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 章 大洪水
作者:溪山掩月.CS      更新:2020-06-10 13:08      字數:2711
  河圖、洛書,或許就是大禹埋九鼎的施工圖。

  在《山海經》中,所描繪的世界基本上沒有大陸,整個世界都是海,南山、西山、北山等山都是在海中的。

  若如此看,當時的地球陸地基本被水覆蓋了,隻有高山才能露出水麵。這倒是與《聖經》的大洪水記載很是符合,人們造船逃生,或躲到了高山頂上。

  大禹治水,派人(很可能是伯益)考察地理山川,尋找原本的陸地。大洪水從堯至禹存在了很長一段時期,原本的陸地已經被忘的差不多了,所以要重新測量。所以《西遊記》中東海老龍王所說定海神珍鐵是大禹測量水深的定子一點都沒錯。

  若是這樣看來,那‘定子’必然是插在水中不動的,起到定位、指示、標記的作用,一看到哪裏豎著定海神珍鐵,便知道了這裏在大洪水以前是原本的陸地,也能看到水有多深。

  再有就是治水了,全世界都是水,你讓水流到哪裏去?

  尤其是這世界上怎麽就多了這許多水?解釋隻有一個,那就是天破了個窟窿,天水倒泄了下來。

  這個是普通人的想法和猜測,治水的大禹卻不能這樣想,否則就沒法治水了。

  全球的氣溫升高,致使大冰期的冰川融化,形成了大洪水。想要降低海平麵,隻有再次讓水結冰。將水導入南北兩極的極寒之地就是治水的關鍵。

  九州鼎(九宮鼎)、河圖、洛書,便是導水進入南北兩極工程的導(引)水器和施工圖(設計圖)。

  《易經》有雲:“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這句話源自《河圖》。

  裏麵的意思到了周朝產生了歧義,誤解,變成了預測學。

  大禹利用河圖、洛書將水導引至北極。南極還有陸地,可見大禹並未將大洪水導引到南極,否則南極洲也會被厚厚的冰川覆蓋。再有就是大塊的歐亞大陸和北美大陸都臨近北極,導水入北極才是最理想的。

  《洛書》裏的“一”就在北方,將水導引到北極,地麵就露了出來。

  “不是這樣的。”

  盧生見範簡胡亂解釋《易經》忍不住反駁道:“《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周易》有: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尚書大傳》有: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

  這些說的是宇宙的演化,大道化生萬物。

  《老子》的一、二、三,代表的是無極的道、太極的一,陰陽二氣、天地人三才。

  《周易》、《尚書》的一到十說的是陰陽,單數一、三、五、七、九為陽,雙數二、四、六、八、十代表生一,一為陽。一生二,陽生陰。

  天一生水,地六盛水,水在天地間;

  地二生火,天七成火,火在天地間;

  天三生木,地八成木,木在天地間;

  地四生金,天九成金,金在天地間;

  天五生土,地九成之。

  這是一個循環過程,出自《尚書大傳·五行傳》篇。也可以理解為數術,一二三四五為生數,二四六八十為成數。也可以理解為萬物生化的過程和先後順序。”

  “嗯,很有道理。”

  範簡也不反駁,《易經》所成於《太極》、《河圖》、《洛書》三幅圖,是將其融合到了一起。

  用後代穿越者的眼光看,《河圖》是代表時間的數碼圖,《洛書》為揭示空間規律、方位的數碼圖。《太極》為負陰抱陽圖。

  太極是揭示物質基礎的,對應原子核的正電性,電子的負電性。

  河圖的數碼則是對應了原子外圈的電子躍遷,洛書揭示的是原子序數。

  那麽用河圖、洛書能治水嗎?

  就那麽十個黑白點代表的數字就能治水?

  單純的看圖形當然不能了,完全跟修築堤壩、通溝挖渠沒關係嘛!

  所以說,這河圖洛書代表的隻是基本物質的結構圖,通過它們可以了解物質的本質,才能生產、製造、發明出治水的工具來。

  客觀的看待《山海經》中的世界,當時的地球真的是被大洪水給淹沒了,陸地上全部都是水,人們不是在船上(諾亞方舟),便是在高山之頂。這也是《山海經》中東去五百裏,又西四百裏有山曰某某,山上有獸焉,有鳥焉,有草焉,而且所有的獸、鳥、草,最後的結尾都是食之如何?

  不是說上古之人愛吃,什麽都吃,而是都躲在山頂上,無法開墾田地耕種,隻能吃鳥獸和植物,總不能餓肚子吧!

  當然,這個不是重點,重點是怎麽將大洪水給退去。

  即便是道理後代的二十一世紀,人們都在擔心南北兩極的冰蓋融化後海平麵上升,屆時將會有大片的陸地被海水淹沒。

  若是那一天真的到來,地球的科技能將上漲的海水給退去嗎?

  答案是肯定的,必須能,沒有人辦不到的事情。

  大禹治水的上古時期,冰期結束,全球氣溫升高,雪山冰川融化,造成了大洪水。在融化之前的冰期,全球的平均溫度應該在零度多一點,高海拔地區(高原和山脈)的氣溫更低,所以形成了永久的冰川。氣溫上升十幾度(持續時間或許幾百幾千年),大麵積的冰川融化,造成了大洪水。

  但即便是升高十幾度,也比後世二十一世紀低,將大洪水導引到南北兩極,再次結冰是一個可行的治水方案。

  地球有自傳,有離心力,若是在自然環境下,海洋的水隻會聚集在低緯度的赤道附近,而不會流到兩極(地球是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扁球體,不是橢球)。所以兩極的冰蓋、冰川必然是人為的。

  因為在夏季時,兩極氣溫升高、或者地殼、磁場種種因素,會致使冰川斷裂,飄逸。海洋的冰川、冰山移動的方向也是朝向赤道的,而不是到兩極點聚集。

  上古的大洪水,必然是人力將其導引到了兩極,使之凍結成了冰川。

  在大禹王時期,兩極地區的溫度還很低,可以將大洪水導引到兩極結成冰。那麽到了後世,兩極地區的氣溫也不足以維持結冰狀態,又該如何治理上升的海洋呢?

  這個就不能在陸地上找方法了,而是要瞄準大氣層。設計製造一種分解二氧化碳的設備,或者將大氣層弄個窟窿,給大氣層內地表的熱量一個出口,這個叫做散熱。就如同犬科動物汗腺不發達,需要張著最散熱一樣,把熱量吐出去就可以了。

  這個不是科幻,而是真的能做到的,也必須做到,否則地球就真的變成水球了,人們生活在高山頂上,不能種地,沒有糧食吃,怕是又要回到山海經描繪的那個世界了,東去五百裏有山,山上有獸焉,食之不饑。西去四百裏有草焉,食之不惑(有鎮定劑作用)。

  太極圖、河圖、洛書的原始圖冊,當然也要配合文字說明才能看懂,這個就需要在眾多的古籍中尋找了。不能信《易經》上對河圖、洛書的解讀,也不能看它演化的五行八卦,那東西已經跑偏了。

  當然,這個在現有的典籍中是不容易找到的,否則早就被周朝的天官、地官給研究透了,也不會整出一本跑偏的《易經》來。

  朝歌。

  殷王司馬卬的都城。

  “拜見天尊!”見到範簡到來,司馬卬忙施禮參拜。

  “殷王請起!”

  範簡托住了司馬卬,說道:“隨本尊去你老家看看。”

  “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