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生死存亡二
作者:花花和尚老道      更新:2022-02-14 09:27      字數:2374
  趙王司馬倫當時是太子太傅,常討好賈南風,一向為賈南風所信任,掌握了守衛皇宮的禁軍。太子被廢時司馬倫與孫秀等人密謀要推翻賈皇後黨羽。但孫秀害怕廢太子司馬遹聰明過人,若複位,將親近賢人,孫秀等人必不受重用。

  孫秀更指出司馬倫向來被認為是賈皇後一黨,即使救了太子,太子也不會嘉賞他們,救太子是自取其禍。於是司馬倫、孫秀等人決定先等一等,讓賈南風先殺了太子再動手為太子報仇。

  司馬倫、孫秀勸賈南風一黨盡早殺了太子,以斷絕大家要複位太子的希望。

  賈南風於是命太醫令程據帶毒藥,矯詔命黃門孫慮前去毒殺司馬遹,但司馬遹不肯服食,孫慮最終以藥杵將司馬遹殺害。這個舉動成了趙王司馬倫討伐賈南風的借口。

  司馬倫、孫秀等人偽造晉惠帝的詔書,以殺太子的罪名,發兵收捕賈皇後及其黨羽,廢賈皇後為庶人,囚禁在建始殿。張華、裴頠等人當時被殺,很多官員都被罷免。賈南風後來被送到金墉城,司馬倫又以偽詔書讓賈南風喝下金屑酒而死。

  事後司馬倫偽造詔書自封相國,孫秀等人都被封大郡,握有兵權。司馬倫一黨掌握了朝政大權。永康二年(301年)正月,趙王司馬倫廢惠帝自立為帝,晉惠帝被軟禁於金墉城。

  司馬倫廢帝自立,其他的司馬藩王不幹了,都是一個爸爸生的,憑什麽你能廢帝自立啊,於是戰火燒遍了全國。

  這些藩王要兵有兵,要錢有錢,為了皇帝這個寶座打得是頭破血流,人仰馬翻!

  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但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且《晉書》將八王匯為一列傳,故史稱這次動亂為“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是中國曆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當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使之後的中原北方進入至暗時刻-五胡亂華!

  八王之亂可以說完全是皇後賈南風一手引發的,但是皇帝司馬衷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個怕老婆的男人,就是在女權盛行的現代,出去也是難免會被人笑話,更何況在大男子主義的古代,一個能被老婆完全控製的皇帝,那更是奇貨可居,誰不想取賈南風而代之,或廢帝自立也好,或挾天子以令諸侯也好。。。

  司馬衷也許不是白癡,但是可以肯定其絕對不適合做皇帝,那麽晉武帝司馬炎在明知兒子智力愚笨的情況下還堅持將其作為儲君,就很有問題了。

  八王之亂是皇族內亂,在以前也不是沒有過皇族內亂,像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但這次八王之亂帶來後果實在是太嚴重了,中華民族陷入了深淵,以致於動搖了傳承千年的嫡長子繼承製度。

  八王之亂帶來的後果就是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絕對是中華民族的災難,中原北方漢族的至暗時刻,沒有之一,就連史學家都不忍提起這段黑暗的曆史,現代教學更是為了民族團結將其輕輕帶過,但是我覺得身為一名漢人,你一定要了解這段曆史,若非冉閔頒發了曆史上著名的“殺胡令”,組織起漢人大規模的反擊,五胡亂華也許就要成為五胡滅華!

  早在曹魏統治時期,由於東漢末年的連年戰亂,人口急劇減少,中央和地方官府財政銳減,農業廢弛。因此朝廷便推出了“移民實邊”政策,把北方邊塞以外的胡人遷入內地。

  早期遷入的胡人大多是用來充實佃農和勞役,大多歸附在漢人地主名下。除了曹魏以外,蜀漢在北伐期間征募了大批羌族、氐族士兵;而東吳在鎮壓山越期間,也擄掠了大量的山越人作為勞動力。

  如果西晉在統一之後能夠保持長期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這些胡人的命運就是變成普通的漢族農民。

  但是西晉爆發了八王之亂,等到各自的本錢都差不多耗完了,東海王司馬越和成都王司馬穎就開始各自招引不同的胡族幫自己打仗。比如後來建立後趙的羯人石勒,就屬於這一類人,他一開始加入的是成都王司馬穎的隊伍。還有的藩王則直接聯絡塞外的胡人豪強,許以高官厚祿讓他們入關助戰,比如南匈奴單於、後來建立漢國的劉淵,他早年就接受了晉武帝司馬炎的冊封,八王之亂期間受司馬穎邀請南下參戰,最後官至冠軍將軍。

  這些胡人一開始對司馬氏的底細也搞不清楚,本來是抱著當雇傭軍的心思來收錢幹活的。來了一看才發現,司馬氏皇族已經把中原一帶破壞的不像樣子了,沒有什麽成型的政治勢力能夠掌控局勢了。

  於是這些雇傭軍就開始反客為主了,依靠武力驅逐漢族官員,自己建立了政權,第一個便是劉淵建立的漢國(後改為前趙)。而胡人一般不懂治國,一些較大的胡人政權很快就在大大小小的爭鬥中分崩離析,於是就形成了“五胡十六國”的局麵。

  “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但事實上五胡是西晉末各亂華胡人的代表,數目遠非五個。

  百餘年間,北方各族及漢人在華北地區建立的國家達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其中存在時間較長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有五胡十六國。

  西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軍隊在劉淵之子劉聰率領下擊敗西晉京師洛陽的守軍,攻陷洛陽並大肆搶掠殺戮,俘擄晉懷帝,殺王公士民十萬餘人。

  永嘉七年(313年),晉懷帝被殺死,司馬鄴於長安即皇帝位,改元建興。

  建興四年(316年),劉曜又攻入長安,俘晉湣帝,西晉滅亡。318年初,晉湣帝被殺死。

  建興五年(317年)4月6日,司馬睿承製改元,即晉王位(尚未稱帝),改元建武,史稱東晉。

  中原士族等臣民相隨南逃,史稱“永嘉之亂,衣冠南渡”,這是第一次比較重大的南移事件。此次衣冠南渡之後,中國的文化中心開始向江南轉移。

  建武二年(318年)4月23日,晉湣帝死於漢國的訃告傳到江東,司馬睿才於4月26日即皇帝位,改元太興。

  司馬睿即位後,因為在皇族中聲望不夠,勢單力薄,所以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皇位不穩。於是他重用了王導。

  王導運用策略,使南方士族支持司馬睿,使北方南遷的士族也決意擁護司馬睿,穩定了東晉政權,維持了偏安局麵。司馬睿十分感激王導,任他為宰相,執掌朝政。時人謂之“王與馬,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