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4侯君集,給太子籌謀
作者:大唐謫仙      更新:2021-07-27 13:00      字數:5209
  侯君集悠然自得的問:"殿下今天因何而來?"

  ??李承乾沉聲道:"魏征、褚遂良、孔穎達等一幹文官約定一起上書父皇,規勸父皇班師回朝!"

  ??侯君集笑言:"怎麽可能?陛下和李治費了這麽大的周章才得以東征,而現在東征又如此順利,陛下怎麽可能就此班師回朝?"

  ??"別說孔穎達他們遠在長安隻能上書,就算他們現在全都跑遼東去,跪在皇帝麵前請求,也不可能讓陛下班師回朝,所以,殿下完全不需要擔心。"

  ??聽到這裏,李承乾心裏才長長地鬆了一口氣,大軍這麽快就攻占了遼東,也是他始料未及的。

  ??既然父皇決定繼續進兵,那他就還能繼續做他的監國太子了!

  ??他衷心的希望高句麗能多堅持一會,千萬別像遼東一般那麽快就跪了。

  ??李承乾問:"可是,終究隻有十幾萬兵馬,國公覺得能滅了高句麗嗎?"

  ??侯君集沉吟道:"有可能會覆滅高句麗,可即使萬一東征失利,陛下也一定能帶著大軍全身而退。"

  ??李承乾再次沉默,自他監國之後,他的一顆心就火熱了起來,實在不想失去監國的身份。

  ??不,他不但不想失去的手中的權勢,他還想攫取更大的權勢。

  ??一時間,書房裏沉寂了,李承乾的臉色喜怒變幻、欲語還休,侯君集端著茶悠閑的品茶。

  ??書房裏久久沉寂,未幾,李承乾好像定下了決心,輕聲問:"陳國公,我能信任你嗎?"

  ??侯君集悠悠道:"殿下以為呢,殿下以為老夫值得信任嗎?"

  ??李承乾輕輕問:"留守長安的兵馬,有很大一部分曾經跟著國公征過高昌、打過吐蕃,他們聽國公的號令嗎?"

  ??侯君集哼道:"老夫如今雖然失勢了,但是老夫在軍中的影響,仍然還在!殿下想幹甚麽?"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也沒甚麽好隱瞞的了,而且他也隻能依靠侯君集。

  ??李承乾壓低了嗓子小心嚴肅的說道:"兵變!趁著父皇帶領大軍和將領們征戰在外,長安空虛之機搞一場奪權兵變,若兵變一定能一舉成功!"

  ??雖然壓低了聲音,但是李承乾的話音中卻仍然充滿了火熱和力量,可見他的心中是多麽的渴望。

  ??兵變,在李承乾心中早就推算過不知道多少遍了,終究玄武門之變這根刺,深深的紮在了他的心裏。

  ??在他看來,如今正是最好的機會,父皇領兵在外,一眾名將們都隨駕左右,就連李治也隨駕左右,朝中空虛,根本就沒甚麽製衡。

  ??他推算來推算去,隻有侯君集是留守長安武將中聲望最高的人,至於那些文官們,根本成不了氣候。

  ??幾番推算下來,李承乾都得出了隻要侯君集讚同兵變就能一舉成功,距離那個位置隻有一步之遙啊。

  ??心頭激蕩不已的李承乾,炯炯有神的盯著侯君集,眼神中全是渴望的光芒。

  ??侯君集捧著茶杯象看傻子一般定定地看著李承乾,李承乾被這目光盯的十分不自然,他不明白侯君集為甚麽會用這種目光看著他。

  ??奇怪了啊,難道是侯君集仍然對父皇忠心耿耿?

  ??可也不對啊,如果侯君集仍然對父皇耿耿忠心,那侯君集應該拍案而起斥責自己,而不是用這種眼神看著他。

  ??而且,經過這麽長時間的試探和解除,他已經知道了侯君集對皇帝、對朝廷,有著極大的怨念。

  ??那,為甚麽他還這樣看著我呢?

