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壯闊規劃
作者:遙遠之矢      更新:2020-03-01 14:31      字數:5979
  明末之虎最新章節

  接連多天,李嘯與朱徽姵一同沉醉在新婚的喜悅之中,兩人彼此相愛,依偎纏綿,真真如膠似漆,片刻難分。旁人若是望見,必在心中暗羨,真是好一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隻不過,李嘯做事向來嚴謹快速,從不會輕易浪費光陰。在準備婚禮這一個多月內,李嘯已抓緊時間,對將要開展的各項工作都作了詳細的規劃和安排,確保了各類關乎李嘯軍未來的規劃,都能井井有條地進行。

  在鐵龍城之戰結束後的兩周後,田威安和尚等人,共從山東臨近縣城,以及河南歸德府和南直隸鳳陽府一帶,招收了總共6萬多名流民。

  加上那些躲入鐵龍城中的1萬五千餘人的單縣各村鎮百姓,現在鐵龍城中,需要安置的百姓人數相加,竟多達近8萬人。

  這些人,陳子龍作了個統計,總共有壯男3萬多人,壯婦2萬五千餘人,老男5千餘人,老婦4千餘人,另有未滿14歲的幼女1萬餘人,合計戶數2萬餘戶。

  其中,有勞動能力的,除了壯男壯婦外,還有約3千餘名健壯老男老婦,可以作為勞動力,餘下的一萬餘人,皆是沒有勞動能力的老弱人員。

  另外,鐵龍城中現有的俘虜數量,黑蠍子部與張獻忠部合計,也有一萬餘人。

  也就是說,現在鐵龍城中,總共有近十萬人,需要李嘯作出安排。

  李嘯經與陳子龍,吳亮等人詳細商議,鑒於現在人力充足,各類大手筆動作和相關具體規劃,皆可著手實施了。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事情,便是擴充軍隊。

  為彌補上次作戰的巨大兵員損耗,赤鳳總與鐵龍總,加上要補充的輔兵,總共招收了6000多名新兵,補入李嘯軍中。

  加入軍隊的新兵中,除了從流民壯男中招收的5000兵員外,還有從新投降的流寇新附軍中,通過互相舉報的方式,揀選出來約近1000名劣跡較少的流寇人員,補入軍中。

  山東巡撫李懋芳之子李浩然,自告奮勇要去騎兵部隊,原想將他留在身邊的李嘯,見他這般渴望,便安排他成為了赤鳳衛飛鷂子的一名隊長,統管下屬一百名輕騎兵,李浩然十分高興,歡喜前去上任不提。

  接下來,李嘯要做的重點工作,便是擴大鋼鐵工業生產。

  最早的煉鐵高爐,已經拆除,現新興建煉鐵高爐3座,皆為30立方米貼有高鋁釩土耐火磚高爐,除興建煉鐵高爐外,李嘯另將煉鋼炒爐增加至2座,需增加壯勞力3000人。李嘯要求,按30立方米的高爐有效容積約為20立方米計算,即使以較低的利用係數,比如23計算,每天每座高爐最少也能煉出將近6噸的熟鐵,保證每天出產熟鐵18噸以上。

  由於煉鐵高爐的增加,現在城外的挖礦、碎礦、洗礦勞工,所需的人數,自然也相應大幅增長。

  據李嘯與顏均等人研究,現在在單縣所挖的富脈衝鐵礦中,礦石含鐵量可達50%,這個純度,是相當可觀的。要知道中國是個貧鐵國家,大部分鐵礦產地,鐵礦含鐵量隻有30%左右。

