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進京麵聖
作者:遙遠之矢      更新:2020-03-01 14:31      字數:4609
  明末之虎最新章節

  崇禎九年八月初四清晨,李嘯軍終於來到了京城,全軍排成整齊的隊列,從京師外城南麵的永定門入城。

  進入永定門後,全軍在永定門處的甕城中休整,司禮監、禦馬監和兵部都派出官員迎接,兵部也調集了糧草供應和帳篷,讓李嘯軍就在這甕城處紮營。

  兵部的這般做法,主要有兩處用意,一則讓外地入援兵馬就地拱衛外城,二則防止入援的明軍入城中擾民。

  包括主將李嘯在內,他手下的軍兵基本上是第一次來京師,很多人都被京城宏大的氣象給震驚了。

  前世讀過一點明史的李嘯,對北京城的來曆,還算略知一二。

  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籌建北京宮殿城池,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告成”,曆時15年,正式定都北京。

  明代的北京城也就是元大都城的改建,北牆南縮5裏,南牆向南展出2裏,成為東西向的長方形。重建了宮城和皇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又修築外城,但僅築成南側一麵。至此,北京城的基本輪廓已經構成,即宮城、皇城、內城和外城。

  “宮城居中,四方層層拱衛,主座朝南,中軸突出,兩翼均衡對稱”。

  這是明北京城在規劃布局上的最大特色。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礎上建成的,但比元大都更加雄偉壯麗。從整個城的平麵布局來看,明北京城是一座呈“凸”字形結構的城,且外城包著內城的南麵,內城包著皇城,皇城又包著紫禁城。從外城到紫禁城,城牆的外麵繞以寬且深的護城河。這樣皇帝居住的紫禁城就成為全城的中心,處在層層拱衛之中。在城的四周再布以天、地、日、月壇,紫禁城儼然是宇宙的中心。北京城的建築,又是以一條縱貫南北的中軸線為依據進行布設的。外城南邊正中的永定門,是這條中軸線的起點,皇城後門——地安門以北的鍾鼓樓,則是這條中軸線的終點。全城最宏大的建築和場景都安排在了這條中軸線為基礎,在其兩側作有機的布置和組合,其周圍再部署以低矮,青灰色的四合院。整個明代北京城的規劃布局,形成了一個完整和諧,舉世無雙的巨大建築群。

  李嘯軍所駐的永定門甕城,十分闊大,竟比李嘯軍在山東所建的赤鳳城甕城,要大個五六倍不止,簡直有如一座小型的四方城堡一般,足夠李嘯軍這四五千兵馬在這裏駐紮安營了。

  對於初次入京的李嘯軍來說,甕城四周巍峨的城牆和城樓,都讓他們生出敬畏,這京師之地,這皇城氣象,確是對這些出身低賤的李嘯軍軍兵們,有種強烈的威壓感。

  讓李嘯沒想到的是,雖然自已才剛剛派人去兵部稟報戰績,還未等著兵部回音之際,大批的京城百姓已聞訊趕來看熱鬧了。

  這時因為,李嘯軍入城時,隨軍帶著首級與清軍俘虜,被一眾閑散百姓們先看到了,一傳十,十傳百,本就好熱鬧的京城百姓們,立刻轟動了。

  大批的京城百姓,男女老少啥人都有,從四麵八方跑來看熱鬧,將個永定門甕城圍得緊緊的,人人都伸長了脖子,踮著腳往甕城內張望,對李嘯軍斬獲的首級,以及那一眾捆成一團垂頭喪氣的俘虜,指指點點,七嘴八舌,讚歎不已。

  “瞧見沒,這才是咱們大明的官軍!斬了恁多首級,綁了恁多俘虜,小老兒在京城活了大半輩子,還從未見過如此能戰之官軍,真真讓小老兒開了眼界啊!”

  “你們知道不,聽說呀,這是山東赤鳳李總兵的兵馬,嘖嘖,真是好軍容,好氣勢。依我看,他部入援官軍,與李總兵該部相比,咳,那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咳,您說的這話兒呀,大夥都有眼力價兒,都明白著呢。莫說他處入援兵馬,就是咱北京城那四衛京營,說是天子親軍,與這李總兵兵馬相比,咳,那叫一個貨比貨得扔啊!”