  ??李承乾莫名其妙問:"國公為何這樣奇怪地看著我?"

  ??侯君集反問:"你是想趁此時機兵變?"

  ??李承乾不斷地點著頭承認著:"對呀,國公,這是多好的時機,趁著父皇領兵在外朝中空虛,隻要國公登高一呼,長安城內還有誰會反抗?這不就成了嗎?"

  ??一直以來,侯君集雖然覺得李承乾遠遠比不上陛下的雄韜偉略,但是也算是個極聰明的人。

  ??但是,現在,他驀然覺得李承乾就是一個傻瓜,自己怎麽就選擇了這麽一個傻瓜了呢?

  ??看到侯君集默默不言,李承乾就算再傻也知道肯定是有甚麽問題了。

  ??李承乾問:"國公,你是否認為哪裏有不對,難道國公以為現在起事沒有成功的希望?"

  ??侯君集不假思索的道:"此時起事當然會成功,並且一定能成功,但是殿下有沒有想過,成功了之後呢?"

  ??李承乾頓時愣住了,成功之後?

  ??這還用說嘛,成功之後當然就是當皇帝啊,就是一言九鼎啊,就是九五獨尊啊!

  ??以後就不再是神馬撈什子監國太子了,而是正兒八經的天子!

  ??看到李承乾一臉憧憬,侯君集沉聲道:"別想得太美,老夫看是殿下高興的太早了,殿下難道忘記了,皇帝曾經領兵橫掃天下啊!

  ??如今陛下手上有十六萬兵馬,而且還有飛艇、氣球、火~炮這樣的神兵利器,身邊有一眾朝中的猛將。

  ??殿下一旦起事,消息傳去了遼東,陛下領兵回返長安,殿下打算怎麽辦,派誰去抵擋,誰又能擋得住?

  ??而且你知道嗎,神策軍軍營裏還留下了一艘飛艇和一個團約五千人馬。"

  ??李承乾愣住了,十六萬大軍,還有李靖、李績、李孝恭、程大魔王、黑炭頭尉遲恭、萬人敵薛萬徹、蘇定方、王玄策、歸海一刀等一眾大將,還有李治那個妖孽和六萬多擁有大量火器的神策軍。

  ??並且李治那個妖孽還在長安神策軍軍營裏留下了一艘龐然大物的飛艇和五千人馬!

  ??是了,這是防備萬一有了意外,這些人可以用飛艇飛進皇宮,增加皇宮守衛力量,他們肯定也是有火~炮的。

  ??如此一來皇宮的防守就太堅固了,具有這樣守衛力量的皇宮,這天下有誰人能攻打的下來!

  ??……

  ??我勒個草,這麽一通算下來,似乎重新再打一遍天下都夠了!

  ??簡直就如同一大桶冰水從頭潑到了腳心底,李承乾心裏的激動之火完全被澆滅了。

  ??這根本就不是兵變做皇上,這根本就是……送死的啊!

  ??這一刻,李承乾也終於明白為甚麽侯君集會那樣看著他,這確實有點欠考慮……太不慎重了啊。

  ??此時刻,李承乾真的特別慶幸有侯君集這位老將投靠了他,不然他可能已經在和手底下的謀士們開始籌謀兵變了。

  ??這簡直就是在找死的路上策馬狂奔……嫌死得不夠快啊!

  ??感受著李承乾的熱切的目光,侯君集搖頭:"不用看老夫,雖然老夫十分自負,但是也沒有信心能比的上陛下和李靖,現在又得加上一個李治了!"

  ??李承乾也沒敢這樣想,他也不覺得在領兵打仗上,普天之下還有誰能比得上父皇和衛國公,可是李治也很厲害嗎?

  ??李承乾問道,"請教國公,為什麽把小九李治與陛下和李靖相提並論呢?"

