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5章 皇帝發怒
作者:一朵花兒開      更新:2020-09-05 00:00      字數:2201
  林阮開始了代理知府的日子。

  說真的,林阮對當官沒啥興趣。

  當官這活兒,真不是人幹的,尤其是當好官,那簡直就是把人當牲口一樣使。

  宣和府被那群狗官搞得烏煙瘴氣,偌大一個府城,一個魚米之鄉,公賬上竟然隻有不到千兩的銀子,你們能信?

  林阮看到賬冊和庫裏的銀子時,腦瓜子嗡嗡的。

  這群貪官的膽子未免也太大了點,竟然貪得這麽徹底!

  這是想借著旱災的名頭,把賬上的錢子都變公為私啊!

  就這麽不到一千兩的銀子,她能幹點啥?

  宣和府百姓因為長期的營養不良,許多人都生了病,而百姓手裏的銀子之前都被那些狗官和奸商用糧食給掏空了。根本沒銀子看病。

  林阮實在無法,隻得拿了一袋子珍珠,坐著金雕去別的府城裏換了銀子,然後又買了藥材,回來請府城的郎中給百姓看病,藥材都是免費發放的。

  那些原本病重幾乎在等死的百姓領到藥之後,對著林阮千恩萬謝。

  林阮的心裏稍微好受了些。

  嗯,就當花錢買個好名聲吧。

  希望老天爺看在她做了這麽多善事的份上,能讓她多活個幾歲。

  林阮在宣和府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她的奏折也遞到了皇帝的案頭。

  雖然宣和府離京都很遠,但是送奏折是有特殊通道的,僅用半個月就能送抵京都。

  當皇帝看完奏折之後,忍不住拍著桌子大怒道:“膽大包天!”

  第二天早朝,皇帝將林阮的奏折拿到了朝上,當著文武百官的麵,將奏折中的內容讀了一遍。

  而後萬分震怒地道:“我大周朝逢這百年一遇大旱,朝中上下,無不想方設法的賑災,救民於水火。福佑縣主以一介女兒身,兩次前往嶺南尋找糧食,解決災民們的生計問題。結果,這便是我大周的官員,這就是百姓的父母官!近十萬石的糧食,就這麽被他們瓜分私吞!若不是福佑第二次送糧時發現不對,那我宣和府數以百萬計的百姓,豈不是全都要被他們逼死!”

  大臣們見皇帝如此憤怒,呼啦啦跪了一地,高呼:“陛下息怒,保重龍體。”

  皇帝如何冷靜得下來。

  這件事情如果不是林阮及時發現,還不知會發展到怎樣可怕的地步。

  整個宣和府被餓死的百姓足在萬人之多!

  一萬條活生生的人命啊!

  皇帝憤而下令:“王稟文一眾宣和府官員,欺下瞞上,勾結糧商,私吞販賣賑災糧食,導致宣和府百姓死傷過萬,罪無可恕。涉案官員全部淩遲處死,以儆效尤!所有官眷女子充入樂坊,男子發配邊疆!涉案糧商查出背後家族勢力,一並入獄,秋後問斬,財產全數充公!”

  朝堂之上,沒有人敢提出半句反對。

  在賑災糧食上動手腳,那就是觸了皇帝的逆鱗,誰敢勸皇帝三思?

  處置的事宜結束之後,皇帝便讓眾位大臣推舉出任宣和府知府和一並官員的人選。

  這下朝臣們可就跟打了雞血一樣,各自推薦自己勢力中的人選。

  皇帝看著這些朝臣們的嘴臉,心裏生出幾分厭煩,於是說道:“宣和府百姓此次經曆此重創,接手官員必須保證在一年之內,讓宣和府恢複元氣,兩年之內,讓宣和府人口總數漲至災前人數,並且保證轄區內百姓安居樂業!若是做不到,提頭來見!”

  這下,朝臣們的熱情就立刻不如之前了。

  皇帝的這幾個要求看似不難,但真要辦到卻並不容易。

  誰也不知道這場旱災會持續到何時,萬一明年都還不見好轉呢?

  皇帝冷笑一聲:“滿朝文武,竟還不如福佑縣主一個女兒家!她以一已之力,為五個受災省份籌集到兩百萬石糧食,解了朝廷燃眉之急,讓數以千萬記的百姓免於流離失所。如此難事她都能辦到,讓你們治理一個宣和府,你們都如此沒有把握?”

  正在這時,太子站了出來:“啟稟父皇,兒臣這裏有一個人選。雖然年紀尚輕,但此人膽識及手腕都足夠老練,兒臣認為可當宣和府知府一職。”

  皇帝問道:“你說的人是誰?”

  太子認真道:“此人正是青州知州陳昌海,兒臣在淮陽府時,與他有過多次接觸,對他的能力很是賞識。且他和福佑縣主關係不錯,和福佑縣主的許多觀念都一致,由他出任宣和府知府,應該會很容易得到宣和百姓的認可。另外,他在番薯種植的事情上也頗有經驗,是負責將番薯推廣到其他省份的不二人選。”

  皇帝對這個陳知州也算有點印象,正要點頭答應,旁邊跳出來個大臣大呼道:“微臣認為不可。陳昌海論資曆太過淺薄,並非出任宣和知府一職的最佳人選。”

  皇帝冷聲問道:“那蘇愛卿覺得誰才是最佳人選?你自己嗎?若是你願意,朕可以成全你。”

  蘇大人一口氣哽在喉嚨裏,完全不知道如何回答。

  他可是正二品的官員,去當知府,那就是被貶了。

  皇帝哼了一聲:“讓你們推薦人手的時候推三阻四,生怕擔責。太子推薦了人選,你們又覺得對方資曆不夠。你們若是覺得自己資曆夠,可以自薦,朕成全你們!”

  所有大臣的都不吭聲了。

  於是,陳知州升任宣和知府的事情,便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接下來便是挑選其他官職的人選。

  這下大臣們可就不客氣了,當知府的責任太重,當是當個別的官,就不用擔那麽多的責任了,所以必須要盡量把自己的人手塞過去。

  一群重臣爭得麵紅耳赤,好不容易才爭出個結論來。

  皇帝覺得這些人手也算合適,於是便讓人去擬旨。

  正當眾大臣覺得該退朝的時候,太子突然再次出列,對皇帝行了禮道:“父皇,福佑縣主在此次賑災的事情各,貢獻突出,最大程度上穩住了幾個省份的百姓,將損失降到了最低,並且查出宣和知府及一眾官員吞沒賑災糧食之事,從根本上杜絕了一場內亂。加上福佑縣主推廣番薯有功,所以兒臣主張為她請封護國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