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華春節下的光與暗
作者:小山之土      更新:2021-04-25 15:21      字數:3728
  1627年1月26日大年三十,南華國治下人口包括穿越眾在內已經超過一萬大關,控製區域從龍山山腳下到新膠州灣(原謝普斯通港)再到天藍港口再到大同港形成了一個不規則的四邊形,領地麵積超過了五萬平方公裏,如此地廣人稀的情況使得他們不得不在1627年停下腳步深固根本,不過比1626年的大年三十不同,今年的物資供應就好很多了,眾人連續兩天吃的走不動路。

  而在李祝下發的春節放假通知後,治下的所有人牢牢記住了這個叫春節的節日,所有人可以輪流休息三天,而且當班人員可以大吃大喝一頓,一向吝嗇的委員會把快過期的食品飲料在過年年夜飯上全部分給了所有居民,雖然沒有加班費一說,但是光這節日福利就足夠讓這些朦朦朧朧的非國民們在牧師神父主教的指揮下或者在家裏邊吃邊流著淚高呼天主在上(天尊)在上,南華萬歲了,而他們自然不知道這些撕掉了包裝的食物和飲料還有多少天過期了,盡管哪怕到了保質期吃也沒什麽問題,但是委員會可是堅決不會趕出這種事的,不然就會被群眾直接趕下台了,於是就交給17世紀的人來嚐鮮了,特別是讓他們品嚐肉少菜多但肉味十足的甏菜。

  甏肉是一道重味重鹽的山東菜,按舊時空來說是標準的非健康食品。不過它的好處是可以“濫竽充數”讓人有那麽一點吃菜像吃肉的感覺。鹽咱們是不缺的,八角大料這些我們也多的是,所以咱沒必要扣扣索索的用,固體醬油他們都不喜歡,正好可以拿來用,反正味這麽重也吃不出來好壞了。”這道菜由山東夫婦王企益和張筱奇貢獻出來的,“甏肉做法是先選瘦七肥三的豬五花肉,把五花肉切大段下開水鍋,焯水去血沫。我看咱們就別這麽挑了把下水什麽的一起混了得了。然後把焯過水的五花肉晾涼後,用刀切成10公分長,5毫米厚的肉片。砂鍋裏放大料,水熱後放入切好的五花肉片。大火煮開後放入醬油、精鹽加老湯改小火燉1.5小時。油皮卷尖是用刀把新鮮油豆皮劃成需要的尺寸,取適量調味好的肉餡抹在剪開的豆油皮寬的一邊用力卷起。咱們用下水剁了也行。再用雞蛋液把油皮卷尖的口抹勻,封口。鍋裏坐油,油七成熱後放入卷尖,炸製金黃後撈出。剩油再炸幾個豆腐和豆腐泡。海帶切條捆好,青椒掏幹淨,和卷尖豆腐一起下鍋,小火慢燉1小時就行了。”

  倒是不難,常小腸想,就是不知道這麽鹹會不會有人提意見。

  事實證明常小腸多慮了。這到甏菜讓所有人包括妹子們僅僅聞到味道就眼皮發脹,不光肉,連大家早吃膩味的豆腐和海帶也一掃而空。最後的肉汁拌飯讓米飯銷量多了七成弄的食堂差點斷貨。後來經過改良的甏肉又開始提供給了17世紀的居民,這種少少的肉,多多的菜,大大葷味的食譜很適合摳門的喬淡客給下屬吃犒勞,而這些17世紀的下屬們不管哪個都是以搶甚至打架的節奏吃甏肉,以至於後來的原俄羅斯和烏克蘭裔的國民的聚餐就是純粹的甏肉和白酒喝一晚上。

  在不久的未來,當帝國疆域已遍布整個南半球外加大半個東亞,第一代帝國公民已經垂垂老矣的時候,他們仍然記得第一次吃到甏肉時的感覺,濃鬱的香氣裹著肉味衝擊每一個味蕾能讓人失去思考。他們信誓旦旦的說,首長們做的甏肉裏真的全是肉,不是後來這種遍布大街小巷的店麵裏售賣的夾雜一堆配菜隻有一片肉的“冒牌貨”。

  公共食堂內,彌漫的蒸汽中大群新移民們正圍坐在一張張桌子前狼吞虎咽著吃著所謂的單位聚餐,甏菜的香味已經讓無數人狂咽口水了,在穿越者跟眾人幹杯後開放後的那一刻,麵前的甏菜是最容易被搶奪一空的,最近雨大,而食堂的房頂已經有點滲水了,但是這這擋不住新老移民吃飯的熱情,首長老爺們對我們太慷慨了,這樣的飯菜以前都沒吃過。

  “幹杯!南華國萬歲”幾個北歐人拿著自己灌滿白酒的木杯用著半生不熟的華語吼道,吼完後一飲而盡,不少人也符合道,印第安人和祖魯人則更喜歡喝黃酒,在這裏勞作了半年以上後,昔日的敵視和鄙視已經不在了,即使在也不會顯現出來,顯現出來就是挨打送勞改地的節奏。

  幾個神父牧師各自在各自的小圈子裏邊吃邊說什麽,時不時的在胸口劃劃十字,但是他們的嘴巴即使在不說話的時候也一刻沒有停下。

  “這個秦漢故國竟然如此奢靡。”三個月後走出淨化營的明人已經熟悉了這一切,學著那繞口的華語,而大多數明人一年到頭也吃不到幾次肉,看到各種肉在前,沒有幾個不狂吃的,有幾個被坑後流落澳門的讀書人覺得他們說的話有點類似東北的官話,難道跟韃子有關係,不然為什麽非要剃頭呢,雖然現在頭發已經長起來不少,但是現在讓他們再去淨化那是絕對不幹的,看著那些夷人手忙腳亂的使用筷子,明人們心裏就一陣好笑,這些夷人還敢自稱華夏,而那秦漢移民竟然剃了頭,真是數典忘祖。