  隻不過,在明朝很多地方,因為工藝原始,一噸含鐵量為50%的赤鐵礦,隻能產出不到300公斤的鐵,如果礦石中含硫磷砷等雜質多的話,能產個200公斤就相當不錯了。

  而李嘯現在所采用的,使用了多種先進技術的煉鐵辦法,可將一噸含鐵量為50%的普通赤鐵礦,煉出450公斤的鋼鐵。

  李嘯能這般大幅提升出鐵量,無疑會大大節約出產成本,與其他鐵礦相比,在同等質量的情況下,李嘯鐵龍城出產的鋼鐵,在價格上會據有相當的優勢。

  現在,可以簡單算出,若要維持李嘯這3座高爐每月20天的出產量,算上運輸及磨損損耗,那每月總共約需800噸鐵礦被生產出來,才能保證高爐不會出現停工待料的狀態。

  由於現在是純人力發掘,一個勞力在礦洞中,一天可挖約150至200公斤鐵礦,除去每月生病休息的時間,一個月也,大概可按25天來計算,一個月約可挖0.4至0.5噸。

  可以很容易算出,約需近2000人的挖掘隊的生產量,才能堪堪保證正常生產。

  為了保險起見,以及讓有多餘的鐵礦存入倉庫,李嘯安排了整整3000俘虜,去幹挖礦工作。

  而磨礦與洗礦以及來回運輸,則亦安排了2000餘人。

  李嘯規定,這最苦最累的挖礦工作,便是那些在互相檢舉中,犯下罪行最重的流寇擔任,罪行稍輕者,則去幹碎礦與洗礦工作。

  這些俘虜,都是屬於勞改性質的義務勞動,除了包吃住外,沒有任何工資待遇,每天都在監工的皮鞭下幹活,算是為他們犯下的罪行,所進行的救贖。

  以前幹這類辛苦工作的二千餘名河南百姓與單縣本地百姓,則被李嘯安排到其他地方。

  這樣一來,一萬餘人的被俘流寇軍兵,還有4000餘人需要安排。

  李嘯再從這4000餘人中,選出比磨礦隊與洗礦隊的俘虜們,罪行又要輕些的3000人,把安排他們成為操作高爐與炒爐的煉鋼工人,正好滿足擴建高爐與炒爐所需要的人力。並且,為了使他們工作更加盡心盡責,除了包吃住外,李嘯還給他們每月2錢銀子的工資酬勞。

  最後,剩下1000人罪行最輕的俘虜,則進入鍛冶場中當學徒工,每月工錢為3錢五分銀子。

  李嘯這樣給俘虜們分了個三六九等,人為製造待遇差別,可以有效地防止他們抱團,使他們就算想要反抗,也無法形成凝聚力。

  接下來,作為用工大戶的鍛冶場,則被李嘯分成了三組,一組專門生產武器,包括實心炮彈,震天雷外殼之類,一組專門生產盔甲、一組專門生產各類生活用具。按總頭張銅柱的要求,大批招收流民男工,作為學徒工,除了上麵的1000俘虜學徒工外,又吸收了從挖礦場地調出的2000名河南百姓以及3000名流民壯男進入鍛冶廠中。

  其實鍛冶場還不止接收這麽些男工,另外,諸如盔甲組之類需要手工活極多的地方,還吸收了5000多名女工進入其中,進行盔甲縫製以及拚接工作。

  李嘯下一步安排的,便是彈藥廠,該廠暫由火器總頭趙傑負責,為了節約勞力,李嘯安排,諸如揉製顆粒火藥,裝填震天雷火藥,包裝定裝子彈之類工作,全由女工來做。男工則負責黑火藥攪拌與配製運輸等粗重活,初步招了200名男工,300名女工。

  另一個火炮廠,則是招了300名男工,主要工作是製造投石機,亦由趙傑負責。

  到現在為止,鐵龍城中,俘虜已全部安排完畢,原有的百姓也皆已安排妥當,另有8500名流民壯男,2300名流民壯婦安排了下去,

  接下來,李嘯重點安排單縣的授田工作。

  說起來,流寇這次大肆擄掠單縣各村鎮,雖對單縣造成了慘烈的破壞,卻也給李嘯帶來了一個意外的好處。

  那就是,單縣的地主鄉紳們,基本上都已被流寇消滅幹淨,手下土地,因此皆成為無主之地,而那些原有的殘餘村鎮百姓,也已被李嘯收編入鐵龍城,現在,卻正好讓李嘯按自已意願,重新進行土地劃分。

  因為有了赤鳳衛的經驗,李嘯把單縣分成8個鄉,也與赤鳳衛一樣,分設了各鄉民政所,以及鄉長、村長、裏正之類基礎官職。

  據這段時間陳子龍與吳亮二人,對單縣各處土地的堪查,發現在整個單縣,共有40萬畝耕地,其中上田8萬畝,中田13萬畝,下田19萬畝。

  同樣的,李嘯如赤鳳衛一樣,優先安排軍功家屬進行授田,總共有2500戶軍兵家屬,因功勞顯著,且家口中勞力較多,獲得了憑借軍功,優先授田的權利。

  每戶軍功人家,都下發田契,授田40畝,並且按功勞大小,優先授於好品質的田土,然後耕牛按每5戶人家分一頭耕牛為基準。這些耕牛,李嘯為表彰軍兵們的功勞,特地贈送給他們。