  “就是,京營那幫雜碎,偷雞摸狗禍害百姓最是擅長,真要出城去與清韃子戰一場,怕是尿都要嚇出來啦!唉,真希望李總兵的兵馬長駐京師,咱老百姓,可就有個平安日子過囉。”

  一眾百姓們吱吱喳喳地評說著,仿佛看免費大戲一般,竟不肯散去,以致附近的街道都圍得水泄不通,好熱鬧的京城百姓們,甚至開始不停地往甕城內擠,仿佛要更仔細看看那些清軍俘虜,到底長個什麽樣。

  百姓們這般好奇,李嘯軍卻也不好加以驅趕,隻是盡力阻止他們再往甕城內擠得太深。但五城兵馬司和錦衣衛們,則恐有人借機鬧事,還是緊急加派了人手進行疏散,好不容易才分流了大批的百姓人群,然後,他們安排手下守住永定門,不準許京城百姓們再進入甕城。

  被喧嘩吵鬧的百姓搞得頭暈腦脹的李嘯軍,終於可以享受安靜一點的環境了。

  李嘯軍方安整了營寨,安頓了兵馬,一名頭戴烏紗,身著從五品青色文官團領衫,胸口繡著白鷳圖案補子,身形高瘦,胡髯稀疏的官員,帶著數名隨從,向李嘯的中軍帳大步走來。

  這名官員,便是時任兵部員外郎的華允誠。

  華允誠,時年48歲,字汝立,號風超,是南直隸常州府無錫人。天啟二年進士。崇禎八年時,任兵部員外郎,為人正直廉潔,秉性忠直,後因上疏,彈劾大奸相溫體仁徇私亂政,治國無方,崇禎大怒,將他奪俸去職,尋歸養親。南明弘光朝時,才重新起吏部員外郎,因不堪南明朝廷的內鬥不休,十餘日即辭歸。明亡後,因不肯剃發,被清廷殺害。在當時,華允誠,與馬世奇,龔廷祥三人,被並稱“錫山三忠”。

  大明文貴武賤,故當李嘯正猶豫著,該以怎樣的禮節見這位從五品的官員時,華允誠卻已對自已施了下屬禮,讓李嘯不覺一陣感動。

  隨後,華允誠便以一種誠懇的語氣,問李嘯方才手下的兵部官員,可否安排好全軍將士的安營工作,如有安排不周之處,還望李總失見諒之類,倒讓李嘯一陣感動。

  這個華允誠,倒是個謙遜君子,一點都不擺文官的臭架子,辦事也頗為認真負責,李嘯對此人,不覺起了愛材之心。

  讀過明史的李嘯,對華允誠將來的悲慘命運也知道一點,隻不過,此時的李嘯,當然不會對他說出來。

  隻是,李嘯在心中暗想道,也許,等華允誠在今年年末,被溫體仁趕下台後,自已可以派出華允誠的老鄉陳子龍,去勸他出山為自已效力。

  李嘯與華允誠寒暄了幾句,說了幾句感謝的話。華允誠便笑著向李嘯拱手道:“李總兵,我奉兵部之令,特來查驗首級與俘虜,還請李總兵派人,隨下官前去一驗。”

  李嘯笑道;“華員外客氣了,本官親自與你同去審驗。”

  華允誠一臉喜色:“那就多謝李總兵了。”

  言畢,兩人同出帳外,便向那存放首級的帳房,以至關押俘虜的房間走去。

  “華員外,這邊便是存放首級的帳房。”

  李嘯首先帶華允誠來到存放首級的房間。

  房間很黑,其中那股石灰硝化的刺鼻氣味更是濃烈得讓人聞之欲嘔,李嘯連忙令軍士點了火把送進來。

  火把一入房中,華允誠等兵部人員,眼睛立刻瞪得溜圓。

  他看,麵前的數張簡易木架上,整整齊齊地擺放著幾長溜硝好的韃子頭顱,上麵分別貼了紙條,標明滿洲、蒙古、漢軍等不同首級的分類。在火把的照耀下,個個麵相恐怖,口眼猙獰,慘白的石灰粉下,顯露出暗紅色有些萎縮的肌肉與血管,若是膽小之人見了,怕會嚇得暈過去。

  “華員外,我軍所斬獲的首級,共有滿州韃子1568顆,蒙古韃子782顆,漢軍771顆,請華員外查點。“李嘯微笑道。

  華允誠及手下官員,睜大眼睛,細心驗看頭顱,從發辮到牙口,一一仔細確認,許久之後,才終於全部驗畢首級。

  驗畢後,華允誠拍了拍手下沾染的石灰渣碎肉粘液等物,一臉欣喜之情,難於言表。

  驗過普通首級後,李嘯令人從一個大箱子中,複取出兩個首級,鄭重地對華允誠說道:“華員外,這兩人的首級卻與那些普通軍兵不同,一個是正黃旗固山額真譚泰,一個是清軍統帥揚古利之子塔瞻,亦請華員外過目。“