  不過既然南華國要過春節,還有人會說各地的方言,這些基層的明人不管願不願意信不信他們是秦漢後裔就都要緊緊的靠在他們大腿上,隻有這樣才能過的更好,而各地的孩子們到沒什麽顧忌,開心的吃著送來的糖果,一片幸福的場麵,當然如果你知道他們外麵都是警察巡邏的話就知道,目前和諧幸福的場麵是嚴格的管理才出現的,每次酒喝多了,一幫酒鬼就要打混戰,所以一旦大型聚餐,警察就在外麵輪流巡邏,發展有不對勁就立刻製止,而打群架者都要進勞改地呆著,任何一個人進入了從勞改淨化營分出來的勞改營後就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沒人再想去第二次。

  李梁斌負責的勞改農場公有南北兩個入口,中間有一條約10米寬的道路相數人受傷,5人死亡的代價。勞改農場占地約4平方公裏左右,分為兩層,李梁斌戲稱其為內環和外環。內環由帶刺鐵絲網構成,鐵絲上占有毒藥,若不幸被刺破,傷口始終無法愈合,並會逐漸潰爛。外環由4米高的土牆構成,牆頂有和內環同樣的鐵絲網,以防止有人翻牆。內環和外環每隔100米均有木質瞭望台,上有國民軍士兵站崗把守,內外環交替布置。內環和外環之間有溝渠,溝渠中的水為南華化工廠的廢水,據說人跳進去,即使不被毒死也被熏死。勞改農場的門口有2個碉堡,內有生活設施,以供守衛農場的士兵換崗休息,這些士兵大多是印第安人和祖魯人,歐洲人不多,但是他們都是絕對終於南華的。

  勞改農場大部分區域為農田,生產水稻,小麥,香蕉等作物。勞教人員的宿舍在整個農場的中心位置。我們參觀了其宿舍,一個宿舍大概可以容納120人,床上的稻草幹淨而又有彈性,而且有一個大大的壁爐,以供冬天取暖。壁爐的上方寫著幾個大字:“你若不努力工作,便是這壁爐的燃料”。每當冬天的晚上,大家圍著壁爐,各述自己為何到這而來,其樂融融。宿舍的隔壁便是食堂,食堂的菜肴十分豐盛,雖然都是便宜的夥食,但是返利管飽。然而時常有人反映吃的不夠好,當然,我們的勞改地管理人員會用警棍讓他們認識到這些食材的美味,而一些表現好的犯人可以得到休息提前出獄的權利,所以他們絕大多數都幹的很不錯。

  勞改農場目前的主要人員為各次戰鬥中收納的戰俘,另有少部分對我南華有異見的人士和刑事犯罪分子。勞改農場對這些人原則上采取一視同仁的態度,但對有一定文化才能並且對我南華表現出忠心的人士還是會比較友善的對待。每天早上和晚上,勞改農場的管理人員都會與這些忠良之士一同普及首長們的政策和社會新聞,並對文盲開展識字班再教育工作,以使得他們走出勞改農場後,會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對於某些狂信徒,不管信什麽(天道教的極少),動不動在勞改農場中製造事端的人,李梁斌同誌和其他同誌也絕對不會心慈手軟。

  這樣的狂信徒往往被收拾的生不如死,因為一不小心而死的犯人往往在眾犯人的眼皮底下埋到了不遠處的森林裏甚至莊稼地裏,這樣嚴酷的辦法讓犯人們感受到了魔鬼的恐怖,而一些有點希望的不那麽狂熱的犯人李梁斌更多的是把他關進小黑屋裏,隻提供饅頭和清水,享受這樣待遇的犯人往往撐不住三天就快瘋了,而李梁斌總是在他要發瘋的邊緣即使出現,然後把犯人放了出來,這樣的效果很好,到後來除了新來的犯人,其餘人一個比一個老實,而在這樣的管理下,這些出了勞改地的犯人們都非常老實,認真幹活,李梁斌還給一些犯人進行了職務推薦,讓更多犯人個個決心重新做人,忠於南華共和國,但是也讓李梁斌這個南華魔鬼的稱呼傳遍了17世紀,而他知道不怒反喜,用他的話說,敵人嘴裏的詛咒是對我最美的誇獎,至於耶穌會那些人投來的火燒眼光,他完全不當回事。

  而女犯另有一處勞作地點,這個位置就是各種用各種動物毛製作毛衣的地方,有的做得是紡紗整棉和硝皮的活計,不過女犯人數量十分稀少,而且違反犯罪的理由很無厘頭,不是歐洲女人死活不願意洗澡就是明國女人想纏足被發現,但一般沒有什麽重的懲罰,而那些穿越者們會時不時的去那瞅瞅,看看有沒有符合自己審美的女犯人,然後被管理女犯的頭頭蕭芳芳訓一頓而依然累教不改。

  綜觀南華國勞改農場從無到有的發展曆程,通過組織罪犯進行生產勞動,不僅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為南華國節省了財政開支,為社會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借助勞改農場這個載體,組織罪犯進行勞動改造,為矯治罪犯的思想和惡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罪犯的一技之長,使其釋放後能夠適應社會、適應生存創造了機會和條件。通過公平意識的樹立,使其在回歸社會後,能夠在激烈競爭的社會中,以更加平和的心態去麵對各種挑戰,以更加平等的方法來處理遇到的問題和矛盾,從而增強其守法意識,成為和諧社會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