  軍兵家屬分完了10萬畝上田與中田,接下來,再由原有的單縣百姓們優先劃分其餘田地,原有單縣百姓分完後,再由分派給流民耕作。這些單縣百姓和流民,則是每戶授田20畝,並要求每戶百姓家中至少有4口人,且其中有兩名壯勞力可以進行生產耕作,保證耕作的勞力充足。流民所使用的耕牛,以每10戶人家一頭耕牛為基準,需要自掏費用,到時從糧稅中扣除。

  剩餘的30萬畝土地,總共分給了15000戶人家,總共安排了6萬多人。

  李嘯規定,這些分得田土的人家,和赤鳳衛一樣,從今年開始,一畝地收一鬥糧,一年收夏秋兩次,以實物交納,不用折成銀子,而到了後年,則一畝地收二鬥糧,一年收兩次。自此以後,永為定例,再不增加糧稅。

  由於現在已過了冬小麥的耕作時節,李嘯安排百姓優先種植成長期短的粟子,以便待粟子成熟後,便可立刻開始種植高梁。

  至於農具和小麥種子,由李嘯統一從兗州及臨近縣城買好,然後平價售予每戶家庭。

  至此,整個單縣地方,所有的田地與工業,皆已安排完畢,當地百姓與招來的流民基本上都妥善安置,還有極少數流民,則被城外的各類商鋪招為夥計,也算是解決了就業問題。

  不過,李嘯對於單縣的現狀,仍不滿足。

  因為據陳子龍等人下鄉核查的結果,整個單縣還有近十五萬畝荒地,因為土地瘠薄難種糧食,故沒有開發出來。

  李嘯打算,如赤鳳衛一樣,把這些荒地改良成桑田,以盡可能將單縣的土地利用最大化。

  他想得很清楚,如果再把這十五萬畝桑田開發出來,將會再給自已帶來多麽可觀的效益。

  按蠶桑課課長鄭如寶的說法,這些改良後的桑田,一畝約可產桑葉1000斤左右,可繅絲5至6斤,每年能產出75萬斤生絲,加上赤鳳衛的3萬畝桑田,每年共能產出90萬斤生絲,如果賣到國內,每年可獲54萬兩銀子,若是賣到海外,則至少可獲得120萬兩銀子!

  這是一筆驚人的財富,李嘯要把這筆利潤牢牢掌握在手中。

  接下來,李嘯開始安排赤鳳衛的工業生產。

  現在赤鳳衛已全部修建完畢,一座周長12裏,全城包青磚,護城河,甕城,堡樓、角樓、女牆、馬道、雉堞之類防守設施皆已周全的城池,東臨北馬河,北近龍口灣,憑河扼海,端的一座雄峻宏大的新城!

  城中的分區規劃,也完全按李嘯的要求,將城中分為六個區,依其位置,分別命名為東北區,東區、東南區,西南區、西區、西北區。具體規劃如下:

  東區為平民區,大片的平民住宅已修好,原有的赤鳳堡內居民,皆從內城遷出,搬到新房之中,那些來到赤鳳城的流民,李嘯也和鐵龍城一樣,讓他們提前入住,並規定以後用工錢支付房費。東區之中,建好了公共澡堂,水井、醫館以及學堂之類建築,方便居民百姓生活。

  西區為富人區,修建諸如戲台,廟宇,會所、小型花園等建築,以吸引有錢富戶在處在購買宅地,長期安居。不過因為赤鳳城尚是新建,目前隻了寥寥幾戶黃縣或招遠縣的財主們,在此買地自建了豪宅。

  東南區,則是大型集貿市場所在地,象絲綢、茶葉、陶瓷、酒類等各種南貨北物,皆可在此交易。因為剛剛成立,現在亦是隻有寥寥數家在此開業。

  西南區,則因其緊臨西區富人區及東南區大型交易市場之故,被李嘯建成了大型消費中心,準備由商家自行買地,在這裏修建各類店鋪,酒樓、商肆,會館之類場所,以供城中百姓與南來北往的富戶商人消費休憩。