  華允誠發出一聲低低地驚呼,驗看了一番,便對李嘯讚道:“李總兵少年英雄,軍兵得力,竟斬得這二巨賊之首,下官實是欽佩之至!“

  李嘯大笑,接下來,便再帶他們去了另一處大帳房內,這就是李嘯軍關押全部俘虜的地方。

  入得房來,華允誠看到,裏麵也和放首級的房間一樣,被李嘯分成了三部分,分別關押俘虜的滿洲、蒙古與漢軍。

  “華員外,我軍共獲得的清軍俘虜為,滿洲兵428人,蒙古兵249人,漢軍203人,請各位核查。“

  華允誠連連點頭,複與一眾兵部官員,逐一對俘虜驗看並清點不提。

  過了近半個時辰,華允誠等人終於查驗完畢,他捋須大笑,一臉欽敬之色地對李嘯說道:“李總兵,首級與俘虜,我等查驗已畢,卻與李總兵所說的分毫不差!李總兵斬獲如此之多的首級與俘虜,真乃我大明官軍之典範也。下官今天,倒是開了眼界啊。“

  李嘯微笑道:“在下身為大明官軍,理當為國效力。華員外過譽了。“

  華允誠歎道:“若我大明官軍,皆如李總兵這般卓越戰績,何愁韃子不滅,流寇不除啊。李總兵,你放心,雖尚書張大人不在京城,但李總兵這番功績,下官定然會立刻如實上奏,絕不會沒了李總兵之戰功。”

  李嘯拱手謝道:“那就有勞華員外了。”

  李嘯與華允誠兩人,隨後複回中軍帳中,正在笑著談話之際,卻又聽得有軍兵前來通報,說是司禮監秉筆太監曹化淳,親至李嘯軍中,查看李嘯軍的斬獲。

  李嘯與華允誠二人,急急出帳迎接。

  李嘯遠遠地便看到,一個戴著五梁朝冠,身上的穿竹青色曳撒,胸口繡著紅色的蟒圖,領口露出紅色的貼裏,麵白無須,臉上笑容和善的肥胖太監,在幾名小太監的簇擁下,一臉微笑地向李嘯大步走來。

  李嘯心下暗道,看這人打扮,應是朝廷中,最受崇禎皇帝信任的太監曹化淳無疑了。

  李嘯馬上又想到,上次自已得封黃縣、招遠兩地後,為感謝曹化淳溫體仁二人,李嘯還分贈了兩人一人1000兩黃金,算是與曹化淳溫體仁等人,大大地拉近了關係。這次在京城見麵,那曹化淳,應該還記得自已那份沉甸甸的謝禮吧。

  見到曹化淳過來,華允誠卻小聲地提醒李嘯道:“李總兵快見過曹公公,曹公公可是皇上身邊的紅人哪。要知道,皇上還在信邸之時,曹公公便隨侍身邊,被皇上稱為曹大伴,乃是皇上身邊最親近之人呢。”

  李嘯哦了一聲,見得曹化淳一行人已至眼前不遠,李嘯馬上跪下拜見:“末將李嘯,見過曹公公!“

  “免禮,免禮,李總兵快快請起。“曹化淳一把扶住他,然後上下打量了李嘯一番,便尖聲笑道:“李嘯果是少年英雄,看這豪壯身勢,端得顯我大明官軍之威武氣勢也!難怪能殺那許多韃子,倒是咱家相見恨晚了。”

  曹化淳笑容愈見燦爛,他眼中滿含深意,仿佛生怕李嘯不明白他此番專程前來,實為當日受了李嘯重禮民,才這般投桃報李的心思。

  他對李嘯笑著說道:“李總兵,你可知道,皇上收到兵部的緊急奏報後,原本讓其他人來,咱家想著,李總兵入援京城千時驅馳,又斬獲了大批首級與俘虜,這般忠心與戰績,卻實比他處將領強得遠了,實實不可怠慢才是。咱家才專程跟皇上討了個恩典,要先來看看李總兵你這位擊敗韃子的少年良將呢。”

  李嘯見曹化淳這般言語,焉會不知其心意,他微笑著向曹化淳拱手道:“末將乃是外地偏將,安可居功。今日得曹公公這般抬愛誇獎,吾心甚愧。還望曹公公日後多加照拂,李嘯先行謝過。“

  見眼神閃爍的李嘯這般上道,曹化淳一臉笑得稀爛,他又看了一眼一旁的華允誠,便咳了一聲問道:“李李總兵所獲的首級與俘虜,你等可曾驗過了?”

  華允誠點頭道;“稟公公,我等已詳細驗過,這首級與俘虜,卻與李總兵所報之數,不差分毫。”

  曹化淳滿意地點點頭,看向李嘯的目光更是滿是欣賞,他親熱地拍了拍李嘯健壯的肩膀,笑著說道:“現在兵部既已清點無誤,那請李總兵與咱家一起,現在就同去宮中麵聖吧,皇上正在禦花園內,等著見李總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