  ??侯君集答道,"吐穀渾,吐穀渾一戰,李靖可以說是把他的兵法精髓全教給了李治,比教給我的多的多;

  ??並且李治的悟性極高,很快就會運用,而且還有一個神仙似的奶爸日夜教導提點;

  ??這從他打的幾仗就可看出,他現在對李靖的兵法的領悟比我還要高。"

  ??李承乾恍然大悟,他感激道,"國公說的對,是我太想當然了,多虧有國公提醒,不然我就鑄下大錯了!"

  ??鑄不鑄下大錯不要緊,關鍵是一旦起事,小命就填進去了。

  ??侯君集目光中閃過思索神色,剛才他還在嫌棄李承乾這人太傻了,現在驀然覺得,傻一點好像也很好。

  ??至少好糊弄啊!

  ??而且對他的依賴越利害,就越容易擺布,這是多麽好的一個傀儡啊!

  ??侯君集頷首道:"無妨,殿下能聽進去就好!"

  ??當然能聽進去,這要是聽不進去,小命就沒了。

  ??不過,話都說到這份上了,還有甚麽話不能說的呢?

  ??李承乾低聲問計:"此時確實不是兵變的好時機,李泰備受父皇的寵愛,一直對太子之位虎視眈眈。

  ??偏偏李泰和李治的關係越來越好,一想到有一天李治會支持李泰,本宮夜夜愁腸百轉啊!

  ??國公可有……良策?"

  ??良策?

  ??良策就是靜觀其變,隻要還是太子一天,就不要輕舉妄動,除非某一天能確定太子之位保不住了,再奮力一搏不遲。

  ??最上上的良策當然是安心等待了,可是,這話到了嘴邊,侯君集卻又將話吞回去了。

  ??因為,他驀然意識到了一點,李承乾能等的了,他卻等不得呀。

  ??因為李承乾年輕呀,論起來他比陛下還要長幾歲呢,他能熬得過陛下嗎?

  ??你瞧瞧就可知道,陛下現在看起來可比他侯君集精神多了,這應該是李治給了陛下、奶爸的神藥長期服用的結果。

  ??而且,他心裏還憋著一股氣呢,豈能熬個幾十年再去出這口氣?

  ??侯君集沉吟道:"殿下以為最大的威脅是越王嗎?"

  ??李承乾一怔,疑惑問:"肯定是李泰啊,除了李泰,還有誰能威脅到本宮?"

  ??侯君集低聲道:"殿下忽視了九皇子李治!"

  ??"雉奴那個小屁孩?"

  ??李承乾很不解,他從來沒有真正將李治放在心上,也從來沒有將李治視為最大威脅,他隻是隱隱感覺李治有威脅。

  ??侯君集悠悠道:"一直以來,九皇子李治在長安都給人年少飛揚的感覺,然而老夫幽閉在府裏的那些日子反倒是想的很多,越發覺得,李治這人的心思實在深沉的可怕!"

  ??剛才不是說的是李泰嗎,怎麽驀然又說起了李治?

  ??李承乾臉上十分不解。

  ??侯君集搖頭:"九皇子李治一直對殿下保持距離,對越王也不遠不近,無論陛下還是朝中的大臣們,都覺得李治這這小家夥不想牽涉到儲君之爭當中去。

  ??可是,晉王李治幾乎與所有重要人物的關係都非同尋常!

  ??這一步棋真是利害啊,他讓皇家內部關係和諧,讓皇上感受到了家庭溫情,感受到了其樂融融。

  ??卻又給人不爭奪儲位的感覺,無論陛下和皇後娘娘都對小九子印象極好!

  ??這個可能就是李治在夢中時,始祖教導他的不爭吧!

  ??還有那個奶爸,而最厲害的就是這個奶爸了,他竟然能把李治教導得這麽好,恐怖啊!

  ??你知道嗎,陛下正值壯年啊,龍體康健,再過十年,晉王李治就成年了,那時候朝堂上又是怎麽樣的一番景象?

  ??你知道嗎,父母偏愛幼子乃是人之常情啊,有誰家父母不偏愛……幼子?"

  書屋小說首發