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作者:薛定諤家裏的貓      更新:2021-04-26 02:11      字數:3431
  張水生從外麵美了一圈, 回來坐下後,皮衣都舍不得從身上脫下來。

  “劉姨, 這皮衣多少錢?”

  劉大銀在家裏就想好了價錢, “男女款式一樣,兩百六十元。”

  一件皮衣兩張羊皮,一張羊皮三十九元, 兩張就是七十八元。這一件皮衣大概五天做完, 朱福貴和郭老漢幾人的工資是一天六元,五天就是三十元, 雜七雜八的加起來, 一件皮衣的價格大概一百出頭。

  上次郭老漢和朱福貴賣給劉大銀的皮衣是一百元, 他們能賺錢嗎?

  劉大銀稍微一想, 就知道怎麽回事了, 這劉大銀親自收的最好的羊皮, 當初朱福貴和郭老漢買的可不一定是最好的羊皮,差價不就出來了嗎。

  這劉大銀按天發工錢,做快做慢都是一樣的錢, 朱福貴, 郭老漢他們幹活的速度自然就慢了下來。當初他們幹的活是自己的, 做的越快越能早些拿到錢, 幹活的速度自然就快了, 這樣一算, 他們當初自然就賺錢了。

  這就是日工和包工的差別了。

  張水生低頭想了一下, 這皮衣看著比上次的羊皮夾克還要洋氣,這些錢的確不貴。

  他點頭道:“那好,兩百四十元一件, 十件就是兩千四百元。我這就給劉姨取錢去。”

  這一手交錢, 一手交貨,皮衣是張水生的,錢是劉大銀的了。

  劉大銀數好錢,錢先不放進兜裏,說道:“小張,我閨女托我帶二十件白襯衫,那褲子能拿多少?”

  李蓮花賣的褲子現在可時興了,上麵穿一件白襯衫,下麵穿一件那樣的瘦褲子,現在縣城隻要有工作的年輕女人們都這樣穿。

  “劉姨,這褲子現在可時興了,李姐要是拿貨的話,我知道一個人,不拘數量,願意拿多少就拿多少。”

  劉大銀想起女兒臨走時的話,果斷道:“那我先要一百條。”

  臨分別的時候,張水生叮囑劉大銀:“劉姨,這皮衣我一看就知道好賣,你回去抓緊時間做,能做多少我收多少。”

  劉大銀點頭表示知道了:“小張你放心,我這心裏有數。”

