬人,修建從台北到高雄的水泥官道;另一批1萬餘人,則被派去增築擴建高雄城。

  因為這兩項工程是現在台灣建設工作的重點所在,李嘯安排,拓殖團長丁佑專門負責修建水泥官道,而副團長馬華興,則專門負責高雄城的增築工作。

  由於有大量的用料需求,彰化城外的水泥廠、磚廠、采石場、石灰廠等工廠不停擴建廠房,擴招工人,日夜不休加班加點生產建築用料。

  這條堪稱台灣標誌性建築的官道,被李嘯命名為明光大道。

  這個名字,是李嘯受前世那個赫赫有名的節目啟發,現在看來,這個名字卻是十分貼切。

  按李嘯的規劃,這條水泥官道,修建的標準要有嚴格的要求。

  首先,要先開挖地基,至少要達一尺半深,要去除地基上麵的浮土與軟土,將路基修建在底下堅硬的岩石層上,才能保證明光大道修好後,不會輕易下陷,能夠長期使用。

  挖好地基後,李嘯又要求,在上麵先鋪上從采石場運來的的碎青石塊,先在地基上鋪一層,從而減少滲水,增強道路承載力,並可減少磚頭使用量。而道路的兩側,則有從采石場定製的青石條固定,從而防止邊緣的磚頭易破損。

  鋪好青石板與青條後,接下來,便讓建築勞工們,在碎青石塊上用水泥與河砂製成的混凝土鋪覆,再於上麵鋪設磚頭,並讓最上麵的磚頭,與兩旁的青石條成同一水平麵。

  最後的工序,便是在磚頭與青石條上再鋪上一層厚實的混凝土,同時每隔個十來米便用木板隔斷混凝土層,從而保證路麵不會因為熱脹冷縮而輕易變形開裂。

  其實李嘯的這個設計規劃,相當於達到了現代中國那連接城鄉的二級公路的標準。

  李嘯要求這條水泥官道的最終建築效果,是寬闊平直,便於排水,不得有坑窪不平,平均寬度要達到三丈以上,哪怕因為地勢原因不得不修段窄路,最窄處也要有兩丈以上的寬度,以保證那四馬車,最少可以並排三列的間距,進行行駛運輸。

  要想富,先修路,李嘯相信,能把這條貫通台灣南北的明光大道修好後,整個台灣的經濟發展,就可以真正踏上高速前進的快車道了。

  李嘯在前世看過一些修路的資料,裏麵記載過一條長3o公裏的城鄉二級公路,若3oo人的施工隊,修好的時間是6個月。

  隻不過,明朝時代的修路,與現代的施工兩相對比,有劣勢也有優勢。

  李嘯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就在於,他是最高決斷者,可以讓下屬迅速執行自已的決定。而不象後世一樣,從立項,到審批,到實地考核,到起動資金到位,到招標承建,到各種施工資格審查,到沿線原有建築拆遷,居民賠償與安置,到各類物料備齊等等,有一係列的名目要通過。故這些東西,李嘯基本可以統統不用考慮,這樣一來,李嘯開工的速度,比現代至少要提前近兩個月。

  另一個優勢則是,現在的李嘯有豐富的人力,兩萬人的修路隊伍,堪稱明朝第一。這個數量,已達到了美國當年修建橫貫美國東西部的大鐵路,所使用的華工人數的兩倍!

  當然,與現代相比,李嘯最大的劣勢便是,他沒有現代化的施工設備,隻能全憑人力與畜力。所以在個人施工效率上,遠不如現代社會。

  李嘯在心裏計算了下,刨去那些繁瑣的準備,實際上那條3o公裏的城鄉二級公路的修路時間隻有4個月。平均每人每月修路裏程為o.o25公裏,也就是25米的樣子。

  那麽,在缺乏施工設備明朝,按4個人可抵一個現代修路工人的效率來計算,2萬人一個月可修125公裏。按台北至台南全程約350公裏的最長值路程來計算(現代台北市到台南市全程公路長度為314公裏,但因為考慮到明朝沒有建造隧道的技術,以及為了盡可能少的建橋梁而不得不繞路,故隻能將路線拉長),這樣的話,要近3個月方可修好。

  當然,再加上因物料不及時而誤工,與修建拱形橋梁之類要多花時間外,具體的建成時間,很可能還要多花上二個來月。李嘯算定,最遲在半年之內,整條道路就可全部完工了。

  接下來,李嘯又對高雄城的增築工作作了要求。那就是,整個高雄城外城,要與彰化城一樣,各類護城河、城牆防禦措施等等要一應俱全。高雄外城要開設東、西、南、北四座城門,每門城門都要都不惜成本,設計成暗藏千斤墜的方式,四麵城牆上,象甕城、城樓、角樓,炮位、女牆、雉堞之類,皆已全部修建齊全。整個外地四周皆要挖有護城濠,正好利用北邊的曾文溪進行填充,使其環城而過。

  另外為了確保這座東南亞第一重城的堅固程度與防禦強度,李嘯要求,內層的夯土要與荷蘭人的做法一樣,全部使用糖水糯米蚵殼灰砂搗和黏之,使得夯土的強度大大增加,然後再於外麵複包青磚,讓這外城城牆,足以抵禦任何普通炮火轟擊。

  最後李嘯再對高雄城的城牆作了一番要求,那就是這長達二十四裏的四麵城牆,均要設計為城牆入土部分深度近1丈,地表以上的城高為6丈(20米),城牆馬道寬2丈(6米半)的樣式,從而大大加強城牆的堅實程度與實際防禦力。

  李嘯之所以不怕花錢,也要建造這樣耗資靡巨的堅固外城,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希望,這修好的高雄城,能象古羅馬詩人底得修斯在詩中所說的那樣:“啊,這座七丘山上的羅馬城,是如此的高峻雄偉,以至迦太基人在看到它的進候,便喪失了進攻的勇氣。”

  李嘯確信,有這樣堅固宏闊的巨城,除了能充分彰顯天朝的氣度與威儀外,也會讓世界各國的商人,對台灣的未來發展更具信心,更加樂於長期定居與貿易。

  李嘯計算了一下,以先前建造那周長十六裏的登州城為參考,在現在有萬餘建築勞工,又有充足物料供應的情況下,那建好這周長二十四裏的高雄城,應該也就半年多時間足夠了。

  而至於這兩項工作所要花費的錢財,李嘯絲毫不擔心,因為有從荷蘭人手中繳獲的數萬兩金子和一千三百多萬兩銀子,再加上先前台灣通過商貿所獲得的巨額利潤,卻是足以支付這兩項重大工程的各類開支了。

  聽了李嘯的計劃與安排後,丁佑與馬華興二人,立刻開始分頭實施,明光大道鋪設與高雄外城增築這兩項現在台灣最為重大也最為重要的工程任務。

  在看著整個台灣島變成一個繁忙的大工地之時,李嘯與一眾官員皆是十分欣悅,每個人都能在心中感覺到,一個與過去完全不同,奮發昂揚的嶄新時代,已經被這位文武雙全足智多謀的李大人,悄悄拉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