  西北區,為李嘯設立的自家專業倉庫區,用於貯存糧食、鐵器、羊毛呢絨等我軍出產的各類物品,由於目前李嘯軍還無甚出產,此處修好的大批倉庫還處於空置狀態。

  東北區則設為李嘯軍生產產品的專用交易地帶,諸如各類鐵器、羊毛布匹等物品,皆在此地交易,另外,四輪馬車製作行,亦從原赤鳳堡移建於此。

  而現在赤鳳城的內城,則全部改為赤鳳總軍營與一眾官署所在地。

  看著嶄新而充滿生氣的赤鳳城,李嘯心下十分激動。

  也許,再過幾年,這座靠近優良港灣龍口灣的赤鳳城,將成為山東第一的商貿中心,以及最為繁榮的海外貿易城市。

  這種改變曆史,親手創造一個繁華城市的感覺,真好。

  到現在為止,赤鳳衛中,尚有去年從宣府鎮過來的一萬五千餘名流民需要安排。

  這些流民中,壯男約有七千多人,壯婦約有五千多人,其餘皆為老弱。

  這些流民中,其中已有五百多人,已被吸收為赤鳳城各類新成的的店鋪商行的夥計,其餘各人,李嘯開始將他們分派到其他地方去。

  現在鹽廠擴建工作已全部完成,總共開辟了一千畝鹽田的海鹽廠,由鹽場作頭薛大富負責,招了男工1500人,女工500人,男工曬鹽,翻鹽,裝運,女工則專管分袋包裝之類工作。

  四輪馬車行,則招收了300名男工和100名女工進去工作。

  現在招遠的金翅嶺金礦,已初步搭建完成,並規劃了礦洞,李嘯任命當日投降的馬棠為負責人,除了500多名匪徒被當成苦力勞改外,李嘯為了擴大黃金產量,又將500名流民男工招入其中。

  李嘯並不滿足於隻在這一地開采金礦,畢竟他與那招遠縣令趙雲功已談妥,現在招遠縣境內,各偏僻山區,皆由李嘯軍駐紮管理,李嘯打算,再在這些地方堪探,也許,能發現更多的金礦蘊藏點,也可解決更多的流民就業。

  餘下的流民,被李嘯安排至農業場所。

  現在赤鳳衛5萬畝重度鹽堿地,其中兩萬畝,已改成了軍馬場養殖場,在場中種植苜蓿及牧草,放養李嘯軍暫時無用的多餘戰馬,共招收了男工200人。

  另外3萬多畝,則改成的經濟作物種植場,則按與農田一樣,按戶數承包,李嘯規定,每戶承包60畝,共有500戶,共有2200多人被安排下去。

  對於這些承包戶,李嘯決定,因於鹽堿地剛剛改良,還是過於瘠薄,李嘯決定,二年之內,不收任何稅賦,所有產出歸種植戶自有。從第三年開始征稅,按一年隻征一次,每畝隻征收1鬥經濟作物。

  這是李嘯考慮到這些土地產出微薄所做的決定,畢竟能把這些原本無用的土地,來安置這些流民的話,便是好事一件,李嘯並不指望靠這樣的經濟作物種植場,能獲得多少利潤與收益。

  接下來,則是赤鳳衛已改良好的三萬畝桑田的分配,李嘯決定,按戶承包,優先安排那些改良鹽堿地,開辟出可種植桑田的河南百姓,在安排完後,再安排宣鎮的流民,一戶承包30畝,在產出蠶繭後,第一年每畝交蠶繭10斤為稅金,從第二年開始,則每畝交15斤,從此永為定例,不再加稅。其餘產出的蠶繭,則由蠶桑課統一按市價收購。而桑樹所產的桑葚,則留給桑蠶戶自已食用。

  這樣總共有1000戶人家,成為了赤鳳衛的桑戶,又有4000多人得到安排。

  接下來,李嘯打算興建龍口灣港口。

  李嘯相信,龍口灣建成後,將對赤鳳城的對外貿易幫助極大。也許,那種艫艏千艘,雲集港口的貿易盛況,將在自已手下,得以實現。

  還有剩下三千多流民壯男,二千多壯婦未有安排,

  李嘯為了節約成本,決定修建港口的建築材料,盡量從蹲犬山中的磚廠、石灰廠、采石場中購買使用,為了擴大產量,他又安排了700名男工和300名女工過去,分別加入各個廠子中。

  餘下的總共4000多人的勞力,李嘯則安排他們和常大利等工匠一起,修建龍口灣港口以及龍口灣與赤鳳城相連的官道。

  這些人如果把龍口灣修建完工後,也不必擔心失業問題。因為他們自然可以成為碼頭工人,也可以成為以後入駐赤鳳城的各大商家的夥計,也樣一來,就業問題算是基本解決了。

  在把所有的流民都安置完畢後,李嘯長籲了一口氣,心頭有種說不出的輕鬆感。

  現在的他,有種越來越清晰的感覺。

  那就是,在不久的將來,自已奮發的時代,就要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