  劉大銀在省城就給許廣義去了電報,他家有多少好皮子,全部送來,她都要了。

  許廣義接到電報,心裏先喜後憂。

  這喜得是有一個大客戶,以後的羊皮銷路不用愁了。憂的是,這家裏的好羊皮也沒多少了,隻剩下十多張了。

  那劉大銀說以後多要上好的羊皮,他還以為是開玩笑呢,誰想到這才多大的功夫啊,她就發來電報又要羊皮了,還是有多少要多少。

  許廣義和妻子商量了一下,這劉大銀以後可是個大主顧,雖然家裏還有次一些的羊皮,可絕對不能以次充好坑害人,貪小便宜吃大虧,這口碑壞了,以後還有誰會跟他家買皮子。

  許廣義決定帶上兒子,先去把這十多張皮子給劉大銀送去,他們也不回家了,直接坐火車去北方收羊皮。

  這劉大銀還用了朱福貴十多張皮子,當時她手裏的錢不湊手,說好了等皮衣賣出去再還。

  這皮衣賣了出去,劉大銀先把朱福貴的羊皮錢給結了,又給四人發了工資。

  拿了工錢,朱福貴父子,郭老漢夫子都喜得見牙不見眼,不說朱福貴和郭老漢,就是他倆的兒子朱有地和郭南,一個月也有不到三十元的工資,這可比一般的工人工資還要高啊。

  這第一個月就掙了這麽多的錢,那一年呢,得掙多少。

  四個人不由得都在心裏算起來。

  張水生的皮衣在身上穿了一天,到家的時候也沒脫掉。

  他哥不在家,家裏隻有一個眼睛看不見的爺爺,他就是想顯擺沒人看。

  張水生今天就在火車站訂了票,明天中午就坐火車去特區。

  要不是想著哥哥今天不在家,爺爺沒人照顧,他恨不得今天就飛去特區。

  這皮衣一看,就得特別好賣。

  這五件男式的皮衣,他打算給自己一件,哥哥一件,再給那鄭老師送去一件,最終也就剩下五件了。

  上次劉大銀給他的皮衣他賣給港島的商人,是四百一件,這次的皮衣,最少也得賣四百五吧。

  不得不說,這鄭老師的確有兩把刷子,這設計出來的衣服穿在身上,賊他媽的好看。

  以前張水生總以為這皮衣是男人穿的,可沒想到,這鄭老師還設計了女式的。

  女式的皮衣,就連省城的供銷社都沒得賣。

  張水生突然改了主意,這女式的皮衣他一件也不帶到特區了,就在這省城賣。

  去年買他兔皮襖的那幾個姑娘家裏可都有錢,三百塊的兔皮襖都眼都不眨的買下了,這更時興的女式皮衣她們想必也會感興趣。

  張水生想的心熱,出門給人打電話去了。

  劉大銀的皮坊幹的熱火朝天,郭老漢的大孫子,朱福貴的兩個兒子全都被找來做工了。

  現在一個月能出十多件皮衣,劉大銀一件賺一百多塊錢,十件就是一千多塊錢。

  張水生把皮衣拿到特區那裏,給一個從港島那邊過來,專門倒騰服裝的小商販看了。

  那小商販在港島的商業街上有一家店,專門賣衣服。

  那小商販一眼就相中了張水生拿來的女式皮衣,男女式皮衣一件四百六的價格收購,一轉手就賣一千多元。

  這可是真羊皮啊,港島麵積小,真皮的服裝一向都是貴的不得了,在大陸幾百塊錢就能買到真皮的衣服,不僅質量好,款式還時髦,比那些大的服裝廠生產的皮衣一點也不差。

  這皮衣掛上半天,就被人買走了,後來更是一上架就被搶光了。

  連帶著他家的小店,在港島的年輕人中都有了一定的名氣。

  這皮衣賣得好,劉大銀把郭老漢的大孫子,朱福貴另外兩個兒子都招了來。

  這麽多的工人,一個月能做二十多件皮衣。一件皮衣劉大銀賺一百多塊錢,二十件皮衣就能賺兩千多塊錢。

  這說出去,都沒人敢相信。

  要不是好的羊皮不好買,加上劉大銀不讓朱福貴和郭老漢做的太快,要他們慢工出細活,這皮衣做的還得快,一個月能出更多的皮衣。

  劉大銀和李三順把皮衣的價格捂得死死的,誰也不敢告訴,就怕有人看到紅眼病,把他們給告了。

  這省裏縣裏村裏,幹買賣的是一天比一天多。

  郭老漢家在的縣本來就是全國有名的“皮草之鄉”,已經有人開始做皮毛活計了。

  還有人開始大規模的養兔子,雖然這大規模也就幾十隻,甚至不到一百隻,可跟以前偷摸著養幾隻兔子比起來,的確能看到國家政策的變化。

  皮衣賣得好,張水生對這買賣上心無比,畢竟這是他最賺錢的買賣了。

  他又找到鄭老師,請他又設計了一款皮衣。

  這款皮衣樣式更簡潔,除了兩個口袋,這皮衣上什麽裝飾也沒有,而且這皮衣也不會是扣扣子的,是拉鏈款式的。

  為了搞到拉鏈,張水生可是費了好大一番功夫的。

  這皮衣一上市,就受到了歡迎,都不用賣給港商,張水生認識的那些商販就給包圓了。

  有人看張水生皮衣賣得好,也開始做起了皮貨生意。

  隻不過做的好的還是少數,張水生和劉大銀的皮衣還是賣的很好的。

  到了冬天,刨除流動資金,劉大銀家裏在銀行裏已經存了一萬六千多塊錢了。

  是名副其實的“萬元戶”了。

  縣裏有三家銀行,劉大銀在每家銀行都存了錢,不僅這樣,還分別存入家裏三個人的名下,這樣每個存折上也就一千多塊錢,總算不那麽顯眼了。

  李家的日子在慢慢變好,劉大銀買了一輛自行車,雖然是舊的吧,可到底也算是“有車一族”了。

  兩個小孫子穿的雖然還是舊衣裳,可都吃的白白胖胖的,比村裏那些孩子長得都要可愛。

  自從張水生跟劉大銀說了布票可能會取消,土地也有可能包產到戶,劉大銀就覺得自己像是一個聾子瞎子,根本就聽不到看不到國家的政策,所有的消息都是從別人的嘴裏聽來的。

  這怎麽能行,要是國家的政策再有變化,她不知道,豈不是耽誤了大事。

  劉大銀去郵局問了,她要是訂報紙的話,整個大田鎮也隻有她一個人是個人訂報紙的,郵局根本就不給送。

  這自己訂報紙不行,那到哪裏去搞到報紙。

  劉大銀在家裏左思右想,終於想到了一個辦法。

  這整個涼河縣,能有報紙的地方也就是縣委大院,各個機關,學校,工廠等地方。

  報紙最多最全的,就是縣委大院了。

  劉大銀騎著自行車就去了縣城。

  這這有了自行車就是方便,想去哪裏就去哪裏,速度快了,也輕省了。

  到了縣城,劉大銀直奔縣委大院。

  劉大銀在縣委認識的人隻有三個,一個是縣長,一個是楊秘書,還有一個是韓冬青。

  這縣長是縣裏最大的官,每天忙得不得了,韓冬青和她的關係雖然說不上是仇人,但也不好,隻有一個楊秘書,劉大銀見了還能說上兩句話。

  劉大銀在縣委大院的牆根底下蹲了大半天,終於見到了下班的楊秘書。

  劉大銀三言兩語就把自己的來意說明了,楊秘書考慮了一會兒就答應了,把沒用的舊報紙給劉大銀。

  每十天劉大銀到縣城跟楊秘書拿一次報紙,劉大銀要給錢,楊秘書說什麽也不要。

  這楊秘書不要,劉大銀不能總空著手吧,劉大銀每個月都給楊秘書一些自留地裏種的東西,也算是個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