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加快對海軍的升級
作者:小山之土      更新:2021-04-25 15:21      字數:2919
  戰鬥的勝利並不能掩蓋其中的問題,說白了那就是軍艦實力不足以碾壓南大西洋的敵人,尤其是這場戰鬥裏幾艘300噸不到的近海護衛艦隻是在戰鬥的開始和結束出現,除了戰術要求外,他們的戰鬥力也是大問題,無法全殲這六艘船,於是對海軍軍艦的全方位提升進入了議程,幾個部門的人接連開會探討,接下來的幾周裏,軍工部開始進行摸底實驗,最初是想通過增加格倫德爾炮的裝藥量提高射程,然而,隨著裝藥量的逐漸增加,很快就發生了炸膛。這次炸膛完全在計算範圍之外,開始以為是炮身質量問題,但後來更換火炮,甚至即便重新鑄造了更重的炮身也沒法避免。

  “這件事,我覺得可能是‘二次爆轟’”司凱德一次例會上抖了一下機靈“我以前單位有個老領導,是軍轉幹部,以前遇到過這種炸膛,他就負責調查,可怎麽也找不到問題”

  “後來請了軍工部門來,發現個別老藥包可能是因為轉庫什麽的,傳爆管斷掉了”

  “傳爆管?是傳火管吧”……“傳火管是美軍用的,我軍喜歡用管狀藥束”

  ……“那個什麽,我就是憑印象說,就是那麽個意思”司凱德喝了口水“我記得他說:那種火炮的裝藥比較大,要靠傳爆管或者傳火管或者什麽管均勻起爆,如果傳爆管或者什麽管斷掉了,後麵的火藥已經起爆,沒有傳爆管把前麵的火藥點燃,前麵的火藥就會被急劇壓縮,然後被壓爆,這時候就不是正常發射藥那種亞音速爆燃,因為被壓縮了,就變成了超音速爆轟,這就叫‘二次爆轟’”……“這個你懂的,跟壓縮黑火藥一個道理。”

  “我覺得前裝炮的藥包因為從前裝,要壓實,沒法往裏加傳爆管,而且我們也沒有做那東西的材料,裝藥一旦超出某個尺寸限製就有可能發生這種情況”

  “黑火藥傳火管還是能做的,不過黑火藥裏裝黑火藥傳火管沒什麽必要吧?”

  “技術問題你是專家,我的意見是這樣”……“咱們好好的討論一下,給軍工部和海軍再撥點款,幹脆做後膛炮,比鑄鐵的格倫德爾炮還能省一些鋼鐵”

  “今年的預算……”

  “經費這個事不用擔心,隻要能改進海軍的實力,那換下來的炮可以給陸軍當炮台,在桌山才一個多月就幹了一仗,那以後隨時可能跟海盜、私掠船、甚至海軍幹架,如果因為錢的問題而讓那的穿越者受到人身傷害,那多少人得靠邊站了。”司凱德說道。

  袁奮鬥正好有後裝大隊炮的設計經驗,後裝130設計起來差不多,也是參考現代火炮的結構進行局部改進和加強。裝藥也改成了藥筒式,有了各種商船送來的銅之後,做藥筒的銅還是拿得出來的。藥筒後麵可以安裝火冒和一個點火藥包。發射藥采用栗色火藥管狀藥柱。

  栗色火藥是黑火藥的變種,由於其中的的木炭組分不完全碳化呈褐色,所以叫做栗色火藥,不完全碳化的木材中含有纖維素和木質素成分,燃燒時可以放出更多氣體,並且由於碳水化合物分解吸熱,還可以降低峰值膛壓,可以進一步提高裝藥量。這種火藥在19世紀後期一度盛行,後來被無煙發射藥取代。

  藥型采用經典的管狀藥柱型,藥柱中間的通孔除了可以提供傳火通道,還使發射藥在燃燒時越燒麵積越大,叫做“增麵燃燒”,這樣當炮彈開始向前運動,內膛空間擴大時,藥柱可以提供更多的氣體維持膛壓穩定,提高火炮的平均膛壓值。

  最終改進火炮這件事落實到了正在建造夷洲改上,夷洲是以阿拉巴馬號為藍本設計的,本來阿拉巴馬號裝備了兩門110磅炮,炮位比彈重50磅的130炮大的多,新設計的130後裝炮緊湊的多,由於在水平回轉底架上增加了一個板簧緩衝/複進裝置,火炮複位也很快,炮班減少了6個推炮手,操作空間很寬敞,幹脆改成了雙聯裝。

  雙聯裝後裝炮,更快的射速,更遠的射程,更高的密集度,不隻是提高了火力。更直接的是使火炮試射的速度大幅度加快。

  除了火力,夷洲號之所以後來被單獨算作一級,主要是因為換裝了12.5kg/cm2的新型鍋爐和雙脹蒸汽機,隨著南華技術水平的提高,3.5km/cm2蒸汽機係統的效率就顯得過於低下了。考慮南華的海軍將需要在遠洋長時間作戰,這就需要大幅提高蒸汽機的熱效率。

  按照熱機原理,熱效率取決於活塞兩側的冷端溫度和熱端溫度之差,蒸汽的溫度則和壓力成正比,提高鍋爐壓力就變成了最直接的辦法。

  鍋爐的設計沒有廢太大力氣,大圖書館裏有太多優秀的近代現代鍋爐技術資料,12.5個大氣壓,194攝氏度,也就是現代城市裏到處都有的大型中央空調鍋爐的水平,前時空1870年前後就實現了,隻要花時間慢慢消化,總能挑出最適合臨高工藝條件的設計。

  至於材料,有新大同的無縫管廠和軋鋼廠做支撐,比起當初設計大同的時候,條件要好太多了。隻是沒有橡膠,機械總廠采用了多重紫銅密封件和硫化牛皮密封件代替,效果也過得去,除了維修比換橡膠圈麻煩,通過編寫維修手冊,加強用戶培訓也能得到妥善解決。

  天藍號這時候嚴格說起來還不算正式服役,隻是臨時編入第一艦隊進行新裝備測試,艦名也隻是暫定。船上還有一些工業口的技術人員進行記錄和保障,以便在將來批產之前完成“夷洲改”的設計定型。

  之所以急著在實驗大綱之外加上一次實戰測試,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在明年預算案最終敲定之前展示新設計的威力,爭取更多的撥款。隨船的工業口同誌們特意拍攝了一段視頻,拿回來播放的時候,晨曦中壯觀的火力表演讓廣大穿越眾一片歡騰,四條夷洲改的建造預算也得以順利過關。世界總是這樣無情,掌握工業化神器的人為了一些自己的小事可以輕易決定其它人的生死。

  和大炮比起來,元老們對蒸汽機和鍋爐關心少的多。不過動力機械的效率提升並不隻是一項技術進步,工業化的基礎是動力,有誰在著作中說到“工業化的本質就是用機器造機器,帶來生產力的指數增長”。

  在前時空,1807年富爾頓建造了第一條商用蒸汽船,之後蒸汽船主要是在美國的內河運營,因為內河便於隨時補給燃料。十幾年之後蒸汽船才第一次跨越了大洋,1819年薩凡那號蒸汽機帆船從美國開到了英國,不過其中隻有85小時的航程用蒸汽機,其它都是用風帆。

  真正靠蒸汽動力完成越洋航行是1830年代的事了,不久之後,幾艘東印度公司的蒸汽拖船就隨著英國艦隊參加了鴉片戰爭。蒸汽船獲得真正的遠航能力的背後是新式火管鍋爐開始逐步取代老式的火筒鍋爐。

  新的蒸汽機係統在南華也開始帶來一係列變化,首先是鐵路機車開始使用9kg/cm2係統,達到了前時空50年代末地方支線鐵路機車的水平,當時的地方支線機車在地方所屬機械廠大量建造,除了連杆、軸承、閥門、泵之類個別關鍵件要靠國營大廠供應,整個機車從裏到外都是用生鐵和熟鐵造的,而且大部分結構都是鉚接,技術檔案和各種報獎材料也很多,隻要核心的係統壓力攻克了,剩下的在新大同隻是照做。

  然後是工業口開始逐步更換動力鍋爐和蒸汽機,蒸汽機效率的提高減少了單位功率所需的煤炭裝卸運力、人員和鍋爐工的消耗,無形中解放了一部分人力,相比新招募的農場工人和新移民,幹過一段的鍋爐工、裝卸工好歹組織性紀律性要強不少。

  新的動力蒸汽輪也開始設計,隨著南非海岸線的全部占領,從新大同直到桌山的航線一路暢通,新設計的H800S動力輔助型機帆船上裝了一個立式鍋爐和小型蒸汽機,可以在逆風和無風時提供額外的航行動力,大幅提高人力和物資的周轉速度,也降低對有經驗帆